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7讲考点探究练习北师大版必修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林岗《超大规模国家的近代化》一文说:“中国近代化的故事很可能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是挣扎和崩溃;第二章是主权重建;第三章是城市经济;第四章是自由民主的法制程序。

”他认为,现在中国正处于城市经济。

根据这一观点,对应文中第三章开始的年代应该是( )
A.1911年B.1949年
C.1978年D.1997年
解析:1911年应该属于第一章挣扎和崩溃,指的是辛亥革命,故A项错误;1949年应该属于第二章主权重建,指的是新中国成立,故B项错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定“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始经济体制改革,故C项正确;1997年应该属于第四章自由民主的法制程序,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故D项错误。

答案:C
2.1984年,国家允许城镇居民个人出资兴办小手工作坊、小商店(不准雇工)劳动所得收入除向国家交纳一定的工商税外,全部归己,时称个体户。

当时的城镇个体户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民相比有何共同点( )
A.都属于私有经济
B.都获得经营自主权
C.都属于商品生产
D.都获得相同的劳动所得
解析:个体户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民都有一定经营自主权,故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农民承包的土地是属于集体所有,不是私有经济,故排除A项;C项不符合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民,故排除;个体户收入和农民收入并不相同,故排除D 项。

答案:B
3.观察右图,你如果想在厂房里挂上一条标语,最符合当时社会现实的是( )
A.“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B.“努力生产,为‘革命’加油”
C.“提高质量,抢占市场”
D.“一定要完成生产计划”
解析:A项内容与图片时间不符;B项属于改革开放前的宣传标语;C项符合1992年以后的时代特征;20世纪80年代初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完全破除,故D项正确。

答案:D
4.1978年,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

2006年1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好工业园”的发展战略。

这个变化说明( )
A.分田到户的小岗村道路不利于中国农业现代化
B.分田到户的小岗村做法不适合当时生产力水平
C.分田到户没有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农业发展
D.小岗村走合作经济的道路是历史的倒退和否定
解析:依据材料“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至“2006年1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可以看出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经营方式已经严重阻碍农业现代化的推广,故A项正确;分田到户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故B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当时农业的发展,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2006年1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好工业园’的发展战略”,可以看出这是土地经营方式的转变,调整发展思路更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和经济的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A
5.结合所学,对于下表中1972年到1985年期间的中美贸易解读正确的是( )
A
B.两极格局结束国际局势缓和
C.体制改革缩小中国贸易逆差
D.美国是中国的第一贸易大国
解析:出超指的是出口大于进口,从表格中可知,在中美两国的贸易中中国的出口额小于进口额,中国处于入超状态,故A项错误;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1991年苏联解体,表格中只反映了1972年到1985年期间的中美贸易情况,故B项错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行了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农民的生产
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城市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中国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所以在表格中反映出来1980年和1985年,中国在中美贸易中出口数量与入口数量的差距逐渐减小,中国在中美贸易中缩小了误差,故C项正确;表格中只列举了中美两国贸易情况,没有列举其他国家同中国的贸易情况,不能推断出美国是中国的第一贸易大国,故D项错误。

答案:C
6.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单位:元)。

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B.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C.我国已基本实现小康
D.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起步
解析:从图表曲线看,图中的城乡差距的最小年出现在1985年,故答案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在出现的时间上不符合图表所示,均可排除。

答案:D
7.据统计,1987年与改革前相比,国家计委管理的指令性计划的工业品种由120种减少到60种,国家统配物资由259种减少到26种,国家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

这说明( )
A.计划经济体制得以根本改变
B.物资价格“双轨”现象得到改变
C.市场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增强
D.国有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解析:材料反映出1987年国家在资源配置中的比重下降。

但直到1992年之前仍然是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没有根本改变,故A项错误;材料中商品由国家定价和市场定价的“双轨”现象仍然存在,故B项错误;国家在资源配置中的比重下降,与之对应,市场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增强,故C项正确;此时国有企业改革还未涉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C
8.从1983年1月起,国家规定凡有盈利的国营企业,其利润按一定的比例税率缴纳所得税,所得税后利润,一部分上交国家,一部分按国家核定的留利水平留给企业自行支配。

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 )
A.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极大地增强了城市工矿企业的活力
C.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D.保证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资金
解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以后出现的,与题中的“1983”年不相符,故A项错误;1984年我国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搞活企业,扩大企业自主权,故B 项正确;题中谈到的是“国营企业”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C项错误;“一部分上交国家,一部分按国家核定的留利水平留给企业自行支配”,关键是提高了企业的活力,增强其积极性,故D项错误。

答案:B
9.1983年,国家有关部门指出,去年国有企业首钢创利润4.1亿,交国家2.862亿元后,在当年新增利润中拿得太多。

首钢领导则认为,企业去年上缴利润又递增了6%,不应该“只知取蛋,不想养鸡”。

材料说明当时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急需( ) A.政企分开,建立企业承包责任制
B.简政放权,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C.搞活企业,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D.释放活力,取消计划管理体制
解析:1983年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此时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政企分开和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应当在1992年实行市场经济以后,故A、C、D项错误;材料中讲到国家控制国企,对于利润有很大的干涉权利,这就反映了当时企业权力有限,需要简政放权,故B项正确。

答案:B
10.到1987年,上海金融保险业的GDP由1980年的7.02亿元,增长到34.04亿元,占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0.87%上升到了21.34%。

对此,《上海通史》认为,上海金融保险业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释放。

“制度释放”的具体表现有( )
①经济特区的设立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③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④浦东的开发开放
A.②③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我国设立的经济特区在广东、福建、海南三省,没有上海,因此①不是上海金融保险业高速增长的表现;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金融保险业发展,②正确;1984年沿海港口城市开放有利于上海经济增长,③正确;浦东开发开放在1990年,④错误。

故答案选A项。

答案:A
11.下列事件中最能体现中国在大范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推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举世瞩目变化的是( )
A.建立深圳特区B.开发上海浦东
C.开放沿海城市D.加入世贸组织
解析:建立深圳特区主要是作为经济试验田,没有体现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故A项错误;浦东开放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标志,但没有大范围参与国家合作,故B项错误;沿海城市开放是扩大中国对外开放面,故C项错误;只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才能在大范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故D项正确。

答案:D
12.对1982—1995年中国移民国外人数,分析正确的是( )
A.90
B.北上广移民国外人数增多是由于经济特区的设立
C.90年代以后主要省区移民国外的人数呈下降趋势
D.全国移民国外人数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解析:21世纪初,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故A项错误;北京、上海并不是经济特区,故B项错误;根据表格中全国移民人数可知,90年代以后主要省区移民国外的人数呈上升趋势,故C项错误;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移民人数在增多,说明了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故D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土地流转成为当下深化农村土地改革政策的体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永佃制是中国自宋至近代的一种土地制度,据此,佃户可以永久租用农地,不受土地业权转手的影响。

在永佃制下,土地的拥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可以分别执行和占有。

这两项分割的权益,各地名称不同,如:田底田面、田骨田皮、田根田脚。

有的地方认为永佃权是土地所有权的一部分,因此享有永佃权的称为二田主,形成一田二主制。

永佃制有利佃农,对佃农是一种保障。

佃农视永佃权为一种产业,可以出让、遗赠或转售。

永佃权有时价,而且往往比田骨的价值更高。

——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材料二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

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

但是,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从机耕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

他们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为了能畜耕,他们自动互相换地,然后或一家
买牲口,或两三家合买牲口,一时牲口的价格猛涨。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材料三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根据材料一概括永佃制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产生的主要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评价“分田到户、包产到户”。

(8分)
(3)根据材料一二谈谈对材料三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有何启示?(4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佃户可以永久租用农地,不受土地业权转手的影响”等关键信息可以归纳为相应结论;第二小问结合教材中宋朝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根据材料一中“租用”、“业权转手”、“一田二主制”、“一种产业,可以出让、遗赠、或转售”、“时价”等相关信息进行综合概括,可以得出相关答案。

第(2)问要求评价,首先确定答题的基本方法,那就是辩证评价,要一分为二,按照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分别评价。

积极方面,据材料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并结合教材所学得分点表达即可;消极方面,据材料二“在……机械生产的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

因为单干……”、“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自动互相换地”、“牲口的价格猛涨”可以从农业生产方式、劳动力成本、土地产权关系等角度进行归纳。

第(3)问“启示”来自于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根据前两段材料,总结其成功点和失败点,可以从具体的农村产权改革层面讨论措施,也可以上升到理论层面分析国家政策,还可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角度进行论述,答题过程中要紧扣材料三“建立健全……市场”“依法自愿有偿”“允许农民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等主体信息。

答案:(1)内容:佃户可拥有永久的佃种权不受田主变换影响;土地的拥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佃户与地主共享土地权;佃种权可以转让,也可随时收回。

(三点即可) 原因: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地关系紧张所导致的对土地权的共享。

(2)评价:利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②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③使传统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弊:①恢复了小农经济的单干模式,限制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机械化;②小块田地分散经营,增加了农业生产的管理成本;③土地产权不明确,土地关系混乱(答出两点即可)
(3)启示:用法律保障农民对土地的长期使用权,并对其所使用的土地拥有出租、抵押等完整的转让权;土地改革应该更多地赋予农民参与权和选择权;我国的农业要向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

(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以前,西欧的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比较稳定的。

只有当战争、歉收、瘟疫时才会发生暂时波动。

但在16世纪欧洲各国流通的贵金属重量增加了3倍,相应地从16世纪30 年代起,物价一直迅速上涨。

……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 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 倍,英国高2.6 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3倍,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2倍。

——摘自萧国亮、隋福民著《世界经济史》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至1978 年前,我国的物价水平总体上是稳定的。

从1988年8月中旬开始,各地先后出现抢购先兆,在上海,8 月17 日、18 日,抢购的迹象已经明显,……从8 月19 日起出现全国性抢购狂潮。

……银行门前提款的人拥挤不堪,上海银行告急。

当时的报纸记载,“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

——摘自尹永钦、杨峥晖《巨变1978 年—2004年
中国经济改革历程》(邓小平)在1988 年5 月19 日说:“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

物价问题是个历史遗留下来的。

过去,物价都是由国家规定。

”“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上一个大包袱……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摘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材料三1985—1989 年我国物价指数上涨情况表
相关数据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和特点方面比较16 世纪西欧物价上涨与20 世纪80 年代中国物价上涨两者的异同点。

(10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6 世纪西欧物价上涨和20 世纪80 年代中国物价上涨所造成的影响。

(10分)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但在16世纪欧洲各国流通的贵金属重量增加了3倍,相应地从16世纪30 年代起,物价一直迅速上涨”和材料三表格中的数据可以总结相同点都发生在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物价上涨迅速,上涨幅度大,上涨持续时间长;结合材料一中的16世纪,可知此时西欧之所以物价飞涨是因为新航路的开辟,贵金属大量流入欧洲所致,西欧物价上涨加剧了社会分化。

依据材料二中的1988年以及材料三中的1985至1989年可知,中国正在进行一场经济改革,而材料二中的民众抢购的热潮也加剧了物价的飞涨。

第(2)问结合材料一中的16世纪,可知此时西欧之所以物价飞涨是因为新航路的开辟,依据
材料二中的1988年以及材料三中的1985至1989年可知,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引发了物价高涨,因此二者物价上涨的原因是不一样的。

当然物价上涨在东西方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结合所学我们知道,在欧洲发生的价格革命使得欧洲资产阶级兴起,封建势力衰落;而在中国结合材料二中人们疯狂抢购的现象可知物价高涨导致民众的恐慌心理。

结合所学可知必须进一步推动改革的进行,因此推动了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

答案:(1)相同:都发生在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物价上涨迅速,上涨幅度大,上涨持续时间长。

不同:西欧物价上涨主要是因为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掠夺带来流通的贵金属数量大幅度增加;西欧物价上涨加剧了社会分化。

中国物价上涨主要是因为价格机制改革(经济改革),市场的初步放开;同时,民众的恐慌心理也加剧了物价上涨。

(2)影响:西欧:导致封建地主势力衰落,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或引起欧洲的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或推动了欧洲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
中国:全国性抢购风潮的出现,导致经济秩序混乱;使经济体制改革遭遇困境;推动了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