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次要人物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专题训练----次要人物作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匠人
王振东
“钉锅锢漏锅,钉搪瓷盆子补漏锅——”每到一村,肩挑火炉风箱的补锅匠刘仁德就用这别具一格的吆喝声招揽生意。
那年头,乡下人烧柴火做饭,用的全是铁锅。
久了,锅底会结一层厚厚的炭垢、锈垢,与锅铲勺子经常摩擦的部位渐渐变薄,最终磨出个洞、裂出道缝来。
就这也舍不得扔,等游乡揽活儿的补锅匠来了,补补再用。
刘仁德边喊边在村中央找寻一块空地,摆好家什,静等开张了。
大人们一听是黄土洼的补锅匠刘仁德,纷纷拿来破锅烂盆,交给他修补。
他一瞅一敲,就能断定出锅上是小裂缝,或者是小洞。
用不着大动干戈的,便拿出特制的铁片,拼在裂缝小洞处,敲敲打打,丁丁当当声中,锅就修好了,再抹上腻子,保准滴水不漏;如若毛病大,修理起来就比较费事了,得先把碎铁在坩埚里熔化成铁水,舀一小勺放到有草木灰的左手窝里,从锅底的漏洞处揞上去,右手持一根用粗布卷成的炭棒,一按,“刺——”,冒出一股白烟,再一磨,铁锅就完好如初了。
补漏锅,以疤计价,乡下人都知道。
补好后,查一下多少个疤,几角几分一目了然。
所以,锅的主人都想让少补几个疤。
刘仁德手艺好,人品更好,尽量少补疤。
人们都乐意将破锅烂盆拿给他修补。
手艺人都收徒弟。
刘仁德却不。
谁知最后自破规矩,不但收了,还一下子收了俩。
村西头的马小聪,两岁时死了爹,随娘改嫁到黄土洼,十四岁那年,继父也在一次车祸中命丧黄泉。
小聪他娘把唯一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为让儿子学个手艺,提了一兜鸡蛋、一包白糖,来到刘仁德家,放下东西就抽抽搭搭地哭起来。
刘仁德心肠软,见不得谁伤心落泪,一拍胸脯,说:“小聪他娘,明儿个就让小聪过来吧,我会把手艺一点不留地教给他。
”
收了一个徒弟,已违了刘仁德的初衷,可不久的一天,村东头的麻婶带着她的孙子大诚也来到他家。
求刘仁德看在她的老脸上,收下孙子做徒弟。
大诚五岁那年,麻婶的儿子媳妇先后暴毙,麻婶一把屎一把尿把大诚拉扯大,这些年日子过得确实不易。
刘仁德是个热心肠,一拍大腿,说:“婶子,明儿个就让大诚过来吧,我会把手艺一点不留地教给
他。
”
从此,每当游乡揽活儿,小聪和大诚都随同师傅刘仁德前往。
传说猫教老虎还留一手哩,但刘仁德不这样,他言必守信,手把手教两个徒弟,一招一式讲得十分到位,把补锅的手艺毫不保留地教给了两个徒弟。
不但教手艺,还教做人。
他说:“做事得先做人。
咱别指望从他们身上赚多少钱,只要能糊口就中。
破锅烂盆能小修决不大补,能少补决不多补!”
两个徒弟忙不迭地点头。
时间很快过了两年,大诚出师了。
小聪却仍跟着师傅学。
有好事者便对小聪说:“瞅瞅,你师傅偏心!你比大诚拜师还早,咋不让你先出师?”
小聪当然知道这些,但不敢问师傅。
刘仁德心里也清楚,小聪肯定有想法。
但他佯装不知,只是教得更上心了。
补锅时要用尖头锤子探测漏锅的损坏程度,每当这时,他就看着小聪操作,适时提醒:“中了,不用再往前探了。
”小聪就停止了探测。
过了半年,刘仁德终于同意小聪出师了。
出师那天,刘仁德专门让老婆炒了几个小菜,为小聪饯别。
刘仁德斟满两杯酒,一杯递给小聪,一杯留给自己:“小聪啊,你的手艺可以独自揽活儿了,今儿个师傅让你出师。
只是师傅求你一件事,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说是我的徒弟。
”
徒弟出师,师傅都希望为他传名,可自己的师傅却说出这样的话,小聪一时愣了。
“其实,你比大诚有灵性,学艺也有钻劲,论手艺,应该比大诚早出师。
”
小聪不解地看着师傅。
刘仁德灌下一杯酒:“知道为啥让大诚出师而不让你出师吗?你手艺虽好,但做人有个毛病,这毛病不改,踏入社会是很难立住脚的。
平时我多次提醒你,你却不以为然。
今儿个我最后一次给你说,要不就是放你走了,也不算真正的出师。
”
小聪往师傅跟前倾了倾身子,瞪大眼睛,急切想知道师傅说的是啥毛病。
“生意人最讲究诚信。
咱补锅大小也算个生意,你却耍些小聪明,糊弄人家。
就说那次在卞庄,田大妮那锅明明三个疤就解决问题了,你却给人家捣出六个疤的洞,让人家多出了一倍工钱。
你那点小把戏能瞒过田大妮们,能瞒过我?”
原来师傅一直在暗中看着自己!小聪的脸臊得火辣辣的,像泼了一层辣椒水。
“还有在前洼,你为孙老太补盆,孙老太回家一盛水,还漏。
漏了咱重新补就是了,你却把责任推到大诚头上。
不诚实的人是很难在世上混的呀!”
小聪的脸红一阵白一阵,羞愧地低下了头。
“小聪啊,锅盆坏了可以修补,这人心要是不正,想补可就难了啊!”
扑通,小聪跪在刘仁德面前,咚咚咚磕了三个响头。
(选自《短篇小说》2020年第11期)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虽然没有交代具体时间和故事发生的背景,但补锅匠刘仁德师徒的生活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
B.文章在写刘仁德补锅时,多处使用细节描写,把补锅匠的一言一行描绘得真切具体,如在眼前。
C.文章通过刘仁德为乡邻们补锅和精心传授两个徒弟技艺的故事,揭示了传统技艺不能丢的主题。
D.文章不论是叙事时的语言,还是人物之间的对话描写,都质朴自然,且口语化,给人以亲切之感。
2.马小聪作为次要人物,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袁针匠
赵长春
针匠外出的时候,是去卖针,包括去城里买铁丝。
针匠很少外出。
很多时候,就呆在家里,锻,磨,锉,烧,慢慢地做针。
做针,得先有铁丝。
买铁丝,得进城。
一早起来,往返六十多里,就靠一双脚,过河,翻坡。
百十来斤的铁丝,背着,往返六十多里。
累不?女人问。
可累。
针匠说。
看看几个孩子,看看女人,针匠又说,不累。
喝了一碗水,柳叶子泡的,解渴,泻火。
针匠喘了一大口气,开始拉丝:把买回的粗铁丝拉细。
没有做针的专用铁丝,得再加工。
钢板上冲数种针号的小眼。
穿进铁丝,拉。
几米,几十米,百米……铁丝软,钢板硬,铁丝生生地拉过去,就细了。
接着,铰样。
大钳子,咔嚓咔嚓,咔嚓咔嚓。
针匠劲大,咔嚓咔嚓,一大把,齐整整,针样长短。
女人劲小,咔嚓咔嚓,一小把,齐整整,针样长短。
孩子们也要饺,针匠让老大试着铰,看着
笑,“还是写你们的字吧。
好好写字,得奖状。
”
铰好样,锉针尖,把一端铿成小尖。
噗噗,噗,一根根地蚀,铁屑如银,针尖出锋。
就可以敲针鼻儿了,在另一端,用一把小铁锤。
啪啪,啪啪,啪啪,铁锤精致,轻巧,得有恰到好处的力度,就扁成针鼻儿。
女人不能锉针尖,就敲针鼻儿。
敲着敲着,与针匠的敲击形成默契,有节奏,高低,起伏,好听。
女人笑,针匠笑。
写作业的孩子们也笑。
孩子们习惯了这种声音,读书,写字,看看墙上那一张张奖状。
一根一根地锉,一根一根地敲。
敲扁之后,钻针眼。
左手捏针,右手提钻,金钢钻。
钻头沾清油,“呜——”一个针眼,“呜——”又一个针眼,一个又一个,钻在针鼻儿。
老大好奇,试过,掌握不住钻子旋转的速度和力度,一滑,钻了手,鲜血直流,忍不住,啊一声。
针匠心疼。
女人听见了,也心疼。
“疼也得学呀!长大了是吃饭门路……”女人说。
针匠说,这个不学了,咱们吃苦就算了,他们不能再吃了。
说着,打磨钻针眼时凸出的毛刺。
一把小锉刀,用巧劲儿,一根根地锉。
接着水磨。
青石,质地硬、砂面细,上水,拇指食指捏针一把,左右拉动,磨。
一把,又一把,磨去锐,磨去棱,细腻,光滑,不挂线。
女人说,不磨也中的,谁家买回去,用用就好了,不挂手了。
针匠说,那不中,那会砸咱家牌子,对不起爹,对不起师傅。
女人就不说话了,慢慢地把针往石灰水里浸,一包,一包,得浸上一两天,泡透,取出,一排排放入砂罐。
针匠就将砂罐放入灶。
生火。
炭火熊熊地燃,得一整天。
该出针了。
上香。
祷祝。
针匠握长钳夹砂罐,嘿!一罐子针倒入冷水盆,淬火。
火花飞溅,白雾腾腾。
淬过火的针,有刚性,好使。
用吸铁石捞针,平铺案板上,撒铁砂,一掌覆针,另一掌压上,前后来往,磨。
磨去针表面的黑渍,清水淘洗,就光了。
针匠有自己的规矩,比师傅教得严格。
五更里磨,不点灯,针亮闪闪在手上,就磨成了。
磨好的针,一闪一亮,映着女人的脸,映着孩子们的梦。
针匠高兴。
该去卖针了。
大针,小针,绣花针。
还有一种特大号的,缝被褥,叫绗针。
按照型号,一排排插在牛皮纸上,一卷,出门。
到袁店镇南天门集市上固定的地方,摊开。
不用吆喝。
姑娘给对象绣花、纳鞋垫,女人做鞋、缝补衣物,来赶集时都记住了……或者出门
时特别交待,就买“袁家针”,精细,不锈,有刚性,有灵性,好用。
一分钱一枚小针,二分钱一枚大针,三分钱两枚中号针。
也有拿头发、鸡蛋换的。
还有的,低头,小声说“请一根,袁针匠,下回给钱”,是买不起,针匠就送,悄悄递手中。
集散了,该吃饭了,袁针匠收了针,到大杨树下的“裁缝李”家。
“裁缝李”,一手好活儿,量体裁衣。
还会一手好饭菜,见针匠进屋,停了缝纫机,端出锅内的饭菜,荤素各一,一盏“袁店黄”酒,二两,不多不少。
都不多话。
吃,喝。
“裁缝李”吃得快,回身取出一个布包,“给,二妮儿、三妮儿的裙子,都大了,知道美了……”
正喝酒的袁针匠就唉呀一声,停了筷子,搓手,挠头,挑起房后的水桶,去井边挑水。
晌午头,也没有啥人。
袁针匠挑满水缸,又挑满门口的大缸,防火用。
挑完,扫了院子,背起东西,出门。
“裁缝李”坐在缝纫机前,看着他出去,看着他拐过街角,眸子里水气饱满:你个针匠,真是直心眼啊!
袁针匠,袁店河上下有名。
十五岁当学徒,二十岁出师。
出师回来,带着师傅的女儿。
进村时,牵着她,一步一趋。
听说当年烧针,不小心,热气烫坏了她的眼睛。
他带着她回来时,“裁缝李“还没有去袁店镇上开店,还叫李小玉。
人们都说,咋会学了做针?咋会娶了个瞎眼的女子?
李小玉也有这样的疑问,可是,他就是不说。
他说的是,“对不起你了。
我只会做针了,也只能做针了。
”
袁针匠就做了一辈子针。
做针,多趁早晨、晚上,不耽误其他活儿。
夏天,蚊子多,咬在腿上、胳膊上,一巴掌拍下去,满是鲜血。
冬天,飘雪,针匠一脸的汗水。
一辈子,针匠起得更早,睡得更晚。
很晚,才睡,女人一直等着。
给他揉肩,捏腿,拍背,针匠就觉得不累了,拉住了女人的手……特别是卖针回来的晚上,女人捏得更好,嗅着一缕细细的香,是桂花油的香,女人从来不用。
窗外有风,轻轻地走。
星星们,明明灭灭,像眨眼,眨呀眨的。
——现在,不需要手工做针了。
袁家针也没有了。
听说,袁针匠不想让孩子们再受罪,就没有传下来。
只是,袁家的孩子们,都读书出去了,很有出息。
袁家的孩子们,从北京、省城回来的时候,总要先拐到城里,看看“裁缝李”,称李
姨,很亲。
“裁缝李”是在袁家的孩子们都上大学后,去了城里,没有再回袁店河。
(选自《短篇小说》2020年11期)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锻,磨,锉,烧”一连串做针工序既给读者以即视的画面感,又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埋下伏笔。
B.小说“女人笑,针匠笑。
写作业的孩子们也笑”几句写得声情并茂,渲染出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温馨氛围。
C.小说对袁针匠“十五岁当学徒”一段的补叙,交代了夫妻初到袁店河的经历,增强了故事情节的完整性。
D.小说详写的“做针”“卖针”情节,分别展现了传统手工技艺的精湛和袁店河民风淳朴厚道的社会环境特点。
2.文中写次要人物“裁缝李”有什么作用,试结合文本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砚
陆涛声
年已古稀的舒启正书台上新添了一方古砚,用木盒装着。
古砚是长方形,古朴的橙色,上沿儿有刘、关、张三顾茅庐的半身浅浮雕,凹处嵌有墨垢,看上去有了年代。
舒老并不爱好收藏,对名砚古砚也没有深入研究,不过能认出这块是澄泥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
这是姚斌送的。
姚斌是一所高等职业学校的校长,爱好文学,写了一些生活随笔结集出版,请舒老作的序。
舒老早就听说,姚斌善于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善于思考践行,对他早有几分欣赏,便乐意为他作序。
姚斌送这方古砚,是在请舒老吃饭时,说:“是别人送我的,我不写书法不画画,给您才能派上用场。
”
舒老万事力求简朴,写字不讲究砚台档次,书台上用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在文物商店买的歙砚,虽也属名砚,但只是普通级别。
姚斌送这澄泥砚价值如何,他无法判断,推了几次推不掉,只好收下。
吃饭时,舒老谈了些关于文学、书法的话题,姚斌边饮边听,似乎很佩服,激动地说:“我还有一块古砚,也是别人送的,上面雕着龙,是乾隆年
间的,放在老家,我下次也取来送给您。
”口气里显然有比澄泥砚还要珍贵的意思。
舒老忙说:“我哪用得了这么多砚台?千万不要。
”
时隔不久,姚斌还是托人送来了。
这方砚台是不规则的圆形,灰黑色,沾满墨垢,上部雕刻着的深浮雕,其实并不是龙,而是麒麟,头似龙,纯写实造型,形很准;底部有一方雕刻的印章:“大清乾隆年制”,按颜色看,可能也是歙砚。
舒老无意去探讨其中是非,又一次表示拒收。
代送者却拒绝带走。
舒老无奈,任其留下。
他专心于写作,没有兴趣弄清它的价值,随手把它放到博古架上。
时隔半年,好友俞季年来访。
俞季年是雕刻大师,对古玩比舒老内行,看到博古架上的古砚,便搬到书台上仔细鉴赏,拿起小刀在砚台背面边沿刮了刮,说:“是假的,而且不是一般的假,连普通天然石头都不是,是石头碾成粉末拌胶水后用模子压成的,根本经不起墨磨。
这麒麟也不是用刀雕刻的,是模具压出来的。
”
舒老也用小刀刮看,果真是。
不过他认为,姚斌并不知道是假的,绝不会故意来欺骗他,而是受了别人的骗。
他反而为姚斌鸣不平:“该把真相告诉姚斌。
”
俞季年却说:“他好意送你,既然你相信他不是有意弄假骗你,你一说穿,他脸往哪儿搁?”
舒老只好作罢。
过后,他还是感到有点儿委屈:不向姚斌说明,姚斌还认为我收了名贵的真古砚,岂不冤!承受还是洗清?这种纠结不时缠绕着他的心。
舒老早年的学生中,有两个已经退休的,定期来看望他,陪他聊天。
闲聊间,他提起假古砚的事。
一个学生说:“说明真相,姚校长脸上确实难堪。
”
另一个说:“是的,他还会觉得亏了你,会想法用别的方式再补情,这就更复杂了。
”舒老只好再次打消说明的念头,假古砚的事从此沉入记忆深处。
又过了六年,舒老年近八十,所过生活正是世人所羡的安度晚年。
人生到这一步,渐生彻悟,觉得财富确实是身外之物,存有的古董、名人书画、雕刻艺术品,也许值些钱,可是还要钱做什么!也不应该留给儿孙任其靠变卖这些物件享受。
舒老决定逐一归还原主。
姚斌送的砚台,这回两方一并归还,其中一方澄泥砚是真的,就不再有因为是假的才归还的嫌疑,不会伤及对方面子,也不会再涉及补不补情。
姚斌也已经退休在家,住在市郊。
这天,舒老叫一个曾经的学生开车,把两方砚台送到姚斌家。
他本想在门口递给姚斌后就马上离开,姚斌偏要他进家坐坐喝口茶。
他一坐下,率真本性便占了上风,觉得假砚台的事还是该告诉姚斌,免得姚斌当珍宝再送别人,便脱口说了。
姚斌先是惊呆继而尴尬:“那老兄也真是,怎么用假砚来糊弄我?”
舒老顿时又后悔,连忙补救说:“我想,送你的人也不会故意骗你,可能也受了卖砚台的人骗。
”他的分析又深了一层,也是为帮姚斌缓解窘迫。
姚斌愣了愣,似有所悟,感激地说:“真相在您老心里憋了这么多年,您背了这么久的包袱,反倒让我不安。
幸好您今天终于告诉我真相,否则我还会无心地去糊弄别人。
”
舒老想想也是,感觉轻松了,洒脱地说:“是呀,说明你我都需要真相,不要包袱。
”
坐车回家的路上,舒老不由得回想,虽然有过几次想说明的冲动,但是别人认为不宜也就作罢,根子还是自己受“常理”的束缚,包袱背了这么多年,其实还是自己不敢放下;求真,还缺了点儿破茧而出的勇气!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舒老为人作序从不收润笔,别人求他的书法,他也拒收酬谢,这都表明舒老不把这当作交易,体现了他的淡泊。
B.小说结尾写舒老坐在车上回想起假砚风波,感慨良多,他认为求真需要勇气,由事及理,深化了小说主题,引人深思。
C.小说采用倒叙的手法,从舒老书台上新添的一方古砚写起,然后按时间顺序叙述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故事,条理清晰。
D.小说对舒老的形象塑造,主要是通过其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实现的,不同描写手法的运用使人物更加丰满。
2.俞季年是小说的次要人物,设置这一人物形象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挑脚
陆涛声
20世纪30年代的江南,上海等城市的“洋货”涌向乡下,乡下农副产品也销往城市,都越来越多。
柳林镇店家进出货量大了,有了定期开往常州载客、带货的挂帆班船,搬运
活儿也就多了。
这一带称搬运工为“挑脚”。
镇上的挑脚不断增多,有时活儿多人不够,有时活儿少就抢着干,常发生争执。
有个被人叫“老巴子”的,二十六七岁,个子瘦小,老被人欺得轮不上干活儿。
这回东街外茧行里要挑蚕茧装船运送去苏州,老巴子事先找茧行王老板讲好,搬运也算他一个。
这天他头一个赶到。
茧行原只要五个挑脚,却到了六个,多了个叫长根的大个子,事先并没有说好,硬要参加挑茧,要把老巴子挤掉。
老巴子不买账,跟长根争吵起来。
长根自恃身高力大,就伸手把老巴子推搡得趔趔趄趄,要赶他走。
老巴子宁输拳头不输嘴,骂个不停。
有个叫荣福的挑脚,正扛着扁担经过,不由停住脚看吵闹。
他住得离老巴子家不远,知道老巴子家有个年近六旬的瞎眼老娘和两个还没有灶台高的孩子,全靠老巴子卖力养活,生活很艰难。
荣福同情老巴子,为他不平。
见长根揪住老巴子衣领,扬起拳头,要朝他面门砸去,荣福一个箭步冲上去,一把抓住长根握拳的那肘子:“欺弱小算什么好汉!放开他!”
长根先是一愣,随后冷冷地盯着他:“要你多管什么闲事!”
荣福松了手,轻蔑地一笑:“路不平,众人铲。
”
长根放开老巴子,冷笑着说:“你想跟老子交交手?”挑明要较量的意思。
“不服就试试!”荣福立马应战。
茧行王老板怕闹出大祸,忙劝阻:“都是为要活儿干,是小事,不必争了,今天我就多用一个人。
”随后又说:“你们挑脚里最好有个头儿,每天歇工时把第二天要干的活儿排排,轮流分配,省得老难为主家。
”
挑脚们都赞成王老板说的。
“你们说,这个领头的该让哪个当?”长根急切地问挑脚们,盼别人提他。
“我!”荣福不等别人开口就硬声硬气接应。
“你?”长根大有横枪立马之势,“那先得比试比试!”
王老板又忙把两人隔开,想出一个主意:“你们都要靠力气赚钱过日子,万一哪个伤了,会连累家小受苦。
不如用干活儿比力气定高下。
”
于是,歇工后众挑脚到徐记茶馆,定下比赛办法和规则,并立了字据。
这比赛的消息一下传开,第二天清早,小镇上的人纷纷拥到河边码头围观。
是比挑小麦上船。
小麦用麻袋装好的,有五十斤和二十斤两种,挑时用麻绳络子兜着,随挑者装。
荣福和长根都找来了最粗壮最硬的扁担。
先是由长根挑,他装了二百四十斤,从河岸上走向码头,一步一步踏下十四级石阶,走过跳板踏上船头,把跳板压得微弯,船头也压得微低。
他在船头上慢慢转了个身,回头又走过跳板,蹬十四级石阶跳到岸上,稳当放下担子。
轮到荣福了,他不动声色,装了三百二十斤,他弓下身把扁担搁上肩,两腿摆成坐马势,用劲儿一挺,身子站直挑了起来。
正要迈步,“嘎巴”一声,扁担断成了两截,显然,没有一根扁担可以经得起三百斤。
他早备了一根茶缸粗的毛竹扛棒。
围观人中有好些人劝他,别意气过盛压伤身子。
他一言不发,用扛棒挑起了担子。
论个子他没有长根高,可他的身板阔达达厚墩墩,像是铁铸铜浇的;那三百多斤的担子犹如搁在一块厚厚的石碑上。
他一步一步跨下码头石阶,跳板随他移步下晃。
他踏上船站定后,故意耸耸肩晃了晃担子,把船头压得连连点头,河面泛出一圈圈波纹。
他稳笃笃转过身,再走过跳板蹬着石阶回到岸上,不紧不慢把担子放下,两条粗臂交错在胸前望着长根,气都不喘。
镇上人原都知道荣福从小练甩石锁,力气大,究竟大到怎样并没有数,这回一见,都惊讶不已。
长根脸发了红,面上掠过一丝尴尬的神色,迟疑了一会儿,突然上前托起荣福放下的担子,身子一挺,挑得站了起来,踉踉跄跄向码头石阶跨去。
人们都大吃一惊。
王老板发急说:“你就别再挑啦,万一弄坏身子,老婆儿子就都得跟你受罪呀!”
长根还是不听,强着要下石阶。
荣福从长根挪出两三步的样子,就掂量出他根本没能耐挑着下完十四级台阶。
听王老板一说,心倒软了几分:不可怜长根,还得可怜他的家小,便不声不响快步抢到长根前头,连冲下五六级石阶,等着长根挑担子下来。
长根摇晃着沿石阶往下跨着,荣福也一级一级往下退。
长根跨出第五级石阶时,忽然一晃,担子一头拖撞到石阶,频时失去平衡,要往下跌。
眼看就要出大事闯出大祸,荣福跨上一步,双臂猛地抱住长根身子,右肩侧着往上一挺顶住了扛捧,随后就接过担子挑回岸上。
长根一下瘫软地坐到石阶上,面孔发白,气喘得呼呼响……
荣福当了挑脚班头。
过后,老巴子问荣福:“你怎么还帮长根?”
荣福反问:“你怎么不问我干吗要帮你?”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上世纪30年代江南城乡间商品流通情况的交代,既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也为后面挑脚之间的争斗做了铺垫。
B.小说善于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老巴子“骂个不停”,写长根“揪住老巴子衣领,扬起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