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福建省厦门市一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届福建省厦门市一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研究应以客观事实而非价值观为基础,这是中西方史学家长久以来共同追求的核心守则,实事才能求是。

理解或诠释,当然是史学研究的魅力所在,但发现与考订史实不仅是历史理解的基础,更是验证历史理解以及实现历史理论更新演进的关键所在。

当然不能简单地认为历史学的求真能够完整还原历史,真实是有限度的;但无论是扎实地历史还原,还是借助学术想象力的历史再现或认识,都必须在客观的原则下,借由史料的分析来开展。

今日的史学者普遍相信,受可掌握材料和研究者视野的限制,研究者无法简单地复原全部历史——研究者所展示的历史,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以至于当代中国史学专业大学生的官方教材里都非常明确地指出“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历史”和“史家纂写的历史”是性质不同的两个概念。

但史学家们同样明白,这不仅不可以被理解为史料无用,或者史学研究可以放弃史料,仅依靠想象价值观或任何预设的规律进行研究;反而是进一步告诫历史学家要更审慎更谦卑地对待史料,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史料,更科学更合理地利用史料——无论是建构新的历史解说,还是打破旧有陈论,都必须从旧史料新解或新史料发现出发。

因此,尽管文史哲都是人文学科,彼此间也确实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以求真为目的、为标准才使得历史学既不会是哲学,也不会是文学,反而在精神与方法上更接近科学。

史景迁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他曾经写过一部研究清初山东农村基层妇女生活状况的名著《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

尽管这是一部非常前沿且有趣的新文化史、微观史著作,但由于地方志等史料中缺乏基层妇女的生活材料,史氏一方面使用了《聊斋志异》等纯文学材料;另一方面又发挥文学想象,对王氏这位具体女性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诸多细致的细节联想。

显然,这部作品“不是妇人王氏的‘信史’”,它或可代表一种历史书写的方式,但不宜被看成历史研究的范本。

正如周振鹤指出的,兼具科学和人文两重属性的历史学,“往前进一步是哲学,往后退一步是演义(即文学)”。

也就是说,如果历史学不强调客观性,不以求真为标准,不坚持历史解释、理论或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等都必须建立在以史料考订、史料分析为基础的“真实”之上,那么,历史学在人文领域的学科属性就会
被消解,失去存在的必要。

求真是史学的标准,先实事再求是是历史研究的基本规范与逻辑。

从“实”到“识”再到“是”,研究过程的递进伴随着主观性的增强,但客观性基础并不能动摇。

章学诚认为“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即器以明道”,道不离器,如影不离形,这就是历史学先求实再求是的过程。

历史学的人性,就是以求真来说理的人性,没有了求真,就没有了历史学的人性,这也就是促使科学、规范地考订史料和分析史料成为史学研究工作的核心并独立于人文学科的关键所在。

(节选自梁晨、李中清《从求实到求是:数字史学的价值与追求》,有删改)材料二
当前主流的历史学家已经承认通过文献考订是无法复原史实的。

如果我们承认无法复原史实,那么如何判断我们通过“科学”方法挖掘、考订更多文献的研究方式是接近还是远离了史实?因此,从这一层意义上,所有文献和考据方面的努力所能达到的只是让我们的研究更具有说服力而已,但“具有说服力”并不等于“史实”,如果套用法律术语,就是这样的研究能达成的只是证据真实,而不是事实真实。

如果认为历史学作为学科与众不同的力量在于“真实”的话,那么这种认知应当更正为历史学的力量在于“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由此注定历史学不可能成为一门通常意义的科学。

但无论是获得真相,还是“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都属于历史学的力量,而不是历史学的目的。

要界定历史学的目的,最为重要的就是要界定历史的作用。

人类几乎所有的决定,上至国家层面的政策的制定、决议的形成,下至个人的在早市上选择购买的蔬菜,从本质上都是在对“历史”的研究(或通俗的说就是“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影响未来“历史”的决策,即在“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的基础上形成“历史认知”,由此来预测和影响未来。

在目前史学界,认为“历史认知”可以绝对“客观”以及能做到“客观”的人应该是不多的,我们不得不说任何“历史认知”都是主观的,由此通过人类的主观认知,使得过往的历史与未来建立起了不可分割的联系。

(节选自成一农《抛弃人性的历史学没有存在价值》,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现与考订史实不能够完全还原历史,但它是历史理解的基础,是验证历史理解
以及实现历史理论更新演进的关键。

B.“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历史”和“史家纂写的历史”性质不同是由于研究者所展示的历史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

C.材料一中史景迁的《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借助学术想象力再现历史,也是扎实地还原历史的方式。

D.材料二认为,通过“科学”方法挖掘、考订更多文献并不一定能让历史研究接近
事实真实,而只能提供证据真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规范地考订史料和分析史料,是历史学区别于其他人文学科的重要标志,
让历史学独立于人文学科而接近科学。

B.章学诚所言“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即器以明道”中的“事”“器”指历史研究方式,“理”“道”指历史研究的作用。

C.“历史学的力量”和“历史学的目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求真”体现了“历史学的力量”,“求是”是“历史学的目的”。

D.从发现与考订史实到理解或诠释史实并形成历史认知,是历史研究从“实”到“识”再到“是”的完整过程。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盖欲为良史者,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也。

B.《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此即为“春秋笔法”。

C.班固评价司马迁著《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D.若乃事实未明,而徒以褒贬、文采为事,则是既不能成书,而又失为史之意也。

4.关于历史研究,两则材料观点同中有异,请简要概括。

5.费孝通在《再论文字下乡》中说:“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

”请结合两则材料说说历史的“实用”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忧郁的巩乃斯河
周涛
草原不管有多么辽阔和健康,它的河流都有一种无法说清的忧愁。

这条河像一支忧郁的古歌,静静地在巩乃斯大草原伏行、扭动。

你每天的任务就是摆渡过河的车马行人。

岸上有个大绞盘,铁链子一直从河面伸
到对岸,河里是一座由两条船拼起来的平板摆渡。

对面一吆喝,噢,有人过河啰。


啦啦,你就放铁链子,然后咯吱咯吱地摇,让船过来。

铁链子的声音和绞盘的声音像
它们浑身的铁锈一样陈旧、年代久远,听起来很容易联想到一位缺了门牙的、害有严
重风湿性关节炎的老哈萨克含混不清的话音。

那年月,草原上空空荡荡,有时候整整一上午也见不到一个人。

你独坐岸边倒也清闲,反而想听听生锈的铁链和绞盘的声响。

那声响本来浑浊沉重,但是平稳的河水在下面起了什么作用,仿佛洗去了那声音里的杂质,露出了它金属的质地,空旷寂静的河面上,那声响便显得好听起来。

其实你不过是临时来换工的,摆渡老头会种瓜,连队请去帮忙,你就来替这老头。

你喜欢干这件事,没人约束,悠悠逛逛。

好不容易摆渡一趟,过河的人都笑嘻嘻地感谢,似乎是你在干什么好事。

那倒也是,你不像个干摆渡的,倒像个大学生。

因为你本来就是大学生。

你的连队就在离河不远的那几排土房子里,一百多号人,全是大学生——“史无前例”时期的倒霉鬼,男倒霉鬼和女倒霉鬼。

惟独你忙中偷闲,得了个没人监视的美差,来和这条河做伴。

很快,你就发现这条河韵味无穷,一只白色水貂,银白的。

它从临河的一截糟树窟窿里露出了头,一对小而圆、圆而黑、黑而亮的小眼睛正望着你,滴里轱辘的,自行车轴里的滚珠一般,转来转去,然后定住,直瞪瞪地盯着你,猜你的心思。

你纹丝不动,觉得应该变成一棵人形的树才好。

不料,却打了个喷嚏。

它倏忽一闪,就从窟窿里钻出来,只一眨眼,就已经在一丈开外的原木堆旁,一动不动,盯着望你。

你简直弄不懂它是怎么过去的,又是怎么停住的。

但是,它太美了。

它离你这么近,仿佛是让你欣赏一下它暴露在空地上的全身,全身的银白,白得像一只纯银制成的假物。

毛色柔和地诱惑着你的手,想摸一下。

尾巴很长,身形也细长如黄鼠狼,大小却像一只老鼠。

你想起来了,摆渡老头说过,水耗子。

耗子?耗子哪有这么精神、漂亮、高贵、优美?那种蠕动的黑糊糊的东西,当然也是生命,但实质上是对生命的亵渎,是造物主生产出的大量废品。

而它是精灵,是有独立生存能力的大自然的珍品,它不是水耗子,是水貂。

它的头部,首先就不是老鼠那样的尖嘴贱相,而是有些略像狗头,银白的、勇猛而又机敏并且充满自信的头。

眼睛也完全不像白鼠似的病态发红,而是黑亮有神。

体形就更显得矫捷柔韧,猎豹一样。

再缓一会儿,摆渡老汉换工就转回来了。

你兴高采烈地把看见水貂的事儿给他讲了,你说:“水貂,银子一样的白水貂!”你又恢复了学生腔调,你一忘乎所以就露出这一套。

老汉斜了你一眼:“水耗子么。

”你说你想弄一只养起来,可是抓不住。

老汉说,可不敢抓,它又不是个耗子,人家是个捕活肉的东西呢。

谁敢抓,一口咬断
你的指头尖尖呢。

他不帮你抓,可是你感到了满足。

因为老汉承认它不是耗子,而且语气中透出了
一些敬佩和珍惜。

这和你认为它是精灵实质是一样的。

你感到了异常的充实。

你猛然扭回头,朝河对岸白杨树隔着的驿道望过去。

一片激烈杂乱的犬吠声和马
蹄声正追逐着奔驰过来,在幽暗的黄昏闪动如影,有惊心动魄的战乱前的预兆。

你看过去,知道是你的顾客们过来了。

真正的顾客,远古时代就存在的骁勇的顾客,正从远方的驿道上奔驰过来。

大约有五六匹马,驮着醉酒的人,被沿途所遇见的全体纠合起来的猛犬狂吠着追咬。

醉汉们,已经在马背上前俯后仰,大声唱歌:并不时猛地探下身去,挥臂鞭打纠
缠在马蹄前后的凶猛大头狗。

一马鞭抡下去,空中便准定刺过一阵尖利得似乎带着骂
声的嚎叫,“嗷——”。

然后,一片马蹄声就变得更杂乱了,醉酒的人们隔河高叫,
像一伙朴实的响马。

你觉得振奋,觉得感动。

你先是哗啦啦好一阵子,接着就咯吱咯吱。

那五六个骑在马上的醉酒者立马船板之上。

移动的船体在河面上平稳滑动,载着
这伙草原上的牧人,如一幅黄昏的油画,亦如一群坐在你掌心上的待渡者。

你故意慢
慢摇,你舍不得眼前这一幕很快就消失。

你要摆渡他们从彼岸到此岸,中间是一条忧
郁的河,河面还算宽阔。

你忽然觉得是这么回事儿,摆渡人们。

更多的人,不仅是醉汉。

你用的只是两条
破船拼接起来的工具,年代久远,浑身铁锈的铁链子和绞盘,但是那声音正因为久远
而显得浑厚,正因为陈旧而显得有味道,它们被忧郁的河水洗炼了之后,会变得清新、单纯,变得好听。

人呵,请注意谛听!
(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先写铁链子和绞盘的声音像“老哈萨克含混不清的话音”,后又说“好听起来”,这种变化来自空旷寂静环境的衬托。

B.摆渡老汉不仅摆渡,还会种瓜,可见其勤劳能干;从他把水貂叫做水耗子,也不敢去抓,又可看出他身上朴实胆小的一面。

C.描写牧人们的奔驰有“惊心动魄的战乱前的预兆”,说他们“像一伙朴实的响马”,语带贬抑,表现出牧人醉酒后的粗野。

D.“你”身为“倒霉鬼”却未悲伤沉沦,而是感受自然,感悟历史,进而担负起“摆渡人们”的责任,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两次使用拟声词“哗啦啦”“咯吱咯吱”,第一次表现铁链子和绞盘的陈旧;第二次则具有动作意义,表现“你”的兴奋激动。

B.文章从外形、毛色、动作等方面对水貂做了详细的描写,并将其和耗子进行对比,表现出“你”敏感细腻的心灵和对白水貂的喜爱。

C.文章描绘了猛犬追咬牧人的场面,其中“尖利得似乎带着骂声的嚎叫”运用拟人手法,凸显大头狗的凶猛,象征着草原民族的精神。

D.文章结尾的“人呵,请注意谛听!”由前文的叙述和描写转为呼告,且独立成段,有一种突如其来之感,既耐人寻味,又令人警醒。

8.如何理解巩乃斯河的“忧郁”?请根据文意简要作答。

9.本文重点描写了发现水貂和摆渡牧人两个场景,这两个场景是如何结构在一起的?请简要分析。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洞庭玩月
韩偓
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宽万顷霜。

玉碗深沈潭底白,金杯细碎浪头光。

寒惊乌鹊离巢噪,冷射蛟螭换窟藏。

更忆瑶台逢此夜,水晶宫殿挹琼浆。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点明了地点和描写对象,“玩”字活泼灵动,增添了人与月的亲近之感。

B.首联中的“万顷”在表现洞庭湖湖面广阔的同时,也写出了月光普照的情景。

C.第五句写乌鹊因天气寒冷而受惊离巢,与“明月别枝惊鹊”有异曲同工之妙。

D.诗人由眼前月写到瑶台月,使现实与想象交相辉映,拓展了诗歌的表现空间。

16.本诗与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题材相同,但写景的侧重与用意却有所不同。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自古以来,爱情被无数的才子佳人歌咏,《静女》就曾描绘了男子在约会地点找不到爱人而徘徊的场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3)“帘”本是生活中寻常的物品,在唐宋诗词中,“帘”这一意象却承载着诗人绵长的情思,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学者认为,《西游记》里孙悟空的成长史,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孙悟空“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完全无拘无束的“自在”,但随着这种“自在”发展到极致,他被压在了五指山下。

戴上金箍后的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看似脱离了个人的绝对自由,然而却促使他收敛心性,走向“成人”、最终“成佛”的道路。

“自在”和“收敛”,是成长中的青年人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他们一方面渴望个体拥有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又随时要去面对来自社会的种种规范和约束。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B 3.B 4.同:两则材料都认为历史研究需要求真,要以史实为基础,但无法真正还原历史。

异:材料一认为史料的客观性是历史研究的核心关键,材料二强调主观的历史认知是历史研究的关键。

5.从对历史的还原中获得思考方式,以求真来说理,帮助人形成决策;建立过去与未来的联系,预测和影响未来。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借助学术想象力再现历史,也是扎实地还原历史的方式”错,材料一中史景迁的《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借助学术想象力再现历史并非扎实历史还原的方式。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B.“‘事’‘器’指历史研究方式,“理”“道”指历史研究的作用”错,“事”“器”指历史研究内容,“理”“道”指历史研究成果。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研究历史要以求真为准则,要以客观史实为基础。

B.“春秋笔法”的特点是有取舍的褒贬,微言大义,是历史书写主观性的体现。

ACD都强调史学研究和历史书写要尊重客观,实事求是。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1)分析两则材料观点的相同点
根据材料一的“历史研究应以客观事实而非价值观为基础”“求真是史学的标准,先实事再求是是历史研究的基本规范与逻辑”“当然不能简单地认为历史学的求真能够完整还原历史,真实是有限度的”和材料二的“当前主流的历史学家已经承认通过文献考订是无法复原史实的”“如果认为历史学作为学科与众不同的力量在于‘真实’的话,那么这种认知应当更正为历史学的力量在于‘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可知,两则材料都认为历史研究需要求真,要以史实为基础,但无法真正还原历史。

(2)分析两则材料观点的不同点
根据材料一的“进一步告诫历史学家要更审慎更谦卑地对待史料,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史料,更科学更合理地利用史料——无论是建构新的历史解说,还是打破旧有陈论,都必须从旧史料新解或新史料发现出发”“如果历史学不强调客观性,不以求真为标准,不坚持历史解释、理论或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等都必须建立在以史料考订、史料分析为基础的‘真实’之上,那么,历史学在人文领域的学科属性就会被消解,失去存在的必要”“科学、规范地考订史料和分析史料成为史学研究工作的核心”分析,材料一认为史料的客观性是历史研究的核心关键;
根据材料二“任何‘历史认知’都是主观的,由此通过人类的主观认知,使得过往的历史与未来建立起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分析,材料二强调主观的历史认知是历史研究的关键。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根据“历史学的人性,就是以求真来说理的人性,没有了求真,就没有了历史学的人性,这也就是促使科学、规范地考订史料和分析史料成为史学研究工作的核心并独立于人文学科的关键所在”“史学家们同样明白,这不仅不可以被理解为史料无用,或者史学研究可以放弃史料,仅依靠想象价值观或任何预设的规律进行研究;反而是进一步告诫历史学家要更审慎更谦卑地对待史料,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史料,更科学更合理地利用史料——无论是建构新的历史解说,还是打破旧有陈论,都必须从旧史料新解或新史料发现出发”“从‘实’到‘识’再到‘是’,研究过程的递进伴随着主观性的增强”可知,从对历史的还原中获得思考方式,以求真来说理,帮助人形成决策;
(2)根据“人类几乎所有的决定,上至国家层面的政策的制定、决议的形成,下至个人的在早市上选择购买的蔬菜,从本质上都是在对‘历史’的研究(或通俗的说就是‘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影响未来‘历史’的决策,即在“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的基础上形成‘历史认知’,由此来预测和影响未来”可知,建立过去与未来的联系,预测和影响未来。

6.D 7.C 8.①河流静静地在巩乃斯大草原伏行、扭动的姿态,带给人压抑不畅的感觉;
②河岸上的人们经历的生活艰辛和苦难,让人忧郁;
③游牧民族古老民族精神的断裂和失落,让人感到忧郁。

9.①以“你”的见闻为线索串联,两个场景是“你”河边摆渡时先后观察到的景象。

②从物及人,以“高贵精神”这一主题统摄,白水貂是高贵勇猛精神的象征物,而牧人是
草原民族高贵骁勇精神的传承者。

③以“你”之情感态度连接,“你”因水貂的“高贵勇猛”而感动,因牧人的朴实骁勇而振奋,从而萌生“摆渡人们”的信念,形成一个完整的心理历程。

④两个场景,一微小一宏大,一优美一壮美,形成比照,相得益彰。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这种变化来自空旷寂静环境的衬托”错,这种变化并非来自空旷寂静环境的衬托,而是人物心境使然。

B.“水耗子”是当地人的通俗叫法,与性格无关;不敢去抓是出于“敬佩和珍惜”,同时也是对“你”的叮嘱。

C.“语带贬抑,表现出牧人醉酒后的粗野”错,不带贬抑,表现的是牧人的骁勇。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C.“凸显大头狗的凶猛,象征着草原民族的精神”错,大头狗被打后的嚎叫,凸显的是牧人的剽悍,本身并不象征草原民族的精神。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

“忧郁”,本指忧愁苦闷。

①结合“这条河像一支忧郁的古歌,静静地在巩乃斯大草原伏行、扭动”可知,河流静静地在巩乃斯大草原伏行、扭动的姿态,带给人压抑不畅的感觉;
②结合“那年月,草原上空空荡荡,有时候整整一上午也见不到一个人”“‘史无前例’时期”可知,在“文革”时期,国家正在经历苦难,河岸上的人们也正在经历生活艰辛和苦难,让人忧郁;
③结合“真正的顾客,远古时代就存在的骁勇的顾客,正从远方的驿道上奔驰过来”“大约有五六匹马,驮着醉酒的人,被沿途所遇见的全体纠合起来的猛犬狂吠着追咬。

醉汉们,已经在马背上前俯后仰,大声唱歌”可知,牧人是草原民族高贵骁勇精神的传承者,而游牧民族古老民族精神正在经历断裂和失落,让人感到忧郁。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结合“你就发现这条河韵味无穷,一只白色水貂,银白的”“你猛然扭回头,朝河对岸白杨树隔着的驿道望过去。

一片激烈杂乱的犬吠声和马蹄声正追逐着奔驰过来”可知,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