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论——论笔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论——论笔势
《笔势》
书论集萃
何为笔势?
“势”一词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平时所说的形势、气势、势力、势不可挡、因势利导等等,都使用了势的概念,可见势在人们生活中的适用范围是极其广泛的。

势的含义有有力和动态两项,这可用作笔势的势字的含义。

笔势不仅仅是笔力,也不能单理解为笔画有动态。

势字和笔结合在一起,应该理解为:在笔下出现的点画形态,应具有内含的力度,应具有动态。

笔力的力,是笔下出现的笔画形态,给人以遒、劲、厚、健的感受。

而遒、劲、厚、健的笔画形态如果是笔笔自顾自的,笔画之间气息不相通,便是无神的,也不能被称之为笔势。

笔势必须具备有力、有动态(气息相通,有神)两个方面,所以它的要求远比写出笔画形态要高。

有不少临习的人,临习笔力遒劲的字,笔画形态写得像而准,但由于缺乏动态,尽管笔画看上去笔笔有力,但整字仍然是无势的。

主要原因在气断神消,力也无所依附。

我国古代的先哲们。

很早就认识到客观世界中势的存在,将其放在重要的位置匕加以研究、考察。

还成功地将势所携带的巨大能量引发出来,诉诸于社会各个领域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作为造型艺术的中国书法,从它的实践和产生理论的初始阶段,就十分重视书写过程中“势”的营造和运用。

康有为在其所著《广艺舟双揖》中,列举了古代书家对势的论述。

康氏以军事家打仗,在临
战之前就将自己的军队摆在不败的位置上和拳师在对拳时,善于利用双方力量的总体走向为例,来比喻书法只有注重对势的把握。

才有取得成功的主动权。

1
作字贵有姿,尤贵有势。

有姿则能醒人眼目,有势则能摄人心神。

否则味同嚼蜡矣。

譬如美人有色无姿,则不能动人。

----清.王墨仙《书法指南》
2
夫作字之势,饬甚为难,锋恬来去之则,反复还往之法,在乎精熟寻察,然后下笔。

----东晋.王羲之《笔书论十二论》
3
夫任笔成形,聚墨为势,漫作偏欹之相,妄呈险放之姿,疏纵无
旧,轻浮鲜著,风斯下矣,复何齿哉。

----明.项穆《书法雅言》
4
作字以精,气神为主。

落笔处要力量,横勒处要波折,转捩处要圆劲,直下处要提顿,挑趯处要挺拔,承接处要沉著,映带处要含蓄,结局处要回顾。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5
故讨论体势,奇偶为无先。

凝重多出于偶,流美多出于奇。

体虽骈必有奇以振其气势;虽散必有偶以植其骨。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6
夫得射法者,箭乃端而远,用近则中物而深入,为势有馀矣;不得法者,箭乃掉而近,物且不中,入固不深,为势已尽矣。

----唐.张怀灌《六体书论》
7
凡作字者,首写一字,其气势便能管束到底,则此一字便是通篇之领袖矣。

----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
8
盖谓大字则欲如小书之详细曲折,小字则欲具大字之体格气势也。

----南宋.陈栖《负暄野录》
9
作字须有操纵。

起笔处,极意纵去;回转处,竭力腾挪。

自然结构稳惬,所谓百丈游丝在掌中也。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笔势与笔法
近代沈尹默先生,第一次将笔法、笔势、笔意三者区分开来,加以淦释。

在他的《书法论丛》中,用了大量的笔墨阐述了笔法与笔势的区别。

看过沈老的文章后,可以得出这样的印象:一、势是点画特殊
形态写法的单行规则;二、势是变化的,是活的;三、势是虚的。

笔势是抽象而又具体的。

抽象在“意”,具体在“形”。

因此说,笔势的外在表现是通过“形”来具体、生动地表现出来的。

因形生势,因势立形,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笔法是任何一种点画都要运用着它,即所谓“笔笔中锋”,是必须共守的根本方法,笔势乃是一种单行规则,是每一种点画各自顺从着各具的特殊姿势的写法。

二者本来是有区别的。

但是前人往往把“势”也当做“法”来看待,使人认识淆乱,无所适从。

比如南齐张融,善草书,常自美其能。

萧道成(齐高帝)尝对他说:“卿书殊有骨力,但恨无二王法。

”他回答说:“非恨臣无二王法,亦恨二王无臣法。

”又如米元章说:“字有八面,唯尚真楷见之,大小各自有分,智永有八面,已少钟法,丁道护、欧、虞,笔始匀,古法亡矣。

”以上所引萧道成的话,实在是嫌张融的字有骨力,无丰神。

二王法书,精研体势,变古适今,即雄强,又妩媚,张融在这点上,他的笔势或者是与二王不类,并不是笔法不合。

米元章所说的“智永有八面,已少钟法”,这个“法”字,也是指笔势而言。

智永是传钟、王笔法的人,岂有不合笔法之理,自然是体势不同罢了,这是极其显明易晓的事情。

笔势是在笔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过因时代和人的性情而有肥瘦、长短、曲直、方圆、平侧、巧拙、和峻等各式各样的不同,不象笔法那样一致而不可变易。

因此必须把“法”和“势”二者区分开来理会,然后对于前人论书的言语,才能弄清楚他们讲的是什么,不致于迷惑而无所适从。

10
姿之于字,宁失之拙,勿伤于巧;宁失之丑,勿伤于媚。

----清.王墨仙《书法指南》
11
作字之势,在乎精思熟察,然后下笔。

----东晋.王羲之《笔势论》
12
平者,稳重也。

侧者,取势也。

----清.冯武《书法正传》
13
迟以取妍,速以取劲,先必能速,然后为迟。

若素不能素,而专事迟,则无神气;若专事速,又多失势。

----宋.姜夔《续书谱》
14
古人书有定法,随字形大小为势。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15
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

----唐.张怀灌《书断》
16
形不变而势所趋背各有情态。

势者,以一为主,而七面之势倾向之也。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17
奇即连于正之内,正即列于其之中。

正而无奇,虽庄严沉实,恒朴厚而少文。

奇而弗正,虽雄爽飞妍,多厉而乏雅。

---明.项穆《书法雅言》
18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东汉.蔡邕《九势》
笔势与永字八法
用笔之法既明,就要讲结字。

结字不外八种点画的布置。

前人说明“八法”的文字甚多,不是过于简略,就是繁芜难晓,现在且采取两篇,以明要义。

〔禁经〕云:八法起于隶字之始,自崔、张、钟、王传授所用,该于万字,墨道之最不可不明也。

隋僧智永发其旨趣,
授于虞秘监世南,自兹传授遂广彰焉。

李阳冰云,昔逸少攻书多载,十五年偏攻永字,以其备八法之势,能通一切字也。

八法者,永字八画是矣。

一.点为策。

二.横为勒。

三.竖为努。

四.挑为趯。

五.提为策。

六.撇为掠。

七.短撇为啄。

八.捺为磔。

“侧”不得平其笔,当侧笔就右之;“勒”不得卧其笔,中高两头下,以笔心压之;
“努”不宜直其笔,直则无力,立笔左偃而下,最须有力,须发势而卷笔,若折骨而争力;
“趯”须蹲锋得势而出,出则暗收,又云,前画卷则敛心而出之;
“策”须斫笔背发而仰收,则背斫仰策也,两头高,中以笔心举之;
“掠”者拂掠须讯,其锋左出而欲利,又云,微曲而下,笔心至卷处;
“啄”者如禽之啄物也,立笔下罨,须疾为胜,又云,卧笔疾罨右出;
“磔”者不徐不疾,战行,欲卷,复驻而去之,又云,立笔战行,翻笔转下而出笔磔之。

点者,字之眉目,全籍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
横、直画者,字之体骨,欲其坚正匀净,有起有止,所贵长短合宜,结束坚实;
撇、捺者,字之手足,伸缩异度,变化多端,要如鱼翼、鸟翅,有翩翩自得之状;
挑、竖钩者,字之步履,欲其沈(音沉)着,或长,或短,或向
下,或向右,或向左,或轻出而稍斜,或随衄(顿)而峻发,各随字之用处;
转、折者,方圆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转。

折欲少驻,驻则有力;转不欲滞,滞则不遒。

然而真以转而后遒,草以折而后劲,不可不知也。

悬针者,笔欲极正,自上而下,端若引绳;若垂而复缩,谓之垂露。

故翟伯寿问于米老曰:“书法当如何?”米老曰“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此必至精至熟,然后能之。

古人遗墨,得其一点一画,皆昭然绝异者,以其用笔精妙故也。

大令以来,用笔多尖,一字之间,长短相补,斜正相往,肥瘦相混,求妍媚于成体之后,至于今尤甚焉。

《艺苑菁华》载有后汉蔡邕《九势》一篇,虽不能明其必出于伯喈之手,但是足与前说相参证。

19
写字要有气。

气须从熟得来,有气则自有势。

大小长短,高下欹整,随笔所至,自然贯注,成一片段。

却著不得丝毫摆布,熟后自知。

----清.梁同书《频罗庵论书》
20
放纵宜存气力,势笔取势。

----东晋.王羲之《笔书论十二章》
21
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

缓则鸦行,急则鹊厉,抽如雉啄,点如兔掷。

----萧衍《草书诀》
22
夫书势法,犹若登阵,变通正在腕前,文武贵于笔下,出没须有起伏,开瞌籍乎阴阳。

----清.冯武《书法正传》
23
观其笔势生熟,姿态端妍,概可变矣。

----明.项穆《书法雅言》
24
简缘云:八体之中有疾有涩。

宜疾则疾,不疾则失势;宜涩则涩,不涩则病生。

疾徐在心,形体在字,得心应手,妙出笔端。

----清.冯武《书法正传》
25
须是字外有笔,大力回旋,空际盘绕,如游丝,如飞龙,突然一落,去来无迹,斯能于字外出力,而向背往来,不可端倪矣。

----清.王澍《论书剩语》
26
气韵生动与烟润不同。

世人妄指烟润遂为生动,何相谬之甚也!盖气者,有笔气,有伯气,有色气,俱谓之气;而又有气势,有气度有气机,此间即谓之气韵,而生动处又非韵之可代矣
27
当其下笔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宋.苏轼
筋连络布、气通血流
要讲笔势,是避不开筋连络布、气通血流这一要求的。

对于初学
者,只提笔笔贯气的要求。

能做到笔笔贯气,随着用笔的越来越驯熟,便应明确提出“筋连络布、气通血流”的要求,使笔画与笔画、字与字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

楷的联系是气(这里所说的楷指所有楷化的书体),行、草的联系是形和气。

凡是笔笔贯气(或形连)而流畅、自然的,那么通行通篇便属筋连络布、气通血流的作品。

在书法艺术语里,通常叫“行气”。

这里“行”有两个读音,一是行路的行,动词,表示气息流通;现在上海有另一读音,读行列的行音,叫“行气”,指行间的气息流通,两个都可通。

筋连络布,气通血流,有行气的作品,点画是具有动态的,在静中见动(如楷)或在动中见动,意指在潺潺的流水中,也偶尔可见急流或旋流,为行书、草书。

静中见动的,如“容”字、如“涂”字都有迹可寻。

再如“雲”中的两点,如“儀”字的上两点,“禾”字的上横和戈钩的三笔,只要稍为琢磨一番,便可看出动态。

作为“笔势”,这只是一个方面,它只是动态的一面,还没有说明富含内力的一面。

一支绵软的毛笔,即使是最强的硬毫,比起硬笔,它还是软的,如何表现力呢?如果不懂得运笔的道理,即使最硬的物体用来写字,也表现不了力,懂得运笔的道理,便是最软的笔,也能表现出力。

没有内力的笔画,即使最具动态,也如蛛丝在风中飘曳、炊烟在空间散淡。

28
以正为奇,故无奇不法;以收为纵,故无纵不擒;以虚为实,故断处皆连;以背为向,故连处皆断。

学至解得连处皆断,正正奇奇,无妙不臻矣。

29
能用拙,乃得巧;能用柔,乃得刚。

----清.王澍《论书剩语》
30
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壮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万毫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31
六法中原以气韵为先,然有气则有韵,无气则板呆矣。

气韵由笔墨而生,或取圆浑而雄壮者,或取顺快而流畅者,用笔不痴不弱,是得笔之气也。

用墨要浓淡相异,干湿得当,不滞不枯,使之气欲吐,是得墨之气也。

不得此法,淡雅则枯涩,老健则重浊,细巧则怯弱矣,此皆不得,气韵之病也。

----清.唐岱《绘事发微》
32
大山之里麓多直出,然步之,则措足皆曲,若积土为峰峦,虽略具其起伏之状,而其气皆直。

曲直之说至显,而以为愚人不知,则其理正道于书。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33
夫斫戈之法,落竿峨峨,如长松之椅溪谷,似欲倒也,复似百钧之弩初张。

处其戈意,妙理难穷。

放似弓张箭发,收似虎斗龙跃,直如临谷之劲松,曲类悬钩之钓水。

----东晋.王羲之《笔书论十二章》
笔势之疾与涩
什么叫疾、涩呢?疾当然是快,却比快更多一层意思。

快固然也有力度,但疾的力度更大些。

如跑步,是快,也确是有力的,但疾可比之为冲刺,是挟着比跑更为有力的力度的冲。

疾有如箭离弦,弹出膛。

涩,看上去像迟缓,实际并不迟缓,只是似乎被阻滞,却在阻滞中挣扎、摆脱。

慢,在速度上看,是不快;涩则不是不快,只是行动在小范围以内,动作不一定迟缓,只是不容易前行。

常用的比方是逆水行舟,负重登峰。

如作为疾的准备,则有如射箭前的引弓,是在蓄着力,一当弦响箭发,挟力破空,疾如迅雷,力能破甲。

涩,即是在小范围中做几个小动作。

不过在实际书写中,我们可以发现,笔在运行中,并不总是只有疾、涩,有时也应转成快、慢。

快,本身便有力,无力则不快,这是容易理解的。

问题在这“慢”字。

慢和缓有差别,缓当然是慢,缓则无力,慢,不一定无力,只是速度不够快。

在诸多的书法家或习字的人群中,几乎都可以看到有些人运笔如飞,有些人则运笔如步行。

有些人一点钟能写七八十个中、大楷,有些人一点钟只能写四五十个中、大楷,这与各人的秉性和习惯有直接的关系。

但写得快的人,笔画未必能含内力,写得慢的人,笔画很可能笔笔有力。

这恐怕已是常识。

可见慢,并不一定无力。

我们把速度低、写得慢的人,笔画很可能笔笔有缓,也即迟缓。

迟缓则必然无力。

譬如写长撇,有人心中有
些犹疑、一有犹疑,行笔必然迟缓,行笔迟缓,笔下自然乏力。

而长撇必须写得迅疾、痛快方能有力。

慢,不是因犹疑而成,只是习惯上速度不如快而已,所以仍能写出富含内力的撇来。

这一点,可以以古代的许多碑帖来证明。

古代碑帖经历史的淘汰、人为的筛选,能留到今天,无不属于上乘作品。

上乘作品,必然势足气充。

而写这些碑帖的书法家,有行笔如飞的,也有行笔如步的,而其作品同样势足气充,岂不是足以说明行笔慢,只要不是缓,仍能写出富含内力的笔画。

行笔不能一味用疾、涩二法,而应参用快,慢,正如重点要突出、不应处处是重点一样的道理,处处是重点,就不可能突出重点笔下的疾、涩、快、慢
这里以隶书举例。

分别是《礼器碑》,《张迁碑》,《曹全碑》。

“长”字的第一横,起笔快,中段和收笔较慢;下二横起收笔都较慢,中段都快;竖起笔慢,中段和收笔都快;长横起笔慢,中段快,收笔慢。

反钩起笔慢,折处涩,钩出疾;短撇,起笔快,末端慢;斜捺起笔慢,行笔快,捺脚涩,捺出疾。

何以看出是快是慢是疾是涩呢?凡顺锋起笔必快,回锋处必慢;作态(写出某种姿态)处非涩不办,随着涩的必疾。

所以决非随意说说。

“有”字的上一撇作折,起笔慢,行笔快,折处涩,撇出疾;横起笔涩,,右行疾,到成波处慢,波出快;竖撇起笔快,弯处慢,弯出快;折的起笔快,右行也快,折处慢,下行快,中间二横起笔都慢,右行都快。

“政”字(看上去,这三种
碑,以《曹全碑》书写的速度为最快,《张迁碑》的为最慢),上短横起笔慢,右行快;中短竖快,右短横也快;左竖起笔快,下行也快,下横起笔慢,右行和收笔快。

右部位撇和横都较快,下面的撇起笔涩,下行和弯出到成钩疾;斜捺起笔涩,捺下疾,到捺脚慢,捺出快。

再看南北朝碑志:《郑文公碑》、《崔敬邕墓志》、《张猛龙碑》;
“子”字起笔慢,下行快,左折涩,上斜行疾,折处涩,撇出疾。

竖钩起笔慢,下行快,钩处涩,出钩疾。

横的起笔慢,右行快,收笔慢。

“誌”字的左上点起笔快,中段涩,收笔疾;上横起笔行笔都很快,过中段到末端慢;第二横起笔涩,右行疾,近末端慢,收笔快;第三横起笔慢,右行快,近末端更快。

口字的左竖快,折起笔右行都快,折处慢,下行快,下横也快。

右部位,上横起笔慢,右行快,近末端尤快;竖,起笔涩,下行疾;下横起笔慢,右行快,到上突处慢,末端快。

心字左点,慢起慢收,心钩起笔慢,下弯快,到钩部慢,钩出快。

中点起笔慢,收笔也慢;右点起笔慢,中段涩,末端疾。

“扁”字所有横竖折的折处和钩处都涩,涩之后的下行及出钩都疾。

其余的起
34
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谢秦《四溟诗话》
35
擒纵二字,是书家要诀。

有擒纵,方有节制,有生杀,用笔乃醒;醒则骨节灵通,自无僵卧纸上之病。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36
作者一法,观者两法。

左右牝牡,固是精神中事,然尚有形势可言。

气满,则离形势而专说精神,故有左右牝牡皆相得而气尚不满者,气满则左右牝牡自无不相得者矣。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37
谨守者,拘敛杂怀;纵逸者,度越典则;速劲者,惊急无蕴;迟重者,怯郁不飞;简峻者,挺掘鲜遒;严密者,紧实寡逸;温润者,妍媚少节;标显者,雕绘太苛;雄伟者,固槐容夷;婉畅者,又渐端厚;庄质者,盖嫌鲁朴;流丽者,复过浮华;驾动者,似欠精深;纤茂者,尚多散缓;爽健者,涉兹剽勇;稳熟者,缺彼新奇。

----清.梁章钜《学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