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主要故事情节精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兰诗主要故事情节
这首古代叙事诗,表达女英雄木兰代父参军的故事.全诗分四局部.
第一局部〔第一至三段〕:表达木兰代父参军,踏上征途.
第二局部〔第四段〕:概写木兰的多年征战生活.
第三段,写木兰从准备出征到奔赴前线.一方面写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大刀阔斧地表现出征健儿的豪迈气概;一方面以宿营地空寂荒凉的夜景衬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细针密线地刻画年轻女子的细腻情怀,从而揭示出生活的骤然变化在木兰性格中引起的特殊矛盾.
第四局部〔第七段〕是一段附文,吟唱者对木兰的赞词.
思想倾向
?木兰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地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参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
木兰不一定实有其人,可是,女扮男装却实有其事。
木兰不过是这些女子中的一个代表而已。
木兰的悲欢离合,是富有戏剧性的。
因此,千百年来,她的感人的事迹在群众中流传不息。
?木兰诗?究竟表现了一种什么思想倾向呢?
这首诗一开头,它就把读者吸引到它所描写的场面中了。
木兰平日织布时发出的“机杼声〞,已经被她的声声叹息所代替。
原因是可汗“沙场秋点兵〞,老父名在军籍,家中没有长男,怎能不使木兰焦
虑、愁闷?但她终于做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勇敢的抉择。
木兰参军,是迫不得已的,也是不合法的。
当她一旦做出“参军〞的抉择,她的态度那么是积极的,这从她四处购置行装的繁忙情景就形象地表现出她的主动性和坚决性。
木兰初次远离家园,异乡的山山水水,都会触动她的思亲之情。
诗中对此的描写是真挚的,也是非常感人的。
参军,使木兰得到同男子一样可以施展智慧和才能的良机,十年的战火考验,使她从一个善良、热情、能干的闺中少女,成为一名建立战功的“壮士〞,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啊!
战争,赢得了胜利,也赢得了和平。
环境变了,木兰何去何从?她有不可明言的苦衷,在论功行赏的大典礼中,由于她是一个女子,不配得到自己应有的荣誉。
她只有辞受封爵,走上解甲还乡的惟一道路。
无名氏作者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所以用欢快的笔调描写木兰骨肉团聚的欢乐,让她在“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之后,以女子的面目出现在同伴的面前。
作者可贵的是,最后用兔子跑在一起,难辨雌雄的隐喻,说明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负的时机,她们的智慧、胆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
这样描写木兰的参军与还乡,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的思想倾向。
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地去分析作者所反映出来的这种社会现象。
有人认为,木兰还乡是她不慕功名富贵,是反映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本色。
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女子作男儿〞,除了木兰,还有一个黄崇嘏。
谢枋得在?碧湖杂记?中把她俩的事迹当做奇闻逸事加以记叙。
木
兰是在战场上杀出来的女英雄,她“不受封爵而归〞;黄崇嘏是五代时期蜀国的女子,她女扮男装,在蜀相周庠的府中做掾属。
因她“吏事明敏,胥吏畏服〞,而被周庠看中,“欲妻以女〞。
弄得黄崇嘏啼笑皆非,只好讲明自己是个女子,一走了之。
女扮男装,在封建制度下被人视为反常的现象。
“男治乎外,女治乎内〞是封建礼法的一条戒律。
木兰可以在非常时期秘密代父参军,并发挥出她那潜在的智谋和才能。
不然的话,所谓“牝鸡司晨〞的恶名就会落在她的身上。
木兰和?木兰诗?的作者都无法改变这种命运。
封建礼法加在妇女身上的镣铐是难以解脱的。
清代的女词人王筠在?鹧鸪天?中痛感自己不能像木兰、崇嘏那样一显身手〔“木兰崇嘏事无缘〞〕,只好在她的弹词?繁华梦?里让女主人公登上艺术舞台〔“好将心事付梦诠〞〕,来抒发她那埋藏在胸中的人生理想。
由此可见,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
?木兰诗?的作者不可能明确地认识到这一点。
但是,他从木兰所走过的和平──战争──和平的曲折的生活道路,不自觉地反映了木兰在特殊条件下所创造的奇迹,并热情地歌颂了它。
这正是作者忠于现实生活的表现,也是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相通的。
?木兰诗?的思想倾向是什么?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它对于普通女子所禀赋的智慧和才能表示了肯定和赞赏的态度。
而且也要看到,这种态度是寓于衬托〔“火伴皆惊忙〞〕、隐喻〔“双兔傍地走〞〕等描写中自然流露的。
直到明朝末年,人们才能用“海内灵秀或不钟男子
而钟女人〞这类明确的语言把它说出来。
但是,在?木兰诗?中,却没有明朝人那种明显的尊女卑男、矫枉过正的倾向。
而明朝人对于妇女潜在的智慧、才能和力量做出那样大胆的估计,除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条件外,从历史思想源流来看,?木兰诗?是有启蒙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