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精品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第1篇】
小环节,折射大问题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金色的鱼钩》是人教课标版小语第十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课堂上学习气氛活跃,学生在深入感悟重点句子时,能做到独立思考,及时批注,勇于表达。

只是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一环节中,尽管已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读文,并引导组内讨论,但其表现并不尽人意——或语言啰嗦,句不达意;或叙述混乱,不份主次。

对于这一环节出现的问题,我疑惑重重。

我一直非常注重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经常鼓励他们要敢于说,勤于说,精于说,在品评文本时,可以看出效果喜人。

但是,此时他们面对“归纳主要内容”这支“散兵游勇”时,却铩羽而归,狼狈不堪……怎么回事?
所幸,学校领导来班级听了这堂常态课,在课后评课中,一语道破天机——学生毫无章法地乱说一气,主要源于教师未曾有意识地教给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对呀,回忆以往的课堂,我真的忽视了方法指导,学生总是靠着自己的感觉来完成这项任务,而我也并没有认真检查对待。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已悄然成为课堂上的“鸡肋”了。

叶圣陶老先生曾疾声呼吁“教是为了不教”,而我呢,在训练学生的此项能力时,跳过“教”,一步踏上了“不教”。

结果是:以前有
多么志得意满,现在就有多么灰头土脸!没有系统、科学的理论作竹篙,学生又怎能把语文的小舟撑离码头,快意游曳?
找到了问题的源头,也就辨明了今后要努力的方向,即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教给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并根据课文的实际情况,运用相应的方法。

经过领导的悉心指导及大量翻阅相关资料后,现提炼出五条“锦囊妙计”,与各位语文教师共飨:
一、段意归并法。

把每段的段意连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先把全文读一遍,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再一段一段认真的读,读懂每个段,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只要把每个段落大意合理地连接起来,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题目拓展法。

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从审题入手,弄懂题目的含义,然后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脉落分析法。

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

找出文中的六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

四、重点词句法。

有些文章结构上的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或内容上的中心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五、寻找事件法。

找到记叙文中的主要事件,用一、二句话高度概括。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一节常态课中的一个小环节,就可以看出教师对于“语文应体现工具性”的漠视。

真是小环节,也能折射出大问题。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第2篇】
教学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通过看图和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培养爱美的情趣;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

一、抓重点句,贯穿全文。

我抓住能够贯穿全文的重点句“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

”层层深入学习挖掘文章内涵。

从文章开头质疑为什么三大名胜趵突泉却占据一半进入课文学习。

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引到老舍爷爷游览了趵突泉后,怪不得发出这样的感叹:“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

”欣赏完大泉的气势美,小泉的姿态美后,再次诵读“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

”时加深对此句话的理解、感悟。

而在学完小泉的有趣之后,有回归到:“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

”一次次的回归,让学生逐渐地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二、课后整体感悟。

课已经结束了,静下心来反思这一节,有欣慰,也有遗憾。

一、课前引领学生拓展性阅读不够,因此孩子语言的积累不够丰富,影响学生更好的了解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能量。

二、小泉一段中的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启发引导的还不够,一方面省去的是前面出现过的小泉有趣姿态,另一方面是学生产生的无尽遐想,当时我只考虑到了后者。

我觉得每一次试讲都促使我更深入地去与文本进行对话,都能帮助我更深入地挖掘教材、把握教材,更好地体现教材的弹性,在今后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三,在处理学生理解小泉水泡变化钱姿百态时,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读课文后想象并画在画纸上,然后由学生说一说所画的是哪个情景,这一环节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不还不够明显,还应重新设计,精益求精达到更完美的效果。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第3篇】
《金色的鱼钩》本是一篇学生自学的课文,但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学生理解起来存在很大的困难,我便带着学生将课文简要的理解了一遍。

我发现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理解起来更快、更容易些。

虽然我叫学生自学时可以互相讨论,但学生都只在自己读,没有在一起交流,这样花去了很多时间,效率不够好。

这让我想到以前学生在学习这类课文时,我要么叫学生自己读课文自己解决课后习题,要么会直接将课后习题的答案告诉学生。

这两种做法都存在许多弊端,前者是一味的放,让学生在读课文和做习题时增加了难度,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
到位,往往不能准确的回答问题,一遍,两遍。

老是不对,就搓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者则没有充分的给学生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只是被动的接受答案,并不知道课文里讲了些什么,问题的意思是什么?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依靠老师说答案的懒惰思想,不再主动的朗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

看来,自学课文不能一味的放手,老师还要在一旁加以引导,学生才不会处于一知半解之中。

老师要把握好放与收的度,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