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摘要】文章以洛阳一拖建工为目标企业,通过阐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内涵,构建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求解出各个指标的权重,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整体的分析和综合评价,同时给出了提升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议。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制造企业;层次分析法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制造业之间的竞争日渐激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引导企业成功的关键所在。

特别是目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制造企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提高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制造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全面分析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了解企业在竞争中所处的位置,全面评价企业竞争能力的状况,从而为不断发展和提高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依据。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的研究基础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内涵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普拉哈德(C.K.Prahalad)和哈默(Garg.Hamel)提出。

他们于1990年在权威杂志《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题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的文章,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知识和技能。


随着学术界对核心竞争力内涵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大多学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有层次的综合概念,对其进行评价应在科学系统的指导下进行,指标体系应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尽可能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以及影响因素表现出来。

评价指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直接计量的指标;另一类是难以直接计量的因素,如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

不能直接量化的因素,可以用一些间接计量的指标来反映,一般是通过对一些特殊人群的问卷调查来实现。

从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的目的来看,评价指标要有综合性,指标数不能太多。

同时,还需要有另一类指标,即分析性指标来更为详细、具体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核心竞争力状况。

这些指标可以解释企业为什么有核心竞争力,或者为什么缺乏核心竞争力。

换句话说,评价指标特别是其中的显示性评价指标所反映的是竞争的结果或核心竞争力的最终表现,而分析性指标所反映的是核心竞争力的原因或者决定因素。

(二)层次分析法概述
为了能够更加综合地评价企业核心竞争力,可通过层次分析法来建立综合评
价指标和层次分析指标来进行。

层次分析法(AHP)是由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 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

该方法在构造综合评价指标值时所涉及的权数都是通过数学变化产生,不是人为确定的,具有客观性、科学性。

AHP法的基本思路是把复杂事情分成若干有序层次,建立起一个描述系统功能或特征的内部独立的层次结构(即模型树),然后根据对某一客观事物的判断,就每一层次的相对重要性作出定量表示,即构造“比较判断矩阵”,以这个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其相应的特征向量,在通过一致性检验的前提下,确定每一层次中各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重;通过对各层次的分析,进而导出对整个问题的分析,即总排序权重。

层次分析法比较注重研究对象的现实意义,且在操作上简便易行。

考虑到专家在对指标进行判断时,一般难以给出精确的两个指标重要性的标度,还需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层次分析法是对专家简单确定权数方法的改进。

实践证明,AHP法是一种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能够统一处理决策中的定性和定量因素,具有高度的逻辑性、系统性、简捷性和实用性等优点,现在人们更习惯用它来确定多层次指标体系的权重。

笔者在下文着重用此方法对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和案例分析。

二、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
(一)案例企业情况简介
一拖(洛阳)建工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拖建工”)是中国一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独立法人子公司,是以生产中小型(0.25~12T)压路机为主的专业生产厂,全国免检产品,连续多年来市场占有率行业第一,产品出口亚、非、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公司现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0余人,其中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40余人,拥有数字切割加工等高精尖设备20余台,具有雄厚的研制开发和生产各种型号的“洛阳”牌压路机的综合能力,产品覆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并远销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用户的好评。

(二)案例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建立评价指标层次。

笔者根据余伟萍(2003)等学者对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进行的实证研究,认为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为:战略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生产制造能力、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

2.数据来源:文中的定量指标数据以案例企业过去三年内(2009—2011年)平均水平的数据为准,定性指标数据全部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获得,其中调查对象有企业管理层、员工、供应商和客户,且定性数据的评分标准为0—10分。

3.构造判断矩阵及层次单排序:构造准则层(A层次—B层次)判断矩阵,如表1所示。

(三)案例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结论
从以上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一拖建工是一个传统型老牌制造企业,有很强的生产制造能力,有很好的市场营销能力,在国内外市场上均占有相当份额,其他企业获取其核心市场竞争力的机会较小。

近几年,由于其十分注重产品创新方面的研发工作,加大科研开发资金的投入以及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不断引进,从而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使其成为一拖建工核心竞争力中的主要优势。

另外,该企业的人力资源能力较强,各个层次的人才储备资源充足,以应对企业发展的各方面需求。

但是由于身为老牌国企等传统因素的限制,一拖建工的战略管理能力、组织管理效率和企业文化价值不高,因此也影响了其核心竞争力的发挥,成为了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因此,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具有战略眼光,并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制定政策,注意组织管理的培育,创建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软实力”,激励企业充分发挥优势,尽快弥补不足,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以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和提高企业的优势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