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桐褐边绿刺蛾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2
了解油桐褐边绿刺蛾的发生规律 和制定有效的防治方法,对于保 护森林资源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 意义。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通过对油桐褐边绿刺蛾的生活习 性、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的研究 ,为科学防控该害虫提供理论依 据和实践指导。
研究方法
采用野外调查、室内观察和药剂 试验等方法,对油桐褐边绿刺蛾 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进行研究 。
02
油桐褐边绿刺蛾的生物学特性
分类学特征
分类地位
油桐褐边绿刺蛾属于鳞翅目刺蛾科。
常见种类
中国南方地区较为常见。
生命周期及习性
生命周期
油桐褐边绿刺蛾的生命周期包括卵、 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习性
幼虫主要活动在寄主植物的叶片上, 以植物的叶肉为食,喜群集。
地理分布与寄主植物
地理分布
油桐褐边绿刺蛾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特别是长江流域 及以南的各省区。
油桐褐边绿刺蛾的发生规律 及防治方法
汇报人:
日期:
• 引言 • 油桐褐边绿刺蛾的生物学特性 • 发生规律及预测模型 • 防治方法及实践案例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
油桐褐边绿刺蛾是一种常见的食 叶害虫,对林木和园林植物的叶 片造成严重的危害,影响植物的 正常生长和发育。
04
防治方法及实践案例
防治策略与技术
生态调控
利用生物多样性,通过种植不 同的植物,利用天敌自然控制
其种群数量。
物理防治
使用灯光诱杀成虫,减少繁殖 数量。
生物防治
使用生物农药,如苏云杆菌等 ,对幼虫进行防治。
化学防治
使用化学农药,如有机磷、拟 除虫菊酯等,对幼虫进行防治

实践案例分析
案例一
某山区油桐种植区,采用生态调控方法,通过种植不同植物,吸引更多天敌,有 效控制了油桐褐边绿刺蛾的种群数量。
越冬场所
幼虫主要在寄主植物的枯枝残 叶中越冬,少数在树皮下或树
干裂缝中越冬。
预测模型构建
01
02
03
气象因素
温度、湿度、降雨量等气 象因素对油桐褐边绿刺蛾 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具有显 著影响。
数学模型
利用回归分析、神经网络 等方法,建立油桐褐边绿 刺蛾的发生数量与气象因 素之间的预测模型。
模型验证
通过历史数据的回代验证 ,评估预测模型的准确性 和可靠性。
寄主植物
油桐褐边绿刺蛾的寄主植物主要为油桐、茶树、桑树等植物 。
03
发生规律及预测模型
发生规律研究
01
02
03
04
分布区域
油桐褐边绿刺蛾主要分布在亚 洲、欧洲和北美洲等地区。
寄主植物
油桐、杨树、柳树、榆树等阔 叶树是该虫的主要寄主。
生活史
该虫一年发生1~2代,以幼 虫在寄主植物的枯枝残叶中越
冬。

同时,需要加强林业管理,提高 植物的抗虫能力,减少害虫的发
生和危害。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张国君, 徐天森, 王插青, 等. 油 桐褐边绿刺蛾在江西发生为害 初报[J]. 中国森林病虫, 2004, 23(1): 29-31.
赵刚, 王志勇, 李秀荣. 油桐褐 边绿刺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 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23): 7078-7079.
王大鹏, 王小鹏, 朱晓峰. 油桐 褐边绿刺蛾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 2010(7): 195-196.
TH快速杀 灭害虫,但长期使用会对环境造成严重 污染,且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因此, 需要寻找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防治方法

研究不足与展望
目前对油桐褐边绿刺蛾的防治方 法仍以化学农药为主,缺乏更加
环保和可持续的防治手段。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该害虫的生 态学特性、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 ,以期找到更加有效的防治手段
案例二
某油桐种植大户,采用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使用灯光诱杀成虫, 同时使用化学农药对幼虫进行防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油桐褐边绿刺蛾是一种危害严重的林业 害虫,对油桐、苹果、杨树等多种植物
造成严重的损害。
通过对该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 和防治方法的研究,发现该害虫具有明 显的季节性,且繁殖能力强,传播速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