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 梗 字的成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谢观看
明·梅鼎祚《玉合记·祝发》:“想归海楼船未有期,梦与飘风会, 似断梗飘萍谁可系。”
作宾语、定语;指生活不固定。
பைடு நூலகம்
浮萍浪梗,汉语成语,拼音是fú píng làng gěng,意思是比喻 飘泊无定的浪子。出自元·乔吉《扬州梦》。
浮萍:浮在水上的萍草;浪梗:浪里的草木茎。比喻飘泊无定的浪子。 元·乔吉《扬州梦》:“博着个甚功名,教俺做浮萍浪梗,因此上意 懒出豫章城。”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近义词:浮萍断梗
元·乔吉《扬州梦》:“博着个甚功名,教俺做浮萍浪梗,因此上意 懒出豫章城。”
【近义词】:浮萍浪梗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示例 到家时,养起头发,听凭父母择一头亲事,结果终身,再不作浮萍断 梗,路柳墙花了。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十一回
漂梗飞蓬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piāo gěng fēi péng。
作宾语;用于比喻句。
败梗飞絮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bài ɡěnɡ fēi xù。 残败的枝茎,飘飞的棉絮。比喻人四处漂泊,没有固定的居所。
暗中作梗,汉语成语,拼音是àn zhōng zuò gěng,意思是背地 里阻挠。出自《慈禧太后演义》。
作梗:阻挠。 蔡东藩《慈禧太后演义》第十三回:“平时守着用夏变夷的古训,把 新政新学驳得一钱不值,彼要奏阻,此要撤销,暗中作梗。”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示例 丁寅生《孔子演义》第四回:“殊不知地主是贤大夫,早知成邑本届 田赋收不到,必然是公克在暗中作梗争权,便令他的庶兄敬叔密往调查。”
断梗飞蓬,汉语成语,拼音是duàn gěng fēi péng,意思是如 同折断的枝茎,飘飞的蓬蒿一般。形容人东奔西走,生活不固定。同“断 梗飘蓬”。出自《拆号前一日作》。
宋·陆游《拆号前一日作》诗:“飘零随处是生涯,断梗飞蓬但可 嗟。”
作宾语、定语;指生活不固定
示例
一个世家千金小姐,弄得一生伶仃孤苦,有如~,生死存亡,竟难预 定。(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二回)
梗:阻塞,妨碍。在事情进行中,设置障碍,故意为难。 清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禀帖赘说》:“不谓世标从中作梗, 且谤源敛费侵肥,欲倡曲店告源,乃阴以为利。” 清·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是以粮道必应酬将军者,畏其从 中作梗也。”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回:英、美两公使不免恐慌, 暗想日、俄两国从中作梗,定是不怀好意。 鲁迅 《集外集·<奔流>编校后记(二)》:“那叙述,虽说是客 观的,然而倒是指摘缺点的地方多,惟有插画二百余,则很可以供我们的 参考,因为图画是人类共通的语言,很难由第三者从中作梗的。
梗泛萍漂,汉语成语,拼音是gěng fàn píng piāo,意思是漂 泊流离。出自元·张国宾《罗李郎》。
示例 经几番凶荒战斗,怎免得梗泛萍漂。 元·张国宾《罗李郎》第二折:“只为他孤身去梗泛萍漂,撇的俺三 口儿梦断魂劳。” 断梗、浮萍在水中漂浮。比喻漂泊流离。
从中作梗,汉语成语,拼音是cóng zhōng zuò gěng,意思是在 事情进行中,设置障碍,故意为难。
桃梗土偶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táo ɡěnɡ tǔ ǒu。 桃木刻的、泥土做的木偶和土偶。形容只有人的外形而无生气。
断梗浮萍,汉语成语,拼音是duàn gěng fú píng,意思是漂泊 不定。出自宋·秦观《别贾耘老》。
作宾语、定语;指生活不固定 示例 白小姐道:苏郎断梗浮萍,一去杳然,似不以我为念。 近义词:断梗飘萍、断梗飞蓬 宋·秦观《别贾耘老》诗:“人生百龄同臂伸,断梗浮萍暂相亲。” 比喻漂泊不定。
如鲠在喉,成语,指鱼骨头卡在喉咙里,比喻心里有话没有说出来, 非常难受。正确写法应该是:“如鲠在喉”
汉·许慎《说文解字》:“鲠,食骨留咽中也。”段玉裁注:“韦曰: ‘骨所以鲠,刺人也。’忠言逆耳,如食骨在喉,故云骨鲠之臣。《汉书》 以下皆作骨鲠,字从鱼,谓留咽者鱼骨较多也。”
断梗飘萍,汉语成语,拼音是duàn gěng piāo píng,意思是比 喻漂泊不定。出自《玉合记·祝发》。
木梗之患,汉语成语,拼音是mù gěng zhī huàn,意思是比喻 客死他乡,不得复归故里。出自汉·刘向《说苑·正谏》。
比喻客死他乡,不得复归故里。
汉刘向《说苑·正谏》:今秦,四塞之国也,有虎狼之心,恐其有木 梗之患。
战国时期,孟尝君准备去西边的秦国,门客用寓言谏之说:在淄水听 到土耦人与木梗人的对话,木梗人说土耦人前身是土,遇水必化。土耦人 说木梗人是东园之桃,遇水漂泊异乡。秦国有虎狼之心,不能去。孟尝君 采纳门客的意见,不敢去秦国。
游尘土梗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yóu chén tǔ gěng,意思是比 喻琐碎或轻贱的事物。
【成语】 游尘土梗 【拼音】 yóu chén tǔ gěng 【解释】 游尘:四处漂浮的尘土。 土梗:指泥制的小人。 比喻琐碎或轻贱的事物。 南朝·梁·刘峻《广绝交论》:“视若游尘,遇同土梗。”
浮萍断梗,汉语成语,拼音是fú píng duàn gěng,意思是比喻 飘泊无定的浪子。出自《野叟曝言》。
梗迹萍踪,汉语成语,拼音是gěng jì píng zōng,意思是像断 梗,浮萍在水中一样踪迹不定。出自明·单本《蕉帕记·寻春》。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生活 近义词:梗迹蓬飘 明·单本《蕉帕记·寻春》:“休夸绣虎雕龙,那值时危国破,怎发 付梗迹萍踪。” 像断梗、浮萍在水中一样踪迹不定。
粗具梗概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cū jù ɡěnɡ ɡài。 指只是大体上有了一个框架,还有待完善。梗概:大略的内容。
飘飞的蓬草和随波逐流的植物断茎。比喻生活不安定,到处漂泊。
断梗飘蓬,汉语成语,拼音是duàn gěng piāo péng,意思是如 同折断的枝茎,飘飞的蓬蒿一般;形容人东奔西走,生活不固定。出自 《清平乐》。
梗:植物的枝茎;蓬:蓬蒿,遇风常吹折离根,飞转不已。 宋·石孝友《清平乐》词:“自怜俗状尘容,几年断梗飘蓬。” 作宾语、定语;指生活不固定。 示例 一个世家千金小姐,弄得一生伶仃孤苦,有如断梗飘蓬,生死存亡, 竟难预定。(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二回) 近义词:漂泊不定、萍踪浪迹 反义词:安家乐业
顺水漂流的木梗,随风飞扬蓬草。比喻身不由己,飘荡无定。唐·骆 宾王《从军中行路难》:“~不暂安,扪藤引葛度危峦。”△多用于描写 人事生活方面。
顽梗不化,汉语成语,拼音是wán gěng bù huà,意思是非常顽 固而不知变通。出自郭沫若《棠棣之花》。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不知变通 示例 我讨厌那顽梗不化的人。 近义词:顽固不化 郭沫若《棠棣之花》第三幕第一场:“你往年同严仲子做过朋友,他 的顽梗不化,你是明白的。” 形容非常顽固而不知变通。
蠹民梗政,汉语成语,拼音是dù mín gěng zhèng,意思是亦作 “蠧民梗政”。侵害人民,阻挠政令。出自明·陶宗仪 《辍耕录·雕 传》。
梗:阻挠。分割人民,阻挠政令。
明·陶宗仪《辍耕录·雕传》:“某人浮湛里中,无以为生,侦民有 小不平,嗾之讼,佐之请谒,己旁缘自资,且既饵临政者,因持其短长, 以蠹民梗政。”
漂蓬断梗,汉语成语,拼音是piāo péng duàn gěng,意思是飘 飞的蓬草和随波逐流的植物断茎,比喻生活不安定,到处漂泊。出自 明·王錂《春芜记·闺语》。
示例
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漂蓬断梗。
明·王錂《春芜记·闺语》:“春芜可曾有了么?问卿卿,多应是漂 蓬断梗浑无定。”
萍飘梗泛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比喻漂泊不定。 【成语】 萍飘梗泛 【解释】 梗:草木的茎。 像浮萍随波飘荡,像草梗漂浮水面。 比喻漂泊不定。 暂时空缺
萍踪梗迹,汉语成语,拼音是píng zōng gěng jì,意思是比喻 行踪无定。出自明·郑若庸《玉玦记·报信》。
比喻行踪无定。 像浮萍在水中,飘泊不定。比喻行踪无定 明·郑若庸《玉玦记·报信》:“空挥泪,萍踪梗迹将安寄,此生何 济?” 相公这样人家,萍踪浪迹,你那里去寻他?——明·徐霖《绣襦记》
泛萍浮梗,汉语成语,拼音是fàn píng fú gěng,意思是浮动 在水面的萍草和树根,比喻踪迹漂泊不定。出自唐·徐夤《别》。
作宾语、定语;比喻飘荡无主 近义词:浮梗泛萍 唐·徐夤《别》诗:“酒尽欲终问后期,泛萍浮梗不胜悲。” 浮动在水面的萍草和树根。比喻踪迹漂泊不定。
梗迹蓬飘,汉语成语,拼音是gěng jì péng piāo,意思是漂泊 流离。出自明·范受益《寻亲记·相逢》。
断梗流萍,汉语成语,拼音是duàn gěng liú píng,意思是比 喻生活飘泊不定。出自宋·秦观《别贾耘老》诗。
梗:植物的枝茎;萍:浮萍。像枯折的枝茎,漂流的浮萍一样。比喻 生活飘泊不定。
宋·秦观《别贾耘老》诗:“人生百龄同臂伸,断梗流萍暂相亲。”
断梗流蓬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比喻到处漂泊,行踪无定。 【成语】 断梗流蓬 【解释】 飘飞的蓬草和随波逐流的断树枝。 比喻到处漂泊,行踪无定。 参见[飘蓬断梗]。 暂时空缺
包含"梗"字的成语
梗泛萍飘,汉语成语,拼音是gěng fàn píng piāo,意思是断 梗、浮萍在水中漂浮。比喻漂泊不定。出自《罗李郎》。
断梗、浮萍在水中漂浮。比喻漂泊不定。 元·张国宾《罗李郎》第二折:“只为他孤身去梗泛萍飘,撇的俺三 口儿梦断均魂劳”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比喻流离漂泊 示例 经几番凶荒战斗,怎免得梗泛萍飘。清·孔尚任《桃花扇·哭主》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生活 近义词:梗迹萍踪 明·范受益《寻亲记·相逢》:“梗迹蓬飘,跋踄山川岂惮劳。” 比喻漂泊流离。梗,断梗;蓬,飞蓬。
飘萍断梗,汉语成语,拼音是piāo píng duàn gěng,意思是指 飘泊无定的身世。出自《再和文叔》。
【近义词】飘泊无定 【反义词】安居乐业 宋·周行己《再和文叔》:“契阔十年才道旧,问关千里又言旋。飘 萍断梗无根柢,愁唤羸童理破鞯。”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梗顽不化,汉语成语,拼音是gěng wán bù huà,意思指十分顽 固,无法感化。出自《续儿女英雄传》。
《续儿女英雄传》第一回:“目下山东有名绿茶,可知道他们形状否; 内中可有能劝化改行的,还有梗顽不化,本事十分利害的否?要一一请 教。”
示例
孟遂奔还县城,投函咨议局,声称烟民梗顽不化。 ★中国近代史资 料丛刊《辛亥革命·人民反清斗争资料·山西交城文水两县乡民暴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