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景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为名,亲率大军深入宋境。
萧挞凛攻破遂城,生俘宋将王先知,力攻定州,俘虏宋朝云州观察使王继忠,宋军凭守坚城。
宋廷朝野震动,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王钦若主张迁都升州(今江苏南京),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
因同平章事(宰相)寇准、毕士安坚持,无奈亲至澶州督战。
宋辽战争长达25年,其目的在于争夺燕云十六州。
由于燕云十六州是一个先进的农业区,它的农业、手工业和其他文化活动都比契丹本部地区发达。
因此契丹统治者对这一地区的重要性有着足够的重视,他们把燕云十六州中的幽州升为南京,改皇都为上京,把原先的南京(辽阳)改为东京,又在南京幽州建立了相应的许多官职,视为腹地,俨然以大国的姿态屹立于宋朝对峙的北方,成为大辽帝国。
从以上资料来看,辽国在北宋边境不断挑衅,直至挥师进逼,可见其觊觎中原之心,其妄图吞并北宋,引发两国之间的战争,这便是之后两国所缔结的澶渊之盟的直接原因。
盟约内容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世以齿论。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
(辽归还宋遂城及瀛、莫二州。
)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
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至雄州交割。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盟约缔结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
因澶州又名澶渊,遂史称“澶渊之盟”。
影响与意义
1·澶渊之盟,宋夏议和是在少数民族不断进攻北宋政权,威胁北宋安全的情况下不得已而讲“和”的。
2·北宋统治者是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接受了屈辱条件,这种和议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
3·每年给予少数民族政权大量的岁币,增进了国家的财政负担,造成积贫积弱,财政困难。
4·统治者为了转嫁危机,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引起了阶级矛盾激化。
起义不断。
澶渊之盟结束了战争状态,维护了两国之间的经济交流,有利于双方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
盟约的背后
从中原王朝来看,燕云十六的得失,关系一代江山的安危。
这十六州的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在太行山北支的东南,称为“山前”,其余九州在山的西北,称为“山后”。
今长城自居庸关以东向西南分出一支,绵亘于太行山脊,到朔州以西复与长城相合,这就是内长城。
中原失“山后”,犹有内长城的雁门关寨可守,失“山前”则河北藩篱尽撤,契丹的骑兵就可沿着幽蓟以南的坦荡平原直冲河朔。
所以中原王朝从后周柴荣起,就开始了与辽争夺燕云十六州的战争。
澶渊之盟是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屈辱求和的结果。
对宋而言,这是丧权辱国的和约,不仅燕云十六州的失地未能收回,而且要输金纳绢以求辽国不再南侵,此后辽更是不断需索,使北宋国威扫地。
辽国却是在不利的军事情势下占了大便宜,得到了
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
不过,澶渊之盟以后,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百余年之和平,这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
过程
辽军至定州,两军出现相峙局面,王继忠乘间劝萧太后与宋朝讲和。
辽恐腹背受敌,提出和约,初为真宗所拒。
十一月,辽军在朔州为宋军大败,岢岚军的辽军因粮草不继撤军。
辽军主力集中于瀛州(今河北河间)城下,日夜不停攻城,宋军守将季延渥死守城池,激战十多天未下。
萧挞凛、萧观音奴二人率军攻克祁州,萧太后等人率军与之会合,合力进攻冀州、贝州(今河北清河),宋廷则“诏督诸路兵及澶州戌卒会天雄军”。
辽军攻克德清(今河南清丰),三面包围澶州(今河南濮阳),宋将李继隆死守澶州城门。
辽朝统军萧挞凛恃勇,率数十轻骑在澶州城下巡视。
宋军大将张环(一说周文质)在澶州前线以伏驽射杀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头部中箭坠马,辽军士气受挫,萧太后等人闻挞凛死,痛哭不已,为之“辍朝五日”。
《辽史》载:“将与宋战,(萧)挞凛中弩,我兵(辽兵)失倚,和议始定。
或者天厌其乱,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此时宋真宗一行抵澶州。
寇准力促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
概述
辽圣宗辽圣宗耶律隆绪(971年—1031年),辽国第六位皇帝(983年—1031年),契丹名文殊奴。
是辽国在位最长的皇帝,在位49年。
他即位前曾被封为梁王。
辽景宗去世以后,他被立为太子,并于次年(983年)即位,改元统和。
他即位时,年12岁,太后萧绰执政。
萧太后执政期间,进行了改革,并且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减少赋税,整顿吏治,训练军队,使辽国百姓富裕,国势强盛。
1009年圣宗亲政后,辽国已进入鼎盛,基本上延续萧太后执政时的辽国风貌,并且还反对严刑峻法,不给贪官可乘之机。
在位其间四方征战,进入辽国疆域的顶峰。
晚年迷信佛教,穷途奢侈,辽国势走向下坡路。
辽圣宗死于辽太平十一年(1031年)六月,终年61岁,谥号为文武大孝宣皇帝。
耶律隆绪,曾封为梁王。
景宗在位时被立为太子。
景宗于公元982年9月壬子日病死,他厂同月癸丑日继位。
第二年改年号为“统和”。
耶律隆绪即位时,年仅12岁,由萧太后临朝称制。
他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较深,向往汉族的封建文明,喜欢渎汉文书籍,会用汉字写诗。
他曾亲自“以契丹字译白居易讽谏集,召众臣等读之”。
圣宗极为重视记载了唐太宗时君臣问答的《贞观政要》,认为唐太宗是“五百年来中国之英主”。
耶律隆绪亲政后,在对内对外方面都做了不少重要的事情。
对内,他大力选拔人才,知人善任,使统治集团内部相对稳定。
他尤其注意重用有才干的汉族官员。
吸收更多的汉族知识分子进入政权。
在他们的帮助下,进行了许多封建化改革,如提高奴隶的地位,使他们和平民相似,禁止残杀奴婢。
又修改了民族间的“同罪异论”法,“贵贱异法”法,奴主关系法及废除兄弟连坐法。
兄弟连坐法的废除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明文废除。
其中涉及到家奴犯罪要送官府论处,主人不得擅杀。
有一次,—个公主杀死了—个无辜的奴婢,耶律隆绪知道后,照旧下令将公主降为县主,驸马也受到处分。
他又实行赋税制度,让农业奴隶一方面按田亩向主人交租;另一方面向政府纳税,税钱可以
折成粟稻交纳,称为“二税法”,使农业奴隶成为封建生产关系中的农奴,促进了辽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使辽国实际上进入了封建社会。
对外方面,他通过战争,扩大了统治区域。
他三次南下攻宋,二次攻打高丽。
1004年,萧绰,圣宗率领20万大军直逼黄河岸边的重镇澶州(今河南濮阳),遭到了宋军的反击。
第二年,辽宋双方订立“澶渊之盟”。
结束了辽宋战争。
公元1013年,他又派兵征讨乌古,公元1028年派兵攻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县)回鹘。
他在位期间,出现了辽国的鼎盛时期。
统治事件
乾亨四年(982),景宗死,嗣位为皇帝,改元统和。
母萧太后奉遗诏摄政,任室昉、韩德让及耶律
斜轸、耶律休哥等以为辅佐,和辑契丹贵族,任用汉人士大夫,积极整治弊蠹,改革法度。
史称统和之政,“务在息民薄赋,以故法度修明”。
统和四年,辽军大败宋北伐之师,俘获宋骁将杨继业。
二十二年,圣宗奉萧太后深入河北,十一月兵迫澶渊。
宋真宗领兵亲征。
双方达成和议,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辽宋间基本上保持长期的和平相处。
二十七年,萧太后死,圣宗主政。
向高丽及西北诸部发动战争。
次年大举亲征,进焚开城而还。
以后连岁遣军侵掠,开泰七年(1018)大败于荼、陀二河之间。
在西北,开泰元年,沿边诸部皆叛,阻卜(鞑靼)国兵进围镇州。
二年乌古、敌烈部叛。
太平六年(1026),辽军征甘州回鹘,失利,阻卜诸部复叛,很快被平复。
开泰六年,辽军且远征喀什噶尔,声威远播于中亚 .
统治政绩
在圣宗统治时期,辽的国力达到全盛并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在刑法和科举等方面出现了重大的变革,同时,奴隶制因素削弱,封建制因素加强,汉化加深,说明封建制的统治在逐渐确立.
耶律隆绪母萧太后萧绰
在法律思想方面受唐朝影响,其主要观点包括:(1)修订法律,减轻刑罚。
多次下诏修订法律,放宽窃盗量刑标准,凡轻重不当之律条,决议更改,使刑罚轻重适当。
(2)消除民族畛域,实行贵贱“准法同科”。
原来汉人与契丹人互为犯罪,对汉人处刑要重得多,耶律隆绪“更定法令”以后则“一等科之”,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法律上的平等,并进一步在司法程序上取消了“贵贱异法”的特权。
(3)加强吏治,执法严明。
耶律隆绪对各级官吏要求非常严格,对用法严酷、违法徇私的官吏严加控制,甚至“招夺官”,并多次派遣代表到各地审决冤狱。
历经多年的整顿吏治,使其统治达到了“纲纪修举,吏多奉职”、“诸道皆狱空,有刑措之风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