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第二学期期末高一语文试题带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岗区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评价试题
高一语文
本试卷共8页,共15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首先检查答题卡是否整洁无缺损;考生务必用规定的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
同时,将监考教师发放的条
形码正向准确粘贴在答题卡的贴条形码区。
请保持条形码整洁、不污损。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
的答案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
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请保持答题卡的整洁,不折叠、不破损。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古诗文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1~5小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广家世世受射。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宦官)从广勒习兵击匈奴。
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
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
中贵人走广。
广曰:“是必射雕者也。
”广令□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夜半时,胡皆引兵而去。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
专以射为戏,竟.死。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宽缓不苛,
士以此爱乐为用。
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
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吾今自上簿。
”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
..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遂引刀自刭。
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
..的一项是(3分)
A.皆惊,上山陈.陈:同“阵”。
摆开阵势
B.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所:许,大约
C.专以射为戏,竟.死竟:竟然
D.广结发
..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
...的一项是(3分)
①而广□良家子从军击胡
②广令□骑张左右翼
③以为虎□射之
A.①以②其③而B.①为②其③因
C.①以②之③因D.①为②之③而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B.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C.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D.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4.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
他本人有冲锋陷阵抵御敌寇和与猛兽搏斗的事迹,文帝评价说假如生在汉高祖时代李广可以封万户侯。
B.向李广学习军事的一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还要射箭,结果射伤了宦官,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宦官被迫逃回到李广那里。
C.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
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
面对处罚,他认为
自己已经年老,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于是引刀自刭。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9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5分)
①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3分)
②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3分)
③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3分)
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分)
⑤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3分)
(2)文中哪些地方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可引用原文,亦可用自己的话说明)(4分)
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12分)
入若耶溪入若耶溪
[南朝] 王藉[唐] 崔颢
余艎①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
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
事事令人幽,停桡②向馀景。
【注释】①艎(huáng):大型渡船。
②桡(ráo):桨。
(1)请依照对王藉诗第二、三两联表现手法的赏析文字,对崔颢诗的表现手法进行赏析。
(6分)
示例:诗人写山林,以动衬静,表现出若耶溪的幽静。
一个“生”字,不仅突出云霞的动态美,而且赋予云霞以情趣;一个“逐”字,将人的行为赋予日影,仿佛日影像诗人一样正在追逐着回流,想跟艅艎一起行进,到上游去探个美的究竟。
以云霞衬群山,以日影照清水,使境界富有了层次感和色彩感。
蝉噪、鸟鸣使林逾静、山更幽,则是经典的以动衬静的写法。
答:崔颢诗写深山溪谷,
(2)请分别写出两首诗中的主旨句(一篇诗文的中心句或主题句);
(3)请写出崔颢诗中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表现手法类似的诗句。
7.默写,将横线上的空缺填充完整。
(每空1分,共12分)
(1),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2)西当太白有鸟道,。
(李白《蜀道难》)
(3),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4)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
(5)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小楼昨夜又东风,。
(李煜《虞美人》)
(7)则足以拒秦;,,谁得而族灭也?。
(杜牧《阿旁宫赋》)
(8),。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9)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拟也。
,。
(韩愈《师说》)
二、选考部分(15分)
选考部分为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分别为A组——“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B组——“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只能选作一组,并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用2B铅笔作好填涂,否则,不予得分。
A组——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8、9、10题。
(15分)
在开满野花的小岛上
谢冕
①秦皇岛,山海关,北戴河,连成一片的是燕赵的浩气长虹。
雄关巍峨,大海浩瀚,碧波翠岭,赏心悦目的是华北平原少有的瑰丽风景。
以往到秦皇岛,总带着一番由衷的欢喜。
但自那年春天以后,那铁轨,那月台,那路旁开得灿烂的野花,仿佛都蒙上了一层拨不开的悲伤。
前年到秦皇岛,赵永红引领我们到了龙家营,找到了那块让人伤感的路桩,那周围依然灿烂地开满了野花,黄的是野菊,紫的是二月兰,那是海子在迎接我们。
记得那天陪我的还有刘希全,他一路没有说话。
②那是一座小小的开满野花的岛,面对着一个小小的湖,湖的对岸是海洋公园。
海子生前爱静,这里避开了喧嚣的市廛,他一定会喜欢的。
永红告诉我,这个小岛原先没有名字,是她从海子的《弥赛亚》中寻到的名字:“太阳,让我把生命铺在你的脚下,为一切阳光开路,献给你,这首浸透了阳光和海水的长诗。
”岛上立着一块碑石,是“海子石”。
这巨石是有情有义的赵永红和李忠宝从很远的山上找到的,他们用大卡车运到了这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③永红实现了这个理想,她很惬意,她说,“像一个小女孩,本来只想要一朵玫瑰,却得到了一大束。
”其实,这小岛就是永红和秦皇岛的朋友们献给海子的永不凋谢的花。
每年的春暖花开时节,诗人们和爱诗的学生们都会聚到岛上,在“海子石”旁献上一束野花,读他的诗,怀想他并不快活的一生。
春天,十个海子一起复活。
秦皇岛市文联,特别是海港
区的朋友们,为了纪念海子,他们在这里举行纪念活动,读诗,研讨,朗诵,写作,已经坚持好几年了。
他们也如海子的母校北大,每年的迎春花开时节,都举行活动,朗诵会,还有评奖。
这一切,为的是继承和发扬海子的诗歌理想。
④与海子是在北大相遇的,八十年代吧,他是法律系的学生,由别的同学陪同来看我。
记得是手抄本上他的诗,其中有《亚洲铜》。
“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意象新异,与当时流行的不同。
一下子就记住了。
他是朦胧诗以后全新的一种写作,也是仅仅属于他一个人的写作。
可惜的是当年大家都陷在朦胧诗的热潮中出不来,人们尚不认识他的价值。
当年的海子是寂寞的,贫穷,孤独,缺乏知音(陪伴他的只有西川和骆一禾少数的几位),加上其他方面的原因,终其一生,他总是落落寡欢。
⑤记得不久前,在德令哈,青海省海西州首府,一个边远的小城,那天下着大雨,我们冒雨举行了首届海子青年诗歌节。
在离北京遥远的德令哈,海子留下了一首诗:《日记》。
记的也是伤心的往事,那年雨中火车停靠在德令哈,海子想念他心中的姐姐——这是姐姐的家。
今夜,我在德令哈,但海子拥有的是一座寂寞而空旷的城。
雨是不停地在下,列车停靠的站台也是雨帘如织。
海子说,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我在德令哈的那个夜晚,我想起诗人内心的索寞,有一种深切的哀痛。
⑥记得也是不久前,一个刊物索要我的字,我苦于没有适当的言辞,匆忙间记起海子的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冥冥中觉得是他在助我。
一个诗人,短暂的生命结束了,因为留下了令人过目不忘的、可以传诵的诗篇,人们便记住了他。
作为一个诗人,他是幸运的。
“在春天,野蛮而悲伤的海子,就剩下这一个,最后一个,这是一个黑夜的海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村庄。
”(海子:《春天,十个海子》)这是他最后的诗句吗?这是他在向我们诀别吗?
⑦燕园鸣鹤园路边的迎春花,夜雨中的德令哈,早春季节的山海关、龙家营,列车呼啸着奔向遥远的远方。
我们送上一束野花,斜斜地依傍那块巨石,我们深情地纪念着这个短暂而又长远的生命。
(选自20XX年1月8日《文汇报》)8.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4分)
9.自选两个角度,谈谈作者如何表现“海子”这一形象的。
(5分)
10.有人说:“海子诗歌中具有沁人心脾的原始气息,像是闪着煜煜金光的束束麦芒,每一次阅读都会刺痛我们干涸已久的瞳孔。
”结合这一评价,并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推想海子的“诗歌理想”。
(6分)
B组——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这篇传记,完成11、12、13 题。
(15分)
走我自己的路
李泽厚
①谈起我的治学道路,必须从我的母亲开始。
②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顿陷困境。
做小学教师的母亲为供我兄弟二人上学,惨淡经营,备尝艰苦。
当时有人说,等儿子长大,你就可以享福了。
母亲回答:“只问耕耘,不求收获。
”此话今犹在耳,却不幸竟成谶语。
每念及“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不免泫然涕下。
当年春节,亲戚家大鱼大肉,热闹非常;而我们母子三人,冷冷清清,相依为命。
鲁迅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我初中时所以酷爱鲁迅和冰心,大概也与自己的家境和母爱有关。
鲁迅教我冷静地、批判地对待世界;冰心以纯真的爱和童心的美给我以慰藉和温暖;而母亲“只问耕耘”的话语,则教我以不求功名富贵,不怕环境困苦。
我现在觉得,这个孤独、清醒、敏感的少年时期为我日后选择治学方向埋下了伏笔。
③1945年秋,我初中毕业,考上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
那个时代进步学生运动风起云涌,时局日趋动荡,学校却充满复古气氛,死气沉沉,保守到连《大公报》都少见。
我只好每星期天,到城里的书店站上一整天,饿着肚皮贪婪地翻阅着各种杂志、书报,其中主要读物就是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新书。
我的社会科学基本知识,就是在书店里站着读、在课堂上偷着读、甚至冒险读着“禁书”得来的。
在这样的阅读中,我逐渐培养和增强了判断是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不喜欢人云亦云,比较注重科学上的争议、论辩,这恐怕要追溯到自己的这个时期。
④1948年,我在一师毕业,1949年,我当上了乡村小学教师。
1950年,我考上北京大学哲学系。
大学时期,我生活仍然非常穷困;加上得了肺结核,我便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读书和写文章上了。
我独住在宿舍顶楼的一间“阁楼”里,利用藏书极为丰富的北大图书馆,翻阅、抄录和整理了许多原始资料。
我1979年出版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还利用了当年所作的资料卡片。
⑤我虽已发表不少文章,但面临的环境压力很大,非议颇多。
下乡劳动和工作,我是单位里时间最长的一个,身体上、精神上所受的折磨也是最多的一个。
这使我抑郁和孤独的性格一直延续下来,但也让我学会了思想不受外界影响。
我沉默而顽强地坚守自己的信念,走自己认为应该走的路。
毁誉无动于衷,荣辱在所不计。
“文革”时我在干校,读书非常困难,只能偷偷阅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1972年回家后,我便利用在干校时偷做的笔记暗暗写起来。
因为我坚信政治灾难终会过去,只要一念及“只问耕耘”的话,我就会坚持干下去。
1976年发生地震,我就在条件简陋的“地震棚”里写完了《批判哲学的批判》一书。
⑥有人说,在《批判哲学的批判》和《中国近代思想史论》里,我的好些思想远没有充分展开,只是点到为止。
其实,“语焉不详”的还包括我的美学著作《美的历程》、《美学三题议》等。
因为我喜欢先画一个“粗”线的轮廓和框架,等有时间和机会再去“工笔细描”。
“先
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可夺也”。
我也曾搞过“小”的试验,结果愈积愈细,不能自拔,与我的兴趣、个性颇不合。
治学之法有多途,各人宜择性之所近。
“见木不见林”和“见林不见木”虽都有偏颇,但毕竟要有所偏重。
科学事业需要大家分工合作,不能一人独揽,不妨各就性之所近,发挥所长。
⑦也有人说我“杂”,说我又搞中国思想史,又搞外国哲学,又搞美学等等。
今天固然不可能再出现像如亚里士多德那样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科学分工愈来愈细。
但也要看到,如今边缘科学方兴未艾、各科知识日益融合。
社会科学亦然。
中国文史哲素来不分,就是好传统。
当今学界主要问题,恐怕也不在于杂。
古今中外,第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名家都是知识极为广博,能多方面著书立说的。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节选自《二十世纪名人自述·学人自述》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2月版,有删改)11.如何理解文中母亲所说的“只问耕耘,不求收获”的含义?(4分)
12.从第⑥段和第⑦段可以看出李泽厚的治学特点是怎样的?请简要分析概括。
(5分)13.联系全文,探究影响传主治学道路的因素有哪些?(6分)
三、作文部分(80分)
14.读下面删去了结尾的微型小说,从小说的内容、情节出发,展开想象,猜测后文,写出结尾,200字左右。
(10分)
没想到
张杰一忍再忍,可一连十几个“凌晨两点”他都被这可恶的鸡叫声吵醒,张杰坐卧不宁,甚至怀疑自己患上了顽固的失眠症。
自打买了新楼房,张杰就痛快地搬了进去。
还是新房子好啊,躺在软绵绵的床上,真舒服,张杰的脸上流露出难以掩饰的喜悦,不知不觉睡着了。
可这醉人的安适却是一会儿的事。
睡着睡着,张杰突然觉得有声音,就扑棱爬起来,侧耳细听,声音却是传自楼外。
张杰披衣下地,来到阳台细心查看,这回终于听清楚了,是一声声沙哑的鸡鸣由远而近,很是吵人。
张杰顿时睡意全无,张杰想不通,是谁这么嚣张?竟在这时尚小区里堂而皇之地养上了公鸡!
这天,实在忍无可忍的张杰天还没亮就起了床,悄无声息地下了楼,循声找去,却见对面一楼的一户人家窗前架着一个铁丝鸡笼子,一红一黑两只大公鸡正比赛似地扯脖子欢叫呢!张杰这个气啊,可恶的畜生,看你把老子折磨的!
张杰捡起脚下的一块石子,想惩罚一下这两个可恶的东西。
没想到石头还没出手呢,就听耳边嗷地一嗓子,把张杰吓了一大跳。
张杰一抬头,只见一个白发老头正对他怒目而视,张杰一时像个做错事的孩子,羞红了脸,挺着脖子却不知说什么好。
你干啥,想杀生?老爷子精神矍铄,说话挺霸气。
看样子你也是农村出来的,怎么这么不爱惜生灵呢?
张杰低了头,打量了一下自己。
农村人?我哪里还像农村人?从买楼那天起俺就成了正儿八经的城里人了!虽然暂时还没找到好的工作,但绝对不能否定我城里人的身段!张杰不服气。
死老头子,看我不告你,两只破公鸡还动不得了,宝贝似的,俺找说理的地方去!
张杰气嘟嘟地,一溜烟似地跑到了物业办。
室内乌烟瘴气,满地垃圾,两个自动麻将机边坐满了打麻将的,吆五喝六,战得正欢,根本没人理睬张三。
看这场面,张杰怯怯地,心中的怒火顷刻间被浇熄了一大半儿。
张杰悻悻地出了屋子,但张杰还是满怀希望的,毕竟这半夜鸡叫是人人愤慨的事,难道他物业的就不嫌吵闹吗?
张杰在小区里也撺掇邻居一起去告公鸡扰民,可他话一出口,别人都无奈地摇摇头,走掉了,谁也不理睬他。
回楼后,张杰越想越窝火,现在的城里人真是太麻木了!
张杰盼着物业早日解决,就一忍再忍,希望事情尽早出现转机。
这天晚上,张杰早早地躺下来,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后半夜,睡得迷迷糊糊的张杰又被鸡叫声惊醒了。
那可恶的鸡叫很有穿透力,由远及近,划破长长的夜空,一遍又一遍,让张三翻来覆去,难以入眠。
张杰睁着惺忪的睡眼,看天还没亮,就无奈地拿起一本杂志看起来,可这恼人的鸡叫竟没完没了,让张杰难以静下心神,看书也是心不在焉,一目十行。
第二天一大早,张杰下楼时竟意外地发现难得一见的开发商刘金正在给那两只公鸡送食吃。
这一发现令张杰吃惊非小,他更来气了。
一打听,张杰才知道,那个养鸡老头竟是刘金的父亲!我说这事儿怎么迟迟得不到处理呢!
没有犹豫,张杰又单枪匹马杀到物业办,去兴师问罪了。
正好刘金坐班,张杰就像个开了火的机关枪,一通嗒嗒,把心里的怨气竹筒倒豆子一样倒给了刘金。
张杰,这楼里住着千八百户,人家都不吱声,你凭什么来此叫嚷啊?
张杰听刘金竟这么质问他,腾地火了。
他不吱声,我也不吱声,大家都漠然置之,难道任凭这两只公鸡搅得一辈子不得安宁,还要我们忍气吞声吗?
本来,张杰是来干仗的。
没想到自己唇枪舌剑,却换来了刘金“扑哧”一笑,张杰立时懵了。
张杰还没回过神来,刘金又是一拍桌子,张杰吓了一跳,以为刘金要动手呢!
没想到,
15.请以“在这静静的月夜”为题作文。
要求:必须写成记叙文或散文;必须以第一人称写出自己某时某地的观察、见闻和感悟;结构完整;书写规范;字数800以上。
提示:《荷塘月色》、《春江花月夜》是此类文章的典范。
(70分)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C(竟,最终,一直到。
)
2.A
3.B
4.B(“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有误。
原文“杀其骑且尽”中“且”是“将要”。
)5.(1)①如果让你生在高祖的时代,封个万户侯哪里值得谈起呢!(“子”,你,1分;“令”,让,使,1分;整体句意,1分,共3分。
)
②这时正好天色渐晚,匈奴人始终感到这伙人可疑,没敢轻易出击。
(“会”,适逢,正好;“怪”,意动,感到奇怪;整体句意各1分,共3分。
)
③卫青要给皇上上书报告这次军情详细的情况。
(“报”,给……上报,1分;曲折,详细情况,1分;整体句意,各1分,共3分。
)
④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生”,通“性”,本性,天生的资质,1分;“假”,借助,1分;整体句意,1分,共3分。
)
⑤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出”,超出,1分;
问,请教,1分;整体句意,1分,共3分。
)
(2)①饮食与士共之;②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③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1点1分,2点3分,3点4分。
)
6.(1)崔颢诗写深山溪谷,以声衬静(或“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反衬”),着意渲染若耶溪水色的清澈和环境的幽静。
诗人谛听着溪岸山岩中发出的各种声音,并且饶有兴致地期待着山岩自己的回声。
同时,他还感觉到在这清溪里说话,尽管暂时打破了深山溪谷的寂静;但话声一停,环境越发显得清静。
(2)王诗表达了对若耶溪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
诗人由景生情,若耶溪这样幽静的境界,激起他回乡隐居的情思,使他为长期在外做官感到伤悲。
“此地”一顿,将上述描写和感情作一汇总,转入对今后生活的打算。
景色宜人,却使诗人引出悲绪,说明若耶溪美景给人以喜情。
诗人游若耶溪的目的在赏心悦目,孰料游完却激起归隐若耶溪的念头,说明诗
人长年在外做官并不得意。
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
7(1)沧海月明珠有泪(2)可以横绝峨眉巅(3)间关莺语花底滑(4)暮霭沉沉楚天阔(5)一尊还酹江月(6)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8)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9)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