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11课《五代史伶官传序》挖空实词释义和理解性默写练习(附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五代史伶官传序》练习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一、重点实词挖空释义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 )哉!原( )庄宗之所以( )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 )晋王之将终也,以( )三矢( )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 )梁。
此三者,吾遗恨( )也。
(句式:)与()尔三矢,尔其( )无( )忘乃( )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 )以一少牢( )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 )而前( )驱( ),及凯旋而纳( )之。
方( )其系( )燕父子以组( ),(句式:)函( )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 )之盛( ),可谓壮哉!及仇雠( )已灭,天下已定,一夫( )夜( )呼,乱( )者四( )应( ),仓皇( )东( )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 )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 )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 )本( )其成败之迹( ),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 )国,逸豫( )可以亡( )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 )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 )天下笑。
(句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岂独( )伶人也哉!(句式:)
二、理解性默写
1.《五代史伶官传序》以感叹起笔,然后顺势提出兴盛和衰落的道理,
“,”的观点,醒人耳目。
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
“,”的结论。
3.《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作者总结出“,”的历史教训,强调可以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
4.《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句强调使人国破家亡的不仅仅限于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
5.《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文章以“,”为事例,充分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6.《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叙述“世人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的句子是:“,”。
7.《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叙述庄宗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以及在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的结论。
8.《过秦论》中,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写反抗暴秦之势;《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用“,”写晋因伶人而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之态。
9.《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写庄宗李存勖替父报仇后社会状况的句子是:
“,”
10.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句话是:,。
11.《五代史伶官传序》中,“,”通过对比启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能安逸享乐。
12.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用“,”两句进行对比,总结了后唐庄宗先兴后亡的原因,并借此对执政者提出告诚。
13.欧阳修在史论《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提出了“,”的见解,意在为当时的统治者敲响警钟,今天读来,依然在警示我们要树立忧患意识,力戒骄奢。
14.《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用“,”两句总结了国家的盛衰皆出自人事的道理。
15.《五代史伶官传序》在引《尚书》中的话作答时,作者顺势从中引申出
“,”的道理。
16.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在分析庄宗兴国灭国、得失天下的原因时,总结出了一个共同的自然定律,那就是“,”。
17.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对后唐的兴亡进行了具体分析,然后推出:“,”的结论。
18.《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从“,”可以知道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19.《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两句写出了当李存勖强盛的时候,天下无人能抗衡的气势。
20.《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晋王告诉庄宗,契丹和自己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但后来背叛晋的契丹却归顺了梁,文中体现这一意思的句子是:“,”。
21.《伶官传序》中,晋王驾崩前概述了自己未能灭掉三个仇敌“梁、燕、契丹”的心里的句子是:“,”。
22.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一个人不努力肯定是不成功的。
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说:“,!”
23.《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作者引《尚书》之语与史实相对照的句子
是:,。
24.《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庄宗之父以三箭与其子来明其志的句子
是:,!
25.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意思是说,聪明勇敢的人大多被他所溺爱的人或事物逼到困境,也正是我们常说的“玩物丧志”。
26.《《五代史伶官传序》告诫人们要防微杜渐的一句是:
“,。
”
27.《五代史伶官传序》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了“,”的经验教训。
28.《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作者指出应注重生活中的小事,不可过于沉迷于所钟爱之事的句子是:,。
29.《五代史伶官传序》里,作者借庄宗说理。
庄宗盛时,所向披靡;庄宗败时,被几十个伶人反叛。
但作者又说“,”,指出亡国的根源在于人事,绝不只是伶人的原因。
30.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结尾指出后唐庄宗身死国灭,为天下人耻笑的原因的一个名句是“,。
”
附:参考答案
一、重点实词挖空释义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人的作为)哉!原(名词作动词,推究)庄宗之所以(……的原因)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世人说)晋王之将终也,以(把)三矢(箭)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归附)梁。
此三者,吾遗恨(遗憾)也。
(判断句)与(给)尔三矢,尔其(副词,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应当”“一定”)无(通毋,一定)忘乃(你的)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官员)以一少牢(羊、猪各一)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背着)而前(名状,向前)驱(奔驰,快跑),及凯旋而纳(收进,收藏)之。
方(正)其系(捆绑)燕父子以组(绳索),(状语后置)函(名词作动词,用木匣子装)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气势)之盛(强盛),可谓壮哉!及仇雠(仇人)已灭,天下已定,一夫(一个人)夜(在夜里)呼,乱(形容词作动词,作乱)者四(名状,在四面)应(响应),仓皇(急急忙忙的样子)东(名状,向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直到)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多么)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或者)本(名词作动词,推究)其成败之迹(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使动,使……兴盛)国,逸豫(安乐)可以亡(使动,使……灭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全)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被)天下笑。
(被动句)夫祸患常积于忽微(极小的事),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所溺爱的事物),岂独(只是)伶人也哉!(被动句)
【译文】
啊!国家的兴盛与衰败的道理,虽说是天意,难道不是人为的缘故吗?探究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传言晋王李克用临死时,曾把三支箭交给庄宗,并对他说:“梁是我的仇人,燕王是我扶持的,契丹与我结为兄弟,但都背叛了我而归附于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
给你三支箭,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心愿。
”庄宗收下箭藏在宗庙里,此后打仗时,就派官员以少牢之礼祭祀于宗庙,恭敬地取出箭,放入锦锻织的袋子里,背着它冲杀在前,等打了胜仗,又把箭放回宗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放着梁王君臣的头颅,进宗庙,把箭交还先王,禀告报仇成功的消息的时候,他意气之盛,可以说是豪壮啊!等仇敌已灭,天下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叛乱的人四方响应,庄宗慌张东逃,还没等见到敌人,官兵们就离散了,只剩下君臣互相瞧着,不知投奔哪里是好,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这又是多么衰败啊!难道真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吗!还是推究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都在于人为的缘故呢?
《尚书》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好处。
”忧患与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丧失性命,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所以当庄宗气势旺盛时,天下所有豪杰无人能同他对抗,等到衰败时,几十个伶人就可使他命丧国亡,为天下人所耻笑。
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仅仅是伶人的事吗?
二、理解性默写
1.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5.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6.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8.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9.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10.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8.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19.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
20.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21.此三者,吾遗恨也
22.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3.满招损,谦得益
24.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26.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2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28.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29.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0.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