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文译本对比
从归化与异化比较《麦田守望者》两个中文译本
![从归化与异化比较《麦田守望者》两个中文译本](https://img.taocdn.com/s3/m/3f913650be1e650e52ea99a6.png)
从归化与异化比较《麦田守望者》两个中文译本张 妮内容提要:在翻译领域中,直译与意译之争衍生出归化异化之争。
对文学作品中归化还是异化翻译方法的选择不仅在翻译内部如语言、文体、风格等方面,更拓展但了翻译外部如社会、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
《麦田里的守望者》自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于1951年发表问世以来,由于叙事方式独特,语言特色鲜明,一直被认为是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受到了世界各地广大读者的喜爱。
而正是由于作品极具个人特色的叙事风格和区别于其他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给这篇小说的中文翻译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因而从翻译的两个基本策略,即:归化和异化的角度来比较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两个中文译本(施咸荣译本和孙仲旭译本),不仅有助于译本本身的质量的提高,更将对文学翻译及策略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翻译 归化 异化 《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简介:张妮,荆楚理工学院,研究方向为美国现当代文学。
Titl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zationAbstract: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the battle of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evolved into the debate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the choice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literary works not only lies in the inner feature of works, such as language, style, feature, but also extends to the outside of works—society, culture, politics, ideology and so on. Since published in 1951 written by Jerome David Salinger, The Catcher in the Rye is viewed as a fasinating classical work and popular with readers all over the world because of its unique narrative ways and distinctive language features which greatly distinguishes with other literary works. The above-mentioned facts make it hard to translate into Chinese. So by comparing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Shi Xianrong's and Sun Zhongxu's version) from a perspective of two basic translation strategies—domestication and forergnization, it would not only help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translations, but also mak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studies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literary translation. Key words: translation domestication foreignization The Catcher in the RyeAuthor: Zhang Ni, is from Jinc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Research direction: American contemporary and modern literature.《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当代小说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代表作,也是其创作生涯的顶峰标志。
从《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两个中译本看翻译策略的选择
![从《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两个中译本看翻译策略的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e5f7a5006137ee06eef918bb.png)
从《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两个中译本看翻译策略的选择摘要:《麦田里的守望者》以其独特的语言特色和鲜明的人物性格深受当时美国社会青少年的追捧,因此,在翻译《麦田》一书的时候,能否再现原文与众不同的语言风格是译作是否成功的关键,本文以《麦田》的两个中译本,施咸荣译本和孙仲旭译本为例,解读翻译策略的选择。
关键词:风格;归化;异化;翻译策略;词汇翻译《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遁世作家罗杰?大卫?塞林格(J. D. Salinger)于195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小说一经发表便引起巨大的反响,原因在于小说的风格独特,语言幽默,书中的人物生动形象,尤其是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这一形象,深深影响了当时的美国青年一代。
此外,作者还创造了一种新颖的叙事风格,为后世所效仿。
毫无疑问,《麦田》一书是独特的,无论是书的选材、中心思想还是口语化的语言风格——作者在书中运用了大量的俚语不仅使得本书通俗易懂,同时也让读者颇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样的英文著作对于译者来讲无疑也是有相当难度的,本文从《麦田》的两个中译本,施咸荣译本和孙仲旭译本来解读在翻译文学作品时翻译策略的选择。
一、词汇的翻译《麦田》一书无论是情节、句式还是词汇对于翻译者来讲都算不得困难,可是此书的语言有一种有异于一般作品的独特风格,小说的自述者霍尔顿一直都在用愤世嫉俗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经历,于此同时他又是一个自我矛盾、内心脆弱的人物。
因此如何将原文的语言风格再现给中文读者是翻译此书的关键。
在处理书中极有特色的语言时,施与孙都有自己独到的方法。
以书中主人公最为常用的一些词汇为例,试看书中以下词汇的翻译:施咸荣孙仲旭Goddam……混账……破……God 老天爷天哪/岂有此理Moron 窝囊废蠢蛋Boy(语气词)嘿乖乖Prince 王子大好人Grand 再好没有极好Old……老……这厮/这妞儿/老先生/这家伙Bastard 杂种杂种Guess 揣摩想/猜Bore 腻烦不耐烦Phony 假模假式虚伪以上词汇中,比如“混账”、“老天爷”、“再好没有”这些词汇尽管为人所熟知,可是它们在现在的文学作品以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已经越来越少了。
从《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两个中译本看翻译策略的选择
![从《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两个中译本看翻译策略的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5b443b6c48d7c1c708a1452f.png)
文史艺术
从 《 麦田里的守望者 》的两个中译本看翻译策略的选择
◎谭文杰
( 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 成都 6 03 ) 10 1 中图分类号:H 1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7 —9 2(0 0 5 0 50 3 59 6 3 0 9 2 1 )0 — 3— 1 摘要 :《 田里的守望者》以其独特的语言特色和鲜 明的人物性格深受当时美国社会青少年的追捧 ,因此,在翻译 《 麦 麦田》一书的时 候,能否再现原文与众不同的语言风格 是译作是否成功的关键 , 本文 以 《 田》的两个中译本,施咸荣译本和孙仲旭译本为例 ,解读翻译 麦
策略的选择 。 关键 词:守望者 》是 美国遁 世作 家罗 杰・ 麦 大卫 ‘ 塞林 格 (. 书 中经 常 出现 的 “ ”“ J 老 揣摩 … 腻 烦” “ 假模假 式” “ 老天爷 ” D S ]ne ) 15 年 出版 的长篇 小说 ,小说一 经发 表便 引起 . a’g r于 91 ( 相对 于孙译 “ 厮 ”“ 这 我想 ”“ 耐烦 ”“ 不 虚伪 ” “ ” ,这些 破 ) 巨大 的反 响,原 因在 于小说 的风格 独特 ,语言 幽默 , 书中 的人 词汇读起来更为精致和贴近原文,读者稍加体会就能看出其中 物生 动形 象,尤其是 主人公 霍尔 顿・ 菲尔德 这一形 象,深深 影 的妙处 。换言 之 ,孙译选 用了大 家看到 英文单 词之 后首先就 会 考 响 了当 时的美 国青年 一代 。此外 ,作者 还 创造 了一 种新 颖 的叙 想 到 的词汇 , 比较 简单 直 白,而施 译则 挑选 了一些 更为滑 稽 、 事风 格,为后 世所效 仿 。毫无 疑问,Ⅸ 田》一书是 独特 的,无 幽默更 为意 味深 长,意 义更 为深厚 的词 汇, 由此更 好更精 准 的 麦 论是 书 的选 材 、 中心 思想还 是 口语化 的语言风 格—— 作 者在 书 体 现 出原文 别具一格 的语 言特 色。 二 、归化与异化 中运 用 了大量 的俚语 不仅使 得本 书通俗 易懂 , 同时也让 读者颇 有耳 目一 新 的感 觉 。这样 的英 文著作对 于译 者来讲 无疑 也是 有 译 文 中施 译 更倾 向于异 化, 而孙译 则倾 向于 归化, 其中各 相 当难度 的,本 文从 《 田》 的两个 中译本 ,施咸 荣译 本和孙 有优 劣。 麦 伸旭 译本来 解读 在翻译 文学作 品时翻译 策略 的选择 。 ( )试 看 下面 的句 子 一
语言文化论文:翻译意识形态比较《麦田里的守望者》两个中译本
![语言文化论文:翻译意识形态比较《麦田里的守望者》两个中译本](https://img.taocdn.com/s3/m/eb7cc8cd102de2bd9605886e.png)
翻译意识形态比较《麦田里的守望者》两个中译本杰•戴•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脍炙人口的佳作,对 20 世纪美国当代文学中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堪称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
小说自出版发行以来就深深的影响着海内外的众多读者,在我国也获得了众多读者和译者的追捧。
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施咸荣于1962年以“黄皮书”的形式首次出版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译本,此译本主要用于重现和批判,译者使用了异化、直译为主的翻译手法 ;2007 年文学爱好者孙仲旭出版了另一个版本,与揭露和批判相比,显示自我、张扬个性成为此译本更大的目的。
传统的翻译研究更多的将注意力放在语言层面,而 70 年代后随着文化学派的兴起,使得其视角主要聚焦于文本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安德烈•勒菲弗尔是翻译文化学派的代表人之一,他认为翻译是对原文的重写,它无法百分之百的还原原作,是一种语义间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不可避免的要受到三种因素的影响,即:赞助人、诗学和意识形态,这三种因素中意识形态的影响是最主要的。
本文的论述也将以意识形态为主,主要从国家、赞助人以及个人三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入手,分析其对翻译《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影响,从而试图探寻究竟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过程的影响最深刻广泛。
一、国家意识形态的操控国家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它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标准和模式,用以阐释真实世界,旨在一个国家或民族范围内建构和组织某种操作规范。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 20 世纪 60 年代被施咸荣首次翻译成中文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个时期社会主义政权在中国被新建立起来,与此政权相一致的是一种摆脱了封建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这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意识形态一方面否认并批判了西方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和价值,另一方面在限制诸如先进的,革命的,英雄主义等文学主题的前提下通过文学作品的翻译来弘扬共产党的政策和精神。
然而,由于意识形态和写作方法与主流文学作品相冲突,很多杰出的美国作家如海明威,福克纳等的作品被边缘化。
《麦田里的守望者》两个译本对俚语的翻译对比
![《麦田里的守望者》两个译本对俚语的翻译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540ecbf380eb6294dd886c39.png)
《麦田里的守望者》两个译本对俚语的翻译对比作者:姚松圻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24期[摘要]《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体现20世纪50年代美国青少年垮掉的一代的经典白话文小说,其间运用了大量的俚语和俗语。
在这部小说的中译本中,由于时代的差异,孙仲旭和施咸荣的中译本在风格上体现出了极大不同。
本文旨在从同化、异化及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对两个版本的俚语翻译进行参照和对比,从而了解不同手法在翻译英语白话文小说中的运用。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同化异化翻译目的论[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056-02一、引言J.D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在世界文坛享有盛誉,尽管这部小说引发了强烈的争议,仍然不影响它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最好的白话文小说之一,同时也是对20世纪50年代“垮掉的一代”美国年轻人空虚的思潮和意识形态真实的写照。
小说中出现了大量俚语和白话文。
分析人士指出这些俚语准确地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未成年人的口语化俗语的使用,通过研究这些俗语对揭示小说的文化及文学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两个中文译本,分别来自于孙仲旭先生(2007年)和施咸荣先生(1963年)。
时代不同导致的两个翻译版本具有迥然相异的行文风格,而这种差异在对白话和俚语的翻译上表现得更加明显。
本文将以skopos theory(翻译目的论)作为理论依据,从domestication(同化或归化)和foreignization(异化)角度对两个译版进行基于案例分析的研究,并提出两个本文欲解答的问题:1.两个版本的翻译分别多大程度上使用了同化和异化的翻译原则?2.翻译目的论如何应用在两个版本对俚语的翻译?二、文献回顾(一)《麦田里的守望者》简介战后小说家J.D.塞林格的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被翻译成了几乎世界上所有主流语言。
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被塑造成了叛逆未成年人的反文化典范。
汉译《麦田守望者》把原作语言风采丢失多少?
![汉译《麦田守望者》把原作语言风采丢失多少?](https://img.taocdn.com/s3/m/1c32a97ff46527d3240ce0ec.png)
国 作语言风格从头至尾 ,都保持一种青少年 咸 荣先生 的那 个 中译 本 ( 内很 权威 的 ,然后是 我 的翻译 ,主要是 所特有 的冷漠 、讽刺 、愤怒 的味道 ,这种 出版社 出版 )
语 “ 冷漠 、讽刺 、愤怒 ”都是从 字里行 间流 给读 者一 比较 机 会。我加 了个 “ 言 难
语 言丰采 ,或者叫真实面貌 ,给丢失 了多 的那 种高质量的译品 了呢? 究其 原因 ,无外乎有以下几点 :
少呢?我对 《 田守 望 者 》 的 中译本 进 麦 行了一 番 研 究。发 现 ,这 个 《 田守望 麦
的情 形 一样 ,翻译 质 量 很糟 糕 。从 事 2 0
1 .译者 本身 并不 够 翻译 的水 准 。这
I o e l a tt e r a o ti, te fy u ral w n o h a b u t h y i s hn o frtt ig y u’I p o a l wa tt n w s I rb b y n o k o i wh r s b r ee 1 wa on, a a my lu y c i - n wh t o s hl d
3 .译 者并没有吃透原作的语 言感觉 ,
口语 不 口语 ,书面 语 不 书 面语 ,基 本 上 就
是照着翻译就是 了。至于原作的整体语 言 说五点相 背离 ,也正因此 ,中国读者 又怎 风貌 ,则无 暇顾 及 。比 如 当下 的 《 田 麦 我们把部分原文列在前面 ,然后是施
守望者》 中译 本 ,就 存 在 这种 问题。原
为流行 。大概 与市 场经济有关 。出版社为 cn o RI 批 评 论 证 f 0 h 8k v i oeW a e 1 9
者》 中译 本 ,跟 很 多 目前 其 他 翻 译作 品 样 的人和这样 的人出产的译本 ,在 当下最
!!话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文译本孙仲旭施咸荣
![!!话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文译本孙仲旭施咸荣](https://img.taocdn.com/s3/m/1ec17427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e6.png)
!!话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文译本孙仲旭施咸荣本书最经典的两句话,除了188页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那段描述外,就属这段了。
中文是: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的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的活着。
——威尔罕姆·斯塔克尔特别去查了英文原版,是这样的:"Oddly enough, this wasn't written by a practicing poet. It was written by a psychoanalyst named Wilhelm Stekel. Here's what he--Are you still with me?""Yes, sure I am.""Here's what he said: 'The mark of the immature man is that he wants to die nobly for a cause, while the mark of the mature man is that he wants to live humbly for one.'"话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文译本“文学翻译这破玩艺儿就是一场游戏,老弟。
这场游戏你可得按规矩去玩”-----TMD Holden1774年,德国的大文豪歌德写出了德意志翩翩美少年维特的烦恼,烦恼多多,情何以堪。
维特忍无可忍,求生不得,只能求死。
1951年,刚刚小有名气的美国作家塞林格裸写了4次被学校除名的中学生霍尔顿的苦闷与彷徨。
浪迹NY一天两夜的他,在老妹子菲碧骑着的旋转木马的启迪下,终于回了家。
据说,HOLDEN后来用功读书,更发挥语文好的优势,最后当了作家,写有《仰望星空的人》一书,颇受欢迎。
还被翻译为多种文字出版,因此,关于翻译,他就发表了上面那一句话。
王钦刚 译本 比较
![王钦刚 译本 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600b82b8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cf.png)
王钦刚译本比较引言王钦刚是中国一位著名的翻译家,他以其精准的翻译和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而闻名。
在过去几十年中,他翻译了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并为读者们呈现了世界各国的文化和思想。
本文将对王钦刚所翻译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特点和贡献。
王钦刚的翻译风格王钦刚的翻译风格以忠实于原作、流畅易读为特点。
他注重保持原著作者的风格和意图,力求将原作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准确传达给读者。
同时,他注重语言的美感和流畅度,在翻译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技巧,使得译文更具有艺术性。
比较分析作品1:《1984》乔治·奥威尔王钦刚对《1984》这部经典小说进行了精彩的翻译。
他通过准确地理解并传达了奥威尔对极权主义和个人自由的思考,使得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小说所表达的恐怖和绝望。
他在翻译过程中保持了原作的紧凑和冷峻,同时又使得译文易于阅读,让读者能够完全融入故事中。
作品2:《麦田里的守望者》J·D·塞林格王钦刚对《麦田里的守望者》进行了精准的翻译。
他捕捉到了塞林格小说中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独特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将其精妙地转化为中文。
王钦刚在翻译过程中保持了塞林格小说特有的口语化风格,使得读者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和思想。
作品3:《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王钦刚对《百年孤独》这部拉丁美洲文学经典进行了出色的翻译。
他通过对马尔克斯小说中奇幻现实主义风格的理解和把握,将其独特的文学魅力传达给了中文读者。
王钦刚在翻译过程中保持了原作的诗意和幻想色彩,使得读者能够完全沉浸在马尔克斯创造的奇妙世界中。
王钦刚的贡献王钦刚作为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为中国读者带来了许多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
他通过精准而又流畅的翻译,将原作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完美地呈现给读者。
他对于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转换有着深入的理解,并通过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将其转换为中文。
他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翻译者,更是一位艺术家,通过自己对文字和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使得译文具有了新的生命力。
从功能对等理论评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两个中译本的开题报告
![从功能对等理论评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两个中译本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3f56749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01.png)
从功能对等理论评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两个中译本的开题报告本文将从功能对等理论出发,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两个中译本进行评析。
鲁迅所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指出翻译应该在传递内容的同时,尽量保留原著的各种语言和文化特色,使得译文能够在翻译语言的语言环境中达到与原著相同的效果。
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析两个中译本:一、语言和文化对等性的评析:翻译应该保留原著的各种语言和文化特色,使得译文能够在翻译语言的语言环境中达到与原著相同的效果。
然而,在两个中译本中,译者主要对于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短语和词汇进行翻译、转译或删除,以适应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但这却降低了译文的语言和文化对等性。
比如,在E.王译本中,“phonies”直译为“伪君子”,虽然能够解释原意,但却失去了原著中特有的语言风格和口语化特色。
相比之下,张小娴译本中,“phonies”则保留了原有形式,译为“冒牌货”,这更符合原著的口语化特色,也能够传递原著的语言和文化特色。
二、体裁和文体的评析:体裁和文体的转换是翻译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在两个中译本中,虽然都应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简洁明了的句式,但体裁和文体的差别仍然较为明显。
比如,在E.王译本中,有时候使用了较为正式的语言和修辞手法,使得一些句子在翻译中显得过于繁琐;而在张小娴译本中,使用了较为口语化和随意的语言,有时候显得过于随意。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好好权衡体裁和文体的转换,使得翻译更加符合原著的特点和魅力。
三、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评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重要的元素,也是翻译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在两个中译本中,虽然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描写都较为详细,但存在一些细节上的差别。
比如,在张小娴译本中,Holden的个性显得更加明显,在与其他人物对话时显得更加自信和坦率,而E.王译本中,则更加注重描述Holden的内心活动和冲突。
对于故事情节的描写,两个中译本虽然基本相同,但在一些细节上仍有所区别。
《麦田里的守望者》两个汉译本翻译策略的对比分析的开题报告
![《麦田里的守望者》两个汉译本翻译策略的对比分析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ab7e079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ed.png)
《麦田里的守望者》两个汉译本翻译策略的对比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重要性随着中文读者对欧美文学作品的兴趣日益增长,翻译成为了桥梁,将不同语言和文化的读者联系在一起。
然而,翻译并非一项简单的工作,尤其在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况下,需要翻译者有深刻的文化理解和应变能力。
因此,研究汉译本的翻译策略对于提高中文读者对外国文学入门的认知和理解,以及提升翻译者的翻译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选取了翻译界著名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两个不同版本的汉译本在翻译策略方面的异同,从而提高我们对于汉译本把握原文的方式和方法的认知和理解,进而提高翻译效果和翻译质量。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两个汉译本([美]约翰·大卫·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朱生豪译和 [美]约翰·大卫·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常伯仁译)在翻译策略上的不同之处,并对两个版本翻译策略的各自成败及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挖掘汉译本如何保留原文情感色彩和文化特色。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翻译策略方面的运用和分析,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同时对于汉译本的翻译体系和思路有更清晰和完整的认知和理解,为翻译学习和研究提供思路和经验,也能够促进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理解的进一步加深。
三、研究方法和框架本研究运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借助对两个版本汉译本的原文对照、语言表述、情感传达、文化特色等方面的分析和比较,从而梳理出两个版本在翻译策略上的异同和其背后的原因。
具体研究框架如下:第一部分:引言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内容选取及介绍2.1 《麦田里的守望者》原著介绍2.2 两个汉译本介绍2.3 内容选取第三部分:翻译策略异同的分析3.1 对两个版本翻译策略的总体比较3.2 对照原文谈两个版本的语言表述之异3.3 对原文情感传达的翻译比较3.4 对两个版本文化表达的比较分析第四部分:翻译策略差异的价值意义4.1 解析两个版本翻译策略的各自实现的价值4.2 从比较中的得到的翻译思路和翻译方法经验4.3 针对性的加强翻译策略重要性的启示第五部分:结论和启示4.1 问题对策的研究结论4.2 研究结果的启示4.3 后续研究的展望四、预期成果通过本次研究,我们预期可以分析出两个汉译本在翻译策略上的不同之处,归纳出两个版本翻译策略的优缺点以及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同时可以总结出在翻译策略方面的运用和分析方法,指导自己和他人进行翻译,提高翻译效果和翻译质量。
《麦田里的守望者》两个译本对俚语的翻译对比-精选文档
![《麦田里的守望者》两个译本对俚语的翻译对比-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4e660d0c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b1.png)
《麦田里的守望者》两个译本对俚语的翻译对比-精选文档《麦田里的守望者》两个译本对俚语的翻译对比一、引言J.D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在世界文坛享有盛誉,尽管这部小说引发了强烈的争议,仍然不影响它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最好的白话文小说之一,同时也是对20世纪50年代“垮掉的一代”美年轻人空虚的思潮和意识形态真实的写照。
小说中出现了大量俚语和白话文。
分析人士指出这些俚语准确地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未成年人的口语化俗语的使用,通过研究这些俗语对揭示小说的文化及文学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两个中文译本,分别来自于孙仲旭先生(2007年)和施咸荣先生(1963年)。
时代不同导致的两个翻译版本具有迥然相异的行文风格,而这种差异在对白话和俚语的翻译上表现得更加明显。
本文将以skopos theory(翻译目的论)作为理论依据,从domestication(同化或归化)和foreignization(异化)角度对两个译版进行基于案例分析的研究,并提出两个本文欲解答的问题:1.两个版本的翻译分别多大程度上使用了同化和异化的翻译原则?2.翻译目的论如何应用在两个版本对俚语的翻译?二、文献回顾(一)《麦田里的守望者》简介战后小说家J.D.塞林格的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被翻译成了几乎世界上所有主流语言。
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被塑造成了叛逆未成年人的反文化典范。
这本书以倒叙的形式讲述了霍尔顿从被高中开除到最终患上精神崩溃的全过程。
尽管小说的时间线只有三天,但在这三天中他目睹了无数颓废的事情和龌龊的人,他感到恶心与迷茫,他只想做一个超脱现实生活在乌托邦里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然而最终等待他的却是冰冷的精神病院。
(二)俚语的概念广义来讲,俚语是俗语构成的一部分。
而对俚语的定义,很少有语言学家对此有过详细的解释。
根据牛津大辞典对俚语的英文解释,可以看出俚语是一种非常不正式、大多数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而非写作中,并且受限于特殊语境和使用者的文体。
《麦田里的守望者》两译本对比研究——基于语料库视角
![《麦田里的守望者》两译本对比研究——基于语料库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694b85f4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f9.png)
《麦田里的守望者》两译本对比研究——基于语料库视角牛桂玲;田晓芳【摘要】《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长篇小说,以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在二战后大发横财、物质富足为时代背景,用第一人称叙述形式描绘了一个十六岁少年霍尔顿在离开学校和家庭后,独自闯荡成人世界的心路历程.语料库研究方法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以真实文本为素材,以概率统计为方法的实证性研究.文章利用Wordsmith以及Antconc语料库检索软件对自建语料库从词汇和句法上进行量化分析,进而对译文与源语之间的差异以及翻译文本与非翻译文本之间的差异和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两种译本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较高一致性,但是各自又表现出独特的风格.【期刊名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5)002【总页数】5页(P131-135)【关键词】语料库;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量化【作者】牛桂玲;田晓芳【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郑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46美国文艺评论家大卫·盖洛威说“霍尔顿是西方现代社会的代表,同时也是现代社会的批评者,他所表现出的强烈的反抗情绪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英雄”。
他是一个反英雄代表,同时也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表。
他逃避学校,不肯努力读书是对美国教育的一种反抗;他自我麻痹和撒谎是对成人世界的丑陋和虚伪的嘲弄;霍尔顿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的青年代表,他的一切被人认为的离经叛道的行为是对那个物欲横流、麻木不仁、虚伪道德的时代的极端反抗。
尽管霍尔顿厌恶周围的人,讨厌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虚假的道德生活,但从根本上说,他内心仍然渴望美好的生活。
语料库的出现得益于描述翻译学的兴起和计算机软硬件的进步,语料库翻译研究探讨译文与源文之间的关系,翻译作品与非翻译作品之间的差异。
王克非(2011)指出,语料库翻译学研究即“在研究方法上以语言学和翻译理论为指导,以概率和统计为手段,以双语真实语料为对象,采用语内对比和语际对比相结合的方法,对翻译进行历时或共时的研究,探索翻译的本质”。
比较《The Catcher in the Rye》两个译本
![比较《The Catcher in the Rye》两个译本](https://img.taocdn.com/s3/m/619fcb2687c24028915fc333.png)
比较《The Catcher in the Rye》两个译本《麦田里的守望者》,它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塞林格将故事的起止局限于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从离开学校到曼哈顿游荡的三天时间内,并借鉴了意识流天马行空的写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
通过阅读施咸荣先生和孙仲旭先生的译本,本文主要从及翻译环境因素及归化异化角度来比较两个译本。
一、翻译环境因素1.时代背景:《麦田里的守望者》最早由施咸荣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翻译成中文,当时我国刚刚建国不久,那时候的文学从属于政治,文学在主题上也主要是弘扬英雄主义、革命主义等,再加上当时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的批判。
施咸荣先生选择了异化的翻译法,这样的翻译较为隐晦和含蓄且具有鲜明的思想倾向,而孙先生的版本出现于本世纪,这时候文学从属于政治意识形态的观念越来越淡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对西方文化愈发的感兴趣,希望可以大量的接触到西方文化,以便取长补短,孙先生的归化翻译则正好满足了这种要求。
Ex1:原文:He kept saying they were too new and bourgeois.施译:他口口声声说它们太新,太资产阶级。
(对资产阶级采取批判态度)孙译:他经常说太新了,太有中产阶级味了。
(“有中产阶级味”,使用的是中性词汇)Ex2:原文:...but that the Lunts, of course, were absolute angels. Angels. For Chrissake. Angels. That killed me.施译:可是伦特夫妇,当然啦,完完全全是天仙下凡。
天仙下凡。
老天爷,天仙下凡。
我听了差点笑死。
孙译:可伦特夫妇当然绝对是天使。
天使,岂有此理,天使,逗死我了。
中西方有着不同的宗教文化,原文的“Angel”本意是“天使”的意思,在西方宗教神话中指“传达神的意志的使者”。
汉译《麦田守望者》把原作语言风采丢失多少
![汉译《麦田守望者》把原作语言风采丢失多少](https://img.taocdn.com/s3/m/d8eeedcc5727a5e9846a6193.png)
汉译《麦田守望者》把原作语言风采丢失多少原作语言风格从头至尾, 都保持一种青少年所特有的冷漠、讽刺、愤怒的味道, 这种“冷漠、讽刺、愤怒”都是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
□原作的遣词造句, 非常非常地富有个性, 这种个性, 影响了全美国无数当年还是青少年的读者们。
这种“个性” ,在中译本里, 也基本上看不到踪影。
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著,施咸荣译,译林出版社,2008 我为什么极大地关注《麦田守望者》及其作者?因为塞林格在美国文学史上的位置, 已经与马克吐温、海明威等人一样了。
而他曾与我们一起生活在这个21 世纪里, 不久前才去世。
他的作品尽管不多, 却影响了无数美国人。
而他的《麦田守望者》还在继续深刻地影响着美国人。
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 我们的中译本质量,却出了问题。
而且,那个中译本,居然是蝎子一一独一份。
很多中国人, 至少很多中国青少年, 没有机会读原作, 但至少应该给他们一个贴近原作的中译本吧。
可是, 我们提供的, 却是翻译得十分随意性的东西。
那么汉译《麦田守望者》把原作的语言丰采, 或者叫真实面貌, 给丢失了多少呢?我对《麦田守望者》的中译本进行了一番研究。
发现, 这个《麦田守望者》中译本, 跟很多目前其他翻译作品的情形一样, 翻译质量很糟糕。
从事20 多年外文出版工作的我, 对此有深刻了解与体会, 因此在这方面很有发言权。
这再一次让我不由地想到翻译前辈傅雷的故事。
傅雷先生是怎么做翻译工作的呢?他先对自己要翻译的作品精读,把所有自己不认识的, 或认为有语言难点的字和词什么的, 都给挑拣出来进行深入研究。
然后将这些东西, 放回原著之中, 再精读不知多少遍。
并看能不能完全掌握, 或者用翻译界最常用的“术语” , “完全吃透”原作者的意思。
待读起来基本上或者说完全没有语言障碍之后, 才开始着手翻译。
傅雷先生的翻译精神,在今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基本上消失殆尽。
那么,是什么导致中国读者不能有幸读到类似傅雷先生的那种高质量的译品了呢?究其原因, 无外乎有以下几点:1. 译者本身并不够翻译的水准。
从意识形态角度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两译本的研究
![从意识形态角度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两译本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3cde142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12.png)
- 218-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2.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
实体隐喻主要包括人体隐喻(Human Being Metaphor)和容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
人体隐喻主要是通过swollen ,cripple ,healthy ,recoverystrong 和headache 等关键词来实现的,比如:The Labor Department figures underscore the shaky state of the economic recovery. (劳工部的数据进一步印证了经济复苏状况的不稳 定),这句隐喻表达是通过关键词recovery 来实现的,其映射的源“域”是“human beings ”目标“域”则是“economy ”,其形象生动地把经济看成是具有健康生病以及身体恢复等人体特性的事物。
容器隐喻主要是通过in ,into ,out of ,enter 和 of 等关键词来实现的,比如:McGregor's effort was enough to edge Johnson out of the top spot. (麦格雷戈奋力一搏,成功地将约翰逊从第一的位置上挤了下来)。
这句隐喻表达是通过关键词out of 来实现的,其映射的源“域”是“container ”目标“域”则是“top spot ”,其形象生动地把第一的位置比喻成一个容器,把被淘汰出第一位置的人描述为挤出了第一的位置这一容器,使人们能很生动形象地理解这一行为过程。
3.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
方位隐喻主要包括“Up is good, down is bad ” 这一隐喻假设,其主要是通过growth ,increasing ,rise ,peak ,up ,improvement ,promote ,top ,tumble ,boost, downturn ,decline 和decreased等关键词来实现,如:The move is designed to boost sales during the peak booking months of January and February. (这一举措旨在增加1月和2月预订高峰期的销售量)。
《麦田里的守望者》两个中译本的意识形态操纵
![《麦田里的守望者》两个中译本的意识形态操纵](https://img.taocdn.com/s3/m/995989e4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5f.png)
《麦田里的守望者》两个中译本的意识形态操纵
范少雅;杨林贵
【期刊名称】《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16)003
【摘要】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在中国主要有两个译本——施咸荣译本和孙仲旭译本,这两个译本在词汇、语言风格和句子结构上有着显著不同,本文以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操纵理论为基础,主要分析两个译本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背景和译者个人意识对翻译处理的影响,重点是意识形态因素在语言层面的体现.研究表明,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不同意识形态的操纵,在译本词汇、语言风格和句子结构三个方面采用了不同的翻译处理.
【总页数】5页(P172-176)
【作者】范少雅;杨林贵
【作者单位】东华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1620;东华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162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59
【相关文献】
1.从《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两个中译本看翻译策略的选择
2.翻译的诗学操纵--方平的两个《亨利五世》中译本评析
3.从《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两个中译本看翻译策略的选择
4.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影响——《儿子与情人》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
5.翻译的诗学操纵——方平的两个《亨利五世》中译本评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麦田里的守望者》两个译本对俚语的翻译对比
![《麦田里的守望者》两个译本对俚语的翻译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3262ba5add3383c4bb4cd2f0.png)
作者: 姚松圻
作者机构: 中央音乐学院,北京100031
出版物刊名: 现代交际:学术版
页码: 56-57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24期
主题词: 麦田里的守望者 同化 异化 翻译目的论
摘要:�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体现20世纪50年代美国青少年垮掉的一代的经典白话文小说,其间运用了大量的俚语和俗语。
在这部小说的中译本中,由于时代的差异,孙仲旭和施咸荣的中译本在风格上体现出了极大不同。
本文旨在从同化、异化及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对两个版本的俚语翻译进行参照和对比,从而了解不同手法在翻译英语白话文小说中的运用。
从《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两个中译本看翻译策略的选择
![从《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两个中译本看翻译策略的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5341e600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ee.png)
从《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两个中译本看翻译策略的选择
王晓蕾
【期刊名称】《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25)004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对比<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两个中文译本,来看不同译者对翻译策略的不同选择,通过比较,找出更加适合此类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为今后更好的翻译此类文学作品提供参考.
【总页数】3页(P128-130)
【作者】王晓蕾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合肥,230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57
【相关文献】
1.从功能理论看《苔丝》的两个中译本——兼论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 [J], 樊庆兰;单亦祯
2.译者意图与读者期待——论《一朵红红的玫瑰》两个中译本的翻译策略选择 [J], 胡安江;彭红艳
3.翻译操作的外向型微观伦理:信息流与翻译策略选择--看《麦田里的守望者》几译本策略差异 [J], 肖媛
4.从《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两个中译本看翻译策略的选择 [J], 谭文杰
5.翻译操作的外向型微观伦理:信息流与翻译策略选择——看《麦田里的守望者》几译本策略差异 [J], 肖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