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稳态与环境》试题集(70)新人教版必修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生物《稳态与环境》试题集(70)新人教版必修3
1.
(原创)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达到70亿,人口的快速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我国现有的人口已经超过了我国自然环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
B.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科学、有效的途径之一C.因我国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增长过快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并不影响生态环境
D.人口快速增长有利于解决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解析:选B。
环境容纳量表示的是环境所允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我国现有的人口并没有超过我国自然环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
人口给环境造成很大压力,控制人口增长,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长,会带来相应的环境问题,如人均生存空间的减少、土地资源压力、水资源压力、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2.(2012·某某六校联考)“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再次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普遍认同。
根据如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正确的是(多选)( )
A.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二氧化碳
B.参与②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③过程增强后②过程随之增强,不能通过增强③减少大气中的CO2
D.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①过程的依赖
解析:选BD。
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③过程增强后②过程不会随之增强,因此可以通过增强③减少大气中的CO2。
3.微山湖是某某境内的一个面积较大的湖泊,曾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景象。
近年来,湖区四周县市的工业快速发展,城市居民不断增加,因而大量的工业废
水、生活废水等涌入该湖。
湖水变得不仅很浑浊,而且腥臭难闻。
据有关专家说,近几年来,微山湖中已消失了一些物种。
上述的现象说明的道理主要是( )
A.掠夺式的开发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B.环境污染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C.外来物种入侵破坏了生物多样性
D.环境教育缺乏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解析:选B。
环境污染使微山湖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降低,说明环境污染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4.(2010·某某单科)某城市的一块荒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改造成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的一些变化见下表。
据此作出的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 )
植物种类植被覆盖率群落中的植物优势种
改造前20种10% 狗尾草、艾蒿、蒲公英
改造后30种25% 菖蒲、芦苇、睡莲
A.
B.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
C.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得到改善
D.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
解析:选D。
改造前优势种无水生植物,改造后物种数目增多,水生植物成为优势种,因此改造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增加了物种多样性;因植被覆盖率提高,使得该区域的气候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改造的目的是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而不是为人们提供生产和生活物质,D项错误。
5.(2010·理综)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解析:选C。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这是经过漫长的进化历程而逐渐形成的,所以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有关;在群落演替过程中,
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物种的多样性都在增加;遗传多样性也就是生物的遗传基因的多样性,一个物种所包含的基因越丰富,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物种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就越稳定。
6.(2011·某某理综)大熊猫和华南虎都是我国的珍稀保护动物,它们体型相近,曾经同域分布,一度都有较大的种群数量。
由于栖息地破坏导致它们的数量锐减,目前野生大熊猫仅有1600只左右,而华南虎在野外已基本绝迹。
(1)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大熊猫比华南虎有一定生存优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成年大熊猫经常用尿液和肛腺的分泌物在岩石或树干上进行标记,这种行为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前,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六个彼此隔离的种群中,通过建立生态廊道沟通各种群,可以使种群间发生________。
(4)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以提高________,是提高大熊猫种群密度的根本措施。
解析:(1)大熊猫是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华南虎是三级或四级消费者,属于第四或第五营养级。
在食物链中,所处营养级越高,能量传递过程中损耗的能量也就越多,处于该营养级的生物同化的能量就越少。
(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还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本题中的大熊猫尿液和肛腺分泌物即为化学信息。
(3)通过建立生态廊道使各个孤立的种群沟通,可以加强基因交流,促进生物进化。
(4)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为生物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或K 值)。
答案:(1)大熊猫比华南虎的营养级低,获得的能量相对较多(2)化学信息(3)基因交流(4)环境容纳量(或K值)
1.(2012·某某某某二次质检)有关生物多样性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建立自然保护区和进行迁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法
C.生物多样性保护就是要保护所有的野生动物和所有的野生植物
D.保护生物多样性要防治环境污染,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解析:选C。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保护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进行就地保护,其与迁地保护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法;因人为因素
是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的主要原因,故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2.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的是( )
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灵感
B.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态
C.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了新型的导航仪
D.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
解析:选B。
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是指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调节气候等,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3.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把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称为“牧童经济”,下列现象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
A.沙尘暴频发B.火山爆发
C.温室效应加剧 D.湿地内物种减少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牧童经济”模式是指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的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而火山爆发是由自然因素而不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
4.近年来赤潮在我国时有发生,当赤潮发生时,海水中某些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红、紫等颜色,并对海洋生物造成危害。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B.含磷洗涤剂广泛使用与排放是发生赤潮的原因之一
C.在封闭的海湾更易发生赤潮
D.生物全部死亡
解析:选D。
生活污水和含有N、P的工业废水流入海洋,会使水体“富营养化”,在海洋中称为赤潮,在淡水中称为水华。
发生赤潮的海水中某些藻类的过度生长,使水面形成绿色藻层;藻类释放的毒素能毒杀鱼虾和贝类等,并使水体产生恶臭。
封闭的海湾内,由于污染物不能稀释,更容易发生赤潮。
赤潮的水体内有大量的浮游藻类以及分解者,不是生物全部死亡。
5.人类活动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
以下措施中,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是( ) A.大量引进外来物种,使当地生物群落中的物种更多样化
B.禁止游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区,让生物自然繁衍
C.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种植多种农作物,增加经济收入
D.在亚热带林区大面积种植速生桉树,以增加林木生长量
解析:选B。
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到新地区,可能会因为其缺少天敌,大量繁殖对当地物种构成危害,造成外来物种入侵;也可能会因为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
禁止游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区,避免人类活动对保护区物种造成不良影响,让生物自然繁衍,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沼泽地改造成农田,在亚热带林区大面积种植速生桉树,都属于人为地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破坏了生物多样性。
6.在纪念“5·12汶川大地震”周年之际,某生态工作者总结工作,为了加速当地生态资源的恢复,在过去的一年中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并造成外来物种入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可大量增加本地生态系统的种群数量
B.外来物种与本地物种不可能存在竞争关系
C.外来物种入侵该地区后可能会导致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D.外来物种入侵将丰富本地物种基因库
解析:选C。
不适当物种引入有两种可能:一是因不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生态系统之外;二是因生态系统中没有相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而成为入侵者,大多会在新的环境中大肆繁殖、扩散并造成危害,改变或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功能,使当地的一些物种消失,物种丰富度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也降低。
7.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该生态系统( )
①处于大量物种更替的过渡阶段②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③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④有比较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⑤能量的收支随气候周期性变化⑥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⑦生产者数量大于消费者和分解者数量
A.①②③④⑥ B.②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解析:选B。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物种更替较少,保持相对稳定。
8.下表是干旱前后某些生态系统价值的估计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此表体现了生态系统层次的生物多样性
B.抵抗能力最强和最弱的依次是热带雨林和农田生态系统
C.受到损害程度最大和最小的依次是热带雨林和农田生态系统
D.如果持续干旱,上述生态系统中都将发生不同程度的演替
解析:选C。
题中的表主要反映的是生态系统层次的生物多样性。
热带雨林的物种丰富度最大,抵抗力最强,农田刚好相反。
损害程度可用1-(干旱后价值/干旱前价值)表示,经计算可知,受损害程度最大和最小的依次是湿地和农田生态系统。
9.生活污水流入水域生态系统,会造成富营养化现象。
所以生活污水在排放之前需要经过处理。
下列方法处理污水不.正确的是( )
A.用杀菌剂杀死腐生性细菌和腐生性真菌,利于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
B.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时需要物理沉降除去个体比较大的污染物
C.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时需要微生物净化除去污水中的有机物
D.含有重金属的污水可以利用相应的植物来吸收除掉重金属
解析:选A。
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时主要通过物理沉降和微生物的净化作用两个过程完成。
物理沉降是利用过滤、沉淀等方法去除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中个体比较大的污染物,微生物净化是利用污水中的多种需氧微生物,把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CO2、H2O。
含有重金属的污水处理,利用特殊植物来吸收掉重金属,达到净化的目的。
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态与保护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
B.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C.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环境容纳量
D.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负反馈调节
解析:选D。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均存在负反馈调节。
11.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共组织进行了六次人口普查,关于我国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B.环境污染治理的难度增加
C.淡水资源的危机将日趋严重
D.促进了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解析:选D。
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破坏了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12.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某某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人和家禽家畜
B.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植物是主要成分
C.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沼气池的建造和植树造林,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解析:选C。
B项中,该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人的作用非常关键;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
C项中,能量传递效率是固定的,一般在10%~20%之间,生态农业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D项中,沼气池的建造和植树造林,增加了生物种类,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13.
(2010·课标全国理综)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a、c、d的营养关系为a→c→d,a与b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________,种群密度减少的种群是________。
(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低、高)。
(5)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________个。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及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稳定性,意在考查考生对曲线的分析能力。
(1)分析图示可知,a、b为竞争关系。
(2)依据食物链a→c→d,若d 大量死亡,则c因天敌减少而增多,c增多了则更多的a被捕食。
(3)a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若其大量死亡,则c和d的数量都会减少。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轻微干扰后,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恢复力稳定性。
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比热带雨林少,故其抵抗力稳定性比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低。
(5)按照标志重捕法,设c种群的数量为N,则50/N=5/40,则N=400(个)。
答案:(1)竞争(2)c a (3)降低(4)恢复力稳定性低(5)400
14.(2011·某某单科)池塘养殖普遍存在由于饵料、鱼类排泄物、换水不及时等引起的水体污染现象,研究者设计了一种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如下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与自然池塘相比,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________。
人工养殖池塘水体的N、P含量容易升高,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加之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引起水体的溶氧量下降,造成鱼类等死亡,进一步破坏了生态系统稳态,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_。
(2)与传统养殖池塘相比,该养殖系统增加的生态工程设施有________。
可以通过在这些设施内栽植水生植物、放养滤食动物等措施,起到对水体的________,有效减少水体中的N、P等含量。
(3)该养殖系统设计为前一池塘上层水流入后一池塘底部,实现水层交换,其目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该养殖系统中串联的池塘不宜过多,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保持池塘水体中适当的N、P含量是必要的,该养殖系统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 进行调控。
解析:(1)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物种数量少,恢复力稳定性高。
水体受污染后生物死亡导致
微生物数量增加,促进水体溶氧量下降,导致鱼类等死亡,又进一步促进环境恶化,说明调节过程中,最初的变化经调节后变化更大,从而说明该调节方式为正反馈调节。
(2)由图示可知,该生态系统与传统养殖池塘相比,新增加的是生态塘和潜流湿地的工程设施。
栽植水生植物或放养滤食动物,可促进对N、P的利用,从而达到水体自我净化的目的。
(3)前一池塘的上层水流流入后一池塘底部,使得水层充分与植物和动物接触,从而增加水的溶氧量和提高饵料利用率。
(4)人工养殖池塘水体的N、P含量容易升高,这样后面池塘的N、P含量越来越高,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不利于植物、动物生存。
(5)该养殖系统经过各个养殖塘后的水体中含有大量的N、P,因此可通过排出部分水,再补充其他水进行调节,还可通过水泵控制水的流量大小进行调节。
答案:(1)高正反馈(2)生态塘和潜流湿地净化作用(3)增加水的溶氧量提高饵料的利用率(4)后面池塘水体中的N和P含量(浓度)越来越高(5)补水和排水水泵控制水的流量(循环频次)
15.由于人类的活动,某某滇池多次在夏季出现由蓝藻爆发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滇池蓝藻爆发时湖面漂浮着一层绿膜,有人认为这是绿藻而不是蓝藻。
对此,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是否具有________________来判断。
如果比较滇池水体的pH,则早上比傍晚要________________。
(2)夏季气温偏高是滇池蓝藻爆发的原因之一,从本质上看这是人为污染超过了滇池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而温度是通过影响细胞内________________来影响蓝藻的生长的。
(3)环保部门怀疑某工厂是污染源之一,并对其排污口进行了检测。
检验员沿河顺流每隔100 m 取水样一次,依次编号为①~⑨(已知⑤号水样正对工厂排水口),对各水样进行了如下处理:首先,检测水样中的蓝藻数量(A组);然后,滤除水样中全部蓝藻后,每份水样分为三等份,编号B、C、D,其中B、C组分别添加适量的N和P,D组不添加;再在各组中加入等量的蓝藻,放置在阳光下若干天,最后检测水样中蓝藻数量,统计数据如下表(蓝藻数量单位:百万细胞/mm3)。
①通过A组数据可以判断该工厂是污染源,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进行B、C、D分组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主要是N含量超标还是P含量超标,其中D组起________作用,从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蓝藻为原核生物,而绿藻是真核生物。
因经过一天光合作用,水中的CO2在傍晚较早晨低,故水体pH在早晨较低。
(2)水体出现蓝藻爆发的原因是污染物的排放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从⑤取水点向下游的污染明显加重,说明工厂是污染源。
由A、B、C、D对照知B组⑤号以后水样中蓝藻数量较其他组别多,说明N是限制河流中蓝藻生长的因素,即河流中P含量超标。
答案:(1)成形的细胞核(或叶绿体等细胞器,答出一种真核细胞特有的细胞器也给分) 低
(2)自我调节能力(或抵抗力稳定性) 酶的活性
(3)①工厂排水口和下游河水中的蓝藻数量明显多于上游②对照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主要是P含量超标
word
- 11 -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