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综合题的基本方法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综合题的基本方法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
答案)含解析
一、中考化学综合题
1.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见装置
(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填装置编号,下同)。
若用C装置制取氧气,该装置在操作方面的突出优点是_____________。
若要验证二氧化锰和红砖粉对过氧化氢的催化效率的高低,应选择收集氧气的装置为_________。
(3)用下图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从______(选填a或b)端进入;若用排空气法收集H2,且H2从a端通入,则此装置应_________。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的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
小花将得到的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石蕊试液变红,因此他确定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她的检验方法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
(5)为了进一步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小明在互联网查阅到如下资料: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它在常温下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请写出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成实验后,小明准备用如图装置来测定反应后固体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请一起完成以下问题:(除碳酸钠以外,其它物质与盐酸反应不产生二氧化碳)
①F中的试剂应为___________(填试剂名称)。
其作用是__________。
②B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固体完全反应后,A处再缓缓通入一段时间空气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该兴趣小组指导老师认为该方案有些不合理,指导同学们更换了其中的一种试剂并去掉了一个装置后实验得到了完善,并测得20.0g粗产品只能产生0.44g CO2。
你认为更换后
的试剂是_______,去掉的装置是_______(填装置对应的字母)。
原实验中实验值0.48g比正确值0.44g偏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设操作均正确)。
⑤若改进后去掉H装置,则测定的Na2CO3的质量分数会_______(填“偏大”、“偏小”、“不变”)。
⑥数据计算:根据正确值0.44g求得了粗产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
【答案】分液漏斗 A 控制反应的速率 E a 倒放 CaCO3+2HCl=CaCl2+H2O+CO2↑ BCD 不正确,酸性气体都能使蕊溶液变红,可能是挥发出的HCl气体
2Na2O2+2CO2=2Na2CO3+O2↑浓硫酸吸水干燥气体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避免对实
验产生干扰使装置中残余的二氧化碳压入G装置中被完全吸收,使测量更准确稀硫酸
E 浓盐酸挥发出HCl气体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产生部分二氧化碳气体偏大 5.3%
【解析】
(1). 分液漏斗; (2).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固固加热型A ;(3). 若用C装置制取氧气,该装置中有分液漏斗,可以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进而控制反
应的速率;(4). 氧气难溶于水,可选择排水法收集,装置为E; (5).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收集装置应从a进入集气瓶内; (6).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若用排空气法收集H2,且H2从a端通入,则此装置应倒放 (7). 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
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8).制取二氧化碳可用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BCD;(9).酸性气体都能使蕊溶液变红,而盐酸有挥发性,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可能是挥发出的HCl气体;可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石中,变浑浊证明气体是二氧化碳;(10). 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它在常温下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Na2O2+2CO2=2Na2CO3+O2↑ (11). 浓硫酸有吸水性可做干燥剂,可用于吸水干燥气体 (13). 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可用来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避免对实验产生干扰; (14). 反应后,装置内残留气体为生成的二氧化碳,如不能被吸收则导致测定结果不准确。
固体完全反应后,A处再缓缓通入一段时间空气的目的是使装
置中残余的二氧化碳压入G装置中被完全吸收,使测量更准确; (15). 盐酸易挥发,而稀硫酸不易挥发,所以换成稀硫酸,并且不再用碳酸氢钠除氯化氢,此装置可撤掉; (17). 原
实验中实验值0.48g比正确值0.44g偏大的原因是浓盐酸挥发出HCl气体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产生部分二氧化碳气体 (18). 若改进后去掉H装置,则测定的Na2CO3的质量分数会导致碱石灰吸收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使结果偏大。
(19). 根据正确值
0.44g可计算出碳酸钠的质量为5.3g,故粗产品中Na2CO3的质量为1.06g,Na2CO3的质量分
数1.06g÷20g= 5.3%
2.下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P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在t1℃时,将2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
(3)将t3℃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此时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________。
(4)若A中混有少量B时,最好采用___________的方法提纯A。
【答案】t2℃ A、C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60g B>A>C降温结晶
【解析】
【分析】
【详解】
(1)溶解度曲线的交点代表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一样。
(2)依据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
t1℃时,将2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只能溶解10g,故溶液的质量为50g+10g=60g。
(3)A、B的物质此时依然为饱和溶液,t2℃时B的溶解度大于A,则B的质量分数大于A,C物质变为不饱和溶液,则应该使用t3℃时C的溶解度进行计算,C的溶解度明显小于A、B。
则其大小关系为:B>A>C。
(4)A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较大,故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3.过氧化钙晶体(CaO2•xH2O)是优良的供氧剂,受热会逐渐失水,120℃时完全分解为CaO2,350℃时CaO2迅速分解为CaO和O2。
(一)(性质探究)取少量CaO2于试管中加过量稀盐酸,无气泡产生;再加少量MnO2粉末,产生大量气泡。
静置、取上层清液,逐渐加入碳酸钠溶液,先产生大量气泡,再出现白色沉淀。
⑴CaO2和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⑵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的气体是___;出现白色沉淀,说明上层清液中含___。
(二)(制备流程)
方法1:由Ca(OH)2为原料制备CaO2•8H2O流程如下:
陈化:让初生晶体和母液放置一段时间,使晶体由小长大。
⑴将反应2及陈化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CaCl2+H2O2+2NH3•H2O+6___=
CaO2•8H2O↓+2NH4Cl
⑵检验固体是否洗净的方法是:___。
⑶制备过程中除水外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___(填化学式)。
方法2:由鸡蛋壳(含较多CaCO3)为原料制备CaO2•8H2O流程如下:
⑷反应器中由化合反应生成CaO2•8H2O,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
⑸在反应器中,应___。
①先加水冷却后再加双氧水②先加双氧水冷却后再加水
⑹若煅烧充分,则获得的CaO2•8H2O中还含有的固体杂质是___(填化学式)。
⑺“绿色化学”是指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则上述两种方法中生成CaO2•8H2O
的反应符合“绿色化学”的是___(填“方法1”或“方法2”)。
(三)(组成测定)若所得产品为CaO2•xH2O,下列装置可测定该产品的组成(样品中的杂质受热不反应)。
⑴实验前先缓慢通N2一段时间,控温将样品加热到350℃至CaO2分解完全;继续缓慢通N2,其目的是___(答一点即可)。
⑵装置B作用是___(填序号)
①测定产生的H2O质量②便于观察和控制气流速度
⑶若2.7g样品,加热到350℃至CaO2分解完全,测得B装置重1.44g、C中铜网增重
0.16g。
则x=___。
(反思)若先加热A,后加热C装置,测得x值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CaO2+2HCl==CaCl2+H2O2CO2CaCl2H2O取最后一次洗涤后的滤液,滴入AgNO3溶液,无现象NH4Cl CaO+H2O2+7H2O=CaO2•8H2O①Ca(OH)2方法2使生成的气体被完全吸收或防止倒吸(合理的答案均给分)①②8偏大
【解析】
(一)【性质探究】(1)取少量CaO2于试管中加过量稀盐酸,无气泡产生;再加少量MnO2粉末,产生大量气泡,说明反应中生成了H2O2,则CaO2和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为CaO2+2HCl==CaCl2+H2O2;
(2)盐酸过量,加入碳酸钠溶液与之反应生成CO2气体;混合液中有CaCl2,滴加碳酸钠溶液生成白色沉淀CaCO3;
(二)【制备流程】
(1)化学反应过程遵守原子守恒,则反应
CaCl2+H2O2+2NH3•H2O+6_____=CaO2•8H2O↓+2NH4Cl中未知反应物为H2O;
(2)固体表面附着液中含有NH4Cl,则取最后一次洗涤后的滤液,滴入AgNO3溶液,无现象,可知固体洗净;
(3)由图示可知,过滤获得CaO2•8H2O固体后的滤液中含有NH4Cl,可循环利用;
方法2:(4)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双氧水反应生成过氧化钙晶体,化学方程式为:CaO+H2O2+7H2O=CaO2•8H2O;
(5)温度过高过氧化物会分解生成氧化物和氧气,则在反应器中,应先加水冷却后再加双氧水,答案为①;
(6)若煅烧充分,过量的CaO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即获得的CaO2•8H2O中还含有的固体杂质是Ca(OH)2;
(7)“绿色化学”一般是指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方法2中没有副产物,方法1中有副产物二氧化碳,所以上述两种方法中生成CaO2•8H2O的反应符合“绿色化学”的是:方法2;
(三)【组成测定】
(1)实验前先缓慢通N2一段时间,除去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结束后继续缓慢通N2,其目的是使生成的气体被完全吸收,同时防止倒吸;
(2)装置B是利用浓硫酸吸收生成的水,同时根据气泡数量,便于观察和控制气流速度,故答案为①和②;
(3)若2.7g样品,加热到350℃至CaO2分解完全,测得B装置重1.44g、C中铜网增重0.16g。
2CaO2·xH2O2CaO+2xH2O+O2↑
36x 32
1.44g 0.16
=,解得:x=8;
【反思】若先加热A,后加热C装置,则有部分氧气不能被灼热的Cu反应,导致氧气质量偏低,测得X值偏大。
4.在高温下,铁与水蒸气能发生反应生成一种常见的铁的氧化物和一种气体。
某兴趣小组请你参与研究:铁与水蒸气反应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物质的成分、性质和利用。
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夹持仪器略)
(推断)观察到D中的黑色固体变红,则B中生成的气体是_______;
(实验探究) B装置中的剩余固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1)碎瓦石能防止爆沸,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
(2)铁的氧化物中,只有Fe2O3是红棕色,其余均为黑色,只有Fe3O4能被磁铁吸引;
(初步探究) B装置中剩余固体为黑色,能全部被磁铁吸引
(猜想和假设)
猜想一:剩余固体是Fe3O4;
猜想二:剩余固体是___________;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取少量黑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
____________则猜想二正确酸;
(实验结论)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分再利用)若将B装置中剩余的黑色固体ag,经过一系列转化,全部变为红棕色固体Fe2O3(假设转化过程中铁元素无损耗),增加的质量为x,则x的取值范围为
_____________。
(用a来表示,精确到0.01)
【答案】氢气 Fe 和 Fe3O4 固体全部溶解,并有气泡冒出 Fe+4H2O══Fe3O4+4H2
0.03a≤ x< 0.43a
【解析】
(1)观察到D中黑色固体变红,则B中生成的气体具有还原性,再根据反应物为“铁与水蒸气”,所以该气体是氢气;(2)【猜想与假设】能被磁铁吸引的只有Fe与Fe3O4,则猜想一Fe3O4;又不可能只有Fe没有其他反应产物,猜想二是Fe与Fe3O4;验证猜想一与猜想二,关键是否含有Fe,故猜想二:剩余固体是:Fe与Fe3O4;【实验探究】根据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进行设计实验:若固体全部溶解,有气泡冒出,则猜想二正确;【实验结论】根据“在高温下,铁与水蒸气能发生反应生成一种常见的铁的氧化物和一种气体”和猜想,所以铁和水蒸气反应会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
3Fe+4H2O Fe3O4+4H2;(3)假设黑色固体全是铁,则
3Fe-----Fe2O3质量增加
112 160 48
ag x
则x=0.43a
假设黑色固体全部是四氧化三铁,则
2Fe3O4------3Fe2O3质量增加
464 480 16
ag x
则x=0.03a,根据猜想,所以x的取值范围为0.03a≤x<0.43a。
5.铜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一、铜的性质及其应用
兔首和鼠首均为青铜器(铜、锡合金),表面呈绿色,这是铜器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生成了铜锈(铜锈俗称铜绿)。
铜绿化学式是Cu2(OH)2CO3,它受热会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
(1)青铜器属于______(填序号)。
A.无机材料 B.合成材料 C.复合材料 D.复合肥
(2)铜绿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弄清铜生成铜绿的条件,某化学实验小组借鉴课本“铁钉锈蚀条件的探究”实验,设计了“铜片锈蚀条件的探究”实验,实验如下图所示(所用铜片洁净、光亮,试管内的“”为铜片)。
实验较长时间后,发现_____(填试管编号)试管中铜片最先生锈。
小组讨论后发现实验还不够完善,要得出正确的结论,还要补充一个实验。
你认为要补充的一个实验是:Cu和______(写出试管中需要的物质)。
可以省略不做的实验是试管______(填试管编号)。
二、铜的制备研究
铜可采用如下方法制备:
方法一:火法炼铜:Cu2S+O22Cu+SO2
方法二:湿法炼铜:CuSO4+Fe=FeSO4+Cu
(4)上述两种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好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写出1条原因即可)。
辉铜矿的主要成分为Cu2S,常用于火法炼铜。
若生成过程中铜元素的转化率为90%,生产64tCu需要含Cu2S 80%的辉铜矿_____t(取整数)。
三、铜的化合物的制备研究
碱式碳酸铜可用于生产木材防腐剂等。
工业上可用微蚀刻废液(含有一定量Cu2+、H+、SO42-、H2O2和微量Fe3+)制备高纯度碱式碳酸铜,其制备过程如下:
(5)加入试剂1的目的是除去废液中的酸性物质,试剂1最好选用______(填序号)。
a.Fe2O3 b. CaCO3 c.CuO
(6)加入Na2CO3沉淀前须除去Fe3+,否则Fe2(SO4)3会与Na2CO3反应,产生一种气体,同时生成NaFe3(OH)6(SO4)2沉淀,影响产品质量,6Na2CO3+3Fe2(SO4)3+6H2O=2NaFe3(OH)6(SO4)2+6CO2↑+5____。
(7)加入Na2CO3沉淀时,反应液pH对产品中的SO42- 含量以及反应液中Cu2+沉淀效率的影响如下图所示,第二次沉淀时溶液pH最好控制在_________。
(8)所制得的碱式碳酸铜的组成可表示为:x CuCO3·y Cu(OH)2·z H2O。
某研究小组设计如右上图实验装置测定其中CuCO3的质量分数(不考虑植物油中溶解CO2产生的影响)。
实验步骤如下:①连接装置并_______;②准确称量样品的质量1.2g;③装药品,调节量气装置两边液面相平,读取量气管刻度为10ml;④向锥形瓶内加入50ml(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⑤冷却到室温;⑥再次调节量气装置两边液面相平,读取量气管刻度为
172ml。
Ⅰ.请将上述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Ⅱ.装置B的作用是____,少量植物油的作用是______,C中的试剂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碱石灰 b.浓硫酸 c.无水硫酸铜
Ⅲ.步骤⑥中调节液面相平的操作是将水准管_____(填“缓慢上移”或“缓慢下移”)。
Ⅳ.若标准状况下,每44g二氧化碳的体积为22.4L。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产品中CuCO3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__。
(保留到0.1%)
Ⅴ.若其他操作均正确,仅因下列因素可使测定结果偏小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A.步骤③中平视刻度,步骤⑥中仰视读数
B.硫酸的用量不足
C.量气管中未加植物油
D.步骤⑥中没有调节量气装置两边液面相平,直接读数
(9)碱式碳酸铜【x CuCO3·y Cu(OH)2·z H2O】的热分解研究。
小组同学用热分析仪对固体
进行热分解,获得相关数据,绘成的固体质量与分解温度的关系如下图。
(已知Cu(OH)2的分解温度小于CuCO3的分解温度。
)
Ⅰ.通过计算可得x:y:z=_________;
Ⅱ.若将16.0g剩余固体继续加热到更高的温度,发现固体质量减少了1.6g后质量不再改变,写出此过程中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答案】A略D CO2和O2ABC方法二能耗低111C Na2SO48.5检查装置气密性干燥CO2防止CO2溶于水C缓慢下移51.7%BCD1:1:1略
【解析】(1)根据青铜属于合金解答;
(2)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及质量守恒定律可以书写化学方程式;
(3)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判断铜生锈的条件;比较铜制品生锈的难易要注意所处的环境条件;
(4)根据方法二反应不需要加热,反应能耗低解答;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解答;
(5)目的是制备高纯度碱式碳酸铜,所以试剂1最好选用含有铜元素的物质;
(6)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答;
(7)目的是制备高纯度碱式碳酸铜,所以溶液残留铜元素越低越好;
(8)①使用或者制取气体的实验要求先检查装置气密性;
Ⅱ.根据浓硫酸的吸水性可以干燥气体;少量植物油可以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硫酸铜可以验证二氧化碳气体是否干燥完全;
Ⅲ.根据液面越低压强越小分析解答;
Ⅳ.根据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求二氧化碳的质量,再求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然后根据碳元素的质量求碳酸铜的质量,最后求碳酸铜的质量分数;
Ⅴ.A.步骤⑥中仰视读数,所的数据比实际数据大;
B.硫酸用量不足,CuCO3未反应完;
C.量气管中未加植物油,导致二氧化碳溶于水;
D.步骤⑥中没有调节量气装置两边液面相平,量气管液面低,压强大;
(9)Ⅰ.根据图中数据计算解答;
Ⅱ.剩余固体加热到更高温度固体的质量又会减少,根据氧化铜中所含的两种元素可猜想可能是氧化铜中的氧元素转化为氧气,根据计算会发现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大于固体减少的质量,那么就可能是氧化铜中的部分氧元素转化为氧气。
解:(1)青铜属于合金,是无机材料。
故填:A ;
(2)铜绿受热会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由黑色粉末可知是氧化铜,其余两种由质量守恒定律知剩余两种应是水和二氧化碳,铜绿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Cu 2(OH )2CO 3 △2CuO+H 2O+CO 2↑,
(3)实验较长时间后,发现D 试管中铜片最先生锈,因为D 试管中的铜与氧气、水和二氧化碳充分接触,容易生锈。
故填:D ;上图知实验缺少了把铜片置于装有干燥空气(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试管中,所以要补充的一个实验是:把铜片置于装有干燥空气(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试管中,放置对比观察;可以省略不做的实验是试管:ABC ;
(4)上述两种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好方法二,原因是:能耗低;
设需要含Cu 2S 80%的辉铜矿的质量为x 。
Cu 2S + O 22Cu + SO 2
160 128
80x % 64t÷90%
1601280080649000
x t =÷ x=111t
(5)加入试剂1的目的是除去废液中的酸性物质,试剂1最好选用氧化铜。
故填:C ;
(6)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Fe 原子反应前后各6个,C 原子反应前后各6个,H 原子反应前后各12个,Na 原子反应前12个,反应后2个,S 原子反应前9个,反应后4个,O 原子反应前60个,反应后40个。
反应前后Na 原子相差10个,S 原子相差5个,O 原子相差20个,又化学计量数为5,故该化学式为Na 2SO 4;
(7)目的是制备高纯度碱式碳酸铜,所以溶液残留铜元素越低越好,所以溶液pH 最好控制在8.5;
(8)①该装置使用前必须密封进行,所以实验前一定要检查装置气密性;
Ⅱ.浓硫酸的吸水性可以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少量植物油可以避免二氧化碳和水接触,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可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是否干燥完全; Ⅲ.液面越低压强越小,随着稀盐酸的注入,样品分解,量气管内的液面逐渐下降,为防止量气管内气体压强过大,可将水准管缓慢下移;
Ⅳ.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为172mL-10mL-50mL=112mL=0.112L 。
二氧化碳的质量为:0.112L ×44g÷22.4L =0.22g 。
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0.22g×12÷44=0.06g。
二氧化碳中的碳全部来自于碳酸铜中的碳。
因此碳酸铜的质量为0.06g×124÷12=0.62g。
故碳酸铜的质量分数为:0.62g÷1.2g×100%=51.7%;
Ⅴ.A .步骤⑥中仰视读数,所的二氧化碳体积比比实际大,故导致结果偏大;
B .硫酸用量不足,CuCO 3未反应完,生成二氧化碳体积减少,故导致结果偏小;
C .量气管中未加植物油,二氧化碳溶于水,导致二氧化碳体积偏小,故导致结果偏小;
D .步骤⑥中没有调节量气装置两边液面相平,量气管内压强大,液面高,导致二氧化碳体积减小,故导致结果偏小;因此本题选BCD ;
(9)Ⅰ.由题意结合图可知,最先受热分解的是结晶水,然后是氢氧化铜,最后是碳酸
铜。
减少的水的质量为(24.0-22.2)g=1.8g ;氢氧化铜受热生成氧化铜,减少的质量相当于是减少的水的质量为(22.2-20.4)g=1.8g ;碳酸铜受热生成氧化铜和二氧化碳,减少的质量相当于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0.4-16.0)g=4.4g 。
故减少的质量比为44x :18y :18z=4.4g :1.8g :1.8g 。
故x :y :z=1:1:1;
Ⅱ.氧化铜加热后质量又会减少,应该是氧化铜中的氧元素转化为氧气,16g 氧化铜的氧元素的质量=16g×1680
=3.2g ,大于 1.6g ,说明是氧化铜中的部分氧元素转化为氧气,所以此过程中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CuO △2Cu 2O+O 2↑。
6.A —-I 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只略去反应①的部分产物)。
其中B 是紫红色金属;D 、F 为黑色固体;H 为实验室中最常见的无色无味液体。
请回答:
(1)若A 在常温下为固体,则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下图所示的仪器中,可用作该反应发生装置的是________(填字母);若A 在常温下为液体,则A 的化学式为________,反应①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B 位于铁的_______(填“前面”或“后面”)。
若要证明,所需试剂有:B 的单质、铁的单质和_______(只填一种)。
(3)G 的化学式为_____,它不具有的性质有_____(填字母)。
A .酸性
B .还原性
C .毒性
D .助燃性 (4)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答案】2KClO 3
2KCl+3O 2↑ C H 2O 2 分解反应 后面 稀盐酸(答案合理即可) CO AD H 2+CuO
Cu+H 2O 【解析】
(1). 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2KClO 3 2
MnO 2KCl+3O 2↑,选择
发生装置需考虑是因素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加热固体制取气体,发生装置为C,固体和液体常温下反应制取气体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b。
(3). H2O2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是分解反应 (5). B是紫红色金属,B是铜;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铜在铁的后边;将铁放入酸的溶液中,铁能与酸反应,证明铁在氢前,铜和酸不反应,证明铜在氢后,因此铁在铜前; (7). 铜和氧气生成氧化铜F,氧气和碳不充分燃烧时生成一氧化碳G,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8).一氧化碳能和血红蛋白结合,使人失去和氧结合的机会,使人中毒;一氧化碳能做还原剂,还原金属氧化物; (9). 氧化铜和氢气反应生成水和铜;
点睛:推断题的解题方法是找题眼,物质颜色、用途等,然后结合转化关系,利用反应条件和反应类型,进行推断,最后再将推断的结果检查,看是否符合题中物质间的关系。
7.水是生命之源,是“永远值得探究的物质”,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水的研究。
(1)1766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用锌和稀硫酸制得“可燃空气”,他所说的“可燃空气”成分是_____(填化学式)。
“可燃空气”在纯氧中燃烧生成水,可得出“水是一个结合物而不是简单元素”。
(2)1785年,拉瓦锡将水蒸气通过红热的铁制枪管将水转化为氢气,同时生成四氧化三铁,实验示意图如图1所示。
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该反应若生成1g氢气,则理论上铁制枪管应增重_____g。
实验发现枪管实际增重比理论数值大,其可能的原因是
_____。
(3)1800年,英国化学家尼科尔森通过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后人不断研究和改进该实验。
现有某同学在水电解器中加入含酚酞的稀Na2SO4溶液,至充满管A和管B
(Na2SO4)溶液呈中性且不参与反应)。
通直流电一段时间后现象如图2所示。
电解结束后将容器内所有液体倒入烧杯中,溶液呈无色。
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
a.硫酸钠在水中形成自由移动的Na+和SO42﹣,可增强水的导电性
b.电解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电极N与电源负极相连
②电解后,管A中生成的微粒有_____(填微粒符号)。
(4)当温度、压强分别超过临界温度(374.2℃)和临界压强(22.1MPa)时的水称为超临界水。
现代研究表明:超临界水能够与氧气以任意比例互溶,由此发展了超临界水氧化技术。
550℃时,测得乙醇(C2H6O)的超临界水氧化结果如图3所示。
注:δ(分布分数)表示某物质分子数占所有含碳物质分子总数的比例。
如δ(CO )CO 分子数所有含碳物质分子总数
= 图中CO 的分布分数先增后降的原因是_____。
【答案】H 2 3Fe+4H 2O 高温Fe 3O 4+4H 2 8 枪管外壁部分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增重 ac O 2和H + 在超临界水氧化过程中,乙醇先氧化成CO ,CO 再氧化成CO 2
【解析】
【分析】
水和铁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氢气和氧气点燃生成水,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
【详解】
(1)由“可燃空气”在纯氧中燃烧生成水可知,“可燃空气”是氢气,化学式为2H 。
(2)水和铁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
23423Fe+4H O 2Fe O +4H 高温。
设生成1g 氢气,理论上铁制枪管应增重的质量为x
2342++168233Fe 4H O
Fe O 42
232-168x 1g
H :高温质量差
81g 64x
=
x 8g =
实验发现枪管实际增重比理论数值大,其可能的原因是枪管外壁部分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增重。
(3 )①a 、水中加入少量的稀Na 2SO 4溶液以增强水的导电性,故a 正确;
b 、电解过程中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故b 不正确;
c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是氢气,故c 正确。
故选ac 。
②电解后,管A 中生成物质是氧气未来得及转移到B 管的氢离子,管A 中生成的微粒有:O 2和H +。
(4)根据题干和图示所提供的信息可知,图中CO 的分布分数先增后降的原因是在超临界水氧化过程中,乙醇先氧化成CO ,CO 再氧化成CO 2。
8.向一定质量FeCl 2和Cu Cl 2的混和溶液中,逐渐加入足量的锌粒。
下图是反应过程中氯化亚铁的质量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