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25非攻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专题:寻觅文言津梁第三板块:融会贯通《非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⒈了解墨子的生平及《墨子》的思想主张。
⒉读懂课文,把握文意。
了解墨子的“譬、侔、援、推”辩论术。
⒊了解古文标点的基本方法,尝试给本文加标点。
⒋鉴赏本文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欣赏类比推理的辩论艺术。
教学重点:
⒈能准确地断句,并为文章加标点。
⒉鉴赏本文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欣赏类比推理的辩论艺术。
教学难点:
理解《非攻》的思想观点。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小组活动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前感知:
⒈作者简介:
墨子,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详。
墨子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
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
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兼爱非攻。
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②天志明鬼。
宣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大特点。
墨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不仅决定自然界星辰、四时、寒暑等的运动变化,还对人世的政治起支配作用。
因“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
对于鬼神,墨子不仅坚定信其有,而且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也会赏善罚暴。
③尚同尚贤。
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
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
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
尚贤是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
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
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④节用。
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欲。
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
而且要求墨徒在这方面也要身体力行。
⒉难读字注音:
园圃()攘()豕()鸡豚()栏厩()衣裘()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计一: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的大动荡时期,诸侯纷争,战乱频繁。
然而这一时期也是思想界百家争鸣的时期。
这一时期涌现了很多的学派,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文学著作,与儒家并称“墨学”的墨家学派政治上推出了“非攻”主张。
设计二:孟子曾说过:“春秋无义战。
“(《孟子·尽心下》)到战国时期,新兴地主统治的国家进行无休止的兼并战争,大量杀戮敌国人民。
尽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统一,但也不是义战。
墨子《非攻》揭示了这种战争的本质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背景及文题:
⒈墨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战争愈演愈烈,战争也空前残酷。
孟子所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离娄》)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墨子极力反对非正义的战争,提出兼爱、非攻的思想。
⒉“非攻”即反对进攻性的战争,与一般的非战是有区别的。
墨子对于防御性的战争不仅不反对,而且竭力支持。
《公输》篇中墨子不但去说服公输盘和楚王不要攻宋,还派弟子禽滑釐等三百人为宋守城。
三、断句及标点:
⒈给选文加标点。
首先,多读几遍,真正弄懂原文,字句必须能讲通,内容必须符合事物的情理和作者的原意。
这样才能正确的断句。
断句过程中有的地方我们能加上标点,但是为保证断句的完整性及出现差错,还是不加标点的好,确定无误后,再换上适当的标点。
可使用铅笔在断句处上方画轻竖线。
①先抓住一些特征性的词语。
句首的“盖、“夫”、“于是”。
例句:“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夫战,勇气也”;“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岂”“且夫”“若夫”等。
独词:“呜呼”“呜呼!亦盛矣哉”;“嗟乎”“嗟乎!大阉党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何哉”“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悲夫”等。
句末语气词:“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哉”“亦盛矣哉”;“何如“今日之事何如”(《廉蔺传》);“也欤”“其可怪也欤”;“矣”等。
②可根据相同或相似句子的反复运用断开。
如:“积土成山”句;“故不积跬步”句等。
③再根据整体意思的把握,分析难以定夺的地方。
待发现断句无误后,再在断句处换上适当的标点。
其次,正确加标点。
如:“曰”“云”“言”后可以加冒号,然后是所说的话,可以就加引号;“呜呼”“嗟乎”词后及感叹句加叹号。
一般疑问句,句末语气词“乎”“欤”等后用问号。
以上只能作为辅助手段,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古代汉语和古历史文化知识的总的水平。
⒉《非攻(节选)》句读: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四、文本研习:
⒈投影展示墨子画像,教师朗读,学生听读,注意疑难字读音以及断句和语气。
⑴出示投影: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园圃(pǔ)犬豕(shǐ)鸡豚(tún)栏厩(jiù)不辜(gū)
衣裘(qiú)攘(rǎng)墨翟(dí)翟姓(zhái)
⑵注意下列词义:
非:①众闻则非之(指责)②则弗知非(指出错误)③文过饰非(错误)
以:①以亏人自利也(因为)②以旌其所为(来)
③谈笑以死(而)④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借)
不义:不正当。
不辜:无罪。
当此:面对此。
从而誉之:反而称赞他,从,顺从,听从。
⑶通假字:兹——滋(增加)拖——脱
⒉本文运用什么方法?要阐明什么思想?
明确:本文运用比喻和对比的方法,通过论述窃人桃李、鸡犬猪、马牛,杀不辜之人,罪行层层加重的事实,最后点名功人之国罪为最大,阐明了“兼爱”“非攻”的思想。
⒊体会墨子辩论妙处何在?
明确:墨子有“譬、侔、援、推”四种辩论术,“譬”是用道理相同的事物作比喻,“侔”是用类比法证明相同,“援”是引事例论证,“推”是推理以决定是非。
这四种辩论术在本文中就使用了“譬、侔、推”三种。
开篇先不说“非攻”,直接打比方。
先说“窃其桃李”是“亏人自利”,再说“攘人犬豕鸡豚”“罪益厚”,又说“取人马牛”“罪益厚”,又说“至杀不辜人也”“罪益厚”,连续
设喻,层层递进。
用人们都能理解,容易接受的客观事例,说明罪行的轻重,最后归结到攻打、掠夺别人的国家是最大的罪行,揭示“攻伐”是错误的,阐明了“非攻”的思想。
说理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比喻说理,层层递进,说理透彻有力。
不以文采取胜,而以理性见长。
⒋拓展迁移:
墨子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提出了“非攻”的思想,他的主张表达了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要求和平的美好愿望,这在那时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他的主张受到人们的欢迎。
这种主张在当代仍有其进步意义。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论述上就近取譬,使道理浅显并富有逻辑性,“非攻”思想彰显其中。
而这些是我们通过正确的标点获知的,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加强学习和实际训练,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六、布置作业:
⒈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①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取材于《论语·学而》) [注释]①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⒉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
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①而趋。
或曰:“为其布②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③也。
”
(取材于《庄子·山木》)[注释]①赤子:婴儿。
②布:古代的钱币。
③天属:人的天性。
⒊用斜线(/)给下面划线处的文言文断句
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不得见也。
从者曰:“万乘之主,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不得见,亦可以止矣。
”桓公曰:“不然士之傲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傲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傲爵禄吾庸敢傲霸王乎五往而后得见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止。
(取材于刘向《新序》)
⒋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持枢①,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
虽成必败故人君亦有天枢生养成藏亦复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纲也
(取材于《鬼谷子》) [注释]①持枢:把握枢纽,掌握关键。
⒌按要求翻译句子并用“/”为下面文言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宁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
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
桓公反,至,从者以请。
桓公赐之衣冠,将见之。
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
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
桓公大说,将任之。
(取材于《吕氏春秋·举难》)
⑴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
译文:
⑵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
答案及解析:
⒈【答案】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解答此题时,首先要充分利用句末语气词,正确理解文意。
”也”、“者也”用于句末,表示判断语气;“与”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其次借助上下文语境提示,方能较为准确断句。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不去巴结奉承,富裕而不骄傲自大,(这种人)怎么样呢?”孔子说:“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贫穷仍然快快乐乐,富裕而爱好礼义的人。
”子贡说:“《诗经》说:‘要像加工骨头、牛角、象牙、玉石一样,经过切磋琢磨(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
’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端木赐呀,我可以开始同你谈论《诗经》了。
告诉你已经发生的事,你就可以知道未来的事。
”
⒉【答案】为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
〖解析〗正确的断句,首先要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
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其次遵循一个原则——先断后点。
在领会大意的基础上,先一小段一小段地断开,然后再考虑该用什么样的标点符号。
上述文段划线断句,要抓住标志性词语“与”,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欤”。
〖译文〗林回舍弃了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婴儿就跑。
有人议论:“他是为了那些钱财吗?初生婴儿的价值太少太少了;他是为了怕那些拖累吗?初生婴儿的拖累太多太多了。
舍弃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婴儿就跑,为了什么呢?”林回说:“价值千金的璧玉跟我是以利益相合,这个孩子跟我则是以天性相连。
”
⒊【答案】桓公曰:“不然//士之傲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傲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傲爵禄//吾庸敢傲霸王乎//五往而后得见//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
〖解析〗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准确理解文意,技巧是利用句首或句末虚词。
例如“乎”一般放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吾庸敢傲霸王乎”就是明证。
断句时须注意:“//”为必断处,“/”为可断可不断,断对不得分,不断不减分。
〖译文〗齐桓公会见小臣稷,一天去了三次没能见面。
跟随的人说:“有万辆马车的国君,会见平民百姓,一天去三次都没能见面,也该停止了。
”齐桓公说:“不是这样的。
士人看不起有权有钱的人,当然会轻视他的国君;他的国君(如果)轻视其他国君,当然也轻视士人。
即使小臣稷看不起有权有钱的人,我又怎么敢轻视其他国君呢?”去了五次之后,终于能够见面。
天下人知道后,都说:“桓公尚且谦逊地对待平民百姓,何况我们这些国君呢?”于是一同前往朝拜齐桓公,没有不前往的。
⒋【答案】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故人君亦有天枢∥生/养/成/藏∥亦复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纲也
〖解析〗鬼谷子在本篇中特别强调决策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倒行逆施,违反客观规律的,即使成功一时:也终究必败,决策的中心就是掌握行动的枢纽、关键,控制事物的规律。
决策要对形势、时局、环境等进行科学的分析。
断句时须注意:①“∥”为必断处;“/”为可断可不断处,此处断句不得分,亦不减分。
②“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如断,则必须三处全断;“生/养/成/藏”如断,则必须三处全断;“逆之者/虽成必败”如断,则“逆之者/虽盛必衰”必须也断;否则扣分。
〖参考译文〗持枢,就是掌握行动的关键,控制事物的规律。
比如春季耕种,夏季生成,秋季收割,冬季储藏乃是天时的正常运作规律,不可违反这一自然规律,而倒行逆施。
凡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即使成功一时,也终究必败。
由此而知,人君也有他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他要组织百姓生产生活,教养万民,收获,储藏等。
也不能违抗这些规律,如果背逆客观规律,即使表面上看似强大,也必将衰弱。
这是客观规律,是人君必须遵守的大纲纪。
⒌【答案】⑴第二天再次进见,用治理天下(的道理)来劝说桓公。
⑵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
〖解析〗该题考查了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翻译时,必须突出“明日”、“以为天下”及倒装句式。
断句时抓住对话标志词“曰”和句尾标志词“哉”,其中“闻之”、“异哉”之后必须断句,其他可断可不断。
〖参考译文〗宁戚在车下喂牛,他看到桓公,感到很悲伤,就拍击着牛角大声唱起歌来。
桓公听到歌声后,抚摸着自己的车夫的手说:“真奇怪!那个唱歌的不是个平常人。
”
就命令副车载着他。
桓公回城后,到了朝廷里,跟随的人员请示桓公如何安置宁戚。
桓公赐给他衣服帽子,准备接见他。
宁戚进见齐桓公,用如何治理国家的话劝说桓公。
第二天再次进见,用治理天下(的道理)来劝说桓公。
桓公很高兴,准备任用他。
附:【背景探源】
墨子,名翟,战国时鲁国人(或说宋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
据孙诒让考证,墨子生卒年在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年。
他出身低微,“上无君子之子,下无耕农之难”,可能是一个接近手工业劳动者的读书人。
因而养成了注重节俭、劳身苦志的作风,“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吃的是“藜藿之羹”,穿的是“短褐之衣”,足登“跋跷”。
他注重实践,善于制作,相传他的木工技术,与鲁班齐名。
在学术上,初受孔子影响,“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逐渐成了孔子和儒家叛逆,创建了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
儒和墨两派互相驳辩,在先秦首先揭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
人们常把孔墨、儒墨并提。
墨子在战国时代乃是流誉四方、最具影响力的大思想家之一。
墨家以“为万民兴利除害”为自己使命,并为之孜孜奋斗,游说诸侯,谋求制止战争,安定社会,安定民生。
墨子“平生足迹所及,则尝北之齐,西使卫,又屡游楚,前至郢,后客鲁阳,复欲适越而未果。
”(孙诒让《墨子传略》)“席不暖”,“衣不黔”,真有孟子所说的“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主”的精神。
两千多年来一直流传着他止楚攻宋的传说。
正因如此,他的智慧、坚定和见义勇为博得了历代人民尊敬。
到了汉代,随着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墨家学派渐趋式微。
但体现墨家思想精华的《墨子》一书得以保存下来,并一直流传至今。
《非攻》(节选)部分对打着“义”的旗号侵略他国的战争行为的非正义性予以抨击,表达了墨子的“非攻”思想。
【作品鉴赏】
和平,众之所求。
先秦诸子对于和平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主要的就是关于仁与义的争论。
这是残酷的环境使然。
当其时,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愤于世事而无奈,骑牛出函谷而不还;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著述春秋,希望以此劝世,但是闻说祥瑞麒麟被猎获,对世事极度失望,掷笔绝书。
孟子是孔子理念的继承者,也是“义”的创建者。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
无论是“仁”或“义”,都是从建立社会秩序的角度来说的。
社会秩序的实质是社会各利益群体相互间的一种妥协。
问题是,战国期间的诸侯们并非孟子的性“善”者,而是荀子的性“恶”者,于是就有了“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的战争,他们是用战争的方式来进行关于建立社会秩序的讨论。
而墨子是作为人民的代言人参与关于社会秩序的讨论。
《非攻》篇就是墨子的讨伐不义战争的檄文。
这篇檄文对非正义战争的批判可谓入木三分。
下面我们就从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两个方面加以赏析。
一、锋芒直指不义战争
入人园圃,窃人桃李,尽管是偷,但只是对别人造成了轻微的损失,尽管不义,也还不至于造成多坏的影响,而众人便纷纷指责,掌权者则重重处罚,这实在有点小题大做。
其实损害别人,贪点小便宜,尽管可恶,可也不至于成为众矢之的,更何况这便宜实在小得有点微不足道。
至于偷鸡摸狗,尽管比窃人桃李严重,显得不仁不义,但也仅仅是鸡鸣狗盗而已,至多给牲畜的主人造成一阵财产的阵痛。
入人栏厩,取人牛马,这似乎有点严
重了,因为牛马是主人家中耕种负载主要的依靠,没有了牛马,主人可能无法完成春种秋收,进而影响到主人的生计。
所以这就比偷鸡摸狗更严重了一些,但还不至于威胁到主人的身家性命。
至于杀不辜人,情况就大大地严重了,因为这剥夺了别人最基本的人权——生存权。
生命是极其宝贵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剥夺别人的生命。
如果剥夺了别人的生命,那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那他自己也受到严厉的惩罚,而被处以极刑。
但即便如此,他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也只是在一定范围内,还不足以动摇整个国家的社会基础。
以上四种行为都是不义行为,而且程度由浅入深,应当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
“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这也是可以理解,毕竟这四种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但让人无法理解的是为什么发展到攻打别的国家,尸横遍野,血流成河,那些个君子却又跟在强权者的后面屁颠屁颠地赞誉有加呢?那些个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竟然赢得了众人的喝彩,真是让人不可思议。
似乎杀人越多,不义越甚,才能成就大义。
既然如此,那么用残杀众多生灵的生命换来的所谓大义又有什么狗屁价值呢?这种所谓的“大义”还有什么值得赞叹的呢?那些个赞誉有加的君子们不是混蛋又是什么呢?其实发动战争侵略别国,荼毒生灵才是真正的大不义。
这样,文章就把批判的矛头直指不义战争,从而揭示出不义战争才是造成百姓流离失所、横死荒野的罪魁祸首。
二、层层铺垫,对照鲜明
文章主旨的表现并不是开门见山的,而是作了层层铺垫的。
先是说情节极其轻微的窃人桃李,次说情节不太严重的鸡鸣狗盗,又说情节较为严重的取人牛马,再说情节相当严重的杀人越货,情节是越来越严重,不义的程度也越来越深。
这些行为的确应当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
但是上述四种行为即使再严重,也不会比“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侵人之国严重吧。
按照常理,侵人之国应当是罪大恶极,其罪行应该是罄竹难书,擢发难数,但却赢得一片颂扬之声,何等滑稽!何等可笑!何等可憎!何等可恨!性质相同只是轻重不同的行为,导致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相形之下,不就更能看出君子的逻辑是混帐逻辑吗?鲜明的对比使得文章的主旨就更加突出了。
《非攻》思想内容极为深刻,反映了当时民众的呼声,艺术手法效果突出,使得文章摇曳多姿。
正因为如此,文章才历千年而不衰,让人常读常新,屡受教益。
【知识归纳】
⒈通假字
其不仁兹甚(“兹”通“滋”,增加)
拖其衣裘(“拖”通“脱”)
⒉一词多义
今至大为攻国(国家)
国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国都)
等死,死国可乎(国事)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地域)
是何故也(原因,缘故)
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
故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
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此物故非西产(原来,本来)
以亏人自利也(因为)
乃入见,问:“何以战?”(凭,凭借)
以作《师说》以贻之(来,用来)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把)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
⒊古今异义
众闻则非之(古义:非难。
今义:不对,过错)
苟亏人愈多(古义:如果。
今无此义)
其不仁兹甚,罪益厚(古义:重,大。
今义:扁平物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
从而誉之(古义:反而。
今义:因此,就,表示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⒋词类活用
以其亏人愈多(亏,名词用作动词,损人)
⒌特殊句式
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设问句)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反问句)
【文化卡片】
《墨子》思想简介
墨家学说以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节葬”、“节用”、“非乐”、“非命”等思想为宗旨,反对儒家“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反对兼并战争,主张打破贵族垄断政治,“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墨子•尚贤上》);提倡“强力”,反对天命观;主张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小生产者的利益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