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达标测试卷【新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达标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
合题意)
1.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 A.稀有气体B.二氧化碳C.氧气D.氮气
2.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的防腐
B.稀有气体可用来制作霓虹灯
C.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D.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可以减少空气污染
3.每100 g黑木耳中含铁185 mg,是常见天然食品中最高的,这里的“铁”应理解为()
A.分子B.原子C.离子D.元素
4.臭氧(O3)主要分布在距离地面10~25 km的高空,能吸收大部分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

它属于()
A.非金属单质B.金属单质
C.化合物D.混合物
5.分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A.O2B.H2O C.KCl D.H2SO4
6.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气味B.状态
C.挥发性D.可燃性
7.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的氮气约占总体积的21% B.空气中的氧气能支持燃烧
C.空气中的稀有气体没有任何用途D.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造成酸雨8.“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下列做法违背该理念的是()
A.多植树造林B.开发绿色能源
C.焚烧废旧塑料D.减少煤的燃烧
9.硒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严重缺硒可能诱发皮肤病和癌症。

硒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硒属于金属元素
B.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 g
C.硒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4
D.硒原子的核外有6个电子
10.下列各图中“○”、“●”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则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A. B. C. D.
11.表中所列事实与相应的解释不相符的是()
12.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的CO2是否比吸入的空气中CO2
含量多”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及观察到的现象如图所示,那么小明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
B.人体只呼出二氧化碳
C.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不含有氧气
D.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
1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水、氯化钠、铜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如图,装空气的注射器容易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
C.H2O和H2O2的化学性质有差异,是因为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
D.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14.李涛同学撰写的“心目中的原子”短文中,阐述了以下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
是()
A.原子可以转化为离子B.原子是最小的微观粒子
C.有些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D.原子可以“搭建”成分子
15.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④结构的元素都属于金属元素
B.某③结构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8,则该原子内中子数为10
C.①④结构的元素化学性质相同
D.⑤结构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2周期第ⅥA族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题包括6小题,共48分)
16.(6分)按要求写出下列符号或符号表示的意义。

(1)2Na+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O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个碳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__________________;
(6)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元素__________________。

17.(8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要保护空气,防止空气污染。

请回答:
(1)在物质分类中空气属于____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利用膜分离技术,在一定压强下让空气通过具有富集氧气功能的薄膜,能得
到含氧量较高的富氧空气。

该过程发生________(填“化学”或“物理”)变化。

(3)下列物质中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有________(填选项字母)。

A.二氧化碳B.可吸入颗粒物C.一氧化碳D.稀有气体
(4)鱼虾能在水中生存是因为氧气易溶于水,这种说法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
确”)。

18.(10分)用微粒的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1)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____________。

(2)水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是由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

(3)水通电分解过程中,不变的微粒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湿抹布擦过的桌面,一段时间后变干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定质量的水蒸气冷凝成水时,其体积变小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5分)如图中A、B、C、D分别是四种粒子的示意图,请回答:
(1)以上四种粒子,A和C属于__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A、B、C、D四种粒子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______(填字母)。

(3)B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4)A的离子符号为________。

(5)画出C离子的结构示意图________。

20.(12分)原子序数为1~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等信息如图所示,请认真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元素周期表中不同元素间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_(填字母)。

A.质子数不同B.中子数不同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2)1869年,______(填字母)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A.张青莲B.门捷列夫C.拉瓦锡
(3)原子序数为12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______周期,它属于______(填“金
属”或“非金属”)元素。

(4)在化学反应中,原子序数为16的元素的原子容易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
电子,所形成的粒子的符号是________。

(5)根据氟原子和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分析,由于氟原子和氯原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所以氟元素与氯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6)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随原子序数的增加,最外层电子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7分)人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但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产生?
为了探究这个问题,有人采用了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人吸气时,应将活塞A________,活塞B________。

(填“打开”或“关闭”)
(2)人呼气时,应将活塞A________,活塞B________。

(填“打开”或“关闭”)此时
可观察到乙瓶内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瓶中所盛试剂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瓶中所
盛试剂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22分)
22.(10分)某学校科学兴趣小组同学按照课本上的实验装置做“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如图1所示)。

小亮所在的小组测出的氧气体积分数大于五分之一,对此,小亮想弄清造成误差的原因,于是与小组同学相互合作一起完成如下探究:
(1)提出问题:造成误差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课本上的实验装置?
(2)小亮的猜想:猜想一:可能是实验过程中止水夹没有夹紧,导致红磷燃烧时
空气从导管逸出。

猜想二:可能没等装置冷却就打开止水夹,过早打开使水进入过多。

猜想三:可能是点燃红磷后插入得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空气受热膨胀逸出。

同组的其他同学认为小亮的猜想二一定是错误的,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小组实验后,发现猜想一和猜想三都是正确的,都会使测得结果偏大。


实验装置可能发生气体泄漏而造成误差,那应该如何改进课本上的实验装置呢?在老师的指导下,小亮与组内同学对课本中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如图2的改进,与课本上的实验装置相比较,该装置的一个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改进后的实验结束后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________,本实验同时证明了该
气体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12分)图Ⅰ是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

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

【实验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 mL蒸馏水,各滴入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 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E试管放滴有酚酞的蒸馏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2)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两条)。

答案
一、1.D点拨: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
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稀有气体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94%、二氧化碳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

2.C 3.D
4.A点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臭氧(O3)属于非金属单质。

5.B点拨: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H2O属于氧化物。

6.D点拨: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7.B点拨: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是78%,A错;氧气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烧,B正确;稀有气体可以作保护气,可以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等,C错;
形成酸雨的物质是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D错。

8.C点拨:焚烧废旧塑料会产生有害气体和烟尘,污染环境。

9.C点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硒属于非金属元素,A不正确;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B不正确;硒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4,C正确;硒原子的核外有34个电子,D不正确。

10.C点拨:图A表示纯净物中的单质;图B表示两种单质的混合物;图C 表示纯净物中的化合物;图D表示两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混合物。

11.B
12.D点拨:本题采用对比分析法解答。

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15 s空气,石灰水不变浑浊,是因为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低;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15 s 人体呼出的气体,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不是只含二氧化碳;该实验无法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氧气。

13.A点拨: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氯离子构成的,铜是由铜原子直接构成的。

14.B点拨:原子可以通过得失电子转化为离子,故A正确。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观粒子,故B错误。

有些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故C正确。

原子可以“搭建”成分子,故D正确。

15.B点拨:①的质子数为2,为氦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④的质子数为12,
是镁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A错误;由③的结构可知,核内质子数为8,若相对原子质量为18,则该原子内中子数为18-8=10,故B正确;①只有一个电子层,电子数为2,属相对稳定结构,④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易失去电子,化学性质较活泼,故二者的化学性质不相同,C错误;由⑤的结构可知,电子层数为3,最外层电子数为6,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3周期第ⅥA族,故D错误。

二、16.(1)两个钠离子(2)表示氯元素,也表示一个氯原子
(3)表示三个氧原子(4)2C(5)Al(6)H
17.(1)混合物(2)物理(3)B、C(4)不正确
点拨:(1)由于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所以在物质分类中空气属于混合物。

(2)利用膜分离技术,在一定压强下让空气通过具有富集氧气功能的薄膜,能得到含氧量较高的富氧空气,该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3)可吸入颗粒物、一氧化碳属于空气污染物。

(4)鱼虾能在水中生存是因为水中溶有一定量的氧气,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题中说法不正确。

18.(1)水分子
(2)氢元素、氧元素;水分子
(3)氢原子、氧原子
(4)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5)分子间间隔变小
19.(1)非金属(2)B、D(3)失去(4)Cl-(5)
20.(1)A(2)B
(3)三;金属
(4)得到;S2-
(5)最外层电子数
(6)从1到8依次递增(第一周期除外)
21.(1)打开;关闭
(2)关闭;打开;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点拨:吸气时,打开活塞A,关闭活塞B,甲瓶中澄清石灰水用于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呼气时,打开活塞B,关闭活塞A,乙瓶中的澄清石灰水用于验证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三、22.(2)没等装置冷却就打开止水夹,由于集气瓶中的气压较高,会导致进入
集气瓶中的水偏少,从而导致测出的氧气体积分数小于五分之一
(3)实验结果更准确,操作更简单(合理即可)
(4)氮气;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点拨:猜想二一定是错误的,这是因为没等装置冷却就打开止水夹,由于集气瓶中的气压较高,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偏少,从而导致测出的氧气体积分数小于五分之一。

与课本上的实验装置相比较,该装置的优点是:实验结果更准确,操作更简单等。

改进后的实验结束后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本实验同时证明了该气体具有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23.(1)进行对比
(2)B试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变红色,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变红色
(3)①分子客观存在,并总在不断运动②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4)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污染空气,能够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合理
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