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古鉴今 博大丰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古鉴今博大丰富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高一版》2022年第03期
入乎其内
史传文作为一种文体类型,既是史学又是文学。
它具备历史讲求真实的特征,有史鉴的作用,又采用文学手段,对历史进行故事化叙述,注重塑造人物形象。
读史传文,既要将其作为史学来读,理性评价它所体现的思想、观念,又要按照文学鉴赏的方法来认识历史人物和事件。
一、理性评价思想、观念
史传文中的思想、观念是博大的、丰富的,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进行辩证的分析,才能做到理性评价,既要看到它对后世的影响,也要看到它的时代局限性。
(一)知古代,了解思想、观念根源。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可以鉴今,这样的社会功用,正是史传文的创作意图。
对史传文中体现的思想、观念,我们需要了解其背景,疏浚源头。
先秦时期,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
士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贵族阶级。
士人社会地位不高,但具有为国为民的社会责任感,对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烛之武深明大义,拯救郑国于危难之中,正体现了当时的“士人精神”。
(二)察情感,知晓作者褒贬倾向。
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
后来称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下的用字用词,是“杀”?是“弑”?是“诛”?是“戮”?是“斩”?用之不同,所表达的人际关系、事件性质、褒贬评价也不相同。
《春秋左氏传》(又名《左传》)就是对孔子《春秋》的解释,左丘明熟悉春秋笔法,了解孔子思想。
《烛之武退秦师》中,引起战争的原因仅是“无礼于晋”“贰于楚”,只因这一点陈年旧事,晋侯就联合强大的秦军围郑,一个“围”字,隐含着言外的贬义:太霸道了。
晋侯挑起战事的真正原因是想扩张领土,称霸中原。
(三)鉴当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对于史传文中的思想、观念,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丰富。
“忠君”思想即忠于君主等于忠于国家。
烛之武智退秦师,是为郑伯,也是为郑国。
“忠诚”这一思想观念从古延续至今,而现在的“忠”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
仁、义、礼、智、信五常,是儒家提倡的做人起码的道德准则,晋文公的话“不仁”“不智”正体现了儒家思想。
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尊卑有序的伦理关系。
古代的“士人精神”,今天已发展为“民众精神”。
在古代,等级森严,阶级对立,民众生活贫困,政治上备受压迫,是难以有所担当的。
而今,社会经济发展,民众地位提高,在大灾大难面前,如抗洪抢险、抗击新冠疫情中,民众具有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自发行为。
二、认识历史人物和事件
(一)认识历史人物。
1.看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史传文注重人物描写,特别是语言和行为的描写,透过多处描写,可以让读者感受到真实而丰满的人物形象。
烛之武夜缒而出,足见其“勇”;凭一番言辞,让秦伯改变主意,足见其“智”。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这句话体现了他不得重用的委屈和牢骚。
“沛公至军,立诛曹无伤”,可见刘邦的果断。
项伯来告密,刘邦深知现在不是项羽的对手,马上与项伯“约为婚姻”(实则是利用项伯),可见刘邦善于周旋的一面。
2.看影响,凸显人物精神。
烛之武在解除郑国危机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在国难面前义无反顾的精神永载史册。
张良在鸿门宴中帮助刘邦化险为夷,他的一言一行都是那么有分寸和技巧,在看似平常的举动中操控一切,是一个胸有韬略、忠君为国的谋士。
3.看对比,洞察人物本性。
项羽帐下,和张良同样有智谋的是范增。
他作为项羽的谋臣,被项羽尊称为亚父,在项羽面前,只有为父的威严,没有为臣的谦恭。
项羽和刘邦处于同样的领导地位,但与刘邦相比,他刚愎自用,盲目自信,不善用人,坐失击杀刘邦的良机;而刘邦善于用人,思虑周全,圆滑世故,城府极深。
《鸿门宴》中,形成对比的人物还有叛徒“项伯和曹无伤”,武将“项庄和樊哙”,他们的本性同中有异,都成为双方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二)认识历史事件。
1.梳理故事情节,了解事件波澜。
可采用“人物+事件”的格式来梳理情节,在此过程中,会发现情节的波澜起伏。
《烛之武退秦师》:①秦晋围郑,大军压境,局势紧张→②佚之狐进言,解围有了希望→③烛之武推辞,希望变得渺茫→④烛之武答应,事情又有了希望→⑤烛之武夜缒而出,让人为他的安危担忧→⑥秦伯高兴,与郑结盟,危险解除→⑦子犯请求攻打,局势又紧张起来→⑧晋文公分析形势,决定撤军,战事最终平息。
《鸿门宴》:①无伤告密→②项伯夜访→③沛公谢罪→④范增示意→⑤项庄舞剑→⑥樊哙闯帐→⑦沛公逃席→⑧无伤被诛。
从沛公刘邦的危险情況看:①起,②③伏,④⑤起,⑥伏,⑦起,⑧伏。
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不仅扣人心弦、吸引读者,也详尽地展现了复杂多变的故事情节。
2.探究关键原因,揭示事件意义。
探究一些关键之处,追溯原因,有助于发掘人物品性,认清社会现实,于是事件就有了更为广泛的意义。
项羽和刘邦在随后的四年进行了大规模的战争,最后项羽败北,在乌江自刎;刘邦建立汉朝,成为汉高祖。
其实,鸿门宴已经预示了这个结局。
鸿门宴暴露了项羽及其统治集团的弱点——自负和松散,显示出刘邦及其统治集团的优点——精明与合谋。
烛之武能退秦师,使秦国和郑国结盟,是因为指出了秦晋攻郑,秦国无利可图的政治形势。
多年以来秦晋通婚,永结盟好,但之前有过晋国的焦瑕失约之事,后来,秦国又与郑国结盟了。
秦晋来往的历史告诉我们,政治斗争中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写人记事是史传文的中心任务,人物和事件体现出思想和观念,思想和观念凝结于人物和事件,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交融。
出乎其外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
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
食舍肉。
公問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君之羹。
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
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
(选自《左传·隐公元年》)
1.这篇史传文体现了儒家的哪些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这篇史传文,你懂得了哪些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庄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庄公和共叔段两兄弟兵戎相向的原因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