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试题答案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地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试题答案及解析
1.某海洋考察船的航行日志记录:北京时间8时太阳从正东方海面升起;桅杆的影子在正南方时,太阳高度为60°;日落时北京时间为19时45分。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日志记录当天,该船航行在()
A.北太平洋B.南太平洋C.北印度洋D.南印度洋
【答案】D
【解析】根据日出的方位是正东,判断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全球昼夜等长,日出的地方时应为6:00,而该地地方时为6:00时,北京时间为8:00,说明该地位于120°E以西30°,所以该地经
度为90°E;根据正午时桅杆的影子在正南方,所以该地位于南半球;根据正午太阳高度为60°,
说明该地纬度为30°S。
所以该地位于南半球的印度洋,所以选D项。
【2】日志记录当天,该船的航向可能是()
A.正北B.东北C.正南D.西南
【答案】B
【解析】该日全球昼夜等长,全球日落的地方时为18:00,而此刻北京时间为19:45,则日落时船所在经度位于120°E经线的西侧约26°,约为94°E,与日出所在经度90°E相比,船往东方航行,东南或东北无法具体确定,所以选B项。
【考点】该题考查区域定位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索契是地球最北端的亚热带气候区。
2014年2月7日20时14分(当地时间),第22届冬奥会
在索契隆重开幕。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1961年~1990年索契气候资料统计表
【1】索契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①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冬季降水多
②临海,冬季沿岸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
③北部有高大山脉,阻挡了南下的寒冷气流
④纬度低,热量充足、降水丰沛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④
【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图中索契位于西风的迎风坡,冬季降水量较多;北部有大高加索山脉的阻挡,受寒冷气流影响小;索契不临海,所以不受暖流影响;索契位于中纬度地区。
【2】索契冬奥会开幕时()
A.北京(116oE)的张伟于8日凌晨观看开幕式的实况转播
B.纽约(74oW)的中学生杰克已经结束了7日下午的学校学习
C.伦敦(0o)的艾丽丝正迎着朝阳,开始了7日这一天的工作
D.温哥华(123oW)的乔治正按计划召集8日9点的部门会议
【答案】A
【解析】索契位于东三区,当冬奥会开幕时,北京时间约为8日1时14分,纽约约为7日12时14分,伦敦约为7日17时14分,温哥华约为7日9时14分,故A乡正确。
【考点】该题考查气候成因及时区计算。
3.下图为东莞某两日的日出日落相关数据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与图中所示信息最接近的节气是
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
【答案】A
【解析】今日昼长=18:37-06:26=12:11,十分接近12,且昼长夜短。
说明为春分日。
选A。
【2】图示当天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是
A.南半球,向北移B.北半球,向北移
C.北半球,向南移D.南半球,向南移
【答案】B
【解析】同上分析,明日昼长为12:12,比昨日略长,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动。
选B。
【考点】该题考查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4.某同学对我国某地(地处120°E)每天的日出时间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持续观测与记录,绘成下图。
完成下列问题。
【1】该同学的观测与记录持续了()
A.3个月B.6个月C.9个月D.12个月
【答案】D
【解析】结合图示明显看出,该同学观测的起始日6:00日出,该日昼夜平分,而且是冬至前的昼夜平分日,所以起始日为秋分日,该同学从秋分开始进行观测,经历了冬至、春分、夏至,到第
二年的秋分结束,正好持续了一年时间,12个月,故答案选D。
【2】图中a点对应的节日可能是()
A.端午节B.劳动节C.国庆节D.元宵节
【答案】C
【解析】结合图示明显看出,该同学观测的起始日6:00日出,该日昼夜平分,而且是冬至前的昼夜平分日,所以起始日为秋分日,图中a点处于从秋分至冬至过程中,而且位于秋分后很短的一
段时间,所以最有可能的是国庆节,故答案选C。
【3】在图中b点对应的日期,世界各地可能会发生的现象是()
A.日本春光明媚B.北极出现极夜
C.南非华人欢度春节D.澳大利亚冬雪纷飞
【答案】A
【解析】结合图示明显看出,该同学观测的起始日6:00日出,该日昼夜平分,而且是冬至前的昼夜平分日,所以起始日为秋分日,b点位于春分日以后很短的一段时间,应为北半球的春季,此
时日本春光明媚,答案A正确,北极出现极昼,答案B错误,春节一般发生在2月中上旬,故答
案C错误,澳大利亚大部分处于热带和亚热带,而且此时应为秋季,不会出现冬雪纷飞现象,答
案D错误,故答案选A。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5.下图所示的圆为一条纬线,M点为某日晨昏线与该纬线的交点,M、N两点的经度差为60°。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若N点为北半球某地夜晚2时,则
A.M点的昼长为8小时B.此时N点处正值日落
C.M点的昼长为20小时D.此时M点处正值中午
【答案】C
【解析】M、N两点的经度差为60°,相差4小时。
若N为北半球某地夜晚2时,因为M是晨昏
线交点,根据自转方向,北半球逆时针旋转,M只能是昏线交点。
N为夜晚2时,则MN中间的
点是子夜0时,N点是晨线与纬线交点,B错。
该地夜长为4小时,昼长为20小时,C对、A错。
M点时刻为22时,不是中午,D错。
【2】某日图示纬线的最大太阳高度为77°,M点地方时为5时,N点处于白天,此时N点的太
阳高度约为
A.33°B.30°C.60°D.44°
【答案】D
【解析】结合前面分析,M点为5时,若N地方时为1时,且处于白天,则位于高纬地区,最大
太阳高度不可能达到77°,所以N点处于白天,地方时为9时较合理。
图示区向东时间增加,是
逆时针方向,所以图示区为北半球。
因M点是晨昏线的交点,所以只能是与晨线的交点。
从5点
日出到正午12点,共7小时,太阳高度由0度上升到77°,平均每小时上升11°,所以当N地9
点时,太阳高度约为44°,D对。
A、B、C错。
【考点】时间计算,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晨昏线。
6.北京某中学组织的夏令营到伦敦(51°N)一所中学进行交流,到达学校时发现学校旗杆的影子
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此时北京时间约为()
A.3时B.5时C.19时D.21时
【答案】D
【解析】读图,根据图中方向判断,此时旗杆影子向东偏了15°,说明太阳已经过了正午时间1
小时,即图示时刻为伦敦时间13时,伦敦在0时区,北京时间是东八区区时,所以可以求出北
京时间是21时,D对。
A、B、C错。
【2】该地日落大约还需要()
A.1个小时B.4个小时C.7个小时D.10个小时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学校组织的是夏令营活动,所以举办日期应是夏季,夏半年北半球昼长大
于夜长,日落时间要在18点之后,所以A、B错。
此时是13点,若过10小时才日落,则是23
时日落,1点日出,这里纬度仍是中纬度,白昼时间没有那么长,D错。
若是7小时日落,则是
20时日落,4时日出,与该地基本相符,C对。
【考点】时间计算,昼夜长短计算,日出日落时间与方位。
7.观察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夜,虚线圆圈表示极圈,晨昏线此刻正好与该虚线圆圈相切,相邻经线间经度差相同。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对于①点的分析,正确的是()
A.这一天昼长24小时B.此刻地方时为正午12时
C.太阳即将在1小时后升起D.经度为150°E
【答案】B
【解析】据图可知:此时①点位于晨昏线与极圈的切点上且过这个点的经线平分了昼半球,所以
此刻的地方时为12时。
所以B正确。
【2】若虚线圆圈为70°,其他条件不变,则()
A.北半球夏半年时间增长
B.长江汛期缩短
C.香港(纬度在22.9°至22.37°之间)将属于温带范围
D.南半球的寒带范围扩大,北半球的热带范围缩小
【答案】C
【解析】若虚线圆圈为70°,说明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为70°,那么回归线的度数将变成90°-
70°=20°,热带的范围在南北纬20°之间,温带的范围将变成20°-70°之间,寒带的范围在70°-90°之间,那么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将缩小而温带的范围将变大,所以C正确,D错。
北半球夏半年时
间长度没有变化,还是从春分到秋分,长江汛期不变,所以A、B错;
【考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和晨昏线的判读
8.下图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甲、乙两地耕作制度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海拔B.热量C.水分D.土壤
【答案】B
【解析】甲位于华北地区,为暖温带,故农业生产一年两熟或二年三熟;而乙位于长江流域,为
亚热带,农业生产可一年三熟。
两地耕作制度不同主要与热量高低有关,热量高,生长期长,有
利农作物生长。
两地都位于平原地区,所以海拔不是造成两地热量差异的因素,故A选项不正确;水
分影响作物的种类和产量,故C选项不对;土壤是影响作物种类和产量的因素,所以D选项也不对.两地热量的差异是由于纬度不同,所以选B
【2】甲、乙两地共有的地理现象是()
A.广泛种植水稻B.雨热同期
C.冬季河流结冰D.水运发达
【答案】B
【解析】两地都是季风气候,夏季都是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乙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广泛种植水
稻的,降水丰富,水运发达;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前,冬季河流不结冰;所以正确答案选B
【3】甲地楼房南北间距一般大于乙地,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A.河流流向B.海陆位置C.纬度位置D.盛行风向
【答案】C
【解析】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影响因素。
楼房南北间距的大小是由最长影长决定的,一年中影子最长的日期是冬至日,甲地纬度高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小于乙地,影子比乙地长,所以楼房南北间距一般大于乙地。
河流流向、海陆位置、盛行风向都不会影响影长,所以也不
会影响楼间距,正确答案选C.
【4】目前甲、乙两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别是()
A.旱涝盐碱危害、水土流失严重B.多风沙危害、水资源短缺
C.生态破坏严重、多旱涝灾害D.水资源短缺、酸雨危害较严重
【答案】D
【解析】图示甲位于华北平原,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水资源短缺、旱涝盐碱风沙等危害;
而乙位于洞庭湖平原,多旱涝灾害、酸雨危害较严重。
故选D项。
【考点】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正午太阳高度的影响因素、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9.读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某河段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该河段的主航道位于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答案】C
【解析】因河流的主航道位于河流的水深处,所以在河流的弯曲处,凹岸因受河水的冲刷水深处
在③处,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河流的②处水深。
故选C。
【考点】流域的综合开发。
10.地球上南北半球自东向西流的河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河流两岸受侵蚀较大的是
A.都在北岸B.都在南岸
C.靠近低纬的河岸D.靠近高纬的河岸
【答案】D
【解析】
由于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自动向西流的河流北岸侵蚀严重,属于靠近高纬度一侧的河岸;
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左偏,自动向西流的河流南岸侵蚀严重,也属于靠近高纬度一侧的河岸。
选
项D正确。
【考点】该题考查地转偏向力。
11.下图是一位驴友在别德马(64°W,40°30′S)拍摄的景观图片,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图片拍摄日期最有可能是()
A.1月1日B.4月1日
C.7月1日D.10月1日
【答案】C
【解析】当驴友在别德马(64°W,40°30′S)拍摄的景观时,显示的北京时间是19:16,北京时
间是120°E的地方时,根据地方时计算公式: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两地经度差,可
以求出64°W地方时,约7:16,此地为40°30′S,为南半球,日出晚于六点,此时是南半球的冬季,太阳直射在北半球,直接排除A、D, 因为1月1日、10月1日太阳直射在南半球;4月1日太阳直射接近赤道,全球日出应该非常接近6时,所以排除B项,C项正确。
【2】此时,太阳位于拍摄者的()
A.东北方B.西北方
C.东南方D.西南方
【答案】A
【解析】太阳的升落方位会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也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其中一个规律就是:北半球的夏(冬)半年:除出现极昼极夜的地方外,其他各地,无论南北半球,太阳均从东北(南)升起,西北(南)落下,且纬度越高,太阳的升落方位越偏北(南)。
本题时间是夏半年,太阳从东北升起,所以此时太阳位于拍摄者的东北方。
【考点】本题考查地方时和太阳视运动知识。
12.读图,D地此时是2011年12月21日的正午,此时一艘轮船从A地出发,航行6天后到达
B地,然后又继续航行10天,到达目的地C地(32°N)。
据此回答问题。
【1】轮船出发的当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昼长由长到短的排序A>B>C>D
B.太阳高度角由大到小的排序是A>B>C>D
C.此时北半球大陆等温线向南突出
D.此时C地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文字信息“D地此时是2008年12月21日的正午,一艘轮船从A地出发”,可知轮
船出发的当天,太阳直射在南半球,且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南半球为夏季,北半球昼短夜长,而
南半球昼长夜短,且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半球正好相反)。
根据图甲可以得出A、B、C、D的纬度位置,从而可知选项A错误;由于距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角越大,根据A、B、C、D的纬度位置,可以得出选项B错误;由于太阳直射在南半球,风带和气压带南移,从而也
可排除选项D;由于此时北半球为冬季,不难得出此时北半球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因此正确答
案为选项C。
【2】轮船到达C地时,该地的时间为
A.2012年1月6日16时B.2012年1月5日8时
C.2012年1月5日16时D.2012年1月6日8时
【答案】C
【解析】要计算“轮船到达C地时,该地的时间”,只要找出三地的时区,并根据时间的计算公式“某地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差×1小时”,容易计算出轮船到达C地时,该地的时间为2009年1
月5日16时,故得出正确答案为C。
【3】当C地处于高压的控制下时,下图中各岛昼长时间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③④①B.①②③④C.③④①②D.①④③②
【答案】D
【解析】根据C地的经纬度位置确定C地受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影响,故当C地受高压控制时,即北半球的夏季,则越往北昼越长。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运动意义的综合分析。
点评:本题以经纬网图及世界主要岛屿图为载体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及世界主要岛屿的判断,考查范围广难度较大。
解答时根据12月21日明确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
季节移动规律。
13. GPS接收机可显示当地的三维坐标、动态指示前进方向(其正北方为0°,正东方为90°,正
南方为180°,正西方为270°)、生成行进路线、显示当地日出、日落时间(早期的GPS接收机
只能显示当地日出、日落的“世界时”)。
据此回答题。
【1】若GPS接收机显示屏上显示225º,则表示前进方向是()
A.东北B.东南C.西南D.西北
【答案】C
【解析】直接根据题干信息:正北方为0°,正东方为90°,正南方为180°,正西方为270°判断,其225º反映西南方向。
【2】某日一外国游客在杭州时,其早期的GPS接收机屏幕上显示的日出、日落时间分别是
21:50、10:10,则杭州日出、日落的北京时间可能分别是()
A.10:10、21:50B.09:50、14:10C.6:50、17:10D.05:50、18:10
【答案】D
【解析】早期的GPS接收机显示的日出、日落时间为伦敦时间,根据伦敦时间为0时区的区时,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故伦敦时间较北京时间晚8个小时,即北京时间日出、日落时间分布
为5:50和18:10。
【考点】本题考查GPS接收机的应用和区时的计算。
点评:本题难度低,基础性试题,学生只要能根据题干提供的方位信息,进而可推理准确的运动
方向,并能结合伦敦时间和北京时间的差异进行区时计算即可。
14.下表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据表中数据回答题:
【1】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
A.甲地B.乙地
C.丙地D.丁地
【答案】D
【解析】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则南半球昼长夜短,故只有丁地符合。
【2】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
A.甲乙丙丁B.甲乙丁丙C.丙丁乙甲D.丁丙乙甲
【答案】B
【解析】根据四地的昼长可分别计算其夜长,进而可计算其昼夜长短的差异,纬度越高,则昼夜
长短的差异越大,即可判断纬度高低。
【考点】本题考查昼夜长短的判断。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抓住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进而分析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状况,
并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与纬度之间的关系判断即可。
15.(16分)下面为我国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四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排列次序已打乱),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B气温曲线图对应城市名称为,G降水柱状图对应城市名称为。
(4分)
(2)试分析四城市中A城市其气温年较差最大的原因。
(6分)
(3)四城市年降水总量由大到小排序为 (名称),说明四城市降水月份分配的显著
异同点。
(6分)
【答案】(1) 武汉(2分)北京(2分)
(2)冬季,纬度高,白昼短,太阳辐射量小,又紧临冬季风源地,气温较低(4分)
夏季,虽然纬度较高,但白昼较长,气温较高(2分)
(3)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2分)同点:均冬季少雨,夏季多雨(2分)
差异:广州的降水量有两个多雨期,5、6月份的锋面雨和8、9月的台风雨;武汉6月份多雨(梅雨);北京、哈尔滨7、8月份多雨(锋面雨)(2分)
【解析】
第(1)题,AB图最低月温在0°C以下,判断位于北方地区;CD图最低月温在0°C以上,故判
断位于南方地区。
结合冬季气温的分布规律:越往北,冬季气温越低;结合各地的降水分布差异,越往南,雨季越长,越往北,雨季越短,故判断B气温曲线图对应城市名称为武汉,G降水柱状
图对应城市名称为北京。
第(2)题,结合图示,越往北,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主要分析其夏季高温和冬季严寒的形成原因。
第(3)题,降水量的多寡主要结合各地的降水分布差异,越往南,雨季越长,越往北,雨季越短,故降水总量也呈由南到北递减的趋势。
四地位于季风区均冬季少雨,夏季多雨。
但由于四地
的地理位置存在差异所以广州存在两个多雨期,5、6月份的锋面雨和8、9月的台风雨;武汉6
月份多雨(梅雨);北京、哈尔滨夏季7、8月份多雨(锋面雨)。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气候特征。
点评:本题结合我国四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考查我国的气候特征。
我国疆域广阔由于地理
位置的差异性导致各地气候的也存在差异。
解答时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6.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于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20∶00在北京开幕。
下图为此时的北
半球太阳照射投影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5分)
(1)在图中用“☆”标出太阳直射点的大致位置。
(2分)
(2)弧线AC为 (晨线或昏线)。
(2分)
(3)若从图中A处乘飞机沿最短航线飞到C处,则飞机的航程大约为。
(选择填空) (2分)
A.5 000千米 B.6 371千米
C.10 000千米 D.20 000千米
(4)此时,世界时为________日________时,与北京日期相同的范围占________。
(选择填空)
(3分)
A.全球四分之一 B.全球三分之一
C.全球二分之一 D.全球
(5)写出此日北京的昼夜长短状况及奥运会期间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
(3分)
(6)此时,图中与C点太阳高度相同的地点为________点。
D点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的范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答案】(1)略。
(提示:画在0°经线上的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中间位置)
(2)晨线
(3) C
(4)8 12 D
(5)昼长夜短;昼渐短夜渐长。
(6A、B0°~23°26′
【解析】
(1)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20∶00,太阳直射点位于白天的中央,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中
间位置。
(2)北极上空俯视,逆时针方向,弧线AC是由黑夜进入白天,为晨线。
(3)A处到C处比A处到D处略长,A处到D处为90°,经线上1°大约为111千米,距离大约
为10 000千米。
(4)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20∶00,根据东加西减,世界时(0°经线)时间为8日12∶00;日界线有两条,一条是0时经线,另一条是180°经线,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20∶00,0时
和180°经线重合,与北京日期相同的范围占全球。
(5)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20∶00,北京昼长夜短;奥运会期间,昼渐短夜渐长。
(6)C点位于晨昏线,太阳高度为0,与C点相同的是A、B。
D点为北极点,正午太阳高度最
大为23°26′,最小为0°。
【考点】主要考查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17.图中实线箭头表示物体原始运动方向,虚线箭头表示物体运动发生偏转方向。
则图中位于北
半球的有()
A.①③⑤B.③④⑤C.②③⑥D.②④⑥
【答案】A
【解析】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方向的差异: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注意结合图示应面对
原始运动方向来看实际运动方向,故①③⑤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地转偏向力。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方向的差异,并注意结合偏转方向的判断
方法:面对原始运动方向为前提。
18.从3月21日到9月23日,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地球公转的速度是逐渐变快B.北极圈内极昼范围的变化是大→小→大
C.北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大→小→大D.南半球昼长的变化是长→短→长
【答案】D
【解析】从3月21日到9月23日期间,地球公转的速度先变慢后变快,因为过远日点(7月初);在此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先向北移动,6月22日过后向南移动;北京的正午太阳
高度角先变大后变小;由于在此期间,太阳直射点一直在北半球,因此北极圈内极昼范围的变化
是小→大→小,南半球昼长的变化趋势与北半球相反,呈昼渐短6月22日前后达到最短随后逐
渐变长。
【考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点评:本题通过地球主要节气节点考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昼夜长短的变化、太
阳高度的变化、季节的更替。
19.右图是亚欧大陆60°N纬线上某月平均气温分布状况图,读图回答题。
【1】关于甲、乙、丙三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乙地正午太阳高度大于丙地
B.丙地白昼时间比乙地短
C.乙地受暖流及西风影响
D.乙地濒临海洋,丙地深居内陆
【答案】C
【解析】三地位于同一纬度,故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昼夜长短相同,A、B错误;根据图示亚欧
大陆部分,内陆气温低于沿海,故判断此时为1月的平均气温分布,此时乙地位于亚欧大陆西侧,受盛行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气温较内陆和大陆东岸高,C项正确。
图示乙位于亚欧大陆西
部的大西洋沿岸,而丙位于太平洋沿岸,D错误。
【2】在正常情况下,此时
A.亚欧大陆等温线向北凸出
B.南极洲的温度低于甲地
C.北印度洋洋流向东流动
D.亚欧大陆上受高压控制
【答案】D
【解析】结合上题结论,此时为北半球冬季,故大陆内部较同纬度的海洋气温低,故等温线应“凸
高为低”,即等温线应向气温较高的低纬地区凸出,A错误;此时全球最低气温出现在亚欧大陆内部,B错误;北印度洋上受东北季风影响,洋流自东向西流,C错误;亚欧大陆上较同纬度海洋
的气温较低,故影响亚洲高压,D项正确。
【3】以下关于甲、乙、丙的正确说法是
A.乙地是温带大陆性气候B.甲地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甲乙之间的地带每年都有凌汛现象D.丙地是人口密集区
【答案】C
【解析】乙地位于亚欧大陆的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A错误;甲地位于亚欧大陆的内陆,60°N附近,受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影响,自然带属于亚寒带针叶林带,B错误;丙位于俄罗斯远东
地区,受气候和地形影响,人口稀少,D错误。
甲乙之间的地带,所处纬度高,冬季气温在0°C
以下,且河流多自南向北流,故容易出现凌汛现象,C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的气候、海陆分布对气温分布的影响和世界区域地理等内容。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基础性较强,考点较多。
学生只要掌握世界区域地理的自然地理环境基本
概况,并能结合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等温线弯曲的基本原则和凌汛形成的基本条件等基本
内容即可判断。
20.某地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为60°,当中时区的区时为4时,该地的地方时为午后3时40分,该地的地理坐标是()
A.30°N,175°E B.60°N,175°E
C.30°N,172.5°E D.60°N,172.5°E
【答案】A
【解析】根据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利用该地秋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60°,故计算当地纬
度为30°;中时区区时即0°经线的地方时为4时,当地地方时为15时40分,即当地地方时较0°经线地方时早11小时40分,即位于0°经线东侧175°,故A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和时间计算等内容。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区时计算的一般方法即可。
21.下图中F为某经线上一点,虚线为过该点的地面垂直线,Q1、Q2是F点两个不同时刻的太
阳光线,且经线、虚线和太阳光线位于同一平面上。
据此完成题。
【1】若Q1、Q2是F点夏至日两个不同时刻的太阳光线.当角θ、ω相差16°时,则F点纬度为()
A.16°N B.32°N C.74°N D.82°N
【答案】D
【解析】夏至日两个不同时刻的太阳光线是某经线上的,说明是正午和24时的阳光,图示地区
是极昼地区。
由题干“经线、虚线和太阳光线位于同一平面上。
”可推知夏至日这一天Q1、Q2这
两个不同时刻的太阳光线分别来自本地的正北方与正南方,这种情况只有极昼地区才会出现。
而
且太阳高度角角度小的是子夜太阳高度,角度大的则是正午太阳高度。
当日最大太阳高度与最小
太阳高度(可以是负值)之差的一半,就是极点到该地的纬度差。
如果是北极点极点角θ、ω相差0°,角θ、ω相差16°,则F点离极点16/2=8°
所以F点纬度为 D选项82°N。
【2】若Q1、Q2分别是二至日正午太阳光线。
当角θ、ω之差小于16°时,F点的纬度范围为
()
A.8°N—8°S B.16°N—16°S C.74°N—74°S D.82°N—82°S
【答案】A
【解析】本题难度较大,若Q1、Q2分别是二至日正午太阳光线,当角θ、ω之差为0°时,F点的
纬度为赤道。
当角θ、ω之差为16°时,F点的纬度为8°S或8°N。
则当角θ、ω之差小于16°时,F点的纬度范围为8°N—8°S。
【考点】本题考查太阳高度的判读。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明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纬度差;(2)正确理解“经线、虚线和太阳光线位于同一平面上”这句话。
该地发生极昼,夏至日时该地正
午太阳高度=90°-(当地纬度-23.5°),子夜时太阳高度=当地纬度+23.5°-90°,两角度相差16°,可以算出该地纬度为82°N。
另外,根据本题信息也可推算当时对应的北京时间:Ql、Q2
是F点某日两个不同时刻的太阳光线,且经线、虚线和太阳光线位于同一平面上。
F地有极昼现象,一条光线是正午12:00的光线,一条是24:00点的太阳光线,太阳高度角大的是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