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每课课后作业及答案汇编(含五套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
第21课《古诗三首》课后作业及答案
一、选择多音字“将”在句子中的意思,并写出读音。
(填序号)
①将要,快要。
②用。
③军衔名,在校级之上。
1.大战将.至,战士们都非常镇定,毫不慌乱。
字义:________ 读音:________
2.他将.计就计,有力地打击了敌人。
字义:________ 读音:________
3.进犯的敌人遭到了守城将.士猛烈地还击。
字义:________ 读音:________
二、看拼音,写词语。
sài wài chū zhēnɡ cuī cù
zuì jiǔ yīnɡ xiónɡ xiàng mù
三、给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但使
..龙城飞将在。
()
A.但是。
B.如果。
C.只要。
2.醉卧沙场
..君莫笑。
()
A.沙土地。
B.战场。
C.郊外。
四、根据意思写诗句。
1.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独自偷生回到江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战场上醉倒了请你不要笑话我,古往今来,外出打仗的人中有几个人能平安归来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根据本课古诗填空。
1.《夏日绝句》的作者是___代女词人_____。
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现了一种无畏的英雄气魄,千古传诵。
2.《凉州词》的作者是____代诗人_______。
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欢快宴饮的场面。
六、课内阅读。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1.“教”在诗中的读音是__________,它的意思是__________。
“飞
将”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人”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未还”的原因有两种: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①jiānɡ 2.②jiānɡ 3.③jiànɡ
二、塞外出征催促醉酒英雄项目
三、1.C 2.B
四、1.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五、1.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3.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六、1.jiào 令,使汉朝名将李广 2.出征的将士出征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已经战死在沙场上 3.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国
家的热爱之情。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
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后作业及答案一、看拼音,写词语。
1.李明的演讲不仅条理qīng xī(),而且内容丰富。
大家对他投来zàn shǎng()的目光。
2.爸爸表面看起来很yán sù(),可内心却很疼爱我。
3.阳光明媚,山花烂漫,我们微笑着展开xiōng huái()拥抱春天
二、把词语补充完整,并从中任选两个词语写一句话。
()()不解难以()()()()所思
热闹()()左顾()()精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给下面句子换种说法,意思不变。
1.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十二岁的周恩来怎么可能完全明白伯父的话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结合课文内容,读句子,完成练习。
1.在奉天上学的时候,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绕着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这句
话中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十二岁的周恩来当然不能完全明白伯父的话,但是“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却让他难以忘怀。
听到伯父“中华不振”的感叹,看到伯父沉郁的表情,周恩来可能会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
“此时”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恩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五、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
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
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1.画“_____”的句子中,“有位同学”指 (谁),他在思考的问题是,他最终给出的答案是。
2.“中华之崛起”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课文,说说周恩来想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志者当效此生”这句话中,“有志者”的意思是,“此生”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的意思是。
4.文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这件事情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提到的读书目的有为家父、为明理、为光耀门楣、为中华之崛起,你为什么而读书?请联系生活,想一想,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日积月累。
周恩来在少年时期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的诗作也表现了这一思想。
例如: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请查阅资料,借助相关注释读懂这首诗,再寻找周恩来的其他诗词,选择一首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清晰赞赏 2.严肃 3.胸怀
二、迷惑忘怀若有非凡右盼力竭
示例:今年的校园运动会热闹非凡,令我难以忘怀。
二、1.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都不敢怎么样。
2.十二岁的周恩来不可能完全明白伯父的话。
3.这位同学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四、1.怕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示例:当时的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国土上饱受外国人的欺凌
2.示例:如何才能振兴中华呢?我能做些什么呢?
3.在被外国人占领的地方亲眼看到一个中国女人受到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的时候祖国和人民正处于苦难和屈辱之中
五、1.周恩来为什么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示例:因为他不愿意自己的国家再这样软弱,不愿意自己的同胞再受到这样的欺凌,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
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
3.有志向的人周恩来有志向的人应当效仿周恩来
4.示例:文段主要讲了魏校长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回答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事情。
从这件事情中我体会到周恩来在少年时期就立下与众不同的远大志向。
5.略
六、示例
春日偶成
极目青郊外,烟霾布正浓。
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踪。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
第23课《梅兰芳蓄须》课后作业及答案
一、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蓄.须(xù)邀.请(yāo)妄.想(wǎnɡ)
B.逼迫.(pò)旦角.(jué)签订.(dìng)
C.拒.绝(jù)骚扰.(yǎo)纠缠.(chán)
二、用“\\”画去加点字不正确的读音。
1.战士们宁.(níng nìng)愿自己吃苦,也要守护祖国人民和平安宁.(níng nìng)的生活。
2.日本侵略军要.(yāo yào)庆祝“大东亚圣战”,要.(yāo yào)求梅兰芳必须上台演出。
三、选词填空。
妄想梦想
1.我的()是当一名医生。
2.日本侵略者的()最终没有实现。
表示表明
3.梅兰芳最后只能蓄须明志,()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
四、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他的民族气节令人敬佩!(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对视艺术为生命的梅兰芳来说,无异于不虚度生命。
(修改病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外阅读。
爱国诗人陆游
陆游是宋朝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从小受到父亲的教育,立下了报国之志。
公元1172年,陆游投身于积极抗金的王炎旗下,过上了军旅生活。
在军旅生活中,他竭尽全力地为收复祖国北方的失地而努力,多次亲赴前线去视察。
由于亲自感受到广大人民渴望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所以他在这几年写下了不少爱国诗篇。
后来,因为南宋皇帝屈膝投降,陆游的愿望破灭了。
公元1210年,陆游已经是85岁的老人了,但他仍然念念不忘北伐,念念不忘收复北方的大好河山。
一天,身体已经十分虚弱的陆游躺在床上,眼神失去了光彩,嘴里不停地喘着粗气。
可是,当看到儿子和乡亲们来到眼前时,他忽然又振作起来,让儿子把纸和笔拿来。
当他的儿子把纸和笔捧到他面前时,他用力支撑着,写下了《示儿》这首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写完之后,这位爱国诗人慢慢闭上眼睛,与世长辞了。
1.陆游是宋朝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他在临终前仍然不忘收复失地,写下了《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
2.第2自然段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是通过哪两件事来表现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B
二、1.nínɡnìnɡ 2.yāo yào
三、1.梦想 2.妄想 3.表示表明
四、1.他的民族气节难道不令人敬佩吗? 2.这对视艺术为生命的梅兰芳来说,无异于虚度生命。
五、1.爱国诗人示儿 2.陆游投身军旅,为收复北方失地而努力,并写下了不少爱国诗篇 3.陆游投身军旅,为收复失地而努力;陆游
在临终前写下盼望收复祖国失地的诗《示儿》。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课后作业及答案
一、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sǔn shǔn),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lín líng)琅。
2.追寻温暖,追寻明媚.(mèi méi)的春光。
3.一旦.(dān dàn)下定决心,就努力把它完成。
4.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huáng fáng)!
二、用合适的词语填空。
()的小树()的清香()地飞翔
()的交响()的脊梁()地追寻
三、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1.作者在追寻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中你不懂的诗句有哪些?你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查找资料,了解“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体会延安精神,把你的理解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如果让你在班里组织一场诗歌朗诵会,你会如何安排?
朗诵形式:朗诵内容:
参考答案
一、1.sǔn lín 2.mèi 3.dàn 4.huáng
二、示例:茁壮成长沁人心脾自由自在美妙顶天立地奋力
三、1.示例:作者追寻的是延安灿烂辉煌的精神、坚定的信念、光明的未来。
2.略
四、提示: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一种革命精神,因在革命圣地延安诞生,故名延安精神。
主要内容包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结合“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的相关资料,写出自己对延安精神的理解即可。
五、略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
《语文园地七》课后作业及答案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延安,我把你追寻》的题目提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能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周恩来立志是因为对中国人在外国人的地盘里的遭遇感到愤怒。
()
(3)《普罗米修斯》写了普罗米修斯拿取火种、忍受折磨、重获自由这三件事,把事情连起来,就能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
2.补充词语,再完成练习。
(填序号)
①志存()()②()()报国③()()凛然④()()无畏⑤视死()()⑥铁面()()⑦秉公()()⑧()()不阿
(1)这些词语形容的都是人物的。
(2)如果要在习作中写一位正直的人,适合的词语有;如果要写一位勇敢的人,适合的词语有。
(3)的意思是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
在中国,这样的人有很多,如周恩来、、、。
的意思是不怕牺牲,这样的人有刘胡兰、、。
3.句子练习。
(1)没有革命先辈的流血牺牲,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改为
反问句)
(2)我发现把第(1)题的句子改为反问句之后,语气变得更加。
(3)按要求写反问句。
①小明总不及时关灯,还说:“反正也不是我开的。
”小兰提醒他:“
”
②小杨一直期待参观自然博物馆,妈妈总说没时间,今天忽然说要领他去参观。
小杨有些不敢相信地说:“”
4.补全古诗,再完成练习。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天下谁人不识君?
(1)《别董大》是一首送别诗,作者是代诗人,主要内容写的是送别。
(2)画“”的句子是一个句,意思是:
(3)这首送别诗与常见的不同,因为从这首诗中我们能感受到()。
A.离愁别绪之情
B.旷达豪迈之情
C.伤感惋惜之情
(4)关于送别的诗句,我还知道:,。
参考答案
1.(1)×(2)√(3)√
2.①高远②精忠③大义④英勇⑤如归⑥无私⑦执法
③刚正
(1)精神、品质(2)⑥⑦⑧④⑤
(3)①示例:茅以昇鲁迅⑤示例:邱少云董存瑞
3.(1)没有革命先辈的流血牺牲,怎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呢?(2)强烈
(3)示例:①我们要节约能源,怎能浪费呢?
②难道真的可以去参观自然博物馆吗?
4.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
(1)唐高适高适董大
(2)反问天下还有谁不知道您呢?
(3)B
(4)示例: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