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与墨子思想精讲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
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
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兼
爱上》
《兼爱》的两个要点:
1.社会混乱“皆起不相爱”;
2.“ 天 下 兼 相 爱 则 治 , 交 相 恶 则 乱”,故提倡兼爱。 【两个关键问题】
第一,何谓“兼爱”?“兼 爱”的目的和实质?
• 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 礼烦扰而不侻,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 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故节财、薄葬、简服生焉。《要略》
《淮南子》的两个要点:
1. 点出墨子思想具体内容: 兼爱、尚贤、右鬼、非命;节财、 薄葬、简服。
2. 指出墨家思想渊源:“学 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不过有 所变化(背周道而用夏政)。
仪》
《非攻上》围绕“义”字做文章,
其实是在谈“利”字:
……计其所自胜,无所可用也。计其 所得,反不如所丧者之多。今攻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杀人多必数于万、寡必数于 千,然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且可得也。 今万乘之国,虚[城]数于千,不胜而入; 广衍数于万,不胜而辟。然则土地者,所 有余也;士民者,所不足也。今尽士民之 死,严下上之患,以争虚城,则是弃所不 足而重所有余也。为政若此,非国之务者 也。《非攻中》
今天下之所誉善者,其说将何哉?为 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 人之利,故誉之与?意亡非为其上中天 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 故誉之与?虽使下之愚人,必曰:“将 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 中人之利,故誉之。”……今且天下之 王公大人士君子,中情将欲求兴天下之 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 天下之巨害也。今欲为仁义,求为上士, 尚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 故当若非攻之为说,而将不可察者此也。
未败墨子道,虽然,歌而非 歌,哭而非哭,乐而非乐,是果 类乎?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 道大觳;使人忧,使人悲,其行 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 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 独能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 其去王也远矣。
墨子称道曰:“昔者禹之湮洪水, 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岛也,名川三百, 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 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 沐甚(一作湛,久雨)雨,栉疾风,置万 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 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 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 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 谓墨。”
《汉书·艺文志》说墨家: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 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 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 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 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 此其所长也。
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 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汉志》之说亦可注意两点:
1. 墨学渊源:出于清庙之守 (有墨出于儒之意)
《非攻上》
【义】
• 孔孟之“义”是伦理道德,“利”是 实惠利益,二者基本是对立的;其取 舍 态 度 亦 十 分 明 确 —— 崇 “ 义 ” 黜 “利”。
• 墨子也非常看重“义”,所谓“万事 莫贵于义。”(《贵义》)但是他认为:
义=利
• 仁 , 体 爱 也 。 …… 义 , 利 也。……礼,敬也。……忠, 以为利而强君也。……孝,利 亲也。《经上》
《庄子·天下篇》:
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 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 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釐 闻其风而说之,为之大过,己之大循。 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生 不歌,死无服。墨子泛爱、兼利而非 斗,其道不怒;又好学而博,不异, 不与先王同,毁古之礼乐。
黄帝有《咸池》,尧有《大 章》,舜有《大韶》,禹有《大 夏》,汤有《大濩》,文王有辟雍 之乐,武王周公作《武》。古之丧 礼,贵贱有仪,上下有等,天子棺 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 再重。今墨子独生不歌,死不服, 桐棺三寸而无椁,以为法式。以此 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 爱己。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
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 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 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 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
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 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 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
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
爱人,待周爱人,而后为爱人。 不爱人,不待周不爱人;不周爱, 因为不爱人矣。《小取》
【辨析】墨家“兼爱”之旨与儒家 主张颇不相同:
墨家主张无区别、无等差的周遍的 爱;
儒家亦讲“泛爱众”,但是强调爱 有等差。故孟子说“墨氏兼爱,是无父 也”(《滕文公下》)。
“ 兼 爱 ” 的 目 的 和 实 质 —— 利 。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 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 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 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 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 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 也。”然则崇(察之误)此害亦何用生哉?以 相爱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爱生。
中》
今若夫兼相爱、交相利,此其有 利,且易为也,不可胜计也。我以为 则无有上说之者而已矣,苟有上说之 者,劝之以赏誉,威之以刑罚,我以 为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譬之 犹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 于天下。故兼者圣王之道也,王公大 人之所以安也,万民衣食之所以足 也。……此圣王之道,而万民之大利 也。《兼爱下》
《墨子·鲁问》
若再加概括提炼,则 兼爱、互利和尚同,是墨 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核 心内涵;而“利”,则是 墨子思想体系中最为核心 的概念。
二、“兼相爱”(博爱)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 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 则不能治。……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 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 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 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 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 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 下之所谓乱也。
《天下篇》说墨的几个要点: • 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尚俭) • 泛爱、兼利而非斗(爱利) • 毁古之礼乐(非乐)
• 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无椁, 以为法式(非乐、尚俭、节葬)
《淮南子》说墨:
• 夫弦歌鼓舞以为乐,盘旋揖让以修礼, 厚葬久丧以送死,孔子之所立也,而墨 子非之。兼爱、尚贤、右鬼、非命,墨 子之所立也,而杨子非之。《泛论训》
《墨子》说“义”、“利”一体的 终极根据:
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 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
之。……天何欲、何恶者也?天必欲人 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 也。奚以知天之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
欲人之相恶相贼也?以其兼而爱之、兼 而利之也。奚以知天兼而爱之、兼而利 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法
【第二点】“兼爱”如何可能?
1.趋利避害的共同心理
2.自上而下的规约引导
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 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 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 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 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 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兼爱
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 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 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
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 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 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 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 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 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 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 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 天 下 之 人 皆 不 相 爱 , 强 必 执 弱 , 富
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 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 也。”是以仁者非之。既以非之,何以
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 利 之 法 易 之 …… 夫 爱 人 者 , 人 必 从 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
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 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特上弗以为政、 士不以为行故也。”《兼爱中》
《墨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墨子思想
《 【提纲】
墨 一. 墨子和《墨子》
子 二.“兼相爱”(博爱)
》 三.“交相利”(互利)以
与 墨
及非攻、节用、节葬、
子 非乐
思 四.“尚同”(专制)以及
想 尚贤、尊天、事鬼
一、墨子和《墨子》
• 墨子,名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 人。
• 生平事迹材料今存极少。《墨子》的 《耕柱》《贵义》《公孟》《鲁问》 《公输》中有些记载。
墨子的另一个著名主张“非 攻”,也是由他的“爱利主义”自 然引申出来的。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 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 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 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 取 人 马 牛 者 …… 至 杀 不 辜 人 也 , 扦 其 衣裘,取戈剑者……当此天下之君子, 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 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 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第二,“兼爱”如何可能? 能否实现?
【第一点】“兼爱”的含义——周遍 的爱(博爱)、无差别(均衡)的爱。
“兼”与“别”:
姑尝本原若众害之所自生,此 胡自生?此自爱人利人生与?即必 曰“非然也”,必曰“从恶人贼人 生”,分名乎天下。恶人而贼人者, 兼与?别与?即必曰“别也”。然 即之交别者,果生天下之大害者与! 是故别,非也。
【辨析】墨子以为人际不难 相爱。但是,这个信心并非如 孔孟那样,建立在相信人性本 善的“伦理”心理基础之上
(当然,儒家讲爱有等差,讲推
恩);而是建立在人人都会趋 利避害的“利益”之心理基础 上。这是他与儒家的根本不同 之一。
三、“交相利”(互利)以 及非攻、节用、节葬、非乐
“兼爱”的目的是趋利避害, 其实质是“利”;墨子为混乱社会 开出的救世“药方”是“兼相爱、 交相利”。
• 仁,仁爱也;义,利也。爱、 利,此也;所爱所利,彼也。
《经说下》
密切联系义、利之思想,早在墨子之 前就有:《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赵衰 曰:“《诗》、《书》,义之府也;
《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 之本也。”《昭公十年》晏子曰:
“凡有血气,皆有争心,故利不可强,
思义为愈。义,利之本也。”
到孔孟,义、利之说有了很大变化, “义”、“利”基本成了对立不容的了。
2. 总结墨子思想主要内涵: 贵俭、兼爱、上贤、右鬼、非命、 上同
周人、汉人总结墨子的思想内涵, 大致相同。
《墨子》自道其思想纲领:
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 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 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憙音 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 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 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
……是故子墨子曰“兼以易别”。然即 兼之可以易别之故何也?曰:藉为人之 国,若为其国;夫谁独举其国以攻人之 国者哉!为彼者,由为己也。为人之都, 若为其都;夫谁独举其都以伐人之都者 哉!为彼犹为己也。为人之家,若为其 家;夫谁独举其家以乱人之家者哉!为 彼犹为己也。然即国都不相攻伐,人家 不相乱贼,此天下之害与?天下之利与? 即必曰“天下之利也”。《兼爱下》
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 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俱诵 《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以 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辞相 应,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冀得 为其后世,至今不决。
墨翟、禽滑釐之意则是,其行则非 也。将使后世之墨者,必自苦以腓无胈、 胫无毛相进而已矣。乱之上也,治之下 也。虽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 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
• 生活年代,大致在孔子之后,孟子之 前。
• 手工业者,属城市平民阶层,此出身 对他的思想影响甚大。
《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 71篇,今存53篇,基本包含了墨学要 旨。
《墨子》作者,一般认为是墨子 弟子,它包括了墨子以及后世墨家各 派思想。
若具体说到《墨子》各篇的时代 和作者,学界还有不甚一致的看法。 (参见孙诒让、任继愈、徐复观等书)
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
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兼
爱上》
《兼爱》的两个要点:
1.社会混乱“皆起不相爱”;
2.“ 天 下 兼 相 爱 则 治 , 交 相 恶 则 乱”,故提倡兼爱。 【两个关键问题】
第一,何谓“兼爱”?“兼 爱”的目的和实质?
• 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 礼烦扰而不侻,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 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故节财、薄葬、简服生焉。《要略》
《淮南子》的两个要点:
1. 点出墨子思想具体内容: 兼爱、尚贤、右鬼、非命;节财、 薄葬、简服。
2. 指出墨家思想渊源:“学 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不过有 所变化(背周道而用夏政)。
仪》
《非攻上》围绕“义”字做文章,
其实是在谈“利”字:
……计其所自胜,无所可用也。计其 所得,反不如所丧者之多。今攻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杀人多必数于万、寡必数于 千,然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且可得也。 今万乘之国,虚[城]数于千,不胜而入; 广衍数于万,不胜而辟。然则土地者,所 有余也;士民者,所不足也。今尽士民之 死,严下上之患,以争虚城,则是弃所不 足而重所有余也。为政若此,非国之务者 也。《非攻中》
今天下之所誉善者,其说将何哉?为 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 人之利,故誉之与?意亡非为其上中天 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 故誉之与?虽使下之愚人,必曰:“将 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 中人之利,故誉之。”……今且天下之 王公大人士君子,中情将欲求兴天下之 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 天下之巨害也。今欲为仁义,求为上士, 尚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 故当若非攻之为说,而将不可察者此也。
未败墨子道,虽然,歌而非 歌,哭而非哭,乐而非乐,是果 类乎?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 道大觳;使人忧,使人悲,其行 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 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 独能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 其去王也远矣。
墨子称道曰:“昔者禹之湮洪水, 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岛也,名川三百, 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 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 沐甚(一作湛,久雨)雨,栉疾风,置万 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 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 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 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 谓墨。”
《汉书·艺文志》说墨家: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 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 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 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 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 此其所长也。
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 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汉志》之说亦可注意两点:
1. 墨学渊源:出于清庙之守 (有墨出于儒之意)
《非攻上》
【义】
• 孔孟之“义”是伦理道德,“利”是 实惠利益,二者基本是对立的;其取 舍 态 度 亦 十 分 明 确 —— 崇 “ 义 ” 黜 “利”。
• 墨子也非常看重“义”,所谓“万事 莫贵于义。”(《贵义》)但是他认为:
义=利
• 仁 , 体 爱 也 。 …… 义 , 利 也。……礼,敬也。……忠, 以为利而强君也。……孝,利 亲也。《经上》
《庄子·天下篇》:
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 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 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釐 闻其风而说之,为之大过,己之大循。 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生 不歌,死无服。墨子泛爱、兼利而非 斗,其道不怒;又好学而博,不异, 不与先王同,毁古之礼乐。
黄帝有《咸池》,尧有《大 章》,舜有《大韶》,禹有《大 夏》,汤有《大濩》,文王有辟雍 之乐,武王周公作《武》。古之丧 礼,贵贱有仪,上下有等,天子棺 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 再重。今墨子独生不歌,死不服, 桐棺三寸而无椁,以为法式。以此 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 爱己。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
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 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 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 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
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 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 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
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
爱人,待周爱人,而后为爱人。 不爱人,不待周不爱人;不周爱, 因为不爱人矣。《小取》
【辨析】墨家“兼爱”之旨与儒家 主张颇不相同:
墨家主张无区别、无等差的周遍的 爱;
儒家亦讲“泛爱众”,但是强调爱 有等差。故孟子说“墨氏兼爱,是无父 也”(《滕文公下》)。
“ 兼 爱 ” 的 目 的 和 实 质 —— 利 。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 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 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 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 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 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 也。”然则崇(察之误)此害亦何用生哉?以 相爱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爱生。
中》
今若夫兼相爱、交相利,此其有 利,且易为也,不可胜计也。我以为 则无有上说之者而已矣,苟有上说之 者,劝之以赏誉,威之以刑罚,我以 为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譬之 犹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 于天下。故兼者圣王之道也,王公大 人之所以安也,万民衣食之所以足 也。……此圣王之道,而万民之大利 也。《兼爱下》
《墨子·鲁问》
若再加概括提炼,则 兼爱、互利和尚同,是墨 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核 心内涵;而“利”,则是 墨子思想体系中最为核心 的概念。
二、“兼相爱”(博爱)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 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 则不能治。……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 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 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 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 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 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 下之所谓乱也。
《天下篇》说墨的几个要点: • 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尚俭) • 泛爱、兼利而非斗(爱利) • 毁古之礼乐(非乐)
• 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无椁, 以为法式(非乐、尚俭、节葬)
《淮南子》说墨:
• 夫弦歌鼓舞以为乐,盘旋揖让以修礼, 厚葬久丧以送死,孔子之所立也,而墨 子非之。兼爱、尚贤、右鬼、非命,墨 子之所立也,而杨子非之。《泛论训》
《墨子》说“义”、“利”一体的 终极根据:
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 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
之。……天何欲、何恶者也?天必欲人 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 也。奚以知天之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
欲人之相恶相贼也?以其兼而爱之、兼 而利之也。奚以知天兼而爱之、兼而利 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法
【第二点】“兼爱”如何可能?
1.趋利避害的共同心理
2.自上而下的规约引导
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 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 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 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 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 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兼爱
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 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 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
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 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 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 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 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 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 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 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 天 下 之 人 皆 不 相 爱 , 强 必 执 弱 , 富
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 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 也。”是以仁者非之。既以非之,何以
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 利 之 法 易 之 …… 夫 爱 人 者 , 人 必 从 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
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 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特上弗以为政、 士不以为行故也。”《兼爱中》
《墨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墨子思想
《 【提纲】
墨 一. 墨子和《墨子》
子 二.“兼相爱”(博爱)
》 三.“交相利”(互利)以
与 墨
及非攻、节用、节葬、
子 非乐
思 四.“尚同”(专制)以及
想 尚贤、尊天、事鬼
一、墨子和《墨子》
• 墨子,名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 人。
• 生平事迹材料今存极少。《墨子》的 《耕柱》《贵义》《公孟》《鲁问》 《公输》中有些记载。
墨子的另一个著名主张“非 攻”,也是由他的“爱利主义”自 然引申出来的。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 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 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 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 取 人 马 牛 者 …… 至 杀 不 辜 人 也 , 扦 其 衣裘,取戈剑者……当此天下之君子, 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 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 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第二,“兼爱”如何可能? 能否实现?
【第一点】“兼爱”的含义——周遍 的爱(博爱)、无差别(均衡)的爱。
“兼”与“别”:
姑尝本原若众害之所自生,此 胡自生?此自爱人利人生与?即必 曰“非然也”,必曰“从恶人贼人 生”,分名乎天下。恶人而贼人者, 兼与?别与?即必曰“别也”。然 即之交别者,果生天下之大害者与! 是故别,非也。
【辨析】墨子以为人际不难 相爱。但是,这个信心并非如 孔孟那样,建立在相信人性本 善的“伦理”心理基础之上
(当然,儒家讲爱有等差,讲推
恩);而是建立在人人都会趋 利避害的“利益”之心理基础 上。这是他与儒家的根本不同 之一。
三、“交相利”(互利)以 及非攻、节用、节葬、非乐
“兼爱”的目的是趋利避害, 其实质是“利”;墨子为混乱社会 开出的救世“药方”是“兼相爱、 交相利”。
• 仁,仁爱也;义,利也。爱、 利,此也;所爱所利,彼也。
《经说下》
密切联系义、利之思想,早在墨子之 前就有:《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赵衰 曰:“《诗》、《书》,义之府也;
《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 之本也。”《昭公十年》晏子曰:
“凡有血气,皆有争心,故利不可强,
思义为愈。义,利之本也。”
到孔孟,义、利之说有了很大变化, “义”、“利”基本成了对立不容的了。
2. 总结墨子思想主要内涵: 贵俭、兼爱、上贤、右鬼、非命、 上同
周人、汉人总结墨子的思想内涵, 大致相同。
《墨子》自道其思想纲领:
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 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 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憙音 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 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 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
……是故子墨子曰“兼以易别”。然即 兼之可以易别之故何也?曰:藉为人之 国,若为其国;夫谁独举其国以攻人之 国者哉!为彼者,由为己也。为人之都, 若为其都;夫谁独举其都以伐人之都者 哉!为彼犹为己也。为人之家,若为其 家;夫谁独举其家以乱人之家者哉!为 彼犹为己也。然即国都不相攻伐,人家 不相乱贼,此天下之害与?天下之利与? 即必曰“天下之利也”。《兼爱下》
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 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俱诵 《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以 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辞相 应,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冀得 为其后世,至今不决。
墨翟、禽滑釐之意则是,其行则非 也。将使后世之墨者,必自苦以腓无胈、 胫无毛相进而已矣。乱之上也,治之下 也。虽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 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
• 生活年代,大致在孔子之后,孟子之 前。
• 手工业者,属城市平民阶层,此出身 对他的思想影响甚大。
《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 71篇,今存53篇,基本包含了墨学要 旨。
《墨子》作者,一般认为是墨子 弟子,它包括了墨子以及后世墨家各 派思想。
若具体说到《墨子》各篇的时代 和作者,学界还有不甚一致的看法。 (参见孙诒让、任继愈、徐复观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