机械零部件检测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考核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课程标准 《机械零部件检测》
课程标识
课程代码: 15760
适用专业: 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等 学时数: 72 学分数: 4 执笔人:
一、课程定位
《机械零部件检测》是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开设的一门核心技术课程,起连接基础课与其他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桥梁作用,同时也起着联系设计类课程和制造工艺类课程的纽带作用。
它以互换性内容为主线,围绕零部件的制造误差,包括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和技术测量等,研究零部件的制造精度与测量方法。
本课程第三学期开设,前导开设机械制图等课程,并行开设数控加工工艺等课程,后续开设数控机械加工、特种加工等课程。
二、培养目标
(一)方法能力培养目标
1.系统、简练地宣传贯彻国家颁布的几何量公差的有关标准和选用方法。
2.从保证机械零件的互换性和几何精度出发,介绍测量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掌握有关互换性、公差、检测与标准化的概念。
4.掌握公差配合、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标准的规定并能正确选用与标注。
5.基本掌握常用件的互换性规定与常用检测方法。
6.理解计量器具的分类、常用度量指标、测量方法并能正确应用。
(二)专业能力培养目标
1.能掌握有关尺寸公差配合制度、国家标准。
2.能标注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
3.能熟练使用游标卡尺、千径外分尺、内径百分表等通用量具测量几何量误差。
4.能使用螺纹千分尺、三针法、工具显微镜、螺纹量规等测量螺纹中径、螺距、牙型角和综合检验
5.能使用百分表、平板、角尺、偏摆仪、V型铁、厚薄规等测量平行度、垂直度、圆跳动、同轴度等形位误差
6.能使用公法线千分尺、齿圈径向跳动仪、万能测齿仪等测量齿轮的误差项目
7.能使用光学式坐标测量仪精密测量几何量尺寸误差和形位误差
8.能设计简单的光滑极限量规和位置量规
(三)社会能力培养目标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与协调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具有宽容心,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具有参与意识强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具有从事专业工作安全、环保等意识;能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等。
三、教学设计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本课程的学习情境共6个,分别是装配公差检测、端盖公差检测、外套筒公差检测、底座公差检测、内套筒公差检测和套轴公差检测。
具体教学设计见如下分解表:
序号学习情境学习内容教学载体学时
1 学习情境一
装配公差检
测
1.装配尺寸检测
2.零件配合公差检测
3.工具:游标卡尺、
塞尺、半径规等
3
2
学习情境二
端盖公差检
测1.尺寸公差检测
2.圆度、平面度、表
面粗糙度检测
3.工具:游标卡尺、
百分表、磁力支架、
粗糙度检测仪等
3
3
学习情境三
外套筒公差
检测1.尺寸公差检测
2.对称度、圆度、直
线度检测
3.工具:游标卡尺、
深度尺、百分表、磁
力支架、半径规等
3
4
学习情境四
套轴公差检
测1.尺寸公差检测
2.同轴度、圆柱度、
直线度检测
3.工具:游标卡尺、
百分表、磁力支架、
半径规、塞规等
3
5 学习情境五
内套筒公差
检测1.尺寸公差检测
2.平行度、圆柱度、
直线度检测
3.工具:直尺、游标
卡尺、深度尺、百分
表、磁力支架、半径
规等
4
6 学习情境六
底座公差检
测1.尺寸公差检测
2.对称度、圆度、平
面度检测
3.工具:直尺、游标
卡尺、深度尺、百分
表、磁力支架、半径
规等
4
四、教材的选用
使用教材:《机械零部件检测》赵庆松主编潍坊工程职业学院校企合作自编教材
主要参考书:1.《公差与配合技术手册》方昆凡编,;
2.《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姜明德编,XX科学技术;
3.《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黄云清编,机械工业。
五、教授要求
1.教学方法:引导文法、演示法、小组讨论法等。
2.理实一体化教室讲授: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课堂讲授、实践环节相结合的方法,
将几种教学方法穿插进行,以增强学生学习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并以此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要求。
3.实训环境:利用技术测量实验室的各种量具、量仪,对学生进行操作训练。
4.能力培养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选用公差数值、查阅公差配合表、标注公差数值和机械零部件技术测量能力。
5.先修和并行课程:先修课程机械制图、金工实习等,并行课程数控加工工艺等。
六、学习场地、设施要求
专业教师和企业高工在数控实训中心、校内实验室、校外实训基地等开展教学。
七、考核方法
建立体现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标准,建立分模块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每个课程模块既考核学生所学的知识,也考核学生掌握的技能与学习态度,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笔试、操作、制作作品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模式。
课堂教学部分: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课堂提问、课外作业、期中测验、课外辅导等方面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考核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30%,实训考核占40%,创新活动占10%。
实训教学部分:根据学生实训过程中工作态度、检测零件的质量、笔试和实习报告等内容评定实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