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 第1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性性状:杂种一代中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如矮茎。
性状分离: 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 性性状的现象。
七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数据
性状 茎的高度
一种性状 787(高)
另一种性状 F2的比 277(矮) 2.84:1
种子形状 5474(圆滑) 1850(皱缩) 2.96:1
子叶颜色 6022(黄色) 2001(绿色) 3.01:1 花的位置 651(叶腋) 207(茎顶) 3.14:1
F1
高茎 (Dd)
×
F2பைடு நூலகம்
高茎 (D) 矮茎 (d)
3
1
四、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P
高茎 (DD) × 矮茎 (dd)
F1
高茎 (Dd)
×
F2
高茎 (D) 矮茎 (d)
3
1
纯合子:由相同遗传因子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遗传因子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P
高茎 (DD) ×
矮茎 (dd)
豌豆:雌雄同花,自花授粉,闭花授粉。
♀母本
♂父本
人工异花传粉(人工杂交)
去雄 套袋 授粉 套袋
豌豆的7对相对性状
二、豌豆的优点
1.豌豆是自花传粉,且是闭花受粉的植物。 2.花比较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 3.豌豆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三、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显性性状:杂种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如高茎。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 第1章
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第1课时)
你同意融合遗传学的观点吗?有什么证据?
一、孟德尔
八年耕耘源于对科学的痴迷, 一畦畦豌豆蕴藏遗传的秘密。 实验设计开辟了研究的新路, 数学统计揭示出遗传的规律。
二、豌豆的优点
雌蕊
雄蕊
自花授粉
异花授粉
玉米:雌雄同株异花
小麦:雌雄同株同花
种皮颜色 705(灰色) 224(白色) 3.15:1
豆荚形状 882(饱满) 299(不饱满) 2.95:1
子叶颜色 428(绿色) 152(黄色) 2.82:1
四、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P
高茎 (D)× 矮茎 (d)
F1
高茎 (D)
×
F2
高茎 (D) 矮茎 (d)
3
1
四、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P
高茎 (D)× 矮茎 (d)
配子
D
雌配子
F1
高茎 Dd
d 雄配子
高茎
矮茎
P
DD × dd
配子
D
d
F1
Dd
高茎
高茎
F1
Dd
配子 D
d
高茎
Dd
D dd
F2 DD 高茎
Dd
高茎
1:
2
Dd
×dd
高茎 矮茎
:1
谢谢 看
收观
性状分离: 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 性性状的现象。
七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数据
性状 茎的高度
一种性状 787(高)
另一种性状 F2的比 277(矮) 2.84:1
种子形状 5474(圆滑) 1850(皱缩) 2.96:1
子叶颜色 6022(黄色) 2001(绿色) 3.01:1 花的位置 651(叶腋) 207(茎顶) 3.14:1
F1
高茎 (Dd)
×
F2பைடு நூலகம்
高茎 (D) 矮茎 (d)
3
1
四、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P
高茎 (DD) × 矮茎 (dd)
F1
高茎 (Dd)
×
F2
高茎 (D) 矮茎 (d)
3
1
纯合子:由相同遗传因子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遗传因子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P
高茎 (DD) ×
矮茎 (dd)
豌豆:雌雄同花,自花授粉,闭花授粉。
♀母本
♂父本
人工异花传粉(人工杂交)
去雄 套袋 授粉 套袋
豌豆的7对相对性状
二、豌豆的优点
1.豌豆是自花传粉,且是闭花受粉的植物。 2.花比较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 3.豌豆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三、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显性性状:杂种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如高茎。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 第1章
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第1课时)
你同意融合遗传学的观点吗?有什么证据?
一、孟德尔
八年耕耘源于对科学的痴迷, 一畦畦豌豆蕴藏遗传的秘密。 实验设计开辟了研究的新路, 数学统计揭示出遗传的规律。
二、豌豆的优点
雌蕊
雄蕊
自花授粉
异花授粉
玉米:雌雄同株异花
小麦:雌雄同株同花
种皮颜色 705(灰色) 224(白色) 3.15:1
豆荚形状 882(饱满) 299(不饱满) 2.95:1
子叶颜色 428(绿色) 152(黄色) 2.82:1
四、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P
高茎 (D)× 矮茎 (d)
F1
高茎 (D)
×
F2
高茎 (D) 矮茎 (d)
3
1
四、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P
高茎 (D)× 矮茎 (d)
配子
D
雌配子
F1
高茎 Dd
d 雄配子
高茎
矮茎
P
DD × dd
配子
D
d
F1
Dd
高茎
高茎
F1
Dd
配子 D
d
高茎
Dd
D dd
F2 DD 高茎
Dd
高茎
1:
2
Dd
×dd
高茎 矮茎
:1
谢谢 看
收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