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13《唐诗五首》之《渡荆门送别》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文】(我乘船 )远行到荆门山之外, 去楚地漫游。
平原。
辽远无际的原野。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海市蜃楼,这
月下飞天镜,云生 结 海楼。里形容江上云
霞多变形成的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
形成。
美丽景象。
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译文】山峦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而慢慢 消失,长江奔流入辽远无际的原野中。月亮倒映 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彩生起, 变幻无穷,形成了海市蜃楼般的景象。
诗歌小结
今天,我们透过诗歌的语言,融入自己的想 象,通过联想画面,感受到了诗人的喜、悲、欢 、苦,触摸到了一个鲜活的生命,我们的心灵也 变得丰富起来。这就是诗歌带来的魅力。轻舟 载着他超凡脱俗的诗魂远去了,而悠悠的长江 水,永远在人们心中奔腾。来,让我们送送李白 ,再一次吟咏《渡荆门送别》。
板书设计
3. 背景资料 。
李白认为,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仗剑去国,辞亲 远游。这是他第一次离开故乡蜀地,此时舟出荆门山 ,故乡在身后,他乡在眼前,人生的征程与壮游从此开 始。正是在这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旅程中,李白写成 了这首诗。
4. 朗诵指点,读准读顺。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 首联:远渡地点,出蜀目的——叙事 抒 赞
荆 颔联:平野、江流
门 送
颈联:江中月影、云霞
绘景
别 尾联:水送行舟——抒情
发美 思壮 乡丽 之河 情山
➢ 朗读语气:
“山随平野尽”中的“随”要读成连音,因为船 在航行,景在移动,是一个连续而又漫长的路途,所以 读音要拖长。“仍怜故乡水”中的“怜”就要读得 比较温顺,情义绵绵,结合诗人情感,让自己的心中也 充满着留恋与不舍,就会读出感情。
诗意解读
乘船。
楚地。这里指 往。 今湖北一带。
渡远荆门外,来 从 楚国游。
下句“云生”写白天,眺望,描画远景。仰望 天空,彩云兴起,变幻如海市蜃楼。着一“结”字, 拟人生情,引人联想。此联想象新奇,表现了诗人 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喜悦之情。
小结:本诗通过对出蜀途中 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 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 诗人对故乡的无限迷恋之 情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 美之情。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此行的
目的
首联扣住诗题,交代了诗人 此行的目的:远渡荆门,到楚地 游历。具有穿针引线、贯穿全诗 的作用。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诗人用远景勾画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 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 移,生动再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入” 字写出远处水天相接,好像江水流入原野,给人无 限的想象空间。诗句也蕴含着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 勃的朝气。
仍然,
爱好。
仍旧。 仍 怜 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我还是 爱好故乡的水,不远 万里送我乘船远游。
品析诗歌,赏析感情
➢ 和传统的送别诗不同,送别诗人的不是朋友,而是 故乡的水,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原文委婉,极有情味。李白赋予了自然江水情感 和生命力,不说自己离别故乡,而说故乡流水万里 相送,运用拟人手法,抒发对故乡的不舍之情。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 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 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广阔, 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彩云构成 的雄奇壮丽的画卷,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上句“月下”写夜晚,俯视,描画近景;仰观 天宇,皓月洒辉;俯察江流,倒映如镜。着一“飞” 字,动感十足,神门山位于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 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人们常把荆门山称作“蜀 楚咽喉”。长江冲出峥嵘突兀的荆门山口,流入江汉 平原地带时,水面骤然变得宽阔,江流也随之显出舒 展奔放的姿态。
2. 作者简介 。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尊为“诗 仙”,与杜甫并称“李杜”。他的作品 想象丰富,音律和谐,飘逸洒脱,风格豪放。代表作品 有《望庐山瀑布》《将进酒》《蜀道难》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