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电子课件_修辞(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修辞概说
一、什么是修辞
定义:修辞就是根据题旨情境对语言 材料进行选择,以便取得最佳表达效果。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1
二、修辞的分野
1.消极修辞主要包括词语的锤炼、句式的调配 等等内容 。
2.积极修辞往往就是指辞格 。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2
第二节 词语的锤炼
1、顶真 上句末尾的词语做下句开头,使前 后句首尾相接。也叫连珠。
2、回环 前后语句回环往复,表达不同事物 之间的有机联系。也叫回文。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31
十三、警 策
1.将自明的事理极简练地表现出来,使人感到 一种格言的味道。
2.将表面上无关的两事物捏成一句,初看似不 可解,其实含有真理。
的感觉
3、仿词 比照现成词语临时仿造新的词语
1.反仿。2.正仿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29
十一、设问和反问
1.设问 为了提起听话人注意,先提出问题
引起对方思考,然后自己来回答。 2.反问
反问句包含激情,语气强烈,比陈述句 更有力量。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30
十二、顶真和回环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26
九、对偶、对比、映衬
2、对比 1.类型 (1)两体对比 两种相反相对的人、事物
对照比较。 (2)一体两面对比 一种事物相反相对的
两面对照比较。 2.作用 3.运用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27
九、对偶、对比、映衬
3、衬托 利用某事物来陪衬突出另一事物, 也叫陪衬。
象性,易联想; 3)能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性,加深人们的
印象。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6
2、比喻的种类
(1)明喻 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的比喻。
(2)暗喻 出现本体、喻体的比喻(隐喻)
(3)借喻 不出现本体、喻词,直接把喻体当作本
体说。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7
13
4.比喻的运用
(4)比喻要贴切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种事物, 必须有相似点。而“宏伟的教学楼就像高 楼大厦”“劳动一天累得像一朵花一样没 有一点力气”不贴切。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14
4.比喻的运用
(5)比喻与平语要配合恰当 原文:
一晃,这件事已经过去四年多了。但是,这最 动人心的一幕,却一直深深铭刻在我的脑海里。 改文:……一幕,…印在我的脑海里。
一、句子成分易位句 二、主动句和被动句 三、肯定句和否定句 四、长句和短句 五、整句和散句 六、紧句和松句 七、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5
第四节 辞格的运用
一、比喻
1.作用 1)用熟悉的事物去说明不太熟悉的事物,使
人容易理解; 2)用具体事物描绘抽象事物,能增加语言形
4.比喻的运用
(2)比喻要周密 原文: 几 只木船从下游上来,帆蓬给阳光照得象透
明的白色羽翼…… ——刘白羽《长江三日》
改文: ……帆给照得象透明的白色的羽翼。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11
4.比喻的运用
(3)比喻要通俗 原文:
一声令下,百车齐鸣,别的不说,只那翁 翁的响声就有点像飞机场上机群起飞,扬 子江边船只抛锚。
16
二、比 拟
比拟的应用要注意: 根据事物特点比拟; 思想性和感情色彩; 比拟与比喻区别: (1)意义上比喻重在喻,突出事物相似点;
比拟重在拟,干脆把甲当乙写。 (2)形式上比喻的喻体往往以名词词语身份
出现表示一种实体;比拟的成分一般是描 写性的往往是动词性词语充当。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一件珍贵的衬衫》 (6)比喻要新颖 创新才有生命力,才能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15
二、比 拟
拟人和拟物两种合为比拟。
1.拟人:也叫“人格化”,把人所具有的动作、 感情等赋予物。
2.拟物:把人当作物或甲物当作乙物写。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25
九、对偶、对比、映衬
1、对偶 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的两个语句。
正对 平对,二者语义相近或相关,互为补 充。
反对 语义相对、相反又相成,构成矛盾的 统一体。
串对 流水对,二者语义相连相承,经常有 因果、条件、承接、假设等关系。
2009-2-26
8
3.比喻的用法
(3)迂回设喻
通过“否定”喻体以引出本体,否定喻体是假 ,更巧妙地将喻体和本体联系起来是真。 例:站在高山向西看,一条白带绕丛山,不是带, 原是新开么路上岭来。
(青海民歌《站在高山上》) (4)喻中有比
进一步把本体同喻体比较,为的是更强调事 物的特性。 例:“南霸天比豺狼还凶狠。”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33
修辞方式的综合运用
3.套用 单看是一种辞格,合起来又是一种 辞格,辞格里套辞格。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恨读书迟。
黑的人眼光像两把刀, 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34
修辞教学结束
再 见!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22
六、双 关
双关与借喻不同 (1)借喻以喻体代本体,言喻体而表达
本体,把抽象的变得比较具体、生动、简 洁。
(2)双关表达两种语义,借一种语义关 涉两种事物,使表达含蓄、委婉、幽默、 风。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23
七、婉 曲
故意不直白本意,而用迂回曲折、 委婉含蓄的话来暗示、烘托。
一、意义的锤炼 1.动词的锤炼 2.形容词的锤炼 3.名词的锤炼 4.其他词的锤炼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3
第二节 词语的锤炼
二、色彩的调配 1.感情色彩 2.语体色彩
三、声音的配合 1.音节相称 2.韵字和谐 3.声音协调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4
第三节 句式的选择
3.比喻的用法
(1)正反设喻 比喻从正面设喻,也有的从反面设喻。
例:困难不是铁,困难不是钢,困难是弹 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2)反复设喻
用不止一个本体。 例: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 做演说倒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类型 (1)正衬 衬体与主体相类似,也叫烘托、
旁衬。 (2)反衬 从反面衬托,衬体与主体相异
或相反。 运用:思想性;主次分明。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28
十、拈连、通感、仿词
1、拈连 利用上下文的联系巧妙的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
用于乙事物。
2.通感 把甲种感官获得的感觉,说成仿佛是 乙种感官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19
四、夸 张
1.夸张的方式 (1)单纯夸张 直接对事物做夸大或缩小描
写。 (2)兼格夸张 夸张与比喻、比拟、借代、
对比等兼格使用。 2.夸张的运用 注意真实性;明确性;适用性;准确性。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20
五、反 语
反语就是说反话,字面上一个意思,实 际上是另一个意思。
改文:
……只那 嗡嗡的响声就有飞机场上机群起 飞的气势。
——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12
4.比喻的运用
原文: 杨震宁在西南联大时,是周培元的学生。总
理说:现在老师落后了。 ——迟《在蚕湍流的旋涡中》
改文: ……总理说:现在青出于蓝胜于蓝了。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24
八、排比、层递、反复
1、排比 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
一致、语义相关的语句或章节排列在一起 的一种修辞方式。 2、反复
为突出某个语义、强调某感情而特意重 复某语句。 3、层递
至少三个有联系的有大小、轻重等层次 关系的事物,按顺序一层一层的表达出来。
17
三、借 代
1.类型:(1)特征代本体。 (2)专名代泛名。 (3)具体代抽象。 (4)部分代整体, (5)质料代本体。 (6)定数代不定数。 (7)处所代本体。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18
2.借代与借喻区别
(1)构成基础不同 借代是相关性;借喻是相似性。
(2)作用不同 借代重代,借体代本体; 借喻重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 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
1. 嘲讽性反语 2. 喜爱性反语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21
六、双 关
1.类型 (1)谐音双关 (2)语义双关 2.作用
适应形势需要,辩论时进可攻、退可 守;表达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可以构成 歇后语。 3.运用
语义明确;思想性;感情色彩。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35
3.话面矛盾反常,而意思还是连贯的。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32
修辞方式的综合运用
1.连用 用了再用,几个辞格连续运用,不 分主次,平等并列,互相衬托。
(1)异类辞格连用。(2)同类辞格连用 多种辞格兼而有之,各有侧重,表达上浑然
一体。 例如: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梦磅礴走泥丸。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9
4.比喻的运用
(1)比喻要注意感情色彩,喻体有美丑善恶 之别。
原文:武震一到桥头,先听见一片人声,鬼 哭狼嚎地从桥南头滚过来,转眼就有无数 朝鲜人从烟火里涌出来……
改文:……连哭带叫…… ——杨朔《三千里江山》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10
一、什么是修辞
定义:修辞就是根据题旨情境对语言 材料进行选择,以便取得最佳表达效果。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1
二、修辞的分野
1.消极修辞主要包括词语的锤炼、句式的调配 等等内容 。
2.积极修辞往往就是指辞格 。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2
第二节 词语的锤炼
1、顶真 上句末尾的词语做下句开头,使前 后句首尾相接。也叫连珠。
2、回环 前后语句回环往复,表达不同事物 之间的有机联系。也叫回文。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31
十三、警 策
1.将自明的事理极简练地表现出来,使人感到 一种格言的味道。
2.将表面上无关的两事物捏成一句,初看似不 可解,其实含有真理。
的感觉
3、仿词 比照现成词语临时仿造新的词语
1.反仿。2.正仿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29
十一、设问和反问
1.设问 为了提起听话人注意,先提出问题
引起对方思考,然后自己来回答。 2.反问
反问句包含激情,语气强烈,比陈述句 更有力量。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30
十二、顶真和回环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26
九、对偶、对比、映衬
2、对比 1.类型 (1)两体对比 两种相反相对的人、事物
对照比较。 (2)一体两面对比 一种事物相反相对的
两面对照比较。 2.作用 3.运用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27
九、对偶、对比、映衬
3、衬托 利用某事物来陪衬突出另一事物, 也叫陪衬。
象性,易联想; 3)能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性,加深人们的
印象。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6
2、比喻的种类
(1)明喻 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的比喻。
(2)暗喻 出现本体、喻体的比喻(隐喻)
(3)借喻 不出现本体、喻词,直接把喻体当作本
体说。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7
13
4.比喻的运用
(4)比喻要贴切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种事物, 必须有相似点。而“宏伟的教学楼就像高 楼大厦”“劳动一天累得像一朵花一样没 有一点力气”不贴切。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14
4.比喻的运用
(5)比喻与平语要配合恰当 原文:
一晃,这件事已经过去四年多了。但是,这最 动人心的一幕,却一直深深铭刻在我的脑海里。 改文:……一幕,…印在我的脑海里。
一、句子成分易位句 二、主动句和被动句 三、肯定句和否定句 四、长句和短句 五、整句和散句 六、紧句和松句 七、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5
第四节 辞格的运用
一、比喻
1.作用 1)用熟悉的事物去说明不太熟悉的事物,使
人容易理解; 2)用具体事物描绘抽象事物,能增加语言形
4.比喻的运用
(2)比喻要周密 原文: 几 只木船从下游上来,帆蓬给阳光照得象透
明的白色羽翼…… ——刘白羽《长江三日》
改文: ……帆给照得象透明的白色的羽翼。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11
4.比喻的运用
(3)比喻要通俗 原文:
一声令下,百车齐鸣,别的不说,只那翁 翁的响声就有点像飞机场上机群起飞,扬 子江边船只抛锚。
16
二、比 拟
比拟的应用要注意: 根据事物特点比拟; 思想性和感情色彩; 比拟与比喻区别: (1)意义上比喻重在喻,突出事物相似点;
比拟重在拟,干脆把甲当乙写。 (2)形式上比喻的喻体往往以名词词语身份
出现表示一种实体;比拟的成分一般是描 写性的往往是动词性词语充当。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一件珍贵的衬衫》 (6)比喻要新颖 创新才有生命力,才能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15
二、比 拟
拟人和拟物两种合为比拟。
1.拟人:也叫“人格化”,把人所具有的动作、 感情等赋予物。
2.拟物:把人当作物或甲物当作乙物写。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25
九、对偶、对比、映衬
1、对偶 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的两个语句。
正对 平对,二者语义相近或相关,互为补 充。
反对 语义相对、相反又相成,构成矛盾的 统一体。
串对 流水对,二者语义相连相承,经常有 因果、条件、承接、假设等关系。
2009-2-26
8
3.比喻的用法
(3)迂回设喻
通过“否定”喻体以引出本体,否定喻体是假 ,更巧妙地将喻体和本体联系起来是真。 例:站在高山向西看,一条白带绕丛山,不是带, 原是新开么路上岭来。
(青海民歌《站在高山上》) (4)喻中有比
进一步把本体同喻体比较,为的是更强调事 物的特性。 例:“南霸天比豺狼还凶狠。”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33
修辞方式的综合运用
3.套用 单看是一种辞格,合起来又是一种 辞格,辞格里套辞格。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恨读书迟。
黑的人眼光像两把刀, 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34
修辞教学结束
再 见!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22
六、双 关
双关与借喻不同 (1)借喻以喻体代本体,言喻体而表达
本体,把抽象的变得比较具体、生动、简 洁。
(2)双关表达两种语义,借一种语义关 涉两种事物,使表达含蓄、委婉、幽默、 风。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23
七、婉 曲
故意不直白本意,而用迂回曲折、 委婉含蓄的话来暗示、烘托。
一、意义的锤炼 1.动词的锤炼 2.形容词的锤炼 3.名词的锤炼 4.其他词的锤炼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3
第二节 词语的锤炼
二、色彩的调配 1.感情色彩 2.语体色彩
三、声音的配合 1.音节相称 2.韵字和谐 3.声音协调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4
第三节 句式的选择
3.比喻的用法
(1)正反设喻 比喻从正面设喻,也有的从反面设喻。
例:困难不是铁,困难不是钢,困难是弹 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2)反复设喻
用不止一个本体。 例: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 做演说倒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类型 (1)正衬 衬体与主体相类似,也叫烘托、
旁衬。 (2)反衬 从反面衬托,衬体与主体相异
或相反。 运用:思想性;主次分明。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28
十、拈连、通感、仿词
1、拈连 利用上下文的联系巧妙的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
用于乙事物。
2.通感 把甲种感官获得的感觉,说成仿佛是 乙种感官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19
四、夸 张
1.夸张的方式 (1)单纯夸张 直接对事物做夸大或缩小描
写。 (2)兼格夸张 夸张与比喻、比拟、借代、
对比等兼格使用。 2.夸张的运用 注意真实性;明确性;适用性;准确性。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20
五、反 语
反语就是说反话,字面上一个意思,实 际上是另一个意思。
改文:
……只那 嗡嗡的响声就有飞机场上机群起 飞的气势。
——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12
4.比喻的运用
原文: 杨震宁在西南联大时,是周培元的学生。总
理说:现在老师落后了。 ——迟《在蚕湍流的旋涡中》
改文: ……总理说:现在青出于蓝胜于蓝了。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24
八、排比、层递、反复
1、排比 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
一致、语义相关的语句或章节排列在一起 的一种修辞方式。 2、反复
为突出某个语义、强调某感情而特意重 复某语句。 3、层递
至少三个有联系的有大小、轻重等层次 关系的事物,按顺序一层一层的表达出来。
17
三、借 代
1.类型:(1)特征代本体。 (2)专名代泛名。 (3)具体代抽象。 (4)部分代整体, (5)质料代本体。 (6)定数代不定数。 (7)处所代本体。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18
2.借代与借喻区别
(1)构成基础不同 借代是相关性;借喻是相似性。
(2)作用不同 借代重代,借体代本体; 借喻重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 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
1. 嘲讽性反语 2. 喜爱性反语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21
六、双 关
1.类型 (1)谐音双关 (2)语义双关 2.作用
适应形势需要,辩论时进可攻、退可 守;表达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可以构成 歇后语。 3.运用
语义明确;思想性;感情色彩。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35
3.话面矛盾反常,而意思还是连贯的。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32
修辞方式的综合运用
1.连用 用了再用,几个辞格连续运用,不 分主次,平等并列,互相衬托。
(1)异类辞格连用。(2)同类辞格连用 多种辞格兼而有之,各有侧重,表达上浑然
一体。 例如: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梦磅礴走泥丸。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9
4.比喻的运用
(1)比喻要注意感情色彩,喻体有美丑善恶 之别。
原文:武震一到桥头,先听见一片人声,鬼 哭狼嚎地从桥南头滚过来,转眼就有无数 朝鲜人从烟火里涌出来……
改文:……连哭带叫…… ——杨朔《三千里江山》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