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12月月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60分种;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1卷
一、单选题
1、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与清明节习俗相关联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
2、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这一论述说明西周时期( )
A.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
B.分封制度以宗法关系为基础
C.分封制度凸显中央集权
D.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3、“(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封神农之后于焦……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这表明西周实行(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井田制
D.君主专制
4、“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从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

”那么,秦朝在中央设置的“监察官”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枢密使
5、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 )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D.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6、下列关于三公九卿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②秦始皇建立三公九卿制的目的是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分权于三公九卿
③三公中的太尉负责监察百官
④汉朝继续沿用秦代的三公九卿制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④
7、一位教师教授中国近代史时要求学生为如图的漫画写一句主题词。

下列分别为四位同学的说法,你认为错误的是( )
A.甲:洋人的朝廷
B.乙:傀儡政府
C.丙: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丁:相互提携共同发展
8、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指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土之诸侯未必皆贤,即使因其不贤而易置之,而其政令不能尽出于王朝,其民之视听不能尽属于天子。

故常散而不能聚,弱而不强。

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

”可见县邑制的出现( )
A.完成了封建专制国家的统一
B.维系了君臣间的宗法关系
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根源
D.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9、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10、“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

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

”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11、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

这里的“客观条件”最主要是指( )
A.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形成
B.宗法制的瓦解,皇帝制度确立
C.分封制的瓦解,实施郡国并行
D.秦灭六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
12、“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

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

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

’案问莫服。

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

”这主要反映了( ) A.中央与地方矛盾加剧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秦朝监察机构的完善
D.君主专制下的暴政
13、根据所学知识,如图所示表格空白处最合适内容当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郡县制
14、日本投降后,重庆有一个灯谜,谜面是“日本无条件宣告投降的原因”,打一中国古代历史人物。

当时谜底有两个:①屈原(原子弹);②苏(苏联)武。

对此正确的认识应当是( )
A.以上两个谜底都正确,反映了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
B.以上两个谜底都正确,它准确地反映了中国抗战胜利的外因
C.以上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作用
D.以上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中华民族为抗战胜利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和所起的作用
15、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16、西周实行分封制,其根本目的是( )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势力
C.排斥异性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周王朝统治
17、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
A.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
18、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中国也。

”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 )
A.皇帝制
B.三公九卿
C.郡县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9、在秦朝,被称为“百官之首”的是( )
A.丞相
B.三公
C.太尉
D.御史大夫
20、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

这反映出唐代( )
A.官员特权遭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21、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
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
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22、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

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
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
23、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
①西周推行的宗法等级关②西周有着严格的礼乐定制③西周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④西周推行嫡长子继承制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4、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晚期(明清时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大,主要在于( )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C.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D.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
25、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

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

这种建筑布局( )
A.深受宗法影响
B.突出皇权至上
C.体现宗教色彩
D.利于邻里和睦
26、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一书中指出:“严格说封建的社会的要素是这样: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
而兼地主。

”材料中的“地主”和后世相比,其特殊性主要在于( )
A.拥有世袭统治权
B.所属土地可以买卖
C.尊重上级的权威
D.属下人民归其管理
27、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

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
B.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
C.分封制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
D.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
28、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

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29、皇帝在中央同时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其直接目的是( )
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B.削弱地方权力
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防止大臣专权
30、说宋代宰相职权受到削弱,理由不包括( )
A.枢密院成为最高军事机构
B.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掌行政权
C.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
D.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31、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仔细看。

”该诗直接说明了( )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处的设置,意味着封建制度已经衰败
32、史料记载,从洪武十八年(1385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内,他批阅内外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处理国事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札二百多件,处理国事
四百多件。

为减轻负担,明太祖( )
A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C.设立内阁分理政务
D.设立丞相分理政务
33、、某边疆地区出现危机,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代兵部尽速调兵迎敌;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草,以备部队急用。

幕僚根据皇帝的旨意,草拟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兵部、户部等单位执行。

该皇帝应是下面中的( )
A.秦始皇
B.唐太宗
C.宋仁宗
D.明太祖
34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
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

由此可见,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 )
A.品行、才学
B.家庭背景
C.个人声望
D.考试成绩
35、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

”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秦代宰相作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明代初年,明太祖废宰相,皇权、相权矛盾终结,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第二卷
二、材料题
36、古代中国政治运行机制存在着强化君主专制与官僚群体分权制约、强化中央集权与分权弱化地方自主权的矛盾统一,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体系。

阅读以下观点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专注于政治运行机制建设,把最高领导人冠以皇帝称谓,建立了三公九卿的官僚制度,创设了郡县式的管理模式。

秦代建立的行政、军事、监察、运行机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立制衡管理机制。

----摘编自《中国政治文明运行机制路径与选择》
材料二唐朝在政治运行机制的继承与创新方面做的比较好,通过制度变化,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在牵制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严密的体系。

----摘编自《中国政治文明运行机制路径与选择》
材料三“中国疆土辽阔,民族冗杂,文化深厚,实行中央集权制有其必然性。

”中国历史表明,中央集权制的一个好处是避免内战。

中国历史上,凡是中央集权有力的,就是国泰民安,凡是朝廷羸弱,必是内乱不断。

宋以后就不再打内战。

近代以来,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废除。

结果是,从1912年到1925年孙中山去世的13年间,其间有14省宣布独立,根据统计,大小战争约有四百多场。

毛泽东打倒蒋介石,让中国38年战乱之后重归中央集权。

新中国成立63年来,我们没打过一次内战,历史证明,只要丢了中央集权,立刻就进入纷争的内战状态。

----摘编自《中国政治文明运行机制路径与选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始皇在制度建设上有哪些举措?结合秦朝中央官制,你如何理解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立制衡管理机制”?(1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变化了哪些制度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8
分)
(3)结合材料三,说一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

(6分)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的选官制度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也影响着士人阶层的演化。

材料一汉代选官“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二如果前期地方推举制还一定程度上基于财产状况的差别(门第),容易造成门阀世家,不利于国家集权向心力的凝聚,那么科举制的妙处,它基于考试录用原则,……士大夫实际已
失去了与君主分庭抗礼现实与心理的任何依据。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三北宋时期,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对于文官队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之改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儒学程朱理学思潮的出现,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

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的力量,坦坦荡荡地宣布自身之政治权利,参与治理国家政事。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请指出汉代实行的选官制度。

由此概括汉代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材料二中的“前期地方推举制”是指什么制度?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所发挥的作用。

(3)据材料三,概括宋代政治文化的中心内容,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演进中得到的有益启示?
参考答案
1-5 CBACA 6-10 DDDAD 11-15 ADCDA 16-20 DBDAC 21-25 ADCDA
26-30 ABDDC 31-35 ABDAC
36、
(1)举措: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

理解: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掌律令,管监察;太尉负责管军务,三者相互牵制、彼此制约,共同对皇帝负责,可有效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皇权专制。

(2)制度变化:①完善中央三省六部制度,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皇权。

②完善了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

(3)作用: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文化发展、多民族之间的融合,可有效避免内战,有利于国泰民安。

37、(1)具体措施:兴办太学;实行察举制;重用儒学家。

(2)制度:九品中正制。

作用:通过考试录用打破了特权垄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中心内容: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国事。

主要原因: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理学的形成;士人主题意识的觉醒。

(4)启示:官员的选拔注重选贤任能;调动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