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社会心理获奖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社会心理获奖案例
案例名称:“老社区的新活力——心理赋能邻里关系重建”
一、背景。
这个案例发生在一个有点年头的老旧社区。
这里的房子大多是几十年前建的,住的居民也是形形色色,有退休的老人,忙碌的上班族,还有不少外来务工家庭。
以前啊,社区里大家虽然住得近,但是关系很冷淡。
很多人下班或者放学后就直接回家,把门一关,谁也不认识谁。
老人呢,平常就只能在楼下自己坐着发呆,也没什么人和他们聊天解闷。
社区就像一盘散沙,没有那种温馨和谐的氛围。
二、问题呈现。
1. 缺乏信任。
有一次,社区里一户人家丢了东西,结果大家互相猜疑,有人怀疑是新搬来的租户干的,搞得邻里关系特别紧张。
其实后来发现是自己不小心放错地方了,但是这件事让大家心里都有了个疙瘩,更不愿意和别人打交道了。
2. 孤独感蔓延。
特别是那些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长期的孤独让他们的心理状态也不太好。
有个大爷就说,感觉自己在这个社区就像个透明人,每天都盼着子女回来,但是他们又很忙。
3. 社区凝聚力缺失。
社区搞活动的时候,响应的人特别少。
像组织一次义务打扫卫生,本来是为了大家共同的居住环境,结果只有几个居委会的大妈来帮忙,其他人都觉得和自己没关系。
三、解决方案。
1. 心理介入活动。
社区请来了一些专业的社会心理工作者。
他们首先搞了一个“心灵集市”活动。
在这个活动里,设置了很多有趣的小摊位,每个摊位都有不同的心理互动游戏。
比如说有一个“信任背摔”的简化版游戏,一个人站在小凳子上,背对着大家,然后慢慢往后倒,后面的人负责接住。
这个游戏一开始大家都很犹豫,尤其是那些互相不熟悉的邻居。
但是在工作人员的鼓励下,慢慢有人开始尝试。
当第一个勇敢的年轻人成功完成这个游戏,被大家稳稳接住的时候,现场的气氛一下子就变了。
大家开始意识到,原来邻居是可以信任的。
2. 建立兴趣小组。
根据居民的不同爱好,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
像摄影小组、书法小组、广场舞小组等等。
摄影小组会定期组织在社区里或者周边拍照,然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拍的照片,聊聊为什么要拍这个画面,背后有什么故事。
广场舞小组呢,每天晚上在社区的小广场上跳舞,那些原来只能坐在家里的老人也都被吸引出来了。
他们在旁边看着,慢慢地也跟着节奏摆动起来。
通过这些兴趣小组,大家有了共同的话题,关系也越来越亲近。
3. 家庭支持拓展。
针对社区里老人孤独的问题,开展了“家庭+社区”的联合支持活动。
鼓励年轻人和老人一起参加社区活动,并且为他们创造更多交流的机会。
比如说举办亲子厨艺大赛,要求是祖孙三代一起参加。
这样一来,年轻人和老人在活动中互相协作,老人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年轻人也更加理解老人的需求。
四、实施过程中的困难与解决办法。
1. 居民参与积极性低。
一开始的时候,很多居民都不愿意参加这些活动。
他们觉得这些都是浪费时间,还不如在家休息呢。
心理工作者就挨家挨户去宣传,告诉大家这些活动有多么有趣,
对大家的生活有什么好处。
而且还在社区的公告栏里贴了很多活动的精彩照片和参与者的感受,就像一种“诱惑”,慢慢地吸引了一些好奇的居民来参加。
2. 资金不足。
搞这些活动都需要钱啊,像购买游戏道具、奖品什么的。
社区没有太多的经费。
于是居委会就发动居民一起想办法。
有的居民擅长手工,就制作一些小手工品作为活动的奖品。
还有居民联系了周边的商家,拉来了一些赞助。
五、成果与影响。
1. 邻里关系改善。
现在社区里的氛围完全不一样了。
大家见面都会主动打招呼,互相帮忙也是常有的事。
有一次,一位阿姨生病住院了,邻居们知道后,纷纷去医院看望她,还轮流给她送饭。
那种以前的猜疑和冷漠完全消失了。
2. 居民心理健康提升。
老人们不再整天愁眉苦脸的了,他们在兴趣小组里找到了乐趣,笑容也多了起来。
年轻人也觉得社区变得有温度了,工作之余回到社区,感觉像是回到了一个大家庭。
3. 社区凝聚力增强。
社区再搞活动的时候,大家都积极响应。
而且在遇到一些社区问题的时候,像维修公共设施,大家不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主动出钱出力。
这个老旧社区重新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成为了其他社区学习的榜样。
这个案例通过从心理层面入手,采取多种创新的方法,成功地改善了社区的人际关系和整体氛围,因此在全国社会心理案例评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