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概论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文化概论复习
一、古希腊命运观P书18
悲剧中的“命运”观念的起源无疑是与人类早期底下的认识水平密切相关。
他们把生活中的一切不可思议的自然现象理解为背后有着某种力量在操控着。
命运问题是人类历史的重要课题。
古希腊人认为在人与神之上还有命运主宰一切,它既支配人,也支配神;古希腊神话中既有对命运的抗争,又有对命运的妥协,而且最终是要表现人作为个体在命运前的渺小与无所作为,传扬的是一种宿命论的观点;命运悲剧是古希腊人反映社会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
【前言】命运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永恒主题,命运往往被描述为主宰人和神的神秘的力量。
而古希腊神话大多写个人意志和命运的冲突,在主人公背后,往往存在着某种无形的、不可抗拒的、不依赖于人和神的神秘力量,影响着主人公生命的走向,就是所谓的命运。
因此,客观地讲,神话中的命运观是古希腊人反映社会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中人与命运的冲突,反映的是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冲突。
古希腊文学作品中,戏剧是成就较高的一种文学。
其中悲剧的成就又远远高于喜剧。
悲剧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树立了正统的地位,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取材于神话传说,是奴隶主贵族教化臣民的工具。
但是,在悲剧里具有一条鲜明的发展线索,那就是人类命运观的发展,从不得不顺从到奋起反抗的过程。
在希腊悲剧中,命运似乎构成了一个永恒的主题。
命运成为了主宰一切人甚至是神的根源。
在希腊悲剧主人公的背后,总有某种既不依赖于人,又不依赖于神的神秘力量,这种无形的,然而又发挥着巨大作用的神秘力量,就是所谓的命运,故也把希腊悲剧划归为命运悲剧。
根据亚里士多德定义:“悲剧是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它的媒介是语言,模仿的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
戏剧的效果借引起怜悯与恐惧使这种情感得到陶
冶。
”
所谓“命运”,其实质是客观规律的必然性,古希腊人限于思想及科学水平,无法认识。
其主题不断地由神向人变换,慢慢地可以看出对人的作用的重视。
悲剧作品中的主人公用不同的方式,面对落到头上的不公的命运,意志坚定、竭尽所能的进行了英勇的反抗,作家把自己的命运观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也让人看到了古希腊悲剧中命运观念的发展:传统的、带有宗教宿命论色彩的古希腊悲剧早期的命运观念逐渐被具有进步性和现代性的人性命运观取代。
希腊悲剧的命运观念对人的力量的认识不断加强。
在人生故事的发展中,绝对命运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人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人与命运相互抗争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反映了人类在自然斗争和社会斗争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命运观的演变:1、从神性走向人性。
主题由神变人。
2、从命定走向自由。
即使命运无法逃脱,也要奋起反抗,体现了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悲剧命运观的美学思考(经久不衰的原因)命运观的特性:
1、命运的必然性和确定性。
在古希腊悲剧中,命运就是在神秘力量支配下的未来,表现形式为神谕。
古希腊悲剧中神谕往往是隐晦的,凭自然现象向人类启示智慧,它含有确定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神,常常预言并决定求神谕者的命运。
神谕同时决定悲剧情节必然性。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种确定性结果和充必然性结构增加了故事的悲剧感,这种无法逃脱性消灭了读者希望,使人陷入了绝望这一最为悲惨的境界。
由此可见,把握具有必然性的情节结构这种艺术形式,对于欣赏古希腊悲剧的艺术之美是至关重要的。
2、命运的完整性。
悲剧展现完整的人物命运,
3、命运的模糊性。
悲剧深切地关注善与恶、正义、人的责任与生存的意义等问题。
宗教和哲学以逻辑手段达到他的目的,寻求一套情感上给人满足的教义,或建立一种用理性可以论证的玄学体系。
但是悲剧并不满足于任何思考的结果,在这里生活是活生生的,永恒的图景。
对于命运,现在的我们并不比古希腊知道得多,古希腊悲
剧的模糊性正是体现了这种命运之谜所产生的魅惑。
二、古罗马英雄主义
1、英雄主义的概念
为了国家的利益和个人名誉,不惜牺牲生命。
2、英雄主义的功能:
标榜英雄,塑造英雄形象,或将某一人物品行加上英雄的光环,使之成为人们模仿的对象,规范人们的行为和追求,凸显社会主流意识的争议性和崇高性。
3、西方英雄史观的由来和发展
从古希腊开始,为了使城邦的公民区别于奴隶,以致在战争中能够战无不胜,宣扬从身心到体魄的英雄意识。
人格上要求青年具有勇敢的品格和爱美之心,艺术作品中创造了超凡脱俗的神,希腊悲剧中塑造崇高精神和伟人人格的人物形象。
中世纪英雄的光环被遮蔽,在全能的上帝面前黯然失色。
文艺复兴后,英雄主义理念迸发?4、中西英雄文化之异同
1 中国英雄史观,守卫国土,维护皇权;西方英雄史观着重于塑造人格,创造历史。
2 西方英雄站在天意的对立面,如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等;中国英雄替天行道,救百姓于水火,两者皆为宿命,前者挑战宿命,后者妥协、变通。
3 西方英雄道德要求不同,可以好色,特洛伊王子拐走海伦,无损英雄形象;东方不能容忍,有严格的道德规范。
4 尊重对手,英雄惜英雄;成王败寇,其心必异,对于对手英雄气概,贬低、挖苦。
5 江山与美人。
为美人舍江山为英雄行为,在中国无情指责,责任推到美人身上,斥之为红颜祸水。
4 尊重对手,英雄惜英雄;成王败寇,其心必异,对于对手英雄气概,贬低、挖苦。
5、中国英雄的划分:
民族英雄:维护大一统,反对民族分裂
帝国英雄:秦皇汉武,维系统一
民间英雄:杀富济贫,除暴安良
武侠英雄:民间英雄的理想化,持有武功和超人特质。
6、英雄主义及其衰落
衰落原因:共和国成为帝国;功利主义与国家利益、个人名誉到了帝国晚期则为狭隘自私、穷奢极欲所代替;物质财富过于丰富诱惑英雄主义堕落。
1、“变味”的功利主义。
共和时期,爱国主义是罗马精神最主要特征,促进了英雄主义的产生。
为国家利益和个人荣誉不惜性命,基于功利但超越功利。
随着罗马帝国扩张,生产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增长,加上相对和平的国内外形式,罗马人开始寻求享乐,没有荣誉动机和传统道德的制约,英雄主义在物质诱惑面前无法保持节制,滑向了享乐主义的泥淖。
2、伊壁鸠鲁主义和斯多葛主义等希腊哲学思想的腐蚀。
其“探究人的个体的本性,幸福,个人得失等问题”的思想使狭隘的个人主义逐渐抬头,腐蚀着罗马人的勇武精神。
四、野蛮文明为什么战胜先进文明?
古代蛮族征服文明民族,最直接的原因是其军事上的骁勇善战。
在冷兵器时代,直接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往往就是体力、人数、斗狠好勇,所以文明民族尤其中国式的农耕民族在军事上往往不是游牧民族的对手。
文明输给野蛮,除了前述古代世界的技术条件限制之外,更加重要的原因其实在于文明
民族自身的内在矛盾、危机使其逐步丧失内聚力、战斗力而输给蛮族。
因此,在探讨历史上文明被野蛮打败、征服甚至消灭的原因时,我们应该更重视对文明民族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与缺陷的分析。
例如秦国能够征服六国,原因并不只是因为秦人强悍好战,还因为六国自身不能进行良好的合作,相反却是相互之间勾心斗角、互不信任。
五、名词解释:
1、命运:A、命运是希腊悲剧的基本主题,它是潜藏在悲剧主人公的自由行动背后的一种决定论力量,最典型的命运悲剧如《俄底浦
斯王》等;B、希腊悲剧中的命运在稍后的希腊哲学中发展为决定现象的本质,其实质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或社会规律
2、修道运动:随着基督教的国教化,到了4世纪末,基督徒已经在罗马人口中占有多数。
主教们开始为它的纯洁而忧虑。
修道运动的最初是真诚的基督徒面对罗马世界中普遍的堕落现象而采取的一种洁身自好的应战状态,它的本义是为了维护基督教道德的严谨性和纯洁性。
基督教的圣徒们为了上帝的缘故而折磨自己的肉体,以独身、清贫、禁欲和脱离尘世的沉思冥想来与骄奢淫逸的罗马生活方式抗衡
3、因信称义A、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神学思想,它的基本内容是:只有信仰才是得救(称义)的唯一根据;B、“因信称义”思想的意义在于,与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所宣扬的各种善功称义思想针锋相对,反对通过买卖赎罪券等活动来达到称义目的的虚伪主张。
4、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也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
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5、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以及发展出来的新教教派。
一般认为宗教改革始于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纲,结束于1648年的威斯特法伦和约。
6、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
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
它为资产阶级做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其对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堡垒---天主教会展开猛烈抨击,对未来的资产阶级社会蓝图进行展望和描绘,开启了民智,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上合理论上的准备。
7、神人同形同性:A、神人同形同性是希腊多神教的基本特点,它反映了自然宗教的朴素特征,使得希腊诸神具有十足的感性魅力(3
分);B、同形是指诸神具有人的形体,同性是指诸神具有人的性情(2分)。
8、宗教宽容A、16世纪宗教改革导致了宗教战争,到了17世纪中叶《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定以后,宗教宽容取代了宗教冲突而成为一种普遍的时代精神(2分);B、宗教宽容构成了西方近代科学理性和民主政治生长的温床,宽容精神首先从宗教领域开始出现,继而发展为一般性的宽容,从而使科学和民主的成长成为可能(3分)
9、古典主义:西欧文学艺术史上的一种思潮。
表现于诗歌、戏剧、绘画及文艺批评等。
流行于十七世纪,延续到十八世纪后期。
主张模仿古希腊罗马的艺术形式,尊重传统,崇尚理性,要求均衡、简洁,使用典雅的民族规范语言。
后为浪漫主义所代替。
10、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指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
以复兴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为号召,实际上宣扬人文主义,是资本主义文化思想的萌芽。
P书243
六、基督教与犹太教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联系和差别)
联系:基督教作为一种普世主义的宗教,最初是从民主主义的犹太教中发展起来的,因
为它在许多方面继承和保留了犹太教的特点,例如在圣教历史、罪孽意识和救世福音等方面,深受犹太教的影响。
但是另一方面,基督教也从根本上超越了犹太教,逐渐发展演变成为一种新宗教。
差别:1、基督教接受了律法,而不拘泥于外在的律法,而是更侧重于内在的信仰。
2、在道德观上,基督教加入了许多新的并往往是与犹太教的道德观相反的因素,特别是在保罗派那里,提出了一种与犹太教的效果论针锋相对的动机论道德观。
3、基督教已经具有了一套形而上学的神学理论,它克服了犹太教的此岸性和直观性,成为一种传播彼岸福音的唯灵主义宗教。
总的来说,基督教比犹太教更侧重个人的内在信仰和灵魂得救。
4、犹太教的核心是律法和祭祀,基督教的核心则是信仰和道德。
5、在道德观方面,基督教也有许多不同。
在男女关系上,犹太教虽然明令禁止淫乱,但从未提倡禁欲,且鼓励“要繁
殖和增多”。
然而在基督教中,禁欲被当做一种崇高德行而加以赞美。
6、在贫富的问题上,犹太教采取一种劝人安于现状的态度,贫穷固然为上帝所愉悦,但富裕也不是邪恶。
基督教则把贫穷与富裕截然对立起来,贫穷是一种美德,富裕却是罪恶的象征。
7、犹太教的上帝对世人爱憎分明,常常动怒要剪除恶人;而基督教则对一切人都充满了爱,表现出极度的仁慈和宽容。
8、犹太教的律法虽然也包含着道德的成分,但却明显的带有强制性,它是通过一种否定的方式来规范人的行为的,它注重的是人们的外在行为及其效果;而基督教的道德则更多的基于人的内心自觉,它通过一种肯定的方式来协调人的行为,更侧重于人的内在的善良动机。
七、分析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与基督教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本质差异。
A、希腊文化的基本特点是和谐之美,它作为西方文化的摇篮,将一切矛盾的东西都融为一体,灵与肉、理想与现实等矛盾尚未发展到对立的程度,因此希腊文化具有一种原始的或童稚的美感(10分)。
B、罗马文化对希腊文化多有模仿,但是罗马文化却具有独特的文化精神,它把希腊文化的和谐之美片面地推向了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的极端,虽然罗马人建立了强大的国家和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但是在精神方面却极为贫乏(10分);
C、基督教文化是以一种否定的方式从罗马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它的文化精神与罗马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即以一种唯灵主义和彼岸主义与罗马文化相对立。
但是在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这种唯灵主义的理想并未能真正落实到教会实践中,其结果导致了基督教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二元分裂和普遍虚伪,最终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15分);
D、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可以看作是对希腊文化的两种截然相反的片面发展,到了近代,西方文化才走向了一个历史的合题,即试图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将三种文化辩证地统一起来(5分)。
八、论述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这两场思想运动的实质及其对西方近代文化的不同影响。
2 A、文艺复兴是14-16世纪发生于南部欧洲拉丁语世界、特别
是意大利地区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以复兴古典文化为旗帜,主张恢复自然人性的尊严和感性享乐的权利,它的基本特点是用人性的东西来取代神性的东西,用世俗生活来取代基督教的天国理想。
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产生了一批专门研究“人文学”的学者和艺术家,这些人被称为人文主义者,他们以文学艺术作品为表现手段,充分讴歌了人间生活和自然人性之美,揭露了罗马天主教会和神职人员的腐败虚伪。
最重要的人文主义者彼特拉克、薄伽丘、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等人(15分)。
B、宗教改革是16世纪发生于北部欧洲即日耳曼语世界中的一场文化变革运动,它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既有虔诚质朴的德国基督教徒对罗马天主教会腐败虚伪行径的道德愤慨,也有北方日耳曼民族与南方拉丁民族之间由来已久的政治、经济矛盾。
宗教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纯洁信仰和重建道德,但是它同时也导致了民族国家的崛起和世俗经济的发展。
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路德宗、安立甘宗和加尔文宗等三大主流教派(15分)。
C、文艺复兴运动弘扬了人性的尊严,试图用感性的成份来充实基督教信仰,但是这场运动的结果却主要局限于文学艺术领域,其影响层面也仅限于感性方面;宗教改革运动则具有更加深远的历史影响,它导致了罗马天主教会一统天下格局的分裂,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崛起和世俗经济的发展,并且把宗教信仰与世俗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文化基础(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