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传白鹤拳家正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传白鹤拳家正法
之
方七娘拳祖
摘抄《原传白鹤拳家正法》,供各位南少林拳爱好者参考。
呼吸之法
自盘古开天辟地以后,然后有日月星辰,云雾风雨,呼吸晦明山川.至于神圣三皇五帝,注大海定四方,占四时定八卦,端五行五星,致二十八宿,围绕于天地,南星北极为擎天玉柱。
天之头在南方,足立北方,手立东西,腹立中央土。
日月为天地两眼,星辰为天地孔窍,大海为天地咽喉,玉柱为天地中气,入地三十六度。
盖天以气为本,以息为元,气者呼出,息者吸入,以风为气,以雨为根,以云雾为肾,而生化万物,成于八卦。
人以气为本,以息为元,以心为主,以肾为根,以丹田为大海,前后左右为山岳,以两眼为日月,以中气为天柱,诸窍为星辰,以肾为雨露,腹内力为五星,两边胸骨为二十八宿,以脏腑为八卦,以气血为晦明。
龙骨大椎及尾椎共二十四节,两手两足十二节,共有三十六节,符合天地三十六度,所谓人身小天地者也。
凡人学习此拳,须按于天地山川江海风雨呼吸之法。
云从地中起,风从海上生,又云有风必有云,云从龙,风从虎,风能倒数落瓦,云能遮天盖地,而气力亦如之。
气之力起于丹田,而发于咽喉以及掌心。
若天地之气,呼之则海水皆转,吸之则海水皆环,若人之气,一呼则百筋皆开,一吸则百筋皆合,丹田腹肚之内俱能运动,五星之力亦能现起。
然人往往仅知咽喉之间无所关系,而不知其妙动之无穷哉。
拳法总论
父子相随之法,皆按于先天八卦河图之象。
八卦生五行,五行乃头手足也。
五行定五星,五星生在腹肚之内,河图生四象,四象乃两腰、丹田、心屈也。
夫人以气为主,以肾为元。
气生筋,肾生肉,筋主气,肉生血,又人以骨为标,以髓为本,筋生于骨,髓藏于骨内。
骨者一身有六块骨剉,乃二膝二腿头二改。
二膝即膝踝之骨剉,二改改屈之骨剉,二腿头乃川贝骨之剉,此六剉俱要扯筋者,不待言而能知。
筋者乃二腰,二腰生一阴一阳,阴主气,阳主肾,今此二者俱要落,落则中气自立,有须呼吸,呼吸则气血不滞,而周身之力亦能遂行于四肢。
四肢按四时之变化,变者变拳法,化者化势力。
此势二手要一长一短,长者为父,短者为子,如捧半月。
五指齐开为虎爪,一身吞吐似龙形,出马如虎势,鬓发似龙威,五星俱现起,二十八宿腹中收,两腰皆坐落,丹田腹中收,谷道须要束,尾椎钉下流,腰骨能穿束,玉柱吊上腰,两眼光如镜,口鼻似虎形。
读此一篇,法力无边。
破势口诀
一贯三关力不失,五肢四路任君行。
四面狂风车轮转,成功只要日月明。
似龙抢珠云遮蔽,交接之时顺空入。
上下左右横须直,吞吐浮沉君须读。
刚柔相济最要慎,眼精法力定心神。
足如弓弦手似箭,对敌之时重眼神。
上下转屈一身力,左右高低分眼色。
上随眼色内有精,去而无踪亦无影。
千变万化,不外连枝接叶,学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
观其动静,认其虚实,注势不可露身,中管直入。
要打上先打下,要打东先打西,粘者离,离者粘,左脚行力,右脚收势。
又云破势之时,要静不要动。
静以待动,谓之风力,动以引静,谓之雨力,知生门死路,知进退高低,如此对敌,势如破竹。
论教总法
一教中气,次教子午,三教四正,四教脚力,五教肚力,六教顶卦,七教手力,八教筋力,九教节力,十教周身之力。
中气者,乃丹田之气,随手尾而出,出则呼之,回则吸之。
子午者,双手捧半月,出手之尾至鼻尾,回手之尾与肩齐,手弯一屈与心屈,并如一字。
四正者,手与足对,鼻与脐对,前足与膝头对脚盘,后足膝头对脚掌尾。
脚力者,两改筋要起又要扯,至若人字体,谷道背后腰筋要落又要束,两改要坐又要包,谷道要束又要夹,前(脚)掌要交入,后(脚)掌亦如之。
两脚之力贯落掌心,呼翕沉地,所谓落地生根也。
肚力者,从筋气而发,丹田之力乃结力也。
顶卦者,后胛须要负,两肩坠落又要平,饭匙骨下筋又要现,前胛肩骨要扯又要合。
手力者,后弯要合不要开,手尾要开不要合。
筋力者,身有六力五尖。
六力者,两改筋、后腰筋、阁下筋,五尖者,头手脚也。
两足二筋,从掌心起至脑后两筋止,此筋要起又要现,脚掌外边之筋,从板筋起至谷道穴骨二筋止,此要落又要坐,阁下筋从两边腹筋起,至手股上下两筋止,上筋透掌心,下筋透掌蹄。
筋力者,膝头骨、谷道穴骨、腿头骨,此骨宜相接受,大腿束落,顶肾提起,颈头脑后耳边两筋,亦要提起,学者勿忽诸。
白鹤仙祖拳法源流
福建福宁府北门外方种公之女,名方七娘,七娘传永春西门外曾四叔,教传二十八英俊,吴、王、林、蔡、苏、许、周、康、颜、张、郑、陈、白、李等姓氏。
后郑礼叔与白戒在永春传教,后至台湾,又传上淡水王沛兴,即将郑礼叔所著之书,分上中下三部,流传后世。
鹤祖此经传道,一当头顶提正,如戴石磨,手足俱动,额庭顶天,如降地生根。
二当胸前献开,不可含胛,身如墓牌,如挑千斤,缩入阁腔边,力开到太子宫与尺骨尾,不可欹斜,以致摇动之败。
提头束气,后腰力包至前腿,腰力带手载出,一身前后各有四条大筋之力接应。
前二条腹履筋并气海筋,接带背后二条饭匙骨下板筋、二条后腰筋至尽尾骨串插敛束沉落叫应。
三当两足不丁不八。
脚趾与后跟倚土,及脚边虎眼头一齐束落,虎眼边一条筋卷入,改边一片吊起,腿头外一片串落,十趾着地,俱能强纳收入,扶掌底掌心抹入。
抹则掌心沉地叫应,手便有力,是以吊腿伏力,手足相应也。
四用招阳之手。
手有上中下三节,上节吞肩,中节吞坠,末节如猛虎擒猪之势。
内节如铁,外节如棉,五指如泥。
内外节屈,井井向天,全载身力。
以节为门户,一手有六门之变化,上下左右出入是也,故出手如刀眼又如箭。
左手交关,右手接应,遇空则入,不容稍缓。
此皆从子午之变化,一气行力也。
夫气顺则面不带火,交接如对鸿毛之轻,勉强行力,对人如挟泰山之重。
凡欲学者,若能细心研究,勤练日积,而谓徒劳罔功,不能接受前贤者,此古今未之闻也。
教徒之法
论教徒之法,必以三战为先,角战次之,端正为务,然后练其手足筋骨,一气身力载出,此皆沉之一字也。
沉乃三骨串插:肩骨、腿骨、脚膝骨也,推叫身力呼吸发出,势威如虎,非人可比也。
又交接之际,必先观其地势,而出其马步;观人之面目,可知他身手之出力;观
其鼻,可知他身之动静;观其影,观其形,断不可观其手部上部来、中部来、下部来;惟从心所欲,或用一手,或用双手,从膀胱向起,上中下俱有接应。
接应之时,有桥断桥,无桥生桥,有桥则对桩而破之,无桥引入怀而破之。
用力有出入,中气有呼吸,刚中带柔,柔中带刚,如探囊取物之势也。
交接之际,若遇大力,抵挡不得,须对寸口穴打针位,接其力头,化其力尾,借他力而用之。
中管直入,或寮反角,或角反寮,无贪于前,无失于后,马步立在,身力贯联,手足相应,虽有大力,将焉用哉!夫历代以来,许多种样,各有一理,惟筋骨接应为正祖,苟身或有不正,三十六骨节,七十二筋气,无一齐出力者,此非祖之拳,不足论也!仙祖又云:“传授真法,亦难矣哉”,行步之时,两肩笔对改头,无贪前,无失后,出手随身对改,不可曲入开出,中节对膝,膝中相随,前脚趾母勾入,小对太子宫同面向,又对足掌心,手掌心出力住止。
头为一身之主,须与下部叫应,配太子宫,不可偏侧摇动。
两腿头骨收起沉入,包至丹田,后脚后跟对臀中。
身中前后二片,又须动中带静。
浮中带沉,一动有注气之意,不可差阴失阳。
学者若能苦心勤练,工夫积日累月,积月累年。
举手行步,四肢归接中肢,虽手足动如车轮,而身要静如铁柱,手要硬如铁板,两足落地,步步生根,愈出愈奇,岂不尽善又尽美哉?若夫一日曝之,十日寒之,徒学虚名,而无实学。
出手上部若胀死,则下部必虚,此皆由筋骨相反,则手足不能接应,如车无轮不能转矣。
自身不能保,焉能取他人乎?是故学易精难也。
独是天下无难事,只怕心不专,心专事必成。
凡欲学习之人,恶心须改为善心,抑其燥气,改其狂妄,学者须当读之。
一当头顶提正,百会合骨与额庭顶天,元神提起,脑后大椎、大母筋、龙骨,串落腰中至尾骨,尾骨串插,沉落腿头,脚掌心自相叫应。
两耳二片与肩坠落相叫应,面前一片两目下阁之力,先小落而后吊起,项中咽喉直如烟筒,又与胸中、丹田、膀胱、足掌心相叫应;眼目如铜铃,瞳子观瞻不可失,又似石将军之目,不转不合。
是以头顶提正,出力能静不能动,如载千斤石磨之势也,一齐同归左右,两肩串出,从两手前节内及手背后节中外关出处,同有声筋相叫应,身力发出。
若能如此用力,头顶出力则项中举正,百会与合骨额庭顶天,独串大腿降地。
叫应二字,直贯上中下三部,数部一推,诸处无不听从其便矣。
论身中之行力
论身中之行力,胸前献开,两肩四正坠落,饭匙骨掩背,诸节为一条线合缝,串落腰中,与尽尾骨推紧叫应,将腿头二片包至丹田。
丹田之力乃结力也,譬如围裤带到丹田扯结之体也。
及尽尾骨向落膳子边,粪门口二片筋骨敛束,又如合缝横闩。
所以胸前献开,中气一推到丹田,将后胛力二片收包至胸前,又如合缝横闩,身要贯势,譬如负米,肚气束落,提头束气,腹中气海筋与腹履筋,能起至上人字筋止。
胸前到乳边浮大献出,太阴肉虽失气之处,亦能浮起合缝出力,接带背后两条板筋串落,至后门敛束,腹中能收小,内肉坚如铁,外皮软如棉,故腹筋行力,向前不缩,劲敌不畏。
总而言之,无非头足相叫应矣。
前起后落,上俯下仰,此四字曷不可以意会也。
论两足之行步
论两足之行步,不丁不八。
前脚膝头对肩,后脚足跟对臀中,两膝面随身同向,不可反出曲入,必以正为主。
后脚上节宜直,下节小曲;前脚上节曲,下节直。
上节直住身之势,十分
有七,下节曲住身之势,十分有三。
前三后七,留七去三,所以为两足载身之势也。
然后两足出力,无有轻重,落地平分矣。
出马如挑千斤上岭,又如耕牛犁田之脚势矣。
两脚趾落地,包收抹入,小对膀胱。
两腿收入,不可献开,前脚下节不可重力,五趾力推起,内改边一片吊起,外腿头面一片串落,后脚跟与脚掌心一片之力推倚土面,一齐降地,补扶前后内外起落出力,合后脚共相出力叫应,前脚内改一片就势默默辇动,扶脚掌心后跟能沉地,同后脚后跟小辇入,二条筋从脚掌心起在脚目,改头、膳子边落在蹄线,到后门二片筋骨聚止。
两腿头骨尖收起沉入,同推叫应,紧贴后格后脚,则又直串落地,扶掌心倚土,步步生根也。
若两脚一起出力,前连起,后追落,下节前连起,上腿从两改及膝头落,后脚股起,前脚膝头落,两足腿头骨尖起,背后尽尾骨落,两脚掌心推扣,两改包入,粪门口二片筋骨敛束坐沉,同推叫应,转落沉地,故改边四条大筋亦能浮起,步步接身势之力。
或叠足战出,拈
足无响声,免致死硬直落,前后轻重出力。
前足作后足,后足作前足,或进或退,必当头脑,肩背、腰中、臀中、后跟一齐平直,不可反出曲入,以致前后贪失。
或出马须当先寄其马步,而后见动发力,与身后势连续,如水车两头接应横柴轮转,有相顺相应也。
叫应二字,譬如一线缝衣,双头取结制衣,即能相连接续,若去一头之结,此线焉能出力乎?若夫一身尽之向出,又尽曲入,或两足尽之向出,又尽曲落,势用不顺,强用硬力,断不能接头身手足之力。
叫应二字,亦如一条线,两头大结取定,推紧叫应、来去出力之势,可
以详审而细推也。
论两手用势出力
论两手用势出力者,内节转开关起,及有声筋收入紧注,肩即自献开坠落,头顶及身足之力,齐到节内,是以内节硬如铁,外节未有行力到掌指,是以外节软如棉也。
出手用招阳,一手有三壑四面,上下左右带身上之力,归接掌心发出,相连接续如胶水,又带腹中内力运动及丹田之力,相顺相叫应也。
或用招扬手,接身势之力,变来用去,亦其可用矣。
论指用势出力
出手手尾对掌心,回手手背中节坠落,与后腰及腿边、丹田相叫应也。
掌心肉献开,指头母与尾指仔扣落,推紧收入,独中指曲中直,势如虎爪,扶掌心手蹄,载周身之力作沉重,从内节照平胸发出,或高至鼻尾发出,亦可用矣。
是以五指如铁枝,能伤五脏,不但能伤骨肉也。
出手如射箭,似曲似直,节中一屈向天,小注节迹之意,不可太骄尽直,以防上下左右反背其弓。
起手须对寸口穴接应,能作横行化力,手尾软中带硬,硬中带软,出入刚中变柔,柔中生刚。
又力有出入,全恃节力行力,一身配节,势力合用,故不怕少壮,能破少壮之力也矣。
论正直沉身发力之势
正直出力者,人与物俱同。
譬如犬有时落水,要观其离水之间,头正身直,四足落地,沉身发力,其水一弹而干。
人之行步,身中正直,沉推一束,欲进则进,欲退则退,不致有艰难之患,无接续之势也。
倘身腰不正,一身尽尽向出,脚步又尽开大,即用横直摇边破之,吾知其必败矣。
正直二字,安可忽诸。
论子午归中
凡出手先认子午,必当,节如铁,外节如棉,而后能捧子午,或退守身中,或寮反角归中,或从中倚边,或避重之力,从轻处而入。
内力推出,外节不可胀死,软中变硬,沉身连桥,见影接入,必取太阴尺骨,出入不知在何方而去,不致一身中门有败,腰腹受入,奇门受伤也。
纵遇千逃万闪者,不外此六门走。
六门者,乃上下左右横直之分别,不必尽力追赶,惟到身边接应,而彼反难防吾,一步入局,归中取之,虽千门万化,又千门归一路也。
论身中动静之势
头顶要硬,不可偏侧,前有阳筋,后有阴筋,下部提起,上部束落,前腿头骨提起,后尽尾骨钉落,两肩相随,百会与额庭顶天,步步降地。
两目瞳神,观瞻不失。
静以待动,谓之雨力,动以待静,谓之风力,风雨认真,势如破竹。
论周身之势
夫周身之势,出马如行路,前后脚如上山,身中力如牛犁田,身中势如负米(背米)。
胸前献开,后胛沉落,腰势如猛虎展威,吞后沉落。
沉者沉两改,落者落尾椎。
沉者乃沉身,非沉脚也。
两脚之势,二脚掌心从二腿挟入,二膝头收入同向。
脚掌心之力,从脚掌趾而出,二脚掌趾平平落地,包入相向,同推叫应。
前脚掌抵及脚迹底,如揖毛龟抹入之势,所以五趾力从趾面向内推起,到膝头前脚头迹落,故上节如扁挑,下节如抵槌,后脚者直,股后膝曲,注节推落,不可尽直,须当与后腰之力相接气也。
两腿头骨吊起至骨尖,龙骨、尾椎及后腿束落至后跟,如穿裤之势,前起后落。
后脚膝头起,前脚膝头落,身中前后十字之内力,及两边承接气力。
十字力者,左肩擒胸屈太阴肉,对右改屈太阴肉,左肩后胛对右腿头后背,右肩对左改后背,后胛对左腿后背之理一也。
若夫十字之力,两手从肩而发,太阴肉也能浮起,骨节沉入,下改屈太阴肉收沉,则骨又能浮起合缝出力。
背后十字之力者,后胛推落对后腿,骨尖束起,接扶手背后节中外关处,同有声筋推出到掌心。
掌心之力乃翕力也。
对两肩胸膛从身推,接续发出,所谓身如负米(背米)也。
前脚掌底要束入,后脚掌底要踏出,譬如绞势,若出左手,左脚腿头束起,右脚腿头推落,是故两脚腿头如摇鼓,带手接身势之力,归接带腹中丹田之气,接续活动如水车拨转之活力,有相顺相应矣。
若能以此出力,则能带气,气能带力,故出手与手脚一齐而出,接带腿头外身边力,扶脚后跟落地,所以为一气之齐也。
故此法必勤练日积。
论年不论月。
举手行步,四掌心归接中气发出,则能所谓内力也。
将内力推出,从手项节而发,使人不知在何方而去,岂不尽善又尽美哉!是故七娘传授曾四叔,四叔述七娘所传。
曾四叔入永教五虎名师,后入永白戒叔又教五虎名师。
百翠连步法
美女梳妆、将军挂印(上一步)、摄衣右鞭拳(收叠马一步)、顿后脚出战拳(上一步)、霸
王开弓(上横脚一步)扭身收(上一步叠)、进马双棘(上一步)、回身飞凤展翼(出左小马)、(转身退打)童子拜观音、叠脚出马双棘(左采左踏)、左一轩右一战(右采右踏)、进后愈
脚(上一步)、狮子开口转回身一轩(上一步)、(又)战拳三步、右脚采割(上一步)、转马左轩(上一步)、右一战(入脚转马)、双鞭棘(上一步名曰)铁牛入石、朴连榜(亦名)千
字打、(转回身)左一轩(上一步)、右一战摇步(亦名:三板行)、起单踢、双飞踢、短争
右一战左一轩(上一步)、右战拳(上一步)、转马一轩、左右战、脚拳摇步、起单踢、双飞踢、短争左一轩右一战、又战拳(上一步)、(采转马回)飞天破甲(三步)、(叠脚)左手沉身托、右掌一托(转回马)、右一轩(上一步)、左掌一轩、转身全身缴(上一步)、左一横
掌战、右一横弓倒拖刀(上一步)、(偷前脚转角马)太子游四门(须先右掌次左掌)、起后
踢坐身发双掌(宜阳)、吊起金鸡独立、(回头)关公破(上一步)、转回身止。
百翠连步法止。
校者注:[轩]与[掀],闽音同,即[掀]字。
十六步敌雪花盖顶
起招阳两蝶翻飞,两胛双掌过面,转身鞭,左手倒缴,左马前进马,右战扭身坐马和腰力,
转马肩双棘坠和眼力,回身进战十二折,退步连打十二战,过脚短争,右卷手利刀出鞘、飞
天破甲,坐马割喉,扭正身献肚,转马双棘节,叠马进马双托甲,采踏过马洞宾负剑,转右
马彩凤展翼,出左马左手束喉,回马收正。
此十六步系身势,是敌法,步步要子午端正。
此十六步虽可现[注:可观,现成容易的意思],
实难练成,而吾师所传数千,仅有五人能晓耳。
礼叔授五人,即:陈生哥、蔡昭使、林添佬、
郑昆官、郑宠使[注:使、佬、官,闽南语表示对人的尊称]。
跌打四季八节五行论
五行:金、木、水、火、土。
八节:立春、清明、立夏、芒种、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四季:春、夏、秋、冬。
春属木,肝胆主事。
木属肝,肝为胆之身,胆为肝之窍,肝胆开窍于目,以为将军之官,谋
虑出焉。
居在膈上,下著脊第九椎部位。
多血少气,上络心肺,下无空窍,左三叶,右四叶,
其色青。
肝为脏主,肋下左肾之前,若打伤,面目即生青紫色,主清明后五日死;若伤肝面
红目紫,身青发热,主七日死;胆主立春前三日,其症也如此。
夏属火,主心。
心为天君,神明出焉。
居于中央肺管下隔膜上,附骨于五椎。
少血多气,其
色赤,开窍于舌,其象尖形如莲蕊,其中有窍,多寡不同,导引天真之气,下无通窍,上
通于舌,共有四系,以通四脏。
外有赤黄裹脂,是为心包络,下有隔膜,上与脊肋四周相著,
与小肠相表里。
主芒种后五日,若重伤面色青红,舌黑、小便不通,气微吐血,不时发汗,
主七日死。
秋属金,肺主事。
肺与大肠传导,肺为节制之官,相传出焉。
其形四垂六叶两耳,其色白莹,
附著脊之第三椎中。
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为脏之长,为心之盖。
多血少气,开窍于鼻,
下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
若重伤,鼻尾白,气喘声哑发热,主十二日死,肺主秋分前八日。
冬属水,水属肾,主冬至前三日,肾与膀胱相表里,为参谋之官,技巧出焉。
开窍于膀胱,附著脊之第十四椎部位。
少血多气,又开窍于二阴两腰之处,分为左右中,左为水,右为火,中一点为命门,内藏精髓,外有黄脂色裹,乃性命之根,形如红豆,如有带二条,分为上下,上者系于心,下者?脊下,与三焦传导。
若重伤损,眼色白,口臭耳聋,屎黑,主一百日死。
四季主土,土与脾传导。
胃属土,故脾主中央,为谏议之官,又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开窍于口,形如钩镰,与胃同膜,附之右乳第十一椎,多气少血。
脾闻味而动主磨,胃主运而化于肚,肚通窍于大肠,其色黄。
若损伤,面色黄,眼肉白,精亦黄,食不化呕吐,食不调腹,发汗,主十二日死。
如伤著肚,各处能生黑色,吐屎,主四十九日死。
凡跌打重伤,有此症侯,俱为不治。
正面打伤部位
擒胸骨顶正中一位打伤,颈项麻痹,入肺咳嗽不止。
肩头骨尖下屈内,阁筋顶一位打伤,手不能举。
擒胸骨下四指位,平阁三指位,此位能动,打伤入肺,咳嗽吐白涎。
乳下第一骨,盖乳三指,乳下二指,此位打伤,嬉笑吐血。
七骨尾一位打伤,入肝吐血,昏闷欲绝,二十四日亡。
太极,心屈顶第一支骨缝,即人字骨缝中,此位打伤,入心气上升,吐血昏乱,一年死。
又有上中下三音
上音者,咽喉屈是也。
此屈打伤,喉咙肺管断气绝。
中音乃心屈也,此屈打伤入心,口开舌缩,一时毙命。
下音乃脐下也,此位打伤入肚,吐屎七日亡。
背后两边八卦,中央太极、三阴部位、肩头筋下屈内,一位打伤,手不能举。
饭匙骨尾一位,打伤入胃俞,呕吐番胃三年死。
软气板筋边腰俞,打伤入肾,小便不通,口开目吊,三日死。
谷道骨顶板筋边尽处,一位打伤,两足酸软,不能行步。
中央心俞乃五脏总筋头,此位打伤,一世黄黄。
打伤用药目录
通圣饮
当归二钱、通草二钱、赤粬炒一钱、苏木一钱、红花五分、桃仁一钱、香附二钱小便浸炒、丹皮一钱、三查八分、乌药二钱、胡桃五钱、山甲二钱、川七三钱,酒水各一碗煎服。
流伤汤
寄奴五分、骨碎补五分、玄胡五分、川三七二钱、水一碗,童便一杯,煎服。
大续命汤
乳香一钱、没药八分、当归一钱、桔梗八分、山查八分、桃仁二钱、麦芽一钱、官桂八分、生地一钱、红粬八分、苏木八分、山甲炒三分、红花八分、通草一钱、丹皮八分、香附八分、
陈皮六分、乌药八分、甘草六分、酒水各一碗煎,不拘时服。
中续命汤
川七一钱五分、官桂六分、红粬六分、乌药五分、红花六分、丹皮六分、川(草字头+弓)
六分、蓬术六分、没药六分、广陈六分、山甲一钱、麦芽一钱、归尾二钱、桃仁一钱、苏木一钱、赤勺八分、柴胡八分、枳壳八分、乳香八分、神粬二分,酒水各一碗煎服。
小续命汤
川七三钱、归尾二钱、山甲一钱、乌药二钱、香附二钱、山查二钱、通草二钱、麦芽一钱、红粬五分、苏木五分、红花五分、酒水各一碗煎服。
降气活血汤
川七三钱、红花八分、赤勺一钱、桃仁一钱、五加皮一钱、牛膝六分、木香一钱、枳壳一钱、酒、童便各一碗煎服。
发热护心养元汤
红花、青皮、苏木、当归、川(草字头+弓)、赤勺、柴胡、桃仁、牛膝、杜仲、香附、陈皮、连翘、独活、甘草各八分、如大热加木瓜、柴胡各一钱。
水二碗煎一碗服。
和中丸
川七三钱、当归一钱、桃仁一钱、乌药一钱、玄胡六分、香附制一钱、蓬术四分、姜黄四分、乳香四分、没药四分、白术五分、木香五分、苏木六分、三棱五分、槟榔五分、沉香五分、甘草五分、降真五分、生地五钱、山甲一钱、丹皮一钱,合研细末,调酒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钱,好酒送下。
散血和气汤
九层塔一钱、泽兰一钱、苏木一钱、红花五分、活血三分、重者加三七一钱、轻者只用三分,酒头一碗八煎一碗,侯至中和服。
注:以上药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