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方英雄悲剧的美感、局限及其与现实的平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杨傲(2000— ),女,汉族,北京人。

主要研究方向:艺术理论、艺术批评。

观者欣赏作品,从中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首先是感受的过程而非分析的过程,这种审美体验和愉悦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难以言明的情感冲动。

而从艺术创作者的角度来看,作者只有熟悉和理解一定的美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规律并以之为遵循和指导,再运用艺术的手法,使技术成为手段,服务于创作,使作品表现美,才能给人带来美好的体验。

英雄悲剧具有美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作者:悲剧创作的共性
(一)距离感
一个人不论有多喜欢英雄悲剧,都很难说真的愿意亲身体验某个主要角色的遭遇。

因此作者在创作时,往往会利用一些内容设定、视听效果或舞台美术等艺术手段,从时间、地点、人物形象等方面,增强作品的假定性,将悲剧发生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拉开距离,一个具体的例子就是这类悲剧作品通常选择历史题材。

当观众接受了自己只是旁观者的定位时,他们心里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超脱感、安全感、轻松感和怜悯感,使他们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对剧情和人物形象等方面上,从而更好地关注和体会作品美的一面。

(二)模糊和美化
在创造距离感的同时,英雄悲剧作品经常还会利用艺术手法,着重突出人物应对悲剧遭遇的过程和他采取的方式,而对其悲惨结局做一定的模糊和美化处理。

通过这些手法的使用,矛盾发展过程和人物的行为得到了强化,而剧中人物的死亡或最终的彻底失败被浪漫化成了一个具有审美价值的意象。

再加上剧情等其他因素的铺垫,观众从心理上也已经提前接受了毁灭、失败等结局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因此当结局真正到来时,它给人带来的震恐感已经大大减弱,而作品的崇高感则更能通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得到突出,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舒畅,美的感受也因此产生。

二、观者:英雄的特性
(一)价值和毁灭
“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价值”和“毁灭”这两者在英雄悲剧的美感的产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经典的英雄悲剧大多是通过人物在特殊情况下,在苦难、悲惨和理想追求的抉择中,突出展现人性中正义、道德、坚贞等特性的价值。

高贵的人为了高尚的精神被厄运毁灭,恰恰是高调地肯定了人
性精神比个体生命更有价值也更永恒,它可以超越失败、超越挫折、超越死亡。

观众在收到强烈的感情震撼和极限的审美体验之余,更能认识到人的价值,产生对自我的肯定、对生命的责任和意义的深入认识。

(二)同感和共鸣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英雄悲剧虽不是现实,但却是作者概括了现实而创作出来的。

因此在旁观剧中人物的遭遇时,人们能从人物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

受到种种客观条件影响和限制,现实中的人总无法活得完全顺遂,人们都会有念念不忘却暂时或永远无法实现的理想和愿望,而事与愿违之时,哪怕是最最碌碌无为麻木不仁之人也一定也曾经希望过改变现实。

人们具备了这种兼具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生活体验的条件下,再去欣赏英雄悲剧时,当看见主人公表现出极高的道德和理性,拼尽全力和厄运抗争,为了远大的理想或崇高的利益舍生忘死时,就会产生一些感情。

首先,观众和读者能够意识到自己心里的热情与挣扎,是由人类群体共同享有和承受的,当个体的人意识到这种心意相通时,便会产生一种被理解和安慰的感觉;其次,观众和读者可能会从戏中人的身上看到自己影子,为悲剧里的人物的命运悲叹,也是为自己悲叹,受到人物精神的启发,也是受到自己精神的启发。

剧中人物傲视苦难的豪情、超越现实的决心,既鼓舞和激励着人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屈服不放弃,又能够加深他们的自我认识,引导他们深入探究自身价值。

三、为何局限
艺术作品终归是虚构的,现实则是真真切切摆在我们眼前的。

艺术家也是以实际的技巧和理性的思考,将取自现实的元素和想要表达的感情经过有机的设计和组织,才创作出了美的作品。

在现实中,西方式的英雄悲剧体现出的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第一,将人和自然环境完全对立起来,可能会导致人类对自然和现实的轻视,引发一系列不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不利影响。

例如人类社会从农业化向工业化的转型中,宣扬“人定胜天”,后果就是对自然的过度开发,造成环境污染、资源匮乏,最终承担后果的却是人类自己。

第二,过分强调理想化,可能导致忽视客观实际、社会条件和理性作用的倾向。

“为了理想可以不惜一切代(下转第185页)
摘 要:西方有崇尚浪漫和英雄的传统,这种思想自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产生,不断变化发展,影响了西方国家的国民性,在文学艺术领域催生了许多英雄悲剧作品。

西方式的英雄形象是浪漫的也是孤独的,他们的命运是壮阔的也是坎坷的,英雄悲剧体现着他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结局,给观众和读者带来审美体验,在历史上经久不衰。

然而同时也应注意,西方式的英雄主义以及与之密不可分的浪漫主义在采用于作品和放之于现实的情况下,收到的效果是有很大差别的。

本文将简要讨论英雄悲剧作品为什么美,这种美的体验和现实的联系和区别,以及如何把握这种浪漫的英雄精神与现实的平衡。

关键词:西方;英雄悲剧;美感
浅谈西方英雄悲剧的美感、局限及其与现实的平衡
杨 傲
(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北京 100089)
“自飞卿专力为词”。

他认为温庭筠为词作称得上词之正格,他的独特的创作方式让古典词作的境界有了极大飞跃空间,最重要的是还能让读者感受到他所要表达的内心情感和所思所念。

吴梅先生总结温庭筠的词之所以能给人深美闳约细腻独到的感觉原因有如下几个:首先,温词喜欢例举象征富贵和典约的摆件用品,再次,温庭筠所作的词中蕴含的物象与情感与中国古典文学中那种以“香草美人”以托喻的传统有某种契合的点。

最后,温庭筠词排章分段跳跃,在词作中留下想象和引申的空白地带,给读者更多回味余地。

(三)意象使用的巧妙
1.梦意象
温庭筠可堪中国文学史上以大篇章写作关于“梦”这一意象词作的开山鼻祖。

将《花间集》遍读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词作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以梦这一意象的使用作为所创作品中的主要代表。

可以说,温词将中国古典文学中有关于“梦”这一特殊的意象奇异的表意手法承袭、开拓得非常得体。

在温庭筠的梦词中,梦意象的主要运用为表达星散别离怀念深思的香梦,例如《更漏子》其二中的一句“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

”还有悲苦伤痛的残梦,例如《归国谣》(一)中的“画堂照帘残烛,梦余更漏促”和《菩萨蛮》中的“花落子规蹄,绿窗残梦迷”等词句。

另外,还有难解又寂寞难掩的迷梦,《更漏子》中“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一句便是完美的例证。

2.鸟意象
试着解读和提炼出温庭筠现存的词作,可以发现他的词作中出现的关于鸟类的意象非常丰富,鸟的种类之丰富,鸟在词作中的运用率之高都可窥见一斑。

其中经常写作的像黄莺、大雁、凤凰、燕子等几种鸟意象在词中的使用率占据他所作词的百分之十五左右,此外还有鸳鸯、鸾鸟、雀鸟等这一类意象的使用充实了温庭筠词作的丰富性。

我们可以将他所使用的鸟意象罗列起来整理成为两类,一种是没有跳动的仅仅用于营造 古典氛围展现古代特色的用作装饰性的鸟类,;另一种则是有心脏跳动的可感知的鲜活的鸟,就像黄莺、杜鹃等这一常见又饱含生机的鸟类意象。

不同的鸟在温庭筠的词中有相对清晰的区别,一个主要用来映衬女子的优雅服饰和发饰以及女子闺阁家庭的所处环境的庄重富丽,另一类主要是用来展示给读者一种他所营造的伤心愁苦的真实意境。

他词作中为人乐道的“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与“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两句正式以上所讲很好的印证。

温庭筠词作中鸟意象使用的功能主要有两种,第一种就是为词这一文体的发展营造典型的氛围。

其二具有托物传情之功能。

温词每一种意象的巧妙使用。

都有着将比喻象征等手法和情感鲜明丰富的文化意蕴合二为一的巧妙布局,并且,与词人本身所磨砺出的细腻情感相磨合,打造别具一格的写作情感基调。

四、结语
“男子作闺音”这一文学现象并不是偶然形成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更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历史文化自身对于男女之间架构设计的独特意义。

在它的背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种古典文学中习以为常的创作现象背后,正在展现着当时既引人深思又相对艰难和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

温庭筠作为代表人物,其词作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其独特的词风和渗透在词作中的真情实感。

温庭筠词寂寞香闺掩的词风、渗透着的深美闳约的品格以及在作品中各种意象的精确使用,都展示着温词的深切真情与创作的精妙。

参考文献:
[1]叶嘉莹.从文学体式与性别文化谈词体的弱德之美[J].人文杂志, 2007(05):100-106.
[2]温一格.性别视角下的唐诗:“男子作闺音”与女性诗人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比较[J].语文学刊,2014(22):74-76.
[3]郑强.宋词“男子作闺音”的创作心理透视[J].美与时代(下),2015(11):88-90.
(上接第183页)价”听起来十分鼓舞人心,但实际上我们仍然希望能用更小的代价换取更有价值的成果。

现实中,社会层面上,做出符合历史规律和人民利益之举的首创者往往会面临旧事物的阻挠和打击;个人层面上,许多人远大理想常常受到现实的制约。

这种情况下,明智的“英雄”应该意识到仅仅是心怀一腔热血地高歌猛进是行不通的,浪漫的理想应该有物质的基础。

现实具有其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只能利用客观条件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此时应该做的是分析现实条件,审视自己的能力和需求,考虑是否需要在坚持或者合理调整本质愿望的前提下,基于现实情况对方式、时机、资源支持等方面作出相应的改变,以达到一个平衡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假如不肯降低自己的追求,又不肯做出任何妥协或依据现实作出任何调整,那么此时的“英雄”就是盲目的,过于天真的,并且必然会受挫的。

社会需要目光长远的人指出前进的方向,合理的目标能够激励个人奋斗成长,因此美好的理想就此破灭,远大的构想就此倾塌,这对于时代和“英雄”都是极大的损失和遗憾。

另外,对优秀、卓越和伟大的过分强调也有否定人的价值取向的多样性的倾向,这一考察标准会对那些天生就有缺陷,或客观上能力有限的人造成身体和精神上的压力和侵害,忽略了人选择平凡的自由权利。

四、如何平衡
早在《荷马史诗》中,古人就提出了“结局悲惨的英雄”和“自由圆满的普通人”之谜,而英雄奥德修斯破解女神设下的局,历尽艰险最终于妻儿团聚,这与他的身份、战术和目标是紧密相关的,他不仅能够像神一样去战斗,更能作为一个人而活着;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讲求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讲求中庸之道的精神具有重要的地位。

这些例子启示我们任何事都要坚持适度原则,把握分寸,不仅要能树立高精尖的目标,追求突飞猛进的高速度,更应该兼顾稳定持久,中正平和,在怀有远大的理想和美好的愿望的同时,密切关注、积极适应和充分利用现实条件。

五、结语
我们当然应该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但是我们追求的不是坠入大海的伊卡洛斯的结局,而是要像扶摇而上九千里的鲲鹏那样,将主客观条件统一起来,以理想为指导,以可行方法和实用本领为手段,充分利用客观条件提升自己,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才能不仅走得快,而且走得远。

参考文献:
[1]罗能生.悲剧美辨析[J].怀化学院学报,2015.02: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