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源木莲播种芽苗不同密度移栽试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源木莲播种芽苗不同密度移栽试验
张绳奇
【摘要】对乳源木莲播种芽苗进行田间不同移栽密度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移栽密度苗木生长量以株行距20 cm×20 cm最大,平均地径达1.35 cm,平均苗高达111.1 cm,平均主根长度达38.1 cm,≥5 cm长Ⅰ级侧根平均条数达20.2条.平均合格苗产量以株行距10 cm×10 cm最高,达59.37万株/hm2.
【期刊名称】《宁夏农林科技》
【年(卷),期】2016(057)004
【总页数】3页(P19-20,38)
【关键词】乳源木莲芽苗;移栽密度;生长量;合格苗产量
【作者】张绳奇
【作者单位】福建省沙县林业局,福建沙县 3650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8
乳源木莲(Manglietia yuyuanensis Law)为木兰科常绿阔叶乔木树种,是福建
省优良珍稀乡土树种。

乳源木莲具有速生、丰产、适应性强、干形好、材质优等特点,是良好的用材树种。

此外,其树冠优美,叶形独特,四季青翠,花朵清香美丽,是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之一[1-5]。

目前,国内在乳源木莲苗木繁育研究方面,陈存及、刘春霞、姚雪晗、连大鹏等分别进行了乳源木莲苗木生物量、壮苗培育技术、苗木生长规律等相关研究[2-11],但未见采用乳源木莲播种芽苗进行不同
密度移栽试验的研究报道。

为探索乳源木莲播种芽苗移栽的适宜密度,于2015年期间,参阅国内苗木繁育相关试验研究[12-26],采用乳源木莲播种芽苗进行了不同密度移栽试验,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现予总结,旨在为乳源木莲播种芽苗移栽及优质苗木培育提供参考。

试验地选择在福建省三明金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苗圃,位于沙县富口镇白溪口村,117°42′02″E,26°27′19″N,试验区年降水量1 510~1 840 mm,年均温度
15.6~19.6℃,绝对最高温度40.1℃,最低温度-7.1℃,无霜期245~278 d。

试验苗圃地为农田,土壤为中壤土,土质肥沃、疏松、透水及通气性较好,圃地病虫害少,适宜苗木培育。

2.1 种子来源及试验设计
2.1.1 种子来源及处理于2014年9~10月,在沙县林业局乳源木莲人工林种
子园内采集成熟种子。

种子平均千粒重51.6 g。

种子脱粒处理和阴干(2~3 d)
后进行湿沙贮藏,种子与沙比例为1∶3混合拌匀,贮藏于阴凉背风处,盖草并保持沙子湿润(沙子以手握成团,放开即散的湿度为宜)。

翌年1月下旬,将湿沙
贮藏的种子撒播于沙床并盖沙1 cm左右,沙床上方搭建塑料小拱棚进行保湿催芽,小拱棚上方搭盖遮阳网。

2.1.2 试验设计3月下旬,将沙床种子催芽后长出的芽苗取出移栽。

芽苗标准:
苗高2.5~3.5 cm,地径0.12~0.15 cm,主根长2.5 cm~3.5 cm,子叶刚长出。

试验设3个密度处理:①株行距10 cm×10 cm(面积103 m2)、②株行距15
cm×15 cm(面积118 m2)、③株行距20 cm×20 cm(面积122 m2),比较苗木生长量及质量。

芽苗按设计的株行距密度用竹签打孔移栽于苗床,移栽后在苗床上再覆盖一层碎草。

苗木遮荫采用遮荫度70%的遮阳网进行整个生长期遮荫,
遮阳网距苗床高度约2.0 m。

在整个苗木生长期内,按常规育苗管理措施进行除草松土、追肥、灌溉、病虫防治、防寒越冬等。

2.2 调查与统计分析
于2015年10月中旬,对乳源木莲苗木生长量及合格苗产量进行调查,按照福建
省地方标准“(DB35/T517—2004)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27]的检测方法设置0.5 m×0.5 m样方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和苗木分级,不同移栽密度重复设置9个样方,对样方内的苗高和地径全部实测,并以样方内苗木的平均地径、平均苗高为参照标准,在每个样方内选取标准株苗木3株(误差±5%),测定主根长度、≥5 cm长Ⅰ级侧根数量。

试验数据用dpsv7.55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1 不同移栽密度对乳源木莲播种芽苗生长量的影响
经调查,乳源木莲播种芽苗以处理③(株行距20 cm× 20 cm)生长量最高,平
均地径、平均苗高、平均主根长度、≥5cm长Ⅰ级侧根平均条数分别达1.35 cm、111.1 cm、38.1 cm、20.2条;其中,平均地径比处理②(株行距15 cm×15 cm)、处理①(株行距10 cm×10 cm)分别高出20.5%、66.7%;平均苗高比
处理②(株行距15 cm×15 cm)、处理①(10 cm×10 cm)分别高出8.5%、29.2%;平均主根长度比处理②(株行距15 cm×15 cm)、处理①(10 cm×10 cm)分别高出14.4%、47.1%;≥5 cmⅠ级侧根平均条数比处理②(株行距15 cm×15 cm)、处理①(10 cm×10 cm)分别高出35.6%、124.4%(表1)。

试验处理各项生长量指标经方差分析及显著性检验,不同移栽密度的地径、苗高、主根长度、≥5 cmⅠ级侧根条数的差异极为显著(表2)。

3.2 不同移栽密度对乳源木莲播种芽苗合格苗产量的影响
经调查,乳源木莲播种芽苗移栽密度处理①(株行距10 cm×10 cm)、处理②(15 cm×15 cm)、处理③(20 cm× 20 cm)的平均合格苗率指标均较高,分
别达98.9%、99.3%、99.4%;平均合格苗产量以处理①(株行距10 cm×10 cm)的最高,达59.37万株/hm2,比处理②(株行距15 cm×15 cm)、处理③(20 cm×20 cm)分别高出124.1%、297.9%(表1)。

试验处理指标经方差分析及
显著性检验,合格苗率无显著差异,合格苗产量差异极显著(表2)。

不同移栽密度对乳源木莲播种芽苗的生长量及合格苗产量的影响极为显著。

3个处理的苗木生长量随密度增大,生长量逐渐降低,主要是苗木密度增大后,苗木个体之间的营养空间逐渐减少而影响苗木生长。

按“福建省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27]规定的乳源木莲苗木质量等级标准,3个密度的合格苗率均较高,分别达98.9%、99.3%、99.4%,因此,3个密度均适宜乳源木莲播种芽苗的生长;平均
合格苗产量则以处理①(株行距10 c m×10 cm)最高,达59.37万株/hm2,比
处理②(株行距15 cm×15 cm)、处理③(20 cm×20 cm)分别高出124.1%、297.9%。

主要原因是:处理②(株行距15 cm×15 cm)、处理③(20 cm×20 cm)虽然苗木的营养、光照充足,地径、苗高、根系生长量均较高,但密度偏低,单位面积的苗木株数少,所以,合格苗产量也较低;而处理①(株行距10
cm×10 cm)的苗木密度适宜,单位面积的苗木株数较高,苗木的营养、光照也
较适宜,苗木生长良好,合格苗产量最高。

因乳源木莲种子稀缺,且发芽率不高;因此,采用乳源木莲播种芽苗进行移栽可大大提高种子利用率,同时,移栽时进行适宜密度控制,有利于提高合格苗产量。

【相关文献】
[1]康永武.优良乡土树种乳源木莲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J].林业勘察设计,2012(2):98-101.
[2]陈存及,刘春霞,陈长雄,等.乳源木莲苗木生物量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4(2):107-110.
[3]刘春霞.乳源木莲苗木生物学特性及壮苗培育技术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3. [4]姚雪晗,傅松玲,王丽丽.乳源木莲引种苗期生长评价[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4):38-42.
[5]连大鹏.不同种源乳源木莲苗高生长情况及树高差异分析[J].亚热带农业研究,2010(2):94-97.
[6]林根旺,沙彩平,方林川,等.乳源木莲的特征特性及育苗造林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0(21):240-241.
[7]李因刚,周志春,金国庆,等.乳源木莲苗生长和形态的地理种源分化[J].林业科学研究,2007(1):35-39.
[8]李永胜,朱锦茹,江波,等.乳源木莲管形容器育苗技术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07(2):11-15.
[9]林文景.乳源木莲苗木质量评价[J].亚热带农业研究,2008(1):25-28.
[10]潘云青.闽北山区乳源木莲绿化大苗培育技术初探[J].林业勘察设计,2010(1):115-117. [11]廖云程.杉木林下培育乳源木莲绿化大苗新技术[J].林业科技开
发,2004(6):47-49.
[12]杨鹏.竹柏不同播种育苗方式的生长效果分析[J].福建林业科技,2012,159(2):107-110,27.
[13]江先桂.枫香播种育苗技术[J].福建林业科技,2012,160(3):128-130.
[14]吴善群.桤木种子不同覆盖方式和密度对播种苗生长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3(15):168-169.
[15]王邦富.枳椇播种育苗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7):176,178.
[16]张润生.大叶黄杨播种育苗技术研究[J].江西林业科技,2012(1):18-19,40.
[17]张绳奇.赤楠不同方式播种育苗试验[J].中国林副特产,2015,136 (3):39-41. [18]王伙琴.楠木容器播种育苗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 (10):150-151.
[19]林晓芳.乌桕不同密度播种育苗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 (15):172-173. [20]张润生.桂花小苗裸根移栽试验[J].江西林业科技,2013(3):21-23.
[21]张群英.密度和施肥对楠木播种苗生长的影响[J].福建林业科技,2011,155(2):88-90. [22]杨鹏.花榈木不同播种育苗方式效果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2011,111(2):26-27. [23]林友干.猴欢喜播种芽苗不同移栽密度生长效果分析[J].中国林副特产,2015,137(4):39-41.
[24]黄云鹏,周东雄,范繁荣,等.苗木密度和遮阴方式对窄冠福建柏播种苗生长的影响[J].宁夏农林科技,2015(8):19-20,29.
[25]陈绍煌.苗床覆盖和播种密度对福建山樱花苗木生长的影响[J].中国园艺文摘,2014(9):31-33.
[26]黄云鹏,王邦富,范繁荣,等.蓝果树播种芽苗不同移栽密度对生长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5(12):152-153.
[27]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DB35/T517—2004)[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