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灾评估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1、前言 (2)
1.1、任务由来 (2)
1.2治理区概况 (2)
1.3目标及任务 (7)
1.4项目区工作概况 (8)
1.5、勘查工作执行的技术规范 (9)
1.6、勘查工作概况 (10)
2、地质环境条件 (11)
2.1 气象水文 (11)
2.2地形地貌 (14)
2.3地层岩性及岩土体工程特 (15)
2.4、地质构造与地震 (17)
2.5水文地质特征 (21)
2.6、不良地质作用 (24)
2.7人类工程活动 (27)
3、泥石流沟特征分析 (27)
3.1泥石流沟概况 (27)
3.2暴发频率 (33)
3.3、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34)
3.4、泥石流发展趋势预测 (35)
3.5、泥石流活动危险性分区 (35)
4、结论与建议 (36)
4.1、结论 (36)
4.2、建议 (37)
致谢 (38)
参考文献 (39)
1、前言
1.1、任务由来
2014年8月3日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地震对鲁甸县及其周边县份造成了巨大损失,地震共造成108.84万人受灾,8.09万间房屋倒塌,617人死亡,对昭通市昭阳区、鲁甸县、巧家、曲靖市会泽县等部分村庄房屋、道路、公共基础设施、水力设施、农田等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震后鲁甸县县域山地地貌、地质环境条件发生明显变化,以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区内原沟谷流域内因地震破坏导致物源的大幅增加,新增多条泥石流,形成区域性震后地震灾害集中、多发区,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危害威胁了当地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经地质灾害主管部门批示,对云南省鲁甸6.5级地震灾后重建地质灾害进行专项防治。

1.2治理区概况
1.2.1交通位置
昭通市鲁甸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市的西南部,牛栏江北岸。

位于东经103°09′~103°40′,北纬26°59′~27°32′,距省会昆明市366公里,距昭通市政府驻地27公里,东南与贵州省威宁县毗邻,南部、西部与会泽、巧家县隔牛栏江相望,鲁甸县南北长约60km,东西宽约50km,总面积为1487km2。

1.2.2社会经济概况
鲁甸县全县总面积1487km2,辖9乡3镇,84个村民委员会,有汉、回、彝、苗、壮、白等7种民族人,全县总人口为43万人。

文屏镇是县政府所在地,是鲁甸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201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 达27.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

此次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区属小寨乡及龙头山镇。

小寨乡辖寨4个行政村,107个村民小组,有5675户,21745人,居住着汉、回、彝、布依等民族,全乡有国土面积96.92平方公里,有耕地2.8万亩,人均1.2亩。

有林地53281亩,经济来源以水果、蔬菜、养殖业等为主。

1.2.3、流域概况
沙坝河属牛栏江的一级支流,分布于牛栏江的下游。

牛栏江:牛栏江为金沙江右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寻甸县境内金所乡老黄山,流经昆明市的嵩明、寻甸县,曲靖市的马龙、宣威、会泽县及昭通市的巧家、鲁甸县境内(黄梨树至大沙店河段右岸区域基本属贵州省管辖),在昭阳区的麻耗村附近汇入金沙江。

流域呈南北向狭长形。

全流域最高点为牛栏江下游西部分水岭附近的药山,海拔高程达4040m,最低为与金沙江交汇口,海拔高程仅550m。

集水面积13672km2,河道全长440km,河道平均比降4.4‰。

水系近似呈南北及北东—南西向,发育呈枝状,右岸较大支流有马龙河、西泽河,左岸为硝厂河,沙坝河位于其下游。

沙坝河:沙坝河流域属牛栏江流域的一级支流,径流面积215km2,主河全长35.5公里,源头发源于昭阳区与鲁甸县交界的大梁子附近,源头高程2790.4m,流向由北向南,沿途经过管家沟、孟家湾、明堂、岔河、大梨树、荒田到呼噜寨,流向由东北转向西南,再经过汪家沟、大坪子、苟家湾、牛草坪,于天生桥处协同龙泉河渡过暗河汇入牛栏江,最低点位于沙坝河与牛栏江交汇的天生桥处,高程1080m,流域内东北部高,西南部低平均比降23.3‰,平均宽度为4.4km,河谷呈“U”、“V”字型,下游侵蚀切割强烈,水系近似呈东北—西南向,发育呈羽状、树枝状,较大支流为小河口、汪家沟、郭家沟等。

根据月亮湾水库可研报告,沙坝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745万m3,50年一遇洪峰流量为333m3/s,100年一遇洪峰流量为542 m3/s,多年平均含沙量为2.38kg/m2,年输沙量约为6.53万t,约折合固体物质约3万m3,加之龙泉河流量(面积约为112.8km2,沙坝河的64.38%),两河汇流对下游天生桥暗河形成的过流压力较大,一旦沙坝河或龙泉河携带大量泥沙或产生泥石流危害,对下游
天生桥暗河过流造成极大的压力,一旦涌堵,将会对沙坝河、龙泉河,乃至牛栏江都将造成极大影响。

图1-1、项目区交通位置图
沙坝河:沙坝河流域属牛栏江流域的一级支流,径流面积215km 2
,主河全
长35.5公里,源头发源于昭阳区与鲁甸县交界的大梁子附近,源头高程2790.4m,流向由北向南,沿途经过管家沟、孟家湾、明堂、岔河、大梨树、荒田到呼噜寨,流向由东北转向西南,再经过汪家沟、大坪子、苟家湾、牛草坪,于天生桥处协同龙泉河渡过暗河汇入牛栏江,最低点位于沙坝河与牛栏江交汇的天生桥处,高程1080m,流域内东北部高,西南部低平均比降23.3‰,平均宽度为4.4km,河谷呈“U”、“V”字型,下游侵蚀切割强烈,水系近似呈东北—西南向,发育呈羽状、树枝状,较大支流为小河口、汪家沟、郭家沟等。

1.2.4沙坝河流域地质灾害概况
(1)地质环境条件
治理区处于云南省滇东北地区,属云贵高原的乌蒙山区,属高山峡谷地貌,区内山高坡陡,峰峦叠嶂,沟壑纵横,河谷深切,地形破碎、起伏大。

碳酸盐岩、碎屑岩、火成岩均有出露。

岩相组合上,沉积岩、火成岩、松散岩类都有分布,沉积岩多呈软硬相间分布,在褶皱构造发育地区常为不稳定岩性结构。

整个地区地质构造复杂,褶皱密布,活动断裂发育,岩体破碎,稳定性差,地表松散固体物源十分丰富,有大量顺向坡岩层分布。

褶皱发育,紧密褶皱带在配套发育的北东向、北西向断裂及南缘东西向断裂的切割下,褶皱完整性大多遭到破坏,地质环境条件脆弱。

治理区地形陡峭,起伏大,河谷切割深邃,25°以上坡耕地总面积比重大,所以区域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区域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森林植被匮乏,旱涝灾害频发,受区域地质构造活动影响,整个区域地壳活动不稳定,强烈的水动力条件使得地质灾害严重。

加上降水特点是主汛期多暴雨、大暴雨,雨强大,因此各类地质灾害十分频繁,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是主要的地质灾害,是云南省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之一。

鲁甸8.03地震后,山地地貌、地质环境条件发生明显变化,以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异常发育,根据地震后四川省蜀通岩土工程公司提
交的《云南鲁甸“8·03”地震灾区昭通市鲁甸县地质灾害隐患应急排查报告》,地震后沙坝河沿线地质灾害发育,尤其昭巧二级公路沿线的崩塌异常发育,主要集中于沙坝河下游河段,灾害较严重。

(2)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①沿新构造强烈活动地带呈带成群分布:主要沿沙坝河断裂、以及次级断裂等分布。

②沿河流呈带状分布:区内崩塌、滑坡、泥石流的规模和密度,以沟谷谷坡地段最大,即昭巧二级公路分布沟谷地段。

③沿软岩或极软岩类,以及玄武岩体分布区呈面状和群状分布:区内中生代三叠系和侏罗系红层砂岩夹页岩、泥岩,二叠系峨眉山玄武岩常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危害。

④在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地段呈线状或群状分布:在乡镇、建设场地附近,道路路沿线等,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地段,滑坡、泥石流亦较为发育。

⑤在风化壳厚度大及结构面与坡面不利组合地段呈群分布:在风化壳厚度大的斜坡地带,常沿土岩界产生土质滑坡;在结构面与坡面不利组合地段,常沿差异风化界面、层面、节理面产生基岩风化带崩滑、顺层岩质滑坡。

⑥滑坡、泥石流发生时段集中于雨季5~9月,多发生于夜间,滞后于降雨。

多年来常形成灾害链,如暴雨—滑坡—泥石流链、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链等。

本项目实施阶段,根据现场调查,地震前,水利部门已经对局部泥石流灾害点进行过治理,但是由于治理工程投入较小,是实施治理工程有限,主要集中于河道整治及局部沟谷的泥石流拦挡,没有形成系统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不能有效的控制地质灾害的威胁,地质灾害危害依然存在。

鲁甸8.03地震后,地质环境条件遭受破坏加剧,形成大量次生地质灾害危害,同时由于安置房、道路等施工,大量的工程在建,加剧了地质环境条件的破坏力度,河道、公路等均不同程
度的在对弃土、弃渣堆弃方面进行了处理,主要以针对弃渣沿河谷修建挡土墙的形式进行弃渣处理,大量沿公路、河道形成的地质灾害,已经由公路、水利部门都已开展了相应的治理工作,因此,本次勘查主要是对沙坝河流域支沟的调查和危险性评估。

1.3目标及任务
项目实施阶段,沿主河道沿线由水利、交通部门正在开展路基边坡、河道治理等工程治理措施。

因此,此次鲁甸县沙坝河流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主要以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为主,通过对泥石流地质灾害的综合防治,以便达到沟坡兼治的目的,此次勘查范围也主要以招投标文件,以及现场调查确定的泥石流为主,其目标、任务分述如下:
勘查目的及任务:
本次勘查主要目的是针对沙坝河流域内分布的泥石流沟,在充分利用已有地质灾害资料及现场踏勘的基础上,查明其流域范围、规模、暴发频率等相关参数,以及诱发因素;分析其形成机制,评价其活动性及危害性,并对治理工程区进行工程地质勘查,为其综合治理工程设计提供详实可靠的基础资料;本次勘查深度为施工图设计要求之深度。

具体勘查任务要求如下:
(1)基本查明沙坝河流域的地质环境概况,重点查明治理工程区内的泥石流沟流域内的工程地质、环境水文地质条件;
(2)查明现状泥石流暴发规模、分布、形成原因、活动机制、发生发展规律和危害情况;
(3)查明治理区内各现状存在的地质灾害点情况(重点为沙坝河流域月亮湾
水库以下各支沟泥石流灾害,同时包含泥石流灾害区域内的滑坡、崩塌等灾害)。

(4)通过各泥石流沟的调查评价,分析计算现状泥石流特征参数,提供可行性研究及设计所需的泥石流特征参数;
(5)查明可实施工程位置的详细地质条件,为防治工程可行性方案的工程布置提供设计参数和施工建议。

1.4项目区工作概况
区内开展的地质工作程度总体上较低,对鲁甸县沙坝河流域的泥石流、滑坡地质灾害没有系统的、完善的、有针对性的研究资料,只进行过区域性的地质调查、水文地质普查等工作,以及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及调查区划等工作,本次收集以往的主要工作成果包括:
(1)《1∶20万鲁甸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云南省地质局第二区域地质测量队,1976年7月;
(2)《1∶20万鲁甸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云南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1980年4月;
(3)《昭鲁盆地水文地质普查报告》,云南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1975年;
(4)《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

(5)《云南省鲁甸县月亮湾水库工程项目建议书》,昭通市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2010年7月。

(6)《云南鲁甸“8·03”地震灾区昭通市鲁甸县地质灾害隐患应急排查报告》(四川省蜀通岩土工程公司);
(7) 《云南省鲁甸6.5级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2015—2017年)》(云南省国土资源厅、2014年12月)。

以上项目分不同年月对项目区内的地质环境条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论述,可作为本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可研、设计的基础资料。

1.5、勘查工作执行的技术规范
本次勘查依据及相关技术规范:
(1)《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20-2006);
(2)《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
(3)《滑坡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Z/T0218-2006);
(4)《公路桥涵设计手册》(交通版);
(5)《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394号国务院令)。

本次勘查主要参考技术规范及标准: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4)《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5)《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99);
(6)《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
(7)《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 87-2012);
(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9)《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参照执行:
(1)《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云国土资环[2006]01号文);
(2)《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国土资源部2006年4月(;
(3)《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察规范(1∶50000)》(GB14158—93)。

1.6、勘查工作概况
1.6.1工作思路
本次勘查主要结合沙坝河流域内地质环境条件现状,结合水利、交通部门工作实施现状及完成工作情况,以及招投标文件要求及任务,以及勘查实施过程中的实际调查情况,主要针对沙坝河流域开展勘查工作。

根据《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20-2006)、《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 0239—2004)等相关技术要求,结合勘查泥石流、滑坡、崩塌的具体特点进行勘查,以泥石流沟谷为主,包含沟谷内滑坡、崩塌,勘查范围包括可能对泥石流稳定有影响(泥石流沟流域分水岭以内地带)及直接危及的区域(沟谷上下游居民分布区及沟谷内受威胁的居民分布区)及滑坡、崩塌分布范围(后缘、前缘和边界)。

1.6.2勘查内容分及完成工作量
根据《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20-2006)有关要求,结合该泥石流的具体特点,勘查范围应包括可能对其稳定有影响及直接危害的区域。

本次勘查工作内容为:通过工程地质测绘、水文地质测绘、工程测量、断面测量、山地工程(探井、探槽)、现场试验、室内测试等勘查手段,查明泥石沟流域内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各类岩土层的岩性或物质组成、分布范围,查明泥石流的危害程度、主要特征、形成条件及形成机制,对泥石流主要动力学参数进行计算分析,并进行活动性评估,提出泥石流防治工程建议,推荐防治工程方案。

2、地质环境条件
2.1 气象水文
一、气象
治理区属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低纬山地季风气候,四季温差不大,冬无严寒,夏无酷署,立体气候特点突出。

据鲁甸气象站气象资料,年平均气温12.2℃,最热月平均气温20.3℃,最冷月平均气温2.5℃,活动积温3426.1℃。

极端最高气温33.5℃,(1963年6月6日),极端最低气温-11.5℃(1968年2月14日)。

年平均降水量917.6mm,一日最大降水量93.2mm,最大1小时降水量53.9mm。

降水多集中在5-10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87.2%,主要受西南与东南暖湿气流的控制,当与南下冷空气相遇往往形成大量降水,或当冷空气与其势力均衡,或在两高压之间的高空切变线时易产生大雨、暴雨或冰雹。

一般年份暴雨开始于6月,结束于10月,尤以7、8两月最多, 11月—翌年4月份为旱季。

年平均蒸发量1883mm,蒸发量大于降雨量。

气温随高程增高而降低,降雨量则随之增大,山区可达1300mm以上。

根据收集鲁甸气象站资料,其气候特点如下:
①气候垂直分带明显,由于治理工程区所处纬度较低,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山高谷深,致使治理工程区呈现典型的立体气候类型。

受气温等影响,蒸发量也随高度增加而减少,河谷区水面蒸发量最大。

②降水集中、暴雨频发,治理工程区11月至次年4月主要受干暖西风气流控制,晴天多,日照充足,降水少,降水仅占全年的12%左右,为干季。

5~10月受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影响,降水集中,占全年的88%左右,为雨
季。

以6~8月降水最集中,三个月降水量占全年的一半以上,达54~56%。

治理区海拔从河谷区到中山区及高山区降雨量增加,而光照时间减少。

每年5~10月为雨季,主要受西南暖湿气候控制、水气充沛,当它与南下冷空气相遇或受地形阻挡而强迫抬升时,往往形成大量降雨;同时雨季多暴雨,暴雨和阵雨量约占年总降水量的一半以上,根据收集鲁甸气象站资料,最大暴雨强度24小时达137.4mm。

11月至次年4月为干季,主要受西风干暖气流控制,形成气温高、日温差大、降水少的特点。

雨季强烈暴雨和丰水高度带内,可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丰富的水源。

二、水文
沙坝河及龙泉河为牛栏江一级支流,属金沙江水系,流域地理坐标东经103°22′16″~103°34′35″,北纬27°03′24″~27°20′30″,源头发源于昭阳区与鲁甸县交界的大梁子附近,源头高程2790.4m,流向由北向南,沿途经过管家沟、孟家湾、明堂、岔河、大梨树、荒田到呼噜寨,流向由东北转向西南,再经过汪家沟、大坪子、苟家湾、牛草坪,于天生桥处协同龙泉河渡过暗河汇入牛栏江,最低点位于沙坝河与牛栏江交汇的天生桥处,高程1080m,流域内东北部高,西南部低,主河道长48.9km,流域面积215km2,平均比降23.3%,平均宽度为4.4km,形状系数为0.09。

沙坝河为鲁甸县境内最重要的河流之一,位于牛栏江干热河谷,为反季节蔬菜、烤烟、亚热带水果的主产区。

植被较好,河流流量小,两岸局部地段有河漫滩台阶地分布。

人为工程活动影响强烈,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各支流和小溪口形成众多冲积扇。

河床不稳定,河道多变,据月亮湾水库可行性研究报告资料,河水每立方米最大含沙量为220kg,最大流量670m3/s,最小流量6.1m3/s,多年平均流量36.8m3/s,水土流失严重。

流域内主要的水利设施为月亮湾水库,月亮湾水库位于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城西部小寨乡河上游月亮湾,距鲁甸县城7km。

距离昭通市34km。

月亮湾水库径流面积99.0km2,初拟坝高61.9m坝址河床高程1578.5m,水库正常水位1626.20m,总库容2217.3万m3。

水库枢纽设大坝、导流隧洞、输水隧洞、溢洪道等建筑物。

灌溉渠道总长60.26㎞,其中沙坝干渠长30.06㎞,龙头山干渠长31.2km。

设计灌溉面积3.29万亩,解决3.75万人及1.69万头牲畜饮水困难。

治理项目区分布于沙坝河的中下游河段,即汪家沟至天生桥段,月亮湾水库的下游,全长25.4km,占整个河道长的50%左右,纵坡为1.0%,小寨段沿岸有600m宽的河漫滩分布,河床开阔成“U”型,冲淤变化频繁,河床摆动较大,河水终年浑浊,含沙量高,两岸河口形成较大的冲积、泥石流堆积扇,溪沟、河流口冲积扇、泥石流堆积众多,由于人口众多,受人为工程活动影响较强烈,对河谷、泥石流堆积影响较大,流域内植被差,岩体风化严重,泥石流发育,水土流失突出。

沙坝河主要分布于玄武岩、砂岩及灰岩地层分布区,区内两岸发育有数十条规模不等的侵蚀性沟谷,形成大量堆积物堆积河床上,大多直抵沙坝河河床,加之沙坝河流域产水量较小,携带能力不强,致使沙坝河河床以淤积为主。

治理工程区的泥石流沟,局部有常年流水,勘查期间为旱季,局部沟谷干涸,有水沟谷流量在5.8~40l/s,六道箐泥石流沟:流域面积1.19km2,东南至西北走向,长约2.30km,宽约0.65km,纵坡197.43‰,羽状水系,流量在1~2l/s,,雨季增加数倍至数十倍,于小寨乡河口村附近汇入沙坝河。

由于人类工程活动中的生活饮用水引流、灌溉引流等影响下,致使沟口旱季流量大大减小,由于各沟高差起伏变化较大,汇水面积及径流条件等因素影响,地表水的侵蚀活动及径流影响对地表水活动影响较大,据访问,各沟在雨季或暴
雨后,流量可增大数倍到数十倍,为泥石流的爆发提供了有效的水动力条件。

2.2地形地貌
沙坝河流域属于云贵高原乌蒙山系西缘,为牛栏江及其支流构成的河间地块北侧斜坡区,总体地势北高、南低,以强侵蚀、溶蚀低~中山峪谷地貌为总体特征,区内河流及山脉走向大体为北东~南西向,与构造线基本一致,属金沙江水系牛栏江右岸一级支流,沙坝河河源最高点大梁子2790.4m,与牛栏江汇口高程1080m,高差1710m。

主河道长48.9km,平均比降23.3‰。

根据成因类型和组合形态,区内沙坝河主河主要呈“U”型谷,沟面宽约20~150m;两侧支沟多为狭窄“V”型谷,局部为“U”型谷,切割深度较深,一般深度为5~25m,局部地段更深,超过50m,沟面宽约10~50m,局部地段较为狭窄,宽度不超过5m。

海拔2000m以上冲沟发育较多,切割较深,多数沟底呈尖的“V”型。

沟床平均纵坡降25.6~73.5%,沟谷内侵蚀切割较强烈,局部见阶梯状跌水陡坎(详见照片2-1)。

照片2-1、沙坝河河谷地貌
2.3地层岩性及岩土体工程特
一、项目区地层
沙坝河流域泥石流治理项目区出露的地层较多,基岩地层从老到新依次为中
生界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
1q+m)、二叠系上统玄武岩组(P
2
β)、三叠系下统(T
1
f)
飞仙关组,局部夹有三叠系下统(T
1y)永宁镇组;第四系人工堆积层(Q
4
ml)主要沿
沟带路分布,各沟段均有分布,其余地层各沟零星有分布。

二、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治理工程区岩土体划分土体和岩体两类,具体如下:
(1)土体
①人工填土碎石土单层土体,为第四系人工堆积层(Q
4
ml),土体结构松散,欠压密,力学强度低,分布于修筑公路、修筑渠道等人工弃渣地段,沙坝河流域内分布较广泛,在暴雨及连续降雨时往往成为泥石流的物源。

②以粘性土为主的单层土体,包括第四系残坡积层(Q
4
el+dl),岩性以含砾粉质粘土为主,多以硬塑状为主,局部土质松散,极易遭受侵蚀,常常分布于治理工程区相对较平缓的山脊部位,力学强度较低,往往以坡面侵蚀、细沟侵蚀为泥石流沟提供物源。

②以卵石混块石、碎石及块石、碎石混卵石为主的单层土体,包括第四系冲
洪积层(Q
4al+pl)、第四系洪积层(Q
4
pl)、第四系泥石流堆积层(Q
4
sef)、第四系滑坡堆
积体(Q
4del)、Q
4
pl洪积层、Q
2
pl洪积层,岩性以碎块石、碎石为主混杂粘性土、砂
土。

力学强度较高,一般为中密到密实,分布于泥石流沟沟底或断陷盆地中,在暴雨或连续降雨时,往往成为泥石流的物源。

(2)岩体
中-薄层状较硬砂岩、软质泥岩岩组:包含下三叠系飞仙关、宣威组地层,地层岩性以砂岩、泥岩,局部夹煤层分布为主,受区域地质构造活动影响强烈,
岩体风化差异较大,分布不均匀,稳定性差,易分化,强度差异变化较大,风化差异易导致崩塌、滑坡变形破坏危害。

沿斜坡面覆盖层厚度变化较大,易产生坡面、细沟侵蚀,为泥石流提供物源。

表2-3、治理区各泥石流沟流域第四系地层特征表
表2-4、治理区各泥石流沟流域基岩地层表
2.4、地质构造与地震
2.4.1项目区地质构造
项目区主要分布于罗马口断层带的核部,主要受F 3罗马口断层、F 4沙坝断层、
F 5鲁甸断层及小寨向斜的影响,F 3罗马口断层分布于治理区的西部,即龙泉河一
带,F 4沙坝断层沿沙坝河河谷分布,F 5鲁甸断层分布于治理区的东侧,小河口泥
石流沟上游出露比较明显,有明显的断层破碎现象,其规模、性质、断层特征具体分述如下,以及表2-5。

F 3罗马口断层:位于龙树街、骡马口一线,呈北东30°-40°方向延伸,局
部地段偏向南北或北北东向,在区内长约50公里,该断层切割了沧浪铺组(∈1c)-峨眉山玄武岩组(P 2β)等地层单元,并常见不同层位之地层直接接触,岩石多挤
压破碎。

断层面向南东倾斜,倾角50
°以上,表明该断层属南东盘,向北西斜冲的压扭性断层。

黄泥坡一带见沧浪铺组(∈1c)与栖霞-茅口组(P 1q+m)直接接
触,反映了该断层相对挫移之巨大规模。

其北段于骡马口东北约10公里的箐脚沟附近与南北向五里牌断层呈锐角斜接,经局部重合后继续向东北方向伸出县街。

该断层沿线近期还有地震发生,其震感有由南西向北东逐渐减弱之势。

罗马口断层是该构造带的主干成分,与其大体平行的鲁甸断层等合组为骡马口断裂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晚古生代-中生代地层的沉积和分布。

表2-5、项目区构造分布一览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