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密度》教学反思
一、用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在本节课备课中,我设置一系列的问题链,如在“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实验前,我设置如下三个问题:(1)实验过程中要测量什么物理量,如何测量?(2)如何得出质量与体积的关系?(3)怎么做让实验更具有普遍性?又如在引导学生自学密度表时,也设置如下三个问题:(1)一般来说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密度大小关系如何?(1)不同的物质的密度一定不同吗?(3)同种物质的密度一定相同吗?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横向、纵向对比密度表数据,让学生的思考方向更加明确。
二、根据教学容量整体规划课堂
在备课过程中,我对本节课的授课时间做了总体规划,引出密度的概念教学在25分钟左右,10分钟完成密度概念及密度表的教学,最后10分钟完成密度的应用教学。
但没有考虑到本节课的容量较大,实验时间较长,使得我在课堂上需要重点讲解的内容没有讲透彻。
江老师说:“日常教学要立足于常态课,厘清常态课和比赛课的区别,上好常态课就要将知识点讲细、讲全、讲透,让学生真正学会、学懂、弄懂。
”在后面自己班的教学中,需要重新调整课堂教学时间、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把本节课分成两个课时,密度的应用可放到第二课时进行。
三、课堂教学逻辑要清晰
在教学中,我存在这样的问题,在讲难点知识时,常常逻辑不清楚,语言表达不清晰,比如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逐步转移到“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这个教学环节中就出现了问题,最后就生硬过渡。
老师指出,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铁块和木块谁的质量更大?学生自然会回答铁块的质量更大,但感觉一定可靠吗?接着可设计测量同体积的铁、铝、木块的质量。
通过实验发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接着再引导学生思考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相同吗?然后展示教师实验: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让学生观察它们的体积。
实验表明: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也不同。
此时,教师可顺势提出问题:我们能单独从质量或体积上来区分不同物质的特性吗?有了上述两个实验做铺垫,学生自然知道不能。
既然单从质量或体积都不能区分物质的不同,那么,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关系能不能用来区分不同物质的特性呢?顺势将课堂引入到“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活动环节,这样的课堂教学逻辑就更加清晰,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四、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性
在分组展示完学生的实验数据和图像后,接着我把木块、铝块和铁块的实验数据和图像集中在一起分析,再给出实验结论。
在此教学环节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
江老师指出,在展示三种物质的m-V 图像后,接着要以问题方式引导学生去分析图像,以测铁的数据为例,我们在坐标图上描出铁的各个点,引导学生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但将这些点用直线连起来有什么发现呢?学生基于数学
能答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接着再让学生观察m-V图像中的铁、铝、木块三条图线,引导学生思考得出,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比值不同。
此教学环节中,我不能把实验结论直接告诉他们,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图像,自己得出实验结论。
虽然这样的教学设计很费时间,但是我们必须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要自然
学生在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后,如何将实验结论与密度概念之间自然过渡呢?这是一个教学艺术问题。
课堂上我没有突破好。
江老师点评后我发现:可以给学生这样引导: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之比相同,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之比不同,说明某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反映了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此时可以自然过渡到物理学中用“密度”来表示物体的这种特性,即密度是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比。
今后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多参阅教辅资料或寻找优质视频学习。
六、学生分组实验的分工要明确
实验前我虽有意识去强调学生分工实验,但还是有未做好之处,比如我交代了哪几个组做哪几个实验,哪位同学测质量,旁边同学记录数据,忘记交代哪位同学测体积,所有的同学都要根据测得的实验数据在坐标图中描出m-V图像。
课后江老师对我在这节课的实验分工出现的问题上做了以上补充。
教学之路永无止境,我们永远行走在教学探索的路上。
每一次反
思都是一次进步。
教师要善于提问,要源源不断地将一个个有质量的问题抛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更要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努力形成教学机智;更要主动去学习,纳百家之长以厚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