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木成林品阅读举一反三知方法——初中记叙性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众木成林品阅读举一反三知方法——初中记叙性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发布时间:2022-05-06T06:52:23.526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37卷1月2期作者:刘慧玉
[导读] 群文阅读能将多篇文章有机的组合,加大学生阅读量,学生能较快地内化阅读方法,阅读能力得以提升。

刘慧玉
福建省福州第十二中学
【摘要】群文阅读能将多篇文章有机的组合,加大学生阅读量,学生能较快地内化阅读方法,阅读能力得以提升。

教师实现“授人以渔”,在进行优秀的群文阅读教学,需要从基本概念、议题确定、文章选择、策略采用、课堂的活跃、阅读形式等方面思考,希冀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群文阅读;集体建构;教学策略
一、群文阅读的意义。

统编教材更看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阅读技能又是掌握知识的能力,学习中障碍越多,阅读越关键。

语文教师们探索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变革阅读数量、内容、方式(激发情趣、设计问题、以读促写)来让学生获取语文素养。

统编中学语文教材每单元围绕一主题一般选编五篇课文。

赵镜中最早提出“群文”概念,他认为群文阅读教学是结合教材和课外读本,围绕共同话题的多文本阅读。

[1]群文阅读教学以话题为中心,在多种文章阅读过程中,教师选相关联一组文章,指导学生对某议题讨论,建构阅读方式,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生对某知识或概念掌握的实践过程。

群文教学训练思维、体验情感、运用整合中,有利于阅读主体的强化、阅读力得以提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群文阅读增加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也是双减的治本之策。

二、群文阅读的教学现状和组文要遵循的原则。

群文阅读的成功与否,较大程度取决于能否把文章有效、合理地整合。

由于语文课堂45分钟,完成容量大,许多课堂教学框架搭建得好,学生自主阅读时间不够,教师赶着学生跑,学生没有走进文本,造成流于形式。

群文阅读教学组文要遵循的原则(1)选择文章时,要综合学生的语文学习力,阅读训练的重难点等。

(2)选文要兼顾体裁表现形式,可写人记事或描景状物的记叙文,可寓言或童话或神话,可散文或小说或说明文或实用性文本。

(3)群文组合要线索清晰,如:对弱小的同情、对伟人的歌颂、歌颂大自然、传承历史文化、对爱的理解、敬畏生命……(4)群文阅读文章组合的线索要多角度,多面向:或刻画人物感受品质,或探险科技展现家国情怀,或弘扬美德促成长感悟,或借景抒情赞颂祖国。

三、初中语文群文阅读在教学中采取的策略。

群文阅读教学适合运用 “图式”法,让一组文章直观化,将隐含在零散、碎片知识中的联系、规律串成线,有机地将教学内容与课堂练习组合,知识能力得能应用迁移,知识的启发性和趣味性得以实现,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图式”选取或要关注主题或议题或教学中的难题,集体建构。

群文阅读诠释了教材是例子, “举一反三的阅读,安排好师生在阅读中的地位,让孩子主动阅读,能真正实现群文的“福利”,笔者采用以下策略:
(一)关注主题,关联“同组文本”,攻克学习要点。

对选文典型、导语明确的单元,在单元内就地取材,开展同组文本的群文阅读。

如鲁迅的小说《故乡》,学生扣住三要素预习:对小说 “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的线索,快且准的归纳出,根据这线索梳理文章主要故事情节难度也不大;对故乡中人物形象(闰土、杨二嫂)的分析学生也能较准确概括;对故乡中社会环境,及《故乡》中所表达的思想主题就是难点。

回到单元目标,这单元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曹文轩《孤独之旅》,可以抓住“对比”贯串于小说中的重要因素来组织教学。

对比既体现于小说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也体现在小说的“横截面”上。

因此,抓住“变”这一关键字或“变化”这一关键词,学生对比中了解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变化,明确了闰土变成饱经沧桑、迟钝麻木的“木偶人”的社会原因。

自然也能举一反三,通过设计图表,发现杨二嫂的变化,运用已有知识,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题,从而加深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获得成长的教益。

授课《故乡》时,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巧妙地设计了几个表格,对比“我”少年记忆中的故乡风景和故乡的人事,与眼前所见的景象、人物,就形成了多重对比(尤其是体现在闰土这一人物的前后对比上);而“我”从最初的失落、怅惘,到结尾在离乡的船上回顾归乡的经历与感受,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也便成了路进行对比,“现在”与“过去”的强烈对比寄寓着作者对旧中国及其人民命运的无限关切与深沉思考。

在层层对比中凸显了小说的思想主题。

群文阅读应结构性地呈现文本,发挥群文整体效应。

(二)聚焦议题,链接“同质文本”,达成学法迁移。

“异”于选文面, “同”于议题焦点, “点”聚议题, “面”广在选文。

一组文章聚焦议题就成串成群文的“线”。

“同质”,“同”是前提,“求同”之余还要“存异”。

在阅读活动中,同质材料的群文阅读,应关注议题的聚焦,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迁移能力能更好地得以提升。

讲授七年
级《世说新语》二则前,布置预习《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也让学生阅读《王戎识李》《孔融妙对》,在学生大致预习的基础上,设计表格让学生快速浏览,较快归纳文意,训练迅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所选的文本如能兼顾这几种类别,那么就能让学生对“托物言志”有全面的认识[2]。

(三)紧扣难题,引进“同题文本”,建构知识体系。

引进“同题文本”,可以联系多部作品进行“互读”,更有助于扩大阅读量。

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鲁迅小说《故乡》和梁孟伟散文《故乡》行文线索特点都是以“现实”和“回忆”相穿插交织,可用一组表格简明清晰地展现儿时故乡和现在故乡的景物特点,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小说《故乡》现实的景物,勾画了一幅冷涩的故乡风景图——深冬时令、阴晦的天气、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为全篇奠定了黯淡、悲凉的基调,故乡人,故乡景,乃是生活写照,是对令人压抑、缺乏生机活力与希冀的故乡,她所代表的旧中国的总体批判,写出了旧中国社会的全面衰败。

同时在回忆少年闰土时的环境描写“深蓝天空”“金黄圆月”“碧绿西瓜”,这幅画面色彩极为饱满、鲜活、明净,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欣喜,这是“我”理想的寄托。

由此,作者自然流露出对旧中国的人民怀着深切的同情,期盼着打破这种旧生活,迎来新生活的思想。

梁孟伟散文《故乡》按照时间顺序,回忆儿时故乡贫穷,留给我更多的是苦涩记忆,作者“曾一次次诅咒贫穷的故乡,像逃难一样盼望着离开故乡”,可让学生思考:古往今来,游子对故乡的情感是思念的,对故乡的亲人和山山水水是依恋之情,然而梁孟伟《故乡》却用了“诅咒”“逃难”这类仇恨似的词语,随着时间流逝,日渐模糊了故乡山山山水,日益陌生的还有故乡星光。

人过中年,物质追求已淡化,更多的是精神寄托,对故乡情感转变,在于生病休养期间,源自乡亲们的关照,感受到温馨甜蜜,故乡却让我留恋,深藏心底,构成我的精神家园。

因此,现在的故乡是精神家园,因筑水库,将变成泽国,令“我”不舍、伤痛,情感发生巨变。

引导学生品读两篇《故乡》,这组表格填写后,学生对小说知识学习更深入,对鲁迅《故乡》的主题能有更深的了解,同时对散文知识体系也更全面;对梁孟伟《故乡》体现出“我”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故乡日渐思念,反映在发展农村经济,脱贫攻坚过程中,人们难以割舍的故乡之情,与故土难离的矛盾。

再如,小说《武松打虎》、评书《武松打虎》、山东快书《武松打虎》、京剧剧本《武松打虎》都是“武松打虎”的故事,把体裁不同,叙述的方式不同的同题文章放在一起阅读,学生能品读出小说语言、动作描写细腻准确,诙谐幽默;评书语言幽默易懂,有代入感;京剧语言简洁高雅……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生动再现武松打虎的故事。

(四)集体建构,群文结构化,激发自主探究精神。

群文阅读教学中的集体建构指学生围绕议题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见解,主动与同学交流,并走向共识的过程。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这是群文阅读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特征。

教师在整个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集体建构过程中,应扮演聆听者的角色,克制自己传授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冲动。

只有这样群文阅读教学才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培养创新创造的品质。

在学习冯骥才《俗世奇人》时,文章的“悬念”使用技巧引起学生兴趣,教师让学生查找运用“悬念”表现手法的文章,并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群文阅读要点。

通过群文的“结构化”,将课内外文本进行有效衔接,使教学内容丰富起来,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同时在集体建构中,经过认真思考和表达,生生间分享所得,在激烈讨论和教师适当点拨后,师生全力,突破教学难点。

恰是课堂中不同观点的碰撞和集体讨论,才真正推动学生思考,集体建构以达成共识为目标,并非学生全都认同某种理解或某种鉴赏思路,只要对议题有深化认识即好。

四、结语
群文阅读教学,打破以单篇独进、深探细究的精读教学模式,从单篇到“群文”的意义在于让师生回归到“阅读”的本原,是对真实阅读情状的模拟,“连结”“重读”“比较”“统整”阅读策略,发展“引读”、“让学”,学生在与群文的相遇和碰撞中,完成阅读、思考、讨论的全过程,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群文阅读”最大限度地解放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教学价值最大化。

群文阅读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不同体裁、内容的阅读素材,为学生学习多样化的阅读方式、终身阅读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对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设计群文阅读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精心选择文章、重组文章、读后提问、善于引导、借用图表、突出主体、精准捕捉等方面综合性考虑设计,真正促使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获得心灵成长和审美体验,大大提高了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汪夕琳;叶黎明;;群文阅读教学中的群文创建与教学组织——蒋军晶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9年Z2期
[2]谢云芳.提高群文阅读教学效率的策略[J].广西教育.2017(33)
[3]蒋军晶.语文课上更重要的事——关于单篇到“群文”的新思考[J].人民教育.2012(12)
[4]于泽元,王雁玲,石潇.群文阅读的理论与实践[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课题成果: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基于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记叙性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FZ2021GH0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