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学习目标】
1.理解控制人口规模是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
2.掌握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3.辩证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4.结合课文理论与实例,探讨我国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教材导航】
【问题探究】
1.读P102“阅读”,说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制定的原因、目的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针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重大环境问题,1992年154个国家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签署的。
目的是遏制人类对气候系统的有害干预,是大气圈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一个安全的水平上,使生态系统自然地适应气候的变化,保证粮食生产不受威胁,并以可持续的方式发展经济。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有人口措施、能源措施、生态措施等。
2.控制人口规模的原因、途径、目的是什么?
原因途径目的
世界人口基数大,如果不进行有效的人口控制,人口增长快,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超过100亿,届时,地球将人满为患,资源更加缺乏,环境污染更为严重,生态系统更不稳定,人类的生存发展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实行人口
控制政策,限制
人口增长
把各个地区的人口
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减
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
力,协调人口、资源、环
境与发展的关系。
人口增长
控
制
人
口
规
模
实现
人地
协调
发展
的根
本措
施
生态恶化
环境问题
增长率
较高
人
口
压
力
大
废物排放
超过环境
自净能力
物质需求
超过环境
供给能力
环境
污染
资源
短缺
基数庞
大
3.比较传统发展模式与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
【基础例题】
例1.(2008年江苏卷)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的叙述,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 全球各地的气温持续上升
B. 我国各地的降水量普遍增多
C. 全球各地的河湖水位上升
D. 我国西部山地冰雪总量减少
解析:全球气候变暖是指全球绝大部分地区气温上升,而我国的亚热带地区降水反而会有所减少,所以该地区的河湖水水位会降低,但我国西部地区的冰雪因气候回升冰雪大量融化,冰雪总量会减少。
答案:D
例2.(2008年江苏卷)下图为“1951—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受沙尘暴影响强度比例统计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北部受沙尘暴影响强度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2)北京市受沙尘暴影响的强度总体上为度。
我国北部的沙尘暴多发生在季,主要因为该季节我国北部地区气候,植被稀少,且常有天气系统活动,风力强劲。
(3)首钢集团的搬迁使北京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首钢搬迁所运用的主要环境管理手段是(填选项字母)。
(4)贯彻“绿色奥运”理念,你认为进一步改善北京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应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从图中的资料可以我国沙尘暴的轻重程度从西向东逐渐减弱,而北京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受沙尘暴影响程度相对较轻。
春季,我国北方比较干燥,多大风,植物还未复苏,是沙尘暴多发季节。
北京的主要城市职能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应限制耗能高、污染重的企业发展,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倡导绿色消费理念,为改善北京的城市环境和减少沙尘暴,还应该大力提倡在城区和北京的远西北郊区植树造林。
答案:(1)由西向东逐渐减弱(2)轻春干燥(少雨)冷锋(3)A
(4)改善能源结构;控制废气排放;植树造林;加强风沙源地的生态建设
【基础训练】
1. 造成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有()
①华北地区多为半湿润半干旱区,降水集中在7~8月,而冬春季持续干旱,降水年际变化也较大。
②人口众多且增长较快,工农业发展迅速,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状况。
③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污染和浪费严重。
④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频率加大。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2. 目前缓解华北地区春旱用水紧张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措施是()
A. 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
B. 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
C. 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
D. 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
3.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有①控制人口增长②开发南极大陆为旅游区③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④大力开采和使用热带雨林 ( )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4. 协调人地关系就应协调好 ( )
①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③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④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5. 关于清洁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清洁生产始终是工厂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B. 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焦点放在末端处理上,即产品使用后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C. 生产所需的资料和能源都来自于外部环境,同时又把产品废弃物归还给外部环境
D. 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发展绿色食品,增强环境意识,是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
据此回答6-7题。
6. 绿色食品是指()
A. 绿颜色的营养食品
B. 有叶绿素的营养食品
C. 经济附加值高的营养食品
D. 安全、无公害的营养食品
7. 倡导“免赠贺卡”“免用一次性木筷”的出发点是()
A. 减少个人经济支出
B. 减少固体垃圾
C. 节约木材,保护森林
D. 移风易俗
8. 下列说法,属于合理利用资源的有①盲目扩大耕地面积②干旱半干旱区退耕还林③山地缓坡修筑梯田④围湖造田⑤随意开挖矿产资源⑥适度开采地下水()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②⑤ D. ②③⑥(2008年江苏卷)下图为“我国某河流中游水文观测站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
读图回答9-11题。
9.该流域()
A.雨水是河水主要的补给来源
B.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春秋季节
C. 径流量随降水量同步增减
D.枯水期流量小,输沙量大
10. 该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 土地沙漠化
B. 水土流失
C.土壤盐碱化 D.地面沉降
11.该环境问题易导致下游()
A. 径流量减少,不易决堤泛滥 B.径流量增多,季节变化减小C.输沙量大,水库淤积严重 D.流速减慢,利于内河航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