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数术考傷寒鈐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数术考傷寒鈐法
⽇⼲⽀算病不只是在临床经验中存在,在逻辑上也是有理可循。
前⾯我们已经将⽇⼲⽀的源头溯到了上古,但是真正⽬前能知道的成型的⽇⼲⽀算病理论,除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犹抱琵琶半遮⾯以外,就是浦云的《运⽓精华》、成⽆⼰的《注解伤寒论》了。
但《运⽓精华》⽬前可能失传,⽽《注解伤寒论》也只是记录了⽇⼲⽀算病的汗瘥棺墓部分。
⽬前我们能看到的古籍就是刘完素、马宗素、程德斋、熊宗⽴、薛⼰、朱棣、赵开美、曹乐斋等⼈传承的《伤寒钤法》了。
在历史上,明朝的⾼昶(1481-1556)曾经运⽤《伤寒钤法》的⽇⼲⽀算病治病,影响很⼤;薛⼰(1487-1559)在《薛⽒医案》中也有运⽤伤寒钤法诊断为少阳病⼩柴胡汤证的案例;再就是清朝的曹乐斋(1800-1880)及其弟⼦胡乾元应⽤《伤寒钤法》的⽇⼲⽀算病法,也是名贯⼀⽅。
在⼦学体系中,天⼲地⽀与⼈体藏象的对应始终是唯⼀的。
诗⽈:甲胆⼄肝丙⼩肠,丁⼼戊胃⼰脾乡,庚属⼤肠⾟属肺,壬属膀胱肾癸藏,三焦亦向壬宫寄,胞络同归⼊癸⽅。
⼜⽈:肺寅⼤卯胃⾠宫,巳脾⼼午⼩未中,申膀⾣肾⼼包戌,亥三⼦胆丑肝通。
观此⼆诗,为天地⼈⾝,⽆时不相同。
故⼀⽓不和不能⽣化。
天有六⽓,⼈有三阴三阳以应之。
地有五⾏,⼈有五藏六腑以应之。
藏为阴,其数偶,以应五运,藏蓄五⾏质于地,⽽⽓则终于天也。
腑为阳,⽽数奇,以应六⽓,盖六淫之⽓虽降于天也,⽽势必终于地也。
⼦午为天地之中正也,君⽕位焉。
⼿少阴⼼午,⾜少阴肾⽔⼦,居三焦从⽔化,⽔从肾⾄。
故少阴为藏,位与太阳隔⽽⽓相合。
丑未为归藏,归之标本湿⼟位焉。
⾜阳明胃卯,⼿阳明⼤肠⾣居。
然⼦随母居,⼟旺胜⾦,故太阳为藏,位与阳明隔⽽⽓相合也。
巳亥为天地之门户,风⽊位焉,⾜厥阴肝也。
⼿厥阴⼼包络,亥居之。
寅申为⽣化之始终,相⽕位焉,⾜少阳胆寅,⼿少阳三焦申居之,与少阴相隔⽽⽓相合为腑也,《伤寒钤法》中的天⼲地⽀也如此对应。
《伤寒钤法》主要分为发病→传变→⾏流→因果→经法(归证)五⼤部分。
发病卷主要介绍了根据不同出⽣年份,会有对应不同的发病六经,如⼦午之年出⽣之⼈在申、⼦、⾠、寅、午、戌阳⽇得病,会发病于⾠戌太阳寒⽔之经;在亥、卯、未、巳、⾣、丑等阴⽇得病,会发病于寅申少阳相⽕之经等等。
⾠戌太阳寒⽔之经共有121证,分别为上太阳16证,⽇⽉为号,其中⽇字号10证,⽉字号6证。
中太阳共66证,七星为号:贪狼、巨门、禄存、⽂曲、廉贞、武曲、破军,每星管10证,独破军星管6证。
下太阳39证,四卦为号:震、离、兑、坎。
另卯⽇见⾠,发太阳病,为太阳痉证,即西医的脑炎、⾼热、帕⾦森、舞蹈症等各种抽搐病;卯⽇见戌,亦发太阳病,为太阳湿证;若戌⽇⾠戌之上见庚⾟壬三字,为太阳暍证,庚为⼀证,⾟为⼆证,壬为三证。
卯⾣阳明燥⾦之经共有44证,五⾏号:⽔、⽊、⽕、⼟、⾦,卯⾣⽊字号、⾠戌⽕字号、巳亥⼟字号、⼦午⾦字号、丑未⽔字号,其中⽔字号独管4证,其余各⾃管10证;⼜有寅申⼆字在外,寅⽇发阳明病为霍乱6证,申⽇发阳明病为劳复6证。
寅申少阳相⽕之经发病,满局俱是⼩柴胡汤⼀证。
丑未太阴湿⼟之经发病,只有三证,丑⾄⾠为母⼀桂枝⼤黄汤证,巳⾄申为母⼆⼤柴胡汤证、四逆汤,⾣⾄⼦为母三承⽓汤证。
⼦午少阴君⽕之经发病共23证,只有天地⼈三号;⼦丑寅卯为天字号10证,⾠巳午未为⼈字号10证,申⾣戌亥为地字号3证。
巳亥厥阴风⽊之经发病19证,有乾坤⼆号。
假如丑⽇传卯⾣⼆字为阳明证,⽔字为号,有四证湿论,余四证系霍乱。
寅⽇传卯⾣⼆字,为阳明,此⽇不传阳明,为霍乱证。
巳⽇传得⾠戌⼆字,为上太阳⽉字为号,只有六证,余四证以痉论,不可⼀例看。
未⽇传得卯⾣⼆字,为阳明⽔字号,只有四证,余六证系湿证。
申⽇传卯⾣⼆字,为阳明,申⽇⽆阳明,如有阳明证不可作阳明证看,系劳复证。
亥⽇传⼦午⼆字,地字为号,只有三证,余七证以暍证看之。
那么如何由出⽣年份及发病⽇⼲⽀定位疾病呢?有歌诀为证:逐年逐⽇是司天,前三后五顺排迁。
却将地⽀分前后,⽀属阴阳仔细迁。
阳前阴后加⼈命,数⾄司天见病源。
却将本命依前数,轮⾄病⽇是其端。
假如,戊寅⽣⼈,甲⼦⽇病,⼦午少阴君⽕司天,前进三⾠数⾄卯(丑、寅、卯),居阴⽀(卯为阴⽀),退⼀位从寅上起本命。
戊寅上顺⾏⾄司天⼦上,见戊⼦,是少阴证天字号第⼀证,仲景《伤寒杂病论》第301条经⽂,⿇黄附⼦细⾟汤主之也。
戊⼰庚
壬午癸未甲申
丁⾟巳巳午未申
丙庚⾠⾠⾣⼄⾣⾟
⼄⼰卯卯戌丙戌壬
甲戊寅寅丑⼦亥丁亥癸
甲戊寅寅丑⼦亥丁亥癸
⼈命戊寅戊⼦
司天
甲
再如,⼄丑⽣⼈,壬戌⽇病,戌⽇是阳⽇司天,从戌上数⾄三位,是甲⼦,便从⼦上加⼈命⼄丑,数⾄壬戌,见⼄亥,是厥阴证。
厥阴证坤字号第⼆证,仲景《伤寒杂病论》第371条经⽂,⽩头翁汤主之。
其余仿此。
那么是不是所有同年⽣⼈,只要同⽇发病,就⼀定是相同病机呢?答案是肯定的。
《素问·五常政⼤论》中有⼀个说法“异病同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相同的病机可以有万千不同临床表现,只要抓住主要病机,即致病的⽓机,⼀切就都可以迎刃⽽解了。
我们在临床中也发现,⼀张经⽅,可以治疗的疾病成千上万种,其实就是病机相同⽽已。
但是由于每个⼈的出⽣与⽣长的地理环境不同,即后天风⽔的不同,所以造成了相同先天个⼈风⽔的后天差异,这就导致了⼈体后天⽓场与先天⽓场在结构与能级上的不同。
⽣命态是天地⽓场的⼀种⾼级物质状态,天地⽓场结构时刻在对⼈体⽓场结构进⾏⼒学作⽤,好的⼒学效应就产⽣好的⼒学结果,不好的⼒学效应就产⽣不好的⼒学结果。
如果天地⽓场能级没有⼈体⽓场能级⾼,那么即使是不好的影响也不会表现出来,如果天地⽓场能级⾼于⼈体⽓场能级,这时不好的⽓场影响就可以表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吉凶祸福。
因为天地⽓场也有不同的层次,所以不同层次的天地⽓场对⼈体⽓场有不同层次的⼒学作⽤,这就是前⾯所说的六道之内的⽓场与六道之外的能量场,所谓的⼊世间与出世间的区别了。
可见佛道世界与娑婆世界的区别是何等的巨⼤。
传变卷主要是传经化热。
“传经”是仲景《伤寒论》中⼀个特殊的概念,在《伤寒论》中不仅有传经,⽽且还有“过经”(103、105、123、217条)、“到经”(114条)、“经尽”“复过⼀经”(384条)等等说法,这些都是仲景《伤寒论》按照⽇⼲⽀传变的证据。
传经化热的基本原则是男逆⼥顺,只传⾜经,不传⼿经。
正如《素问·热论篇》所说:“伤寒⼀⽇,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阳明受之,阳明主⾁,其脉侠⿐络于⽬,故⾝热⽬疼⽽⿐⼲,不得卧也。
三⽇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故胸胁痛⽽⽿聋。
三阳经络皆受其病,⽽未⼊于藏者,故可汗⽽已。
四⽇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嗌⼲。
五⽇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本,故⼝燥⾆⼲⽽喝。
六⽇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囊缩。
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荣卫不⾏,五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巨阳病衰,头痛少愈;⼋⽇阳明病衰,⾝热少愈;九⽇少阳病衰,⽿聋微闻;⼗⽇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少阴病衰,渴⽌不满,⾆⼲已⽽嚏;⼗⼆⽇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皆去,病⽇已矣。
”⼜说:“两感于寒者,病⼀⽇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烦满;⼆⽇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热,不欲⾷谵⾔;三⽇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聋囊缩⽽厥,⽔浆不⼊,不知⼈,六⽇死。
”仲景《伤寒论》中的经⽂“伤寒⼀⽇,太阳受之”、“伤寒⼆三⽇,阳明、少阳证不见者”、“发于阳者七⽇愈,发于阴者六⽇愈”、“伤寒三⽇,阳明脉⼤者,此为不传也”、“阳明中风……病过⼗⽇,脉续浮者,与⼩柴胡汤”、“伤寒三⽇,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也”、“少阴病⼋九⽇……以热在膀胱,必便⾎也”、“少阴病得之⼆三⽇以上,……黄连阿胶汤主之”等等。
我们可以看到,在《黄帝内经》及《伤寒论》中的六经传变都是逆向传经的,⽽三阴三阳之六⽓在五运六⽓中天象顺序却是按照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的顺向顺序布局的。
其原因就是在⼈体中太阳主六腑之表主开,阳明主六腑之⾥主合,少阳主六腑之半表半⾥主枢,太阴主五藏之表主开,厥阴主五藏之⾥主合,少阴主五藏之半表半⾥主枢。
⽽伤寒六淫之邪是由表⼊⾥的,所以邪⽓会逆传,但是因为男⼥阴阳不同,所以⼥⼦会顺传。
男病传经⼥病
传经
少阴
君⽕证
太阴
湿⼟证
少阳
相⽕证
阳明
燥⾦证
太阳
寒⽔证
厥阴
风⽊证
第⼆⽇第六
⽇
⾜厥阴⽊
泄苦补⾟
⾜少阴⽔
泄脾补肾
⾜太阴⼟
泄⽢补咸
⾜少阳⽊
泄⾟补酸
⾜阳明⼟
泄⽢补咸
⾜太阳⽔
泄酸补⽢
第三⽇第五
⽇
⾜太阳⽔
泄咸补苦
⾜厥阴⽊
泄咸补⽢
⾜少阴⽔
泄咸补
苦?
⾜太阴⼟
泄⾟补咸
⾜少阳⽊
泄酸补⽢
⾜阳明⼟
泄酸补⽢
第四⽇第四
⽇
⾜阳明⼟
泄脾补肾
⾜太阳⽔
泄⽢补咸
⾜厥阴⽊
泄苦补⾟
⾜少阴⽔
补苦泄酸
⾜太阴⼟
泄脾补肾
⾜少阳⽊
泄肝补脾
第五⽇第三
⽇
⾜少阳⽊
泄苦补⾟
⾜阳明⼟
泄肾补脾
⾜太阳⽔
泄咸补
⾜厥阴⽊
补酸泄⾟
⾜少阴⽔
泄酸补苦
⾜太阴⼟
泄酸补⽢
苦?
第六⽇第⼆
⽇
⾜太阴⼟
泄⽢补咸
⾜少阳⽊
泄肝补脾
⾜阳明⼟
泄苦补
⽢?
⾜太阳⽔
泄酸补苦
⾜厥阴⽊
泄酸补⽢
⾜少阴⽔
泄酸补⽢
第七⽇第七
⽇
⾜少阴⽔
泄咸补苦
⾜太阴⼟
泄⾟补咸
⾜少阳⽊
泄苦补⾟
⾜阳明⼟
泄⾟补酸
⾜太阳⽔
泄酸补苦
⾜厥阴⽊
泄肝补脾
假如,⼰亥⽣⼥⼈,⼄丑⽇病。
丑是阴⽇,前进五⾠,从五宫上起本命,亥字上顺数⾄司天丑上,见丁未(命⼲顺数⾄司天见丁字)字,是太阴证。
丑⽇受病得太阴,是母字号第⼀证下药,桂枝汤主之。
⼆⽇传⾄戊申,是少阳相⽕纪字号,下药⼩柴胡汤主之。
三⽇传⾄⼰⾣,是阳明胃⼟⽊字号第六证,下药⼩承⽓汤主之。
四⽇传⾄庚戌,是⾜太阳肾⽔廉字号第七证,下药桂枝汤主之。
五⽇传⾄⾟亥,⾜厥阴风⽊乾字号第⼋证,下药茯苓⽢草汤主之。
六⽇传⾄壬⼦,少阴⼼⽕天字号第九证,下药猪苓汤主之。
⼜假如,⼄亥⽣男⼦,甲⼦⽇病。
阳⽇,从三宫寅上起本命,亥字上顺⾏,⾄司天上见⼄⾣,是阳明胃经病。
本⽇是⼦受病,得阳明病,⾣属阳明,⾦字号,再将⽇⼲甲⼦加⼈命亥上,顺⾏⾄司天见⼄字,是⾦字号第⼆证,⼄字号下药,调胃承⽓汤主之。
⼆⽇传⾄甲申,是少阳相⽕,纪字号下药,⼩柴胡汤主之。
三⽇传⾄癸未,是太阴脾⼟,母字号第⼆证下药,四逆汤主之。
四⽇传⾄壬午,是少阴⼼⽕,⼈字号九证下药,⼤承⽓汤主之。
五⽇传⾄⾟巳,是厥阴肝⽊,坤字号第⼋证下药,吴茱萸汤主之。
六⽇传⾄庚⾠,⾜太阳膀胱⽔,上太阳⽇字号,庚字第七证下药,桂枝加附⼦汤主之。
以此类推。
⾏流卷主要是病机及症状。
⾏流分为上局与下局。
上局⼜分为男局和⼥局,不同年命的男⼥在不同的天⼲⽇发病脏腑是不同的,如⼦年男命甲⽇发病为⼩肠⽕,⽽⼦年⼥命甲⽇发病则为胃⼟,等等诸如此类。
下局也分为两部分,⼀是⼦午卯⾣四仲⽇,⼆是四孟四季⽇。
如⼦⽇⼦命男⼥甲⽇发病为肾⽔,⽽丑⽇⼦命男⼥甲⽇发病则为胆⽊,等等以此类推。
上下两局发病五⾏脏腑相加临,根据五⾏⽣克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假如:申⽣男命,⾟⾣⽇得病,上局合肝⽊主病,下局合肾⽔流⾏,为相⽣局,谓之母去寻⼉。
肾主虚,⽔主寒,肝主风,⽊主疼,必四肢逆冷疼痛,病易愈。
⼜如:申⽣男命,戊午⽇得病,上局合⼤肠,主传送;⾦主痛。
下局⼼⽕流⾏,为⿁贼相攻。
⼤肠主传送,⾦主⽓滞;⼼⽕主实热,⼼⽕克⼤肠⾦,必主痢疾致死。
⾏流局中还有⼀个内容,即伤寒两感,如果上下两局为脏腑相表⾥,则为伤寒两感,难治,⽽前⽂中的藏⽓⾃乘病既是伤寒两感证,⽅药如前。
主病⾏流发微歌
主病⾏流说病源,⽕⽣热势⽔⽣寒
⽊主风疼⾦主⽓,⼟因饮⾷起多端
相⽣为顺相克逆,逆则⾝危顺宜安
相⽣最喜腑⽣脏,相克相奸总⼀般
主病流⾏同经络,因名两感恐伤残
腑则为虚脏为实,虚乃轻微实病难
本宫为主⼜为内,客是⾏流作外⾔
外实内虚宜发汗,外虚内实下虽痊
⽔为命兮⽕为⽓,⼟墓⾦⼫⽊是棺
有命有⽓终为吉,⼫棺见墓⼊黄泉
能通运⽓精微诀,加临前后决平安
⼦投母兮为实热,母来寻⼉是虚寒
因果卷主要是伤寒发病之后的结局,即⽣死愈轻重,在《伤寒钤法》中叫做汗瘥棺墓法。
这个汗瘥棺墓法正是成⽆⼰《注解伤寒论》中卷⾸图解运⽓钤的最后部分图表,也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六经欲解时”的正解。
汗瘥法是指汗解,棺墓法指⽣死法。
在汗瘥法中,以不同年命之⼈加临发病⽇天⼲,来计算汗瘥之⽇,如⽆汗瘥,既是棺墓法范围了。
汗瘥法歌诀“⾦见丁⾟
⽕⼄丁,丙⼰⽊⽔⼄⼰并,戊壬⼟⽔⽕丙⼰,⽔⽊元来号甲丁。
⼟⽔甲⼰从来道,⾦⼟丁壬汗似蒸,⽊⼟丙⾟之⽇差,⽕⾦⼄⼰汗如倾。
⾦⽔甲戊⾔交汗,⽊⽕⼄戊不瘥争。
⼟⽕⼄庚疾⼤减,⾦⽊安康在丙庚。
⾦燥⽔寒中⼟湿,⽊风⽕热⽓和清。
此是加临安愈诀,莫与迷⼈取次轻。
”假如⼦命⼈,不拘男⼥,若是甲⽇得病,则逢⼄⽇庚⽇瘥,或第七⽇瘥。
⼜如丑命⼈,⼰⽇得病,则⼄⽇、⼰⽇当有汗得瘥。
⼜如甲午⽇病,是⼿少阴经,甲为⼟运,午为⽕⽓。
歌云:⼟⽕⼄庚疾⼤减,⼄⽇⼩愈,庚⽇⼤愈。
⼄未⽇病,是⼿太阴经,⼄为⾦运,未为⾦⽓。
歌云:⾦见丁⾟,第三⽇⼩愈,第七⽇⼤愈。
其余⼀例推之。
寅申巳亥⼀四七,此是病⼈出汗⽇。
⼦午卯⾣⼆五⼋,定是病⼈战汗发。
⾠戌丑未三六九,⾎汗⾄时应⾎⾛。
仲景在《伤寒论》中反复提到“衄乃解”,就是指的这个“⾠戌丑未三六九,⾎汗⾄时应⾎⾛”。
《伤寒钤法》中关于汗瘥法还说道:“少阳寅卯⾠为先,阳明申⾣戌相连,太阳巳午未汗⾄,太阴亥⼦丑门边,少阴⼦丑寅为伴,厥阴丑卯寅相穿。
”此⼝诀正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六经欲解时”。
没有汗解,继续传经,就是仲景《伤寒论》中所说的“过经”、“到经”、“经尽”、“后经”、“复过⼀经”等等,如有汗吐下温针等坏证,则⼊腑、⼊藏,形成各种变证,即仲景《伤寒论》中的六经经⽂所述。
棺墓法有上下两局,上局是五运伤寒棺墓六⼗甲⼦逐⽇受病吉凶,下局是六⽓棺墓逐⽇司天受病归证⼈命吉凶,上下两局加临,根据五⾏⽣克法预测病⼈⽣死。
这其中涉及到棺墓法的基本概念,即棺墓⼫⽓命,实际上棺属⽊、墓属⼟、⼫属⾦、命属⽔、⽓属⽕。
棺墓法歌诀“⽊⼟棺临墓上知,⼫临墓下⼟⾦归,⼆⽊棺中⽆⽓⽌,⾦⽔⼫中有命随。
⽕⽔⽓前逢命者,⾦⽕⼫中有⽓微,⽊⽕棺中⽣有⽓,⼫临棺下⽊⾦危。
⽔⽕命前逢⽓可,⼟⽊逢之不可推,墓临棺上多应死,⼫临棺下救应迟。
⾦⼟⼫来临墓上,病⼈危困不须疑,⼫向棺头⾦⽊⽴,患家犹是好求医。
”棺墓法上下局加临,不论男⼥,但审某⽇得病,先看上局本⽇⾠之下得棺墓⼫⽓命,值何字。
然后检下局病⼈本⽣年命下,看得病⽇值何棺墓⼫⽓命字,合上下局,断其吉凶。
例如甲⼦⽇,⼦⼈命。
上局得命字,下局亦命字,谓之两命和同吉。
⼜如⼄丑⽇,丑⼈病。
上局得墓字,下局得⼫字,谓之⼫临墓下,主死。
⼜如壬申⽇,卯⼈病。
上局得⽓字,下局得墓字,谓之⽓墓⽆刑,不死,只病⽽已。
再如,甲⼦⽣⼈,⼄丑⽇病。
⽇⼲属⽊为棺,⽀属⼟为墓,⼜纳⾳属⾦为⼫,遁起戊寅,就在寅宫顺数⾄司天,见⼰丑,是⼟克⼦⽔,纳⾳⽕克⼈命甲⼦⾦,此为棺中有⿁,此⼈病必死⽆疑也。
余皆仿此。
在棺墓法中还有⼀种情况,就是三丘五墓。
即“命前⼀煞是三丘,其⼈得病必须忧。
命后⼀煞是五墓,相逢必定泪交流。
但将五虎为中建,⼜逢棺⼫墓休囚。
⽇⾠若⽆棺⼫墓,不治其⼈病⾃廖”。
其实在民间也有⼀种预测疾病预后的⽅法,叫做禄马倒斜法。
如果有⼈得病,病情轻重或⽆效,此法可迅速决断,其法如下:(虚岁)出⽣年⽉⽇加上得病之⽉⽇,乘以3,再除以9,查余数,余数为3病轻,余数为6病重,余数为9性命难保。
例如:某⼈99岁,12⽉30⽇出⽣,12⽉30⽇得病,
(99+12+30+12+30)×3÷9=60余9(此⼈终难逃此劫)。
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去测⼀测,看看是否准确。
经法卷也叫归证卷,到这⼀步骤就简单了,只要按照患病⼈出⽣年⼲⽀及发病⽇⼲⽀算好六经归属、发病字号,算出第⼏证就可以了。
假如甲⼦⽣⼈,甲⼦⽇得病,是太阳证。
再看此局太阳证,⼦命下甲⼦⽇,得震甲,是知属下太阳震字甲号下,药⽤⼤陷胸丸。
其余仿此。
唯有⼦⽣⼈,⼦⽇病,则属下太阳震字,其余午命⼈⼦⽇病则属中太阳破字钤法。
在《伤寒钤法》书中有:“精华运⽓⾃古传,等闲谁识妙中⽞;斡旋天上阴阳柄,擅执⼈间⽣死权;但向细中分汗瘥,何须脉⾥辩钩⽞;医门学得如斯法,万两黄⾦也不传”的说法,实际上虽然伤寒可算,但由于后天风⽔不同⽽导致先天相同风⽔的⼈在同年同⽇的时空格局下也会有不同的发病,所以在临床实践中还是要结合病⼈具体情况判断。
有⼈说《伤寒钤法》的钤是钳⼦的意思,两头⼀钳,⼀抓,就定了,这种解释第⼀次听说,挺有意思的。
在中医领域中,钤的意思就是钤章、印章、盖章的意思。
盖上章就定性了。
五运六⽓、四时五⾏、汤液经法、⼦午流注、灵龟⼋法、飞腾⼋法、伤寒钤法、⾦匮钤法、太素脉法、扁鹊脉法等等皆以⼲⽀为推算⼯具,其数术原理与天象和⽽为⼀,互动互感,互应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