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黄巢起义简介素材川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5课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教案 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5课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教案 川教版

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原因、影响;了解黄巢起义、五代十国的史实。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能力和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事件原因、过程、影响的分析,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安史之乱的影响。

理解五代十国统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教学难点】安史之乱【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强盛与衰落、统一与分裂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一场动乱使强盛的唐朝迅速衰落,八年战争使统一的唐朝分崩离析。

深刻的历史教训启示我们应牢牢记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至理名言。

一、安史之乱教师:1、看书P16-17页说一说天宝危机出现的原因?学生: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任用李林甫、杨国忠。

唐朝政治日趋腐败,统治阶级享乐之风盛行。

教师:2、荔枝是著名的岭南佳果,属亚热带珍贵水果,岭南四大名果之一,但保存时间不长。

杨贵妃非常喜欢吃新鲜荔枝,唐玄宗下令从四川、广东一带,飞马运送到长安,不惜跑死许多人和马。

于是,就有了唐朝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玄宗宠幸杨贵妃给唐朝带来了什么直接影响?它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学生:唐朝政治日趋腐败、安史之乱教师:3、材料一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也加速了土地兼并,以致百姓多迁徙流亡。

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腐朽的统治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材料二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

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

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

(新)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课件

(新)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课件

第一,在取得成就时,我们要保持戒骄戒 躁的恭谨态度。 第二,艰苦朴素的作风不能丢。 第三,人生应该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的信 念。 第四,亲近贤达之人,远离不肖者。……
课堂小结
唐朝的兴亡过程
随堂训练
1.光明网2016年8月26日文章:天宝十四载,又请以蕃将三十二人代汉将, 组成一个以少数族武人为骨干、有汉族失意文人和地方军人参加的财富力 强的武装集团,最终导致爆发(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唐朝藩镇割据。
பைடு நூலகம்
3.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南方相对安定,经济 文化显著发展。北方 战乱不断,制约了经 济的发展,给人们带 来了深重的灾难。经 济重心南移的态势已 相当明显。
后周世宗柴荣,采取 一系列措施,使后周 国力大增,为结束全 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奠 定了一定的基础。
以史为鉴:
今天的中国政府存在着腐败问题,结合唐玄宗的 前半生和后半生的不同作为,导致不同的结果, 谈谈对你有何启示?
A)
C.七国之乱 D.八国之乱
2. 这些藩镇名义上虽然是受唐朝中央政府的管制,实则是自己各霸一方,
不服从中央的政命,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朝廷进一步失去对地方的控 制,节度使林立,他们拥兵自雄,互相兼并。藩镇割据的最严重后果是什 么(
A.影响中央财政收入 C.形成五代十国
B)
B.危害国家的统一局面 D.使得中央政令无法实行
三、五代十国
1.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
朱温
朱温被其子所杀
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 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2.读史料:
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 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 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 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3.根据课本知识,抢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5课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 黄巢起义简介素材 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5课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 黄巢起义简介素材 川教版

黄巢起义简介1、黄巢起义黄巢起义指的是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至中和四年(公元884年)由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

也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

黄巢之乱祸延大唐半壁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

从公元859年的裘甫发动浙东叛乱开始,到公元884年黄巢之乱被平定而结束,历时25年,农民军席卷了现在的山东、河南、两江、福建、浙江、两广、两湖、陕西等十二行省,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从公元七世纪初隋末农民战争之后,至公元十四世纪中叶元末农民战争以前,在这长达七个多世纪的历史时期中,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从未间断,然而真正具有农民战争规模的却只有唐末农民大起义。

它是这一时期中阶级斗争的高潮和顶峰。

这次农民战争爆发在中国封建社会前后期发展的转折阶段。

2、吃人现象在中国人所经历过的许许多多苦难之中,最大的苦难,莫过于人食人,而所有发生在王朝末代的这类人间惨剧,莫过于唐朝末期。

而在唐末,所有食人者,又都比不上以黄巢为首的农民起义军。

他在失败前夕包围陈州近一年时间里,采用过的机械化方式,将活人粉碎,以人肉作军粮,供应他围城部队,以保证他起义军的战斗力,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人食人纪录。

这一份骇人听闻的食人纪录,既是中国之最,大概也是世界之最。

按照历史教科书,黄巢是农民革命领袖,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是推翻封建统治的行径,那是具有革命的进步的意义,是毫无疑问的。

但若是以毛泽东提倡的两分法的观点看,不那么以偏概全,不那么一白遮百丑,而取实事求是精神,这位革命领袖在荼毒非统治阶层的普通老百姓的手段上,历史上那些声名狼藉的屠夫,比之于他,都望尘莫及,甘拜下风。

在一部《二十四史》中,只有他能够用“敲骨吸髓”四字,形容他的食人的残杀方式。

当然,“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在铁与血的较量中,你不能将敌人消灭,对手也会将你毫不留情地除掉。

所以,历代农民铤而走险,反抗强大的统治者,起义军的头目,无不残忍野蛮,无不杀人无算。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说课稿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说课稿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是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唐朝中期以后,我国历史出现了大规模的分裂和动荡局面。

教材通过介绍“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分裂等史实,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和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唐朝中期以后的历史了解相对较为模糊。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的分裂等概念产生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主线,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掌握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及其特点;认识这一时期历史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国家统一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及其特点。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国家统一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史料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唐朝中期以后的历史发展趋势。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及其特点,分享学习心得。

4.讲授法:教师讲解“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引导学生理解国家统一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意义。

5.提问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ppt2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ppt2

C.③①②⑤④
D.②③①④⑤
66、生命有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 伽利略 67、凡是挣扎过来的人都是真金不怕火炼的;任何幻灭都不能动摇他们的信仰:因为他们一开始就知道信仰之路和幸福之路全然不同,而他们是不能选 选择的,只有往这条路走,别的都是死路。这样的自信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养成的。你绝不能以此期待那些十五岁左右的孩子。在得到这个信念之之 前,先得受尽悲痛,流尽眼泪。可是这样是好的,应该要这样…… —— 罗曼•罗兰 68、一个最困苦、最卑贱、最为命运所屈辱的人,只要还抱有希望,便无所怨惧。—— 莎士比亚 69、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才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风平浪静的海面,所有的船只都可以并驱竞胜。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候,只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够处之泰然;……—— 莎士比亚 70、当一切似乎毫无希望时,我看着切石工人在他的石头上,敲击了上百次,而不见任何裂痕出现。但在第一百零一次时,石头被劈成两半。我体会到,到,并非那一击,而是前面的敲打使它裂开。 贾柯•瑞斯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71、瓜是长大在营养肥料里的最甜,天才是长在恶性土壤中的最好。 —— 培 根 72、失去财产的人损失很大,失去朋友的人损失更大,失去勇气的人则损失了一切。 —— 塞万提斯 73、不要将过去看成是寂寞的,因为这是再也不会回头的。应想办法改善现在,因为那就是你,毫不畏惧地鼓起勇气向着未来前进。 —— 朗费罗 74、悲观的人虽生犹死,乐观的人永生不老。—— 拜 伦 75、一个有坚强心志的人,财产可以被人掠夺,勇气却不会被人剥夺的。 —— 雨 果 76、信仰是伟大的情感,一种创造力量。—— 高尔基 79、乐观是一首激昂优美的进行曲,时刻鼓舞着你向事业的大路勇猛前进。—— 大仲马 80、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狄更斯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81、壮志与毅力是事业的双翼。 —— 德国谚语 82、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马克思 83、黄金诚然是宝贵的,但是生气蓬勃、勇敢的爱国者却比黄金更为宝贵。 —— 林 肯 84、我们不得不饮食、睡眠、游玩、恋爱,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接触生活中最甜蜜的事情,不过我们必须不屈服于这些事物。 —— 居里夫人 85、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只有勤奋不懈的努力才能够获得那些技巧,因此,我们可以确切地说: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贝多芬 86、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 爱因斯坦 87、人类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 —— 马克思 88、我们的理想应该是高尚的。我们不能登上顶峰,但可以爬上半山腰,这总比待在平地上要好得多。如果我们的内心为爱的光辉所照亮,我们面前前 又有理想,那么就不会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普列姆昌德 89、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爱因斯坦 90、成功并不能用一个人达到什么地位来衡量,而是依据他在迈向成功的过程中,到底克服了多少困难和障碍。—— 布克•华盛顿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91、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 托尔斯泰 92、 成功,从失败的土壤中顽强生出。—— 德 国 93、别因为落入了一把牛毛就把一锅奶油泼掉,别因为犯了一点错误就把一生的事业扔掉。—— 蒙 古 94、危险、怀疑和否定之海,围绕着人们小小的岛屿,而信念则鞭策人,使人勇敢面对未知的前途。 —— 泰戈尔 95、论命运如何,人生来就不是野蛮人,也不是乞讨者。人的四周充满真正而高贵的财富—身体与心灵的财富。 —— 霍勒斯•曼 96、如果只有火才能唤醒沉睡的欧洲,那么我宁愿自己被烧死,让从我的火刑堆上发出的光照亮这漫长的黑夜,打开那些紧闭的眼睛,将人类引进光明 的的的真理的殿堂。—— 布鲁诺 97、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觉得面试时没话说,于是找了一些名言,可以在答题的时候将其穿插其中,按照当场的需要或简要或详细解释一番,也算是一种应对的方法吧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知缘斋主人 14.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得快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教案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教案

教育精选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原因、影响;了解黄巢起义、五代十国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事件原因、过程、影响的分析,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安史之乱的影响。

通过黄巢起义了解农民起义。

理解五代十国统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学难点:安史之乱
三、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杨贵妃非常喜欢吃新鲜荔枝,唐玄宗下令从川、广东一带,飞马运送到长安,不惜跑死许多人和马。

于是,就有了唐朝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玄宗宠幸杨贵妃给唐朝政治带来了什么直接影响?它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教育精选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三)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安史之乱
1.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2.安史之乱的影响?
探究点二藩镇割据
1.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
2.黄巢起义的历史意义什么?
探究点三五代十国
1.五代十国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
请结合本课课件
五、巩固练习请结合本课导学案【当堂达标】环节。

(新)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课件(共22张PPT)

(新)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课件(共22张PPT)
《资治通鉴》
读以上材料说明达官贵人生活奢侈,加重谁的负担?
3、不理朝政,任用奸臣
怕! 不敢反叛
嫉妒
阴 险 小 人
(1)宰相杨国忠与安禄山有隙,杨欲除之,本就有反意的 安禄山也正好有了机会。 (2)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 空虚腐败,且李林甫杨国忠先后为相,搞得朝政乌烟瘴气。
借口造反!
This is a placeholder text.
霓 裳 羽 衣 舞
1 2
This is a placeholder text.
3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2、享受之风盛行,社会矛盾激化。
“王鉷为户口色役使,岁进钱百亿万緍,非租庸正额者,积百宝大盈库 以供天子燕私。”
《新唐书· 食货志》
玄宗视金帛如粪土,赏赐贵宠之家,无有限度。
757年,安禄山旧部史思明举兵反唐。763唐朝才平定叛乱。
史思明带领军队投降了唐朝后,朝廷一方面下诏任命他为范阳长使,河 北节度使;另一方面又害怕他再次叛变,派人秘密监视。不巧的是,监 视他的事很快被泄露了出去,史思明认为朝廷不信任自己,便再次叛变 。唐肃宗李亨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在魏州称大圣燕王,派兵增援安 庆绪,解除了唐军对邺城的围困。同年,史思明杀死安庆绪,收编了他 的队伍,回到了范阳黄袍加身,号称大燕皇帝,改范阳为燕京。
二、藩镇割据
1、唐藩镇由来
藩镇是唐玄宗为了对外用兵,在边区设立 的军镇。军镇最高长官为节度使,负责辖 区的军政大权,其中包括人事任命和征收 税赋等权利。 名义上节度使为中央任命,但事实上多为 世袭,中央任命只是走个形式
2、藩镇割据原因
安史之乱后唐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大 互相争战的局面.当时节度使独揽一方军 政财权。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

4、影响
材料研读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杜甫诗 《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后,圆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 世 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之句。
想一想,这场战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
经济方面:安史之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尤其使广 大北方地区田地荒芜,十室九空,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对比两幅地图,有何变化? 边疆形势紧张。
唐朝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置军事重镇,称为藩镇,长官 叫节度使。节度使权力极大,不仅掌握庞大的军队,而且兼 管辖区的行政和财政。
边镇兵:约49万 中央军:约9万
◎唐代藩镇分布图
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安禄山)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时间:907年 标志: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
叁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释义
五代十国
• 自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 后周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
• 中原地区之外,先后出现吴、 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 闽、 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汉,十个割据政权,称 为“十国”。
——《新唐书·兵志》
◎唐代节度使分布图
政治方面:逐渐形成藩镇 割据的局面。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
贰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二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黄巢起义的背景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想一想: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愿望?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 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荡不安。 • 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 • 虽然政权林立,但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必然趋势。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单元隋唐时期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单元隋唐时期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川教版

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导学提纲一、安史之乱1,原因:统治后期,年号。

他专宠,不理朝政,任凭奸诈贪婪的和杨国忠等胡作非为。

唐朝政治日趋腐败,统治阶级享乐之风盛行。

2.经过: 到年,和先后发动对唐王朝的叛乱战争。

3.影响:大量无辜百姓被杀害,大片田园荒芜,大批城镇变成废墟,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

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的转折点。

二、藩镇割据1.背景:安史之乱后,各地由划区管辖,形成局面。

2.表现:节度使把辖区内的、财政、民政大权全揽在手中;自行;赋税收人也不上缴中央;节度使一般实行世袭制。

3.后果: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三、五代十国1.唐亡:907年,废掉唐朝皇帝自立为帝,建立梁朝,定都汴梁,史称后梁。

2.概况:后梁灭亡后,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相继统治流域,史称五代。

同一时期,在其他地区还存在着十个相互独立的割据政权,统称十国。

3.影响:北方战乱不断,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南方相对稳定,经济文化显著发展;我国经济重心由北方向转移的态势已相当明显。

4.后周实力的增强:(1)主观条件:后周世宗有统一天下的强烈愿望。

(2)措施: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减轻赋税,整顿军队,国力大增。

(3)影响:结束全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同步训练1.光明网2016年8月26日文章:天宝十四载,又请以蕃将三十二人代汉将,组成一个以少数民族武人为骨干、有汉族失意文人和地方军人参加的财富力强的武装集团,最终导致爆发A.安史之乱B.黄巢起义C.七国之乱D.八国之乱2.番禺日报2016年10月2日文章:安禄山每次入宫,都是先拜贵妃,再拜皇帝。

皇帝不解,问他何故,安禄山恭恭敬敬地说:“我们胡人的习俗,都是先拜母亲,后拜父亲。

”皇帝释然,对安禄山的憨厚和朴实添了几分好感。

这位皇帝是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3.发动安史之乱的主要人物是A.安禄山B.魏征C.朱温D.黄巢4.唐宪宗提高宰相的权威,平定藩镇的叛乱,致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出现“唐室中兴”的盛况。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部编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部编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重点是
识记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
习中得出正确的教训和人生观。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 课例研究综
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此启 述
发学生,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另外,要让学生明
白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
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同学们还记得在“盛唐气 象”中我们提及过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 教学过程 室”的诗句吗?这句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副社会安定、经 济繁荣的盛世局面,但是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其实还有后
半段吗?“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意思 是安史之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居然要 卖到万贯钱。大家想知道究竟发生了哪些事情使唐朝发 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吗?
景、时间和影响;了解黄巢起义的相关史实;掌握唐朝
衰亡的原因、灭亡的时间和标志;知道五代十国更迭与 教学目标
分立的局面,辩证分析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
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
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比,认识到统治者个
被割据地方的藩镇灭亡,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分
教材分析 裂时期。本课要交代的是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出现的来
龙去脉。在通史教学中,这是隋唐大一统时代的结束、
政权分立阶段的到来,具有重大的教育及反思价值。
重点:安史之乱;唐朝的灭亡。
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
响。
1、知识与能力:了解安史之乱的过程,掌握其背
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

第五讲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PKU

第五讲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PKU
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827)
白居易
……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再逰玄都观 余贞元二十一年(805)为屯田员外 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寻 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 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 前篇以志之,并引一时事。旋又出牧, 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 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 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 和二年(828)三月 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浄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 《旧唐书·罗弘信传》
节度使赖牙兵之力强制一方,而终亦为之所制。
二、唐朝后期的政治困扰
(一)藩镇割据与元和中兴 (二)南衙北司之争 (三)牛李党争
二、唐朝后期的政治困扰
1、藩镇割据与元和中兴
建中 780-783
德宗削藩的尝试:
●建中二年至次年十一月,“四镇之乱”。 成德、淄青、魏博、山南东
兴元 784
一、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2、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安史之乱:地方割据势力对唐朝中央政权的反叛。 藩镇林立形势的出现:平叛将领、安史降部
《新唐书》卷五○《兵志》: 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
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 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 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 以邀命于朝。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 谓之“姑息之政”。。
“四贵”: 左右枢密,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
2、南衙北司之争
二、唐朝后期的政治困扰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五课笔记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五课笔记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五课笔记一、安史之乱。

1. 背景。

- 开元末年以后。

- 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 社会矛盾尖锐。

- 一方面,唐玄宗后期,贵族、官僚、大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客。

- 另一方面,唐朝在边疆地区设立了许多节度使,他们不仅手握重兵,还兼管当地的民政和财政,势力膨胀。

2. 爆发。

- 7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 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叛军从河北南下,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

3. 过程。

- 唐玄宗逃往四川,途中发生马嵬驿之变,杨贵妃被缢死。

- 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

- 唐肃宗任用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借回纥兵平叛。

- 763年,安史之乱被平定。

4. 影响。

- 对社会经济。

-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北方地区遭到浩劫,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一带,“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 对唐朝统治。

- 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中央权力衰微,地方上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 对社会阶层。

- 安史之乱后,唐朝人口大量南迁,江南地区进一步得到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 黄巢起义。

- 原因。

- 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

- 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 经过。

- 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转战南北,攻入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齐”。

- 结果。

- 黄巢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但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2. 唐朝灭亡。

- 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 五代十国概况。

- 五代。

- 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史称“五代”。

- 十国。

- 南方地区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十国”。

2017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word教案

2017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word教案

2017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word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缘故和背景;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差不多史实;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缘故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截了当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比,认识到统治者个人的作为,将直截了当阻碍历史进展的轨迹,甚至导致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衰亡,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

(2)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进展演变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得爱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缘故;五代十国形成的缘故和阻碍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现《玄宗幸蜀图》图)讲述杨皇妃的死:唐玄宗一众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愤慨,陈玄礼认为杨国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请李辅国转告太子想杀杨国忠的意图。

这时吐蕃使者正带领20 多人围堵杨国忠,埋怨没食物。

有官兵喊:“杨国忠与胡虏谋反!”杨国忠骑着马逃到西门,被众人杀死肢解,头被枪挑着竖在驿站门口。

陈玄礼及韦谔要求玄宗杀死杨皇妃。

高力士劝讲玄宗保军心安定,杀死杨皇妃。

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皇妃。

此后,玄宗入蜀。

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打算的兵变“。

这确实是《玄宗幸蜀图》的历史背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以从中汲取教训。

、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一)背景(缘故):(多媒体展现唐玄宗的画像)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

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步扩张势力。

(三)、过程(多媒体展现以下列材料)史料解读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境,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巢起义简介
1、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指的是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至中和四年(公元884年)由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

也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

黄巢之乱祸延大唐半壁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

从公元859年的裘甫发动浙东叛乱开始,到公元884年黄巢之乱被平定而结束,历时25年,农民军席卷了现在的山东、河南、两江、福建、浙江、两广、两湖、陕西等十二行省,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从公元七世纪初隋末农民战争之后,至公元十四世纪中叶元末农民战争以前,在这长达七个多世纪的历史时期中,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从未间断,然而真正具有农民战争规模的却只有唐末农民大起义。

它是这一时期中阶级斗争的高潮和顶峰。

这次农民战争爆发在中国封建社会前后期发展的转折阶段。

2、吃人现象
在中国人所经历过的许许多多苦难之中,最大的苦难,莫过于人食人,而所有发生在王朝末代的这类人间惨剧,莫过于唐朝末期。

而在唐末,所有食人者,又都比不上以黄巢为首的农民起义军。

他在失败前夕包围陈州近一年时间里,采用过的机械化方式,将活人粉碎,以人肉作军粮,供应他围城部队,以保证他起义军的战斗力,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人食人纪录。

这一份骇人听闻的食人纪录,既是中国之最,大概也是世界之最。

按照历史教科书,黄巢是农民革命领袖,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是推翻封建统治的行径,那是具有革命的进步的意义,是毫无疑问的。

但若是以毛泽东提倡的两分法的观点看,不那么以偏概全,不那么一白遮百丑,而取实事求是精神,这位革命领袖在荼毒非统治阶层的普通老百姓的手段上,历史上那些声名狼藉的屠夫,比之于他,都望尘莫及,甘拜下风。

在一部《二十四史》中,只有他能够用“敲骨吸髓”四字,形容他的食人的残杀方式。

当然,“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在铁与血的较量中,你不能将敌人消灭,对手也会将你毫不留情地除掉。

所以,历代农民铤而走险,反抗强大的统治者,起义军的头目,无不残忍野蛮,无不杀人无算。

但是,像黄巢以人肉为粮糗的恶行,绝非一般意义的战场上的较量,而是人性灭绝的屠杀。

3、历史评价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黄巢传》载:“贼围陈郡三日,关东仍岁无耕稼,人俄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

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下》:“楷击陈州败死,巢自围之,略邓、许、孟、洛,东入徐、衮数十州。

人大饥,倚死城堑,贼俘以食,日数千人,乃办列百巨碓,糜骨皮于臼,并啖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