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旧社区微更新中多元参与机制优化研究--以浦东新区四个社区微更新案例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老旧社区微更新中多元参与机制优化研究
——以浦东新区四个社区微更新案例为例
Optimization of Multi-participation Mechanism in Micro Renewal of Old Community in Shanghai
— T ake Four Cases of Community Micro Renewal in Pudong New Area as Examples
■ 程颖馨 CHENG Yingxin 徐磊青 XU Leiqing
摘 要:文章对上海市浦东新区4个社区微更新实践案例多元参与情况进行评估,并总结多元参与老旧社区微更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试图从政府等组织方、社区规划师、设计团体、社会组织等多元参与方和居委会、社区居民方等角度提出多元参与机制优化策略,建立完善的多元参与微更新活动机制。

关键词:上海老旧社区;微更新;多元参与;机制优化
Abstract: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multi-participation of four community micro renewal practice cases in Pudong New Area, and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multi participation in the micro renewal of old community public space with four cases as examples. At the same time, the paper attempts to put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multi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government and other organizations, community planners, design groups,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residents.Keywords: Shanghai old community; micro renewal; multi-participation; mechanism optimization
1 研究背景
自2016年起,上海微更新计划率先以“社区空间”为题,开展了多个社区微更新实践活动。

浦东新区从2016年启动缤纷社区建设工作,将整个缤纷社区建设纳入社会治理创新工作,为实现多元共治的社区微更新机制不断努力[1]。

2017年,徐磊青等人主张优化社区规划师制度,通过规划师协助公众参与更新过程,以更好地实现社区自治[2]。

2018年,赵波等人根据浦东新区“缤纷社区”微更新建设的实践案例,总结了为实现多元共治的社
程颖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维也纳工业大学双硕士研究生;徐磊青,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通讯作者。

区微更新机制[3];同年,刘悦来等人通过对上海社区花园系列空间微更新实际案例的研究,从空间布局、建设过程、后续维护等方面,总结了将公众参与更好地与城市微更新协同共享的方式方法[4]。

2019年,侯晓蕾根据多个社区微更新案例的经验,提出保留社区居民社会生活方式、开放多方协作的沟通平台和建立责任规划师制度等观点[5]。

2020年,顾大治等人研究社区微更新机制优化,初步构建新的平台框架,由政府管控、居间媒介、市民参与实现多元共治,并提出保障新平台长效发展的运作机制[6]。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上海老旧社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公共性的公共空间布局效能与关键指标研究:以中心商业区地块为例”(编号:51778422)。

图1 各形式民意调研现场(资料来源:408
研究小组)
表1 浦东新区研究案例基本情况
社区名称管辖组织更新机制
主导角色
更新后功能设计团队后期维护塘桥社区
街道“围墙之外”
自上而下区政府、街道和高校设计团队
社区广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徐磊青教授团队街道潍坊社区街道“围墙之外”与社区“围墙之内”自下而上街道、社区公园改菜园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岑沐石老师团队街道、社区东明路社区社区“围墙之内”
自下
而上社区社区花园无专业设计团队
社区
招远社区
社区“围墙之内”
自下而上
基金会、社区
自建花园
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伍鹏晗老师团队基金会、社区
区微更新设计中多元参与机制如何系统实施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亦缺乏相关研究与总结。

本文将以上海市浦东新区的微更新实践案例为例,归纳上海老旧社区微更新多元参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多元角色参与老旧社区微更新活动进行角色定位,优化相关机制。

2 案例概况
从项目地块的功能、面积、更新需求、多元参与机制是否具有代表性等角度,最终确定浦东新区的4个案例为研究目标,分别是:塘桥社区公共空间更新项目、潍坊街道口袋公园改造菜园项目、东明路社区微更新项目、招园“自建花园”微更新项目(表1)。

本文将概括这4个案例的多元参与过程,总结对参与案例多元角色进行的访谈与问卷调研内容,将案例经验转化为普适性微更新机制指导今后社区微更新。

2.1 塘桥社区公共空间更新项目
塘桥社区是由浦东规划局、塘桥社区街道办组织开展的“2016行走上海”社区更新活动首批试点社区之一。

塘桥社区公共空间更新项目位于南泉路塘桥路丁字路口对面,面积约10 400 m 2,由同济大学徐磊青教授带领的高校团队负责其更新设计。

团队从前期筹备阶段便开始介入微更新过程,多次现场勘查获得场地资料;在设计与决策阶段,不仅采用传统的调查问卷及访谈形式,还采用了绘画工作坊、个人帆布工作坊、照片诱导访问、公共展览、户外电影放映、义卖、景观模型投票等方式调动居民积极性,完成居民意见收集与方案设计工作(图1)。

在团队完成设计后,政府联系施工团队按图施工,并由街道办维护微更新成果[7](图2)。

2.2 潍坊街道口袋公园改造菜园项目
潍坊街道口袋公园改造菜园项目是社区“围墙之外”的景观空间微更
新项目,是由街道社区主导,专业设计团队辅助方案筹备、设计和决策的“自下而上”的微更新项目。

项目位于浦东潍坊新村街道北张家浜路、南泉路口,占地面积约为1 340 m 2。

该处原为拆违空地,在拆除原本的违法搭建物后,处于长时间荒废状态(图3)。

政府在微更新后期联系施工团队完成项目主体施工,并开创性地推动居民参与部分简单的施工环节(图4)。

施工完成后,菜园相邻的两个社区居民自发形成志愿者团队,以“家庭承包制”形式维护微更新成果。

2.3 东明路社区微更新项目
东明路社区微更新项目是社区“围墙之内”的景观空间微更新项目。

更新基地位于浦东新区环林东路875
弄杉林新月第一居民区(简称新一居民区),总建筑面积近24万m 2,共有居民7 000多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超过2 000人(图5)。

该项目从前期筹备、方案设计、决策,到后期联系施工团队,都是由社区工作人员组织完成,没有邀请专业的设计团队。

社区居民在施工后期参与力所能及的工作;并在微更新项目维护运营过程中,自发组建志愿者小队,作为主要力量对花园进行维护、管理(图6)。

2.4 招远社区“自建花园”微更新项目
招远社区“自建花园”微更新项
目是由基金会和招远社区主导的社区
“围墙之内”的“自下而上”的微更
新项目。

招远社区位于浦东新区南泉
北路栖霞路交界处,本项目基地是
居民区内的一块空地,总占地面积
150 m2。

此项目由社区党总支书记牵
头,由陆家嘴街道发起的陆家嘴社区
公益基金会主导完成微更新的筹备、
方案设计(图7)、决策、施工、运
营与维护阶段工作。

在微更新项目后
期的维护运营过程中,由基金会牵头
招募社会组织出资维持后续工作,并
由社区居民自发维护小花园更新成果
(图8)。

3 问卷与访谈
3.1 问卷设计与调研方法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研,笔
者将参与微更新的群体划分为5类,
即:①政府、街道办等管理单位;
② 居委会、物业等操作运营单位;
③ 社区规划师、高校教师/学者、专
业设计机构/团队、施工企业、监理
企业等技术支持单位;④社会组织(公
益组织、行业协会)、基金会等资金
组织;⑤社区居民、商贩等社区微更
新利益获得者。

(1)向前4类人群发放《社区
微更新情况多元参与情况工作人员调
查问卷》(以下简称《工作人员问卷》),
对多元参与微更新的环节、方法及参
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估,以了
解他们对多元参与上海老旧社区微更
新的看法。

同时,配合调查问卷中的
个别问题,从4类人群中各随机抽取
代表进行访谈。

(2)向第5类人群发放《社区
微更新公众参与情况居民等人调查问
卷》(以下简称《居民等人问卷》),
以了解他们参与微更新的情况。

由于
参与线下问卷调研的居民年龄偏大,
为了得到足够科学的样本数据,又补
充网上调查问卷,以避免因年龄段
局限而导致问卷结果的随机性和偶然
性。

在统计问卷时,去除重复、误填
等无效问卷。

本次调研共发放《工作人员问卷》
60份,其中,有效问卷56份,有效
率为93.33%;发放《居民等人问卷》
316份,其中,有效问卷283份,回
收问卷有效率为89.6%(表2)。


回收所有的纸质问卷和网上问卷后,
用Excel软件对问卷合并整理成电子
数据,再导入SPSS软件,分析问卷
中各个选项之间的关联交叉关系,以
及各数据之间的相关性。

3.2 工作人员对微更新情况反馈
《工作人员问卷》覆盖了参与4
个微更新案例不同角色、年龄、性别、
工作年限的专家共56人(表3),
他们的专业以设计类相关专业为主,
并有来自财务、农业、计算机等其他图2 后期维护效果
图3 潍坊新村街道的拆违空地
图4 潍坊街道口袋公园改造菜园项目微
更新施工与开园仪式(资料来源:浦东新
区规划管理中心)
图5 新一居民区微更新前场地状况
图6 东明路社区微更新项目居民参与情况
(资料来源:浦东新区规划管理中心)
图7 招远社区“自建花园”微更
新项目设计调研会(资料来源:浦
东新区规划管理中心)
图8 招远社区“自建花园”微更新项目完成效
果(资料来源:浦东新区规划管理中心)
领域的专业人士。

3.2.1 多元参与社区微更新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参与问卷的工作人员认为多元参与社区微更新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公众缺少参与技巧、相关知识储备不足、缺少参与的激励或物质回报、缺少社区内活动带头人等(图9)。

3.2.2 微更新过程中的多元参与情况评估
对《工作人员问卷》中20个问题的打分(1~5分)情况进行统计(图10)。

可以看出,得分较高的前5项为:公众对更新效果的满意度(4.41),公众是否可以充分发表意见、决策(4.39),公众参与社区更新的意愿是否强烈(4.36),前期宣传力度、透明度、信息传递速度是否满意(4.32),组织方对专业知识、问题是否清楚解答(4.32)。

得分较低的5项为:公众意见是否可以决定社区更新选点(3.66)、更新完成后的后期运营是否可持续(3.82)、完成后的实际效果与设计方案是否一致(3.86)、公众对参与建造的积极度(3.86)、公众施工质量是否满足技术要求(3.86)。

得分较低的5项主要集中在微更新选点、公众参与建造
个微更新案例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的社区居民、商贩等社区微更新利益获得者共283人。

这4个社区中,塘桥社区与招远社区55岁以上人口占比较多;东明路社区与潍坊社区55岁以上人口占比较少,人员相对年轻(图11)。

从居民等人参与本次问卷的积极性,也可反映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

从问卷结果可以看出,居民参与微更新活动的积极性与社区新旧程度存在一定的关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小区很多是企业职工家
图9 多元参与社区更新的主要问题统计
图10 微更新过程中的多元参与情况评分分布图
表2 调查问卷回收情况
社区名称纸质问卷
网上问卷全部问卷发放/份有效/份有效率/%发放/份有效/份有效率/%发放/份有效/份有效率/%塘桥社区50350.70045440.97895790.832潍坊社区50440.8802020 1.00070640.914东明路社区50450.9003131 1.00081760.938招远社区50470.94020170.85070640.914合计
200
171
0.855
116
112
0.966
316
283
0.896
表3 工作人员角色统计表微更新中担任的角色人数/人
政府、街道办等8居委会、物业等
25社区规划师、高校教师/学者、
设计、施工、监理
15社会组织、基金会等
8
过程和项目完成度上。

3.3 居民等人对微更新情况反馈
《居民等人问卷》覆盖了参与4
愿意尝试;但同时,他们也表示自己的知识水平不足,很难理解这种表达形式(图14)。

3.3.3 居民等人对微更新活动的满意度
在对社区微更新阶段满意度打分时,4个社区的居民很明显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各社区的满意度折线没有交叉。

各社区对社区微更新环节满意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塘桥社区、东明路社区、招远社区和潍坊社区。

笔者认为,这虽然不能客观对比各个社区微更新活动的质量,但可以看出各社区居民对自己所在社区微更新活动的认可度;同时,折线结果可以横向反映各社区居民对不同微更新环节的满意度情况。

居民等人认为,组织方
属区,退休职工聚集,彼此比较熟悉,大家容易聚集参与社交活动;2010年后建造的小区因为氛围、人群类同,以及学历收入、婚育状况趋同,也容易开展社区活动;而在这两个年代之间的老旧社区居民,由于人员流动性大,人员之间相对陌生,很难团结协作。

3.3.1 居民等人参与微更新动因
从问卷结果来看,居民等人参与微更新的驱动力是对社区改造活动感兴趣、想要了解社区活动情况、多认识一些邻居和朋友、表达对社区的关心和热爱等,只有少部分人认为通过参加活动获得回报是参与社区活动的驱动力(图12);而影响居民等人参与社区活动的原因主要是相关知识不足、没时间参与、没有渠道参与等,较少有人认为自己的想法没人倾听、社区没有更新需要、没有兴趣了解微更新活动(图13)。

可见居民等人是愿意参与微更新活动的,但由于不了解参与手段和方法等客观原因,影响了参与的积极性。

3.3.2 居民等人参与微更新途径情况
对《居民等人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可得出以下结论。

(1)居民等人获取微更新信息的途径主要有:宣传海报、宣传单等纸质媒介,社区、楼栋微信/QQ 等社交APP,政府官网、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推送等;很少会使用网络会议、集市、聚会、展览等新型宣传方式(表4)。

(2)对于表达微更新想法的途径,使用较多的有:去社区办公室私下交流,参加街道、居委会组织的线下会议,利用社区和楼栋微信、QQ 群交流等;较少使用的途径有:参加更新设计工作坊交流,请求其他社区居民转告、转发信息,参加集市、聚会、展览等(表5)。

由此可知,交流微更新想法时,居民等人更容易接受图表、效果图片和文字等表达方式。

他们对实体模型和动画视频等表达方式表示好奇,

13 影响居民参与微更新原因人数统计
表4 居民得知微更新信息途径统计
采集途径
参与人数/人
政府官网/微信公众号推文177社区、楼栋微信/QQ 228宣传海报/纸质宣传235集市、聚会、展览等公布
120社区网络会议70参与社区大会
167
表5 居民表达微更新信息途径统计
采集途径参与人数/人
社区、楼栋微信/QQ 215参与社区线下座谈会246参与集市、聚会、展览等162参与更新设计工作坊交流探讨119街道、居委会组织线下会议230其他社区居民转告/转发信息
160
图12 参与社区活动目的人数统计

11 《居民等人问卷》受访者年龄组成人数与占比
图14 居民更易接受的汇报方式人数统计
图15 
居居民参与微更新评分分布
对专业知识、问题可以清楚解答;项目完成后,实际效果与讨论结果一致;前期宣传令人满意;参与活动次数和时间比较合理。

但同时,他们不满于微更新环节中设计方案的反复修改;项目管理不满足日常生活要求;在参与过程中,自己了解到的信息也不够全面(图15)。

3.4 调研结果总结
本次的问卷结果与笔者预期略有出入,参与问卷微更新领域的专家与微更新社区居民等人对某些问题的判断截然相反。

从问卷和访谈情况来看,工作人员认为微更新活动已经为社会上各类角色提供大量的参与途径和方法;对于目前多元参与深度不足、广度不够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社会各界主观意愿不够强烈。

但从居民等人问卷和相关组织的访谈可知:社区居民、社会多元角色很愿意参与社区微更新活动,只是缺乏参与活动的相关知识、参与途径,甚至部分基金组织、社会企业需要主动寻找微更新试点社区进行合作。

这一结果也很好地说明:目前,各类角色对微更新活动不同阶段的认知有偏差。

此类偏差主要源于参与微更新角色对非所属领域工作不熟悉,甚至是有错误认知。

笔者认为,需对此类矛盾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让今后的老旧社区微更新活动更加高效。

4 上海市老旧社区微更新中多元参与的角色定位
4.1 政府等组织实施方参与微更新角色定位
在微更新活动中,由于政府的管理能力强且决策力度大,更容易高效地发动微更新活动,呼吁社会多元角色参与。

但从实践成果来看,政府等组织部门全权包揽老旧社区微更新活动,会增加其工作负担,也不足以提升多元角色的社会责任感。

因此,政府不可“集权”过甚,应当适当权利下放。

例如上文所提到的塘桥社区微更新案例,政府与街道在前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参与微更新活动;但当微更新活动结束后,政府等角色撤出,公共广场由街道采取与其他公共场地相同的运营方式管理。

居民提出的有关广场内设施、空间的意见都需要通过社区向上反馈到街道,再由街道拨款并派工作人员进行后期维护,整个工作流程耗时、耗力。

但是,政府在微更新过程中也不可“放权”过甚,将活动全权交予第三方组织。

政府将权利全部委托其他角色,会导致活动缺少制度管控,被委托的角色过分集权,具有排他性,这样会剥夺居民或其他社会角色的话语权。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缺少监管方,被委托的组织或团体就会误以为自己可以代替政府等管理部门做决策而导致权利垄断,甚至剥夺其他角色发声机会。

4.2 社区或居民参与微更新角色定位4.2.1 居委会、业委会等代表社区群体参与微更新角色定位
居民的话语权是实现老旧社区微更新的关键所在。

对于可维护居民话语权的社区群体组织,如居委会、业委会、居民代表大会、居民代表等,若能协作参与社区的微更新活动,可大大减少人力、物力成本。

例如,在东明路社区微更新活动中,由于项目较小,社区没有聘请专业设计师团队,而是由社区党总支牵头组织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等社区群体主导微更新设计。

4.2.2 社区规划专员参与微更新角色定位
在实践过程中,社区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社区规划专员来协调社会多元角色参与微更新活动。

现阶段,社区规划专员不仅需要设计专业的专家,还需要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的
人才。

以东明路社区为例,虽然活动中没有专门设立社区规划专员来协调微更新过程,但在后期微更新成果维护过程中,有几位热心的社区居民志愿者一直承担着社区规划专员的职责,负责对接上级部门和居民,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从而保障了东明路社区微更新活动的高效完成。

4.2.3 居民参与微更新角色定位
居民应有社区主人翁意识,应提高对社区的认同、归属和责任感,实现社区微更新自治自营,尤其是在微更新结束后的维护运营阶段。

同时,参与微更新的居民代表要有多样性与代表性,应涵盖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与职业。

4.3 其他多元主导参与微更新角色定位
4.3.1 社区规划师参与微更新角色定位
分布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多元角色有各自复杂的工作流程,社区规划师应统筹各个角色间复杂的权益关系,起到协调作用。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参与微更新的多元角色在不断变化,需要社区规划师协调机制创新来约束各角色,以防角色失衡。

4.3.2 设计师与设计组织参与微更新角色定位
从众多实践案例来看,微更新项目落地效果普遍不如设计方案、效果图理想化,尤其是在项目后期运营维护过程中。

设计团队应该摆脱自己为技术工具的刻板印象,不仅要尽职地满足微更新需求,关心方案本身是否美观、是否实现了自己的设计理想,还要考虑方案落地效果与维护的难易程度。

招远社区在“自建花园”项目伊始聘请专业团队进行方案设计,但在微更新成果维护阶段,社区工作人员发现居民对稀有植物的养护知识了解不多,很难维持方案中呈现的植物效果。

因此,在维护过程中,社区居民对方案中植物品种进行了调整。

设计方应以此为鉴,从设计伊始关注建造
与维护阶段的困难。

4.3.3 企业、组织机构等参与微更新
角色定位
现阶段由政府承担微更新过程的
全部资金,会给政府财政带来巨大负
担,因此,社区微更新需要各界资金
广泛支持。

参与微更新的多元组织、
企业应该提早介入微更新过程,形成
长效合作模式。

目前,进行微更新改造的社区多
在需要多元角色解决问题时,才会考
虑第三方介入,这会将合作行为功利
化。

社区应与企业协同发展,企业也
应该转换思维模式,把自己看作是社
区系统的一部分,将被动服务转变成
主动协同,将参与社区微更新活动看
成企业战略,将社区的微更新项目看
作是企业的公益事务。

4.3.4 自媒体的参与与管控
各类新兴自媒体技术的出现,吸
引各类组织通过举办线下和线上活动
来为微更新活动发声;且随着自媒体
群体的发展与壮大,此类声音更不容
忽视。

微更新活动在积极借用自媒体
力量的同时,也应该谨慎对待自媒体
的运作过程。

政府等组织实施方要监
督自媒体参与收集的数据信息的准确
性;居民等需提防自媒体主导言论,
使得大众无法自由发声;其他参与微
更新多元角色则需防止自媒体以偏概
全,无法真实报道各角色意图与行为。

4.3.5 其他多元角色参与微更新角色
定位
其他参与微更新的多元角色还有
社区公共空间内的使用个人或团体,
例如社区中的商贩,相关研究的学者,
单纯在社区中通行的过路人以及广泛
活跃在社会各界关注社区微更新的团
体。

在目前微更新过程中,由于这类
人群数量较少且分布零散,他们对
社区微更新的意见与贡献很容易被忽
视。

但在他们的存在也是社区微更新
活力的源泉,微更新过程中,应充分
考虑他们琐碎的意见与贡献。

5 结语
浦东新区的“缤纷社区”是超大
城市微更新和社会多元共治的探索,
这也意味着社会开始重视居民等公众
群体多元参与上海老旧社区微更新的
情况。

本文总结了浦东新区4个案例
微更新过程中的问题,并试图从政府
等组织方、社区规划师等多元参与方
和社区居民方等角度,提出多元参与
机制优化策略,建立完善的多元参与
微更新活动机制,为其他城市老旧社
区的微更新活动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陈敏.城市空间微更新之上海实践[J].建筑
学报,2020(10):29-33.
[2]徐磊青,宋海娜,黄舒晴,等.创新社会治
理背景下的社区微更新实践与思考:以408
研究小组的两则实践案例为例[J].城乡规
划,2017(4):43-51.
[3]赵波.多元共治的社区微更新:基于浦东新
区缤纷社区建设的实证研究[J].上海城市规
划,2018(4):37-42.
[4]刘悦来,尹科娈,葛佳佳.公众参与 协同共
享 日臻完善:上海社区花园系列空间微更新
实验[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8,33(4):8-12.
[5]侯晓蕾.公共空间更新与社区营造[J].风景
园林,2019,26(6):4-5.
[6]顾大治,瞿嘉琳,黄丽敏,等.基于多元共治平
台的社区微更新机制优化探索[J].现代城市
研究,2020(2):2-8.
[7]言语,郭蓉春,徐磊青.塘桥社区启示录:转型
背景中社区公共空间营造教学工作坊的参与
进程及其思考[J].新建筑,2018(2):32-39.
(收稿日期:2021-03-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