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课文诗词鉴赏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198e3bb4b35eefdc8d333e2.png)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词鉴赏。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________的景象,全诗传达出诗人________的心境。
(2)“独”是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的妙处。
【答案】(1)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描绘了夜深人静,诗人月下独坐,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2)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独坐幽篁里”,这句话的意思是: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
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
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把握,首先明确诗歌内容,找出诗句中包含的意象,体会表达的作者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结合诗句内容,明确句意,揣摩写出的内容。
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表达的感情。
2.阅读下面的诗文,回答问题。
未选择的路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20bb7c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0b.png)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木兰诗》的背景、内容和它所体现的家国情怀、英雄主义精神。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发扬这些优秀品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木兰诗》的学习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问方式引起了学生们的思考,他们积极地分享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经历,这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花木兰这一角色的形象非常感兴趣。通过分析诗句,他们逐渐理解了诗中的修辞手法和生僻字词。在讲解重点难点时,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贴近生活的解释,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看到他们恍然大悟的表情,我觉得这一部分的教学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诗词仿写:学生可能缺乏仿写经验,不知道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创作,教师应提供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仿写技巧。
举例:在讲解生僻字词时,教师可以列举“戎装”一词,解释其意涵,并让学生尝试用这个词造句,加深理解。在分析修辞手法时,教师可选取“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这一句,引导学生识别对偶的修辞手法,并解释其在诗句中的作用。在感悟文化内涵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家国情怀和孝道精神。在仿写环节,教师可以提供示例,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创作。通过这些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高学习效果。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木兰诗》的背景和基本内容。《木兰诗》是一首描绘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叙事诗,它体现了家国情怀和英雄主义精神。这首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不仅展示了古代女性的英勇形象,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诗词五首》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诗词五首》](https://img.taocdn.com/s3/m/9b8ac58179563c1ec5da71b9.png)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诗词五首》25.《诗词五首》【第一部分:背景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
人境:人世间。
车马喧:诗中指世俗往来的纷扰。
日夕:接近黄昏的时候。
真意:真正的意趣。
辨:辨别,说明。
客路:旅途。
风正:顺风。
残夜:夜将尽之时。
旧年:一年将要结束的时候。
乡书:家信。
天街:京城的街道。
润如酥:滋润如酥。
酥,奶油。
绝胜:绝佳。
黑云:诗中比喻敌军。
临:抵达。
声不起:声音不响。
这里指鼓声低沉。
玉龙:宝剑的代称。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一说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
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书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
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而折腰向乡里小人”,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
此后直到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王湾,生卒不详,洛阳人,先天年间进士。
开元初为荥阳主簿,仕终洛阳尉。
王湾文名早著,殷璠《河岳英灵集》说他“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
”尝往来吴楚之间,多有著述。
《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被张说激赏,亲手题在政事堂,让朝中文士人作为楷式。
韩愈(公元768~824年),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
自谓郡望晶黎,世称韩昌黎。
早孤,由嫂抚养。
刻苦自学。
贞元进士,任监察御史,以事贬为阳山令。
赦还后,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
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
七年级语文(下)期末复习专练《古诗文默写》
![七年级语文(下)期末复习专练《古诗文默写》](https://img.taocdn.com/s3/m/d4be90d72f60ddccdb38a0e1.png)
七年级语文(下)期末复习专练《古诗文默写》1.(2020·江苏苏州市·七年级期末)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①____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③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
(岑参《逢入京使》)④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
(杜牧《泊秦淮》)⑤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⑥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展现出农村古老而淳朴的乡土风俗,寄托他对农村民风热爱之情的一句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_____。
(赵师秀《约客》)⑧……中通外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爱莲说》)2.(2020·浙江杭州市·七年级期末)根据赏析点评,完成古诗文填空。
3.(2020·浙江绍兴市·七年级期末)古诗文默写填空。
天下家国。
天下之本在国,那是杜牧在《泊秦淮》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忧虑,是李商隐在《贾生》中“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____________”的愤慨;国之本在家,那是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乡思,是木兰“愿驰千里足,____________”的惦念;家之本在身,那是龚自珍在《己亥杂诗》(其五)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报效。
4.(2020·浙江七年级期末)(任务二:解诗词)(1)小颜成功选择了①______作为诗词题的答案(见下图)。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诗词五首》课文详细解析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诗词五首》课文详细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0377bb5e53a580216fcfe5a.png)
《诗词五首》课文详细解析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注释】迢迢:遥远。
牵牛星:即牛郎星,在银河北。
皎皎:明亮。
河汉:银河。
纤纤:形容手指细长。
擢(zhuó):伸出。
札(zhá)札: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章:布帛上的经纬纹理,文中指布帛。
零:落。
几许:多少。
盈盈:清澈、晶莹的样子。
间(jiàn):隔。
脉脉:含情凝视的样子。
语:文中是动词,交流、谈话。
【段析】诗的第一句即交代了牛郎、织女这两个人物。
“迢迢”写距离之远,“皎皎”写星光之亮。
这两个叠词兼写牵牛星和织女星,使人产生一种夜空广大、星光灿烂的视觉感受。
这是从远景遥望写起。
以织女的口吻抒发被困织机的哀怨和对自由爱情的渴求。
因思念而无法施展高超技艺,以至“终日不成章”;因思念无法排遣痛苦的折磨,以至“泣涕零如雨”。
“盈盈”形容水波之晶莹,“脉脉”形容注视之含情。
“盈盈”既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表现女子的美丽,还可表现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令人回味。
译文:牵牛星啊相隔得那样遥远,银河那边洁白的织女盼你。
她摆动着细长柔软的手儿,梭儿札札不停地穿过布机。
整日整夜她织不成一段布,相思眼泪如雨珠点点滴滴。
银河流水清清亮亮可以见底,织女牛郎就相隔这点点距离。
可正是那清亮的一水之隔,彼此相望不语聚不到一起。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位于长江的南岸。
楚国:文中指湖南、湖北一带。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大荒:广阔无边的原野。
海楼:即海市蜃楼,一种大气光学现象。
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折射或全反射,产生幻象,使远处景物显现在空中或地面上。
常发生在海边或沙漠地区。
【段析】首联直接扣题,交代了此行的目的。
颔联紧承首联,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鉴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72095844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f1.png)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鉴赏
本文档旨在对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进行鉴赏,为学生提供相关背景和理解帮助。
诗歌鉴赏
在七年级语文下册中,古代诗歌的鉴赏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通过研究古代诗歌,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并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古代诗歌概述
在研究古代诗歌之前,我们先要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古代诗歌以五言、七言为主,常用对仗、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此外,古代诗歌还注重节奏感和音乐感,所以在朗读时需要注意抑扬顿挫和抑扬格律。
古代诗歌作品
七年级语文下册中,我们将研究一些著名的古代诗歌作品,包括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
别》等。
通过分析这些作品的内容、结构和修辞手法,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美。
研究方法
在研究古代诗歌时,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1. 了解背景知识:学生可以通过了解相关历史、文化等知识,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2. 分析诗歌结构:学生可以分析诗歌的韵律、押韵、句式等结构特点,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整体结构和思想表达。
3. 理解修辞手法:学生可以研究和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对仗、比喻、拟人等,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4. 多次朗读:学生可以多次朗读诗歌,通过朗读来体味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以上是关于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鉴赏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欣赏古代诗歌。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代瑞雪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代瑞雪](https://img.taocdn.com/s3/m/68995bd7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b2.png)
准确定位,挖掘文本价值——《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设计成都市棕北中学代瑞雪教材说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出自《普希金诗集》,编排在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作为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诗歌。
五单元的诗歌、散文写景状物生动形象,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字里行间闪烁着哲理的光彩。
唯独普希金这首诗歌,短短八行,以劝告的口吻书写,没有形象可言,文本解读基本没有难度。
按常理,这是诗歌创作要尽力避免的,但这首诗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许多人的座右铭。
究其原因,是诗人以平等的语气娓娓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面对面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因此品味这首说理诗独特的语言特点,理解诗歌的哲理,正是这首诗歌在教学上的价值所在。
学情分析:课例分析:由于内容浅显易懂,又是自读课文,长期以来,这篇文章的教学被老师们粗略带过。
通过网络可杳询的发表在专业杂志上的课例只有寥寥数篇,如下:课例教学点选择统计表对3篇公开发表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进行统计,可以发现课例要么只注重文意的拓展,并没有着力去研究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教学活动脱离了文本本身:要么鉴赏词句泛泛而谈,缺少方法,不能以•篇诗歌字词的赏析带动更多诗词文章词句的鉴赏,这对于学生鉴赏评价能力的训练显然是不足的。
因此,我希望在这首诗歌的教学中,调动起学生的阅读经验针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并通过比较阅读鉴赏品析诗歌语言。
给学生以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感受诗歌内容。
2.牵连……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比较阅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方法:1.朗读法。
2.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一、漫谈诗歌、走近诗歌1.同学们,从我们牙牙学语的那一刻开始,我们的父母就一遍一遍教我们读占典诗词,迫不及待地将我们带入诗歌的国度。
诗歌究竟有什么魔力,让我们的爸爸妈妈如此疯狂?(带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2.那么,什么是诗歌呢?(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谈自己的认知。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7db33456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88.png)
《逢入京使》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朵奇葩。
今天要学习的是岑参。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歌《逢入京使》。
二、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岑参及本诗的创作背景。
2、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积累诗歌,细细揣摩并体会诗的妙处。
学习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学习难点:积累课文,细细揣摩并体会诗的妙处。
三、原文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四、注释《逢入京使》:选自《岑参集校注》。
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
漫漫:路途遥远的样子。
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凭:请求,烦劳。
传语:捎口信。
五、诗意回头向东望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迷漫;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
途中与你在马上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笔与纸;唯有烦劳你捎个口信,给我家里报个平安。
六、赏析故园东望路漫漫,“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
“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
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
“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
双袖龙钟泪不干。
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写思乡的情状。
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当然有点夸张,仍不失为真实,甚至可以说是更形象地表现了思乡的真情实感。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逢”字点出了题目。
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他一方面有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整体赏析: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思乡之情奔涌而出,不可遏止。
东望故园,长路漫漫,亲人远隔,怎能不让人泪雨滂沱!然而,诗人并没有过多沉浸在思乡的悲苦中,而是振作精神,安慰家人。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必背内容及古诗词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必背内容及古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20458cf6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54.png)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必背内容及古诗词(人教版)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3e92adfd1f34693daef3e79.png)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杨万里《桑茶坑道中》,完成下面小题。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1)说说“草满花堤水满溪”中“草满”一词的妙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一个“满”字写出了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满”在这里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去装点堤岸一般,显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为接着写儿童牧牛“花堤”提供了好的环境。
(2)这首诗借儿童牧牛情景,再现了夏日江南田园美景,表达了诗人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解析】【分析】(1)“草满花堤水满溪”的意思是“小溪里的流水却涨满河槽,岸边野草繁茂,野花肆意开放”。
在这样好的气候条件下,小溪被雨水充盈了,水面和堤齐平,这种情景用“满”字是合适的,常见的;而以“满”字写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原也不足为奇,但“满”在这里作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识地去装点堤岸一般,这就生动有趣了。
(2)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变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生机的“动”;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静”,加上第四句“一牛吃过柳阴西”的时动时静,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舒适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⑴一个“满”字写出了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满”在这里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去装点堤岸一般,显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为接着写儿童牧牛“花堤”提供了好的环境。
⑵这首诗借儿童牧牛情景,再现了夏日江南田园美景,表达了诗人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点评】⑴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要注意: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析景)有明显手法一定要指出。
点出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意境、感情)⑵通过抓关键要素来推断诗歌的情感类型,关键要素有:一、抓住诗题;二、抓住关键词句;三、抓住意象特点;四、注意诗歌给出的注释。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精品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3e11f2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86.png)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选自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并提高自身的想象力和对古文化的涵养。
本诗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岑参所作,是一首咏雪的送别诗,以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咏雪景,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在送别诗中很具有代表性。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对诗歌内容有了一个整体了解(山水田园诗、边塞诗……),但他们对诗歌的语言特点、表情达意的技巧以及历史背景等方面的了解还是比较生疏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和作品的基本情况,在不同形式的读、诵中加深对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岑参以及边塞诗的特点。
2.有感情的朗读并且背诵诗歌。
3.通过品读和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独特的画面美、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鼓励学生个体感悟,小组合作,体味诗歌优美的语言,把握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和昂扬乐观的英雄气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表现出的昂扬乐观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难点】1.领略岑参诗歌“奇丽”的特点,体会诗歌的画面美与语言美。
2.感悟诗人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
【教学方法】圈点勾画法、品读体验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边塞诗及作者所处时代背景资料、ppt、音频朗读、歌曲《送别》等。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宋代大文豪苏轼对人生发出这样的感慨。
是呀,离愁别恨作为一种永恒的存在,自古以来,就是文学作品表达的主题,因此也留下无数动人的诗篇。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到大漠边关,与诗人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感受一下他们的深情厚谊。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课文古诗词诵读《贾生》赏析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课文古诗词诵读《贾生》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c09227ccf84b9d528ea7a4c.png)
《贾生》赏析整体赏析贾谊被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作者却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
但诗人却独具慧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讽刺晚唐幻想成仙、荒于政事的帝王。
诗歌欲抑先扬,发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
首句特标“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
“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
次句隐括汉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
“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侧面烘托出贾谊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
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谊的推服器重。
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
其实,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
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汉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
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过人之处。
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高潮中开始。
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
可怜,即可惜。
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
初中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0课《毛泽东诗词二首》课文解析
![初中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0课《毛泽东诗词二首》课文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adb247bf7ec4afe04a1df52.png)
《毛泽东诗词二首》课文解析卜算子 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品味】 “已是悬崖百丈冰”写出了梅花所遭遇的逆境。
)(“犹”不但回避了孤独感,而且强调了自得、自如、自在之态。
)【段析】写出了梅花的生长环境、开放季节,突出梅花俏丽多姿、耐寒的品质,写出了梅花催春的战斗风姿。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品味】 “俏”在这首词中重用,一再强调,平添独特的美感。
“俏”字有阴性之美,却不柔弱,实际上有一种峭拔的格调。
)【段析】以设想口吻,描绘春色美景以及在这美景中微笑不言的梅花,赞咏了梅花报春的奉献精神。
沁园春 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品味】 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画线句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把北国雪景描写得既具体可感,又气势磅礴。
)【段析】词的上片,具体描绘出北国风光,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①词人由“江山如此多娇”联想到中国历史上无数为江山折腰的英雄,这种思路与毛泽东同志肩负的历史任务有什么关系? ②《沁园春·雪》评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又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应该怎样理解?)【品味】“惜”字领起以下七个句子,句句都饱含惋惜之情。
)(“俱往矣”三个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当今,点出全词的主题。
)【段析】词的下片,纵论历代英雄,抒发作者的抱负。
答案速查①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肩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任务,他率领无产阶级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1936年,面对日寇的大举进犯,中国共产党的紧迫任务是将日寇驱逐出中国。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约客》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约客》](https://img.taocdn.com/s3/m/afd399d616fc700aba68fcbb.png)
译文:正走在万山环绕的圈子里,一座山将行人放过去, 另一座山又将行人阻挡。
诗句品析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这两句承接“错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 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一个缺乏思想准备的行人,下了 一个山头后,又遇到一个山头时的沮丧。但这也形象地反 映出行人由意外、惊诧至恍然大悟的心理过程。
诗文探究 诗中主人公当时是什么心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诗人当时候客不至、孤寂无聊、心情烦躁不安。是通过 “闲敲棋子”这一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
主旨提炼
这首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 细节的渲染,描写了诗人雨夜等候 友人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 人恬然自适的心境。
板书设计
约客
时令:江南夏夜梅雨时节、 环境喧闹处处蛙鸣。
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本诗朴实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一个“空”字突出 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放”“拦" 等 词语的运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 活了起来(拟人)。
主旨提炼
诗人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 营造了一种深邃的意境,寄寓着一 个哲理:我们不要被眼前的顺境迷 惑,要放远眼光,认真对待,才能 不断克服困难,履险如夷。
创作背景
本诗选自《杨万里集笺校》卷三十五(中华书局2007年版 )。这个题目下有六首诗,这是第五首。松源、漆公店,在今 江西弋阳与余江之间。晨炊,早餐。诗人一生力主抗金,反对 屈膝投降,故一直不得重用。这首诗作于诗人在建康江东转运 副使任上外出纪行之时,诗人途经松源,见群山环绕感慨不已 ,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以动衬静
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前两句交代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 “黄梅”“家家雨”“池塘”“处处蛙”,写出了江南梅雨 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诗人以声衬静,烘 托出雨夜的寂静。
二道区第八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专题《登幽州台歌》古诗词鉴赏及考点素材 新人教版
![二道区第八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专题《登幽州台歌》古诗词鉴赏及考点素材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76d0bea227916888586d7ad.png)
学习资料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题《登幽州台歌》古诗词鉴赏及考点素材新人教版班级:科目:《登幽州台歌》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古来圣贤皆寂寞”。
苏东坡是孤独的,他一再地被贬职,人生抱负难以实现,心里不是不凄凉的,他那“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渗透着怎样深刻的悲哀。
陶渊明是孤独的,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安于田园生活的恬淡的背后,是做不到官场尔虞我诈虚假逢迎、无法实现为官济世的理想的苍凉与无奈。
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
今天再认识一位孤独之人-—--陈子昂。
二、目标1、了解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2、品味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不惧困难、胸怀天下的优质品质,树立热爱祖国、兴我中华的远大理想。
三、原文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四、注释《登幽州台歌》:选自《韩陈子昂集》。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
昭王为报齐灭燕之仇,并复兴燕国,拜访郭隗,求计问策。
郭隗(wěi )以古人千金买马骨为例,使昭王广纳社会贤才,建筑“黄金台”,昭王并尊郭隗为师。
此举天下震动,乐毅、邹衍、剧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来归附燕国,燕国因此强大起来。
前:向前看。
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贤明君主.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五、诗意往前看不到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只有那(想到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六、赏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时间:俯仰古今,时间绵长。
从时间的角度表现主人公的孤独。
前贤不见,后贤不及,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屡受挫折,求贤主而不得,欲报国而无门,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端。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课文古诗词诵读诗词解析:约客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课文古诗词诵读诗词解析:约客](https://img.taocdn.com/s3/m/97095beb227916888586d7c6.png)
约客南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注释:约客:约请客人来相会。
黄梅时节:农历四、五月间,江南梅子黄了,熟了,大都是阴雨连连的时候,称为“梅雨季节〞,所以称江南雨季为“黄梅时节〞。
意思就是夏初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
家家雨:家家户户都赶上下雨。
形容处处都在下雨。
处处蛙:到处是青蛙。
有约:即为邀约友人。
落灯花:旧时以油灯照明,灯心烧残,落下来时好似一朵闪亮的小花。
落:使……掉落。
灯花:灯芯燃尽结成的花状物。
译文:梅子黄时,处处都在下雨,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
时已过午夜,已约请好的客人还没有来,我无聊地用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击,震落了灯花。
赏析:前二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
“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
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
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后二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
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没事可干,“闲敲〞棋子,静静地看着闪闪的灯花。
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
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
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全诗通过对诗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
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请说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句诗的意思。
住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喧嚣的声音。
2、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D )第一,二句以平易的语言直接道出作者对优美平静的田园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
B.三,四句采用问话的形式,就饮酒人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作者对超尘脱俗境界的追求。
C.五至八句描写田园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图画,表现出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闲自得的心情。
D.这首诗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全诗景、情、理融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语言朴素自然。
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四句包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4,“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精神世界?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怎样的心情?衬托出诗人陶醉于悠闲自得的闲适心情。
6、“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你觉得作者悟出的是什么“真意”?“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天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
《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解释加点词语次.北固山下:旅途中暂时停宿客路..青山下:旅途乡书..何处达:家信2、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是( D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个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
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道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
3、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4、残夜将尽未尽时,遥望东海,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这写出怎样的生活?突现的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新的东西是挡不住的,人应该对生活乐观,积极向上。
5、颈联的哪两个字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自然时序交替的哲理?“生”“入”两字。
6、“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平野开阔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7、“海日生残夜,江村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不少于20字)透露出自然的理趣,形象的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采用比喻手法表现早春特点的句子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请写出两句描写春天景物的句子:(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作者杜甫(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作者白居易2,、“天街小雨润如酥”,以“润如酥”来形容初春小雨的细化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
与杜甫《春夜喜雨》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有异曲同工之妙。
3、“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句诗,让人联想到“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格言。
4、诗歌的第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你也用相同的手法,以“春雨”为描写对象,写一句话。
比喻,春雨贵如油5、品读下面两句诗,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两句诗各表现的情状。
(1)草色要看近却无。
初春的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
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疏疏的极为纤细的芽,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2)(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韩愈《春雪》)严冬方尽,余寒犹厉,忽然看到地上有这么美妙的草色,想到这清淡的绿,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心头不由得又是惊又是喜。
6、诗人为什么说初春的草色“绝胜烟柳满皇都”?因为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是早春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已是“满”城皆是,不稀罕了。
到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
雁门太守行作者: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蒸脂凝夜紫。
半巻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此诗以时间为序,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战斗场面,后四句写夜间袭击敌人的情景,其中“临易水”既表明交战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荆轲与众人诀别去刺杀秦王时所唱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2、颔联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战争的?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来写战争的激烈和悲壮。
3、“黑云压城城欲摧”,写出了怎样的战争形势?“甲光向日金鳞开”写守城战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了守军将士怎样的精神面貌?“黑云压城城欲摧”写出了敌人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的战争形势;“甲光向日金鳞开”写守城战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了守军将士威武雄壮的精神面貌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诗人引用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黄金台,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贤士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写出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5,、这首诗几乎句句有鲜明的色彩,不仅突出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感性,更加重了作品惨烈悲壮的战斗气氛,使作品具有了浑融浓郁的意境。
请把诗中出现的颜色写下来。
金色、胭脂色、紫色、红色、以及黑色、白色。
6、有人说“霜重鼓寒声不起”中的“重”用得特别好,你认为它好在什么地方?“重”字,把寒冷描摹得好像有斤两可称,气氛低沉。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
萧条、寂寞、悲凉2、从这些景物的描写中,你品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通过秋景的描写,表现了羁旅游子的悲秋情怀和思乡之情。
3、纵观这首小令,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来给这幅图画拟一个恰当的名称。
秋野夕照图4、作者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词体现出来?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感“断肠人在天涯”表现了作者伤心欲绝的感情,以及背井离乡的游子思乡悲秋之情。
5、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来写?试作分析。
寓情于景。
运用景物,创造一个十分典型的环境,深秋的黄昏,野外一片寂静,几只归巢的乌鸦栖息在缠着枯藤的老树上。
这是一组令人感伤的景物,渲染出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游子孤寂、痛苦的心境,看到归巢之鸦,怎不让生思乡之情呢?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衬悲,自然又增一份思乡之情。
6、这首小令语言非常凝练,试作分析。
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
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7、“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8、这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迢迢牵牛星东汉——佚名《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下列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①迢迢..女:天河,即银河..牵牛星:遥远②皎皎河汉③纤纤擢.素手:引、伸出④札札..弄机杼:一捆一捆的布⑤终日不成章.:文章..一水间:轻盈...⑥盈盈⑦脉脉..不得语:用眼神表达爱慕的情意⑧泣涕零.如雨:零散⑨相去.复几许:距离⑩脉脉不得.语:得到A、②③⑦⑨B、①④⑤⑧C、①③⑤⑩D、②④⑥⑦2、南北朝时的著名文艺理论家钟嵘在《诗品》中赞颂《迢迢牵牛星》“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试举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弄”字。
“弄”是玩弄,把玩的意思。
织女是仙界最能织布的神女,虽然伸出素手整天在忙碌地织布,但却整天郁闷不乐,无心于织机,结果却“不成章”,而只是抚弄这机杼,眼泪如雨水一样滴下来。
表明她在思念着牛郎,身在此而心在彼,整个人被思念的情绪折磨得没有心思织布,明写织女,却暗联牛郎,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
3、全诗共十句,但却有六句使用了叠词。
请举两例赏析叠词的表达效果。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强调织女与牛郎虽只隔一水,却只能用默默的眼神含情地相望来表达心中的渴念和爱慕情意。
“盈盈”“脉脉”两组叠词的运用,更突出地表达了织女对牛郎之间的缠绵情意。
诗句委婉含而不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无限空间,让读者去思索、去想象、去体味“河汉女”对爱情的爱慕、思念、渴望的甘苦。
正如古人读“古诗十九首”时的评语那样:“诗思深远而有余意”。
4、下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B )A、皎皎河汉女:灿烂的织女星B、札札弄机杼:织了一匹又一匹的布C、相去复几许:相隔又有多远呢D、盈盈一水间:只隔了一条又清又浅的河5、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能让人感受到织女的深切思念。
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诗作是让织女的深情通过她的活动和这些活动引起读者的想象表现出来。
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机上却织不出布帛,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
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上机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注意排遣苦闷。
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
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时,“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
6、请总结《迢迢牵牛星》的艺术特色,谈一个方面即可。
运用浪漫手法丰富的联想。
全诗借用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来比喻现实生活,抒发了织女的别恨哀怨及渴望夫妻团聚的感情,句句明写织女,而又句句不离牛郎。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欣赏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选出有错的一项( C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