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排除诸法
佛法解脱的原理与行法
![佛法解脱的原理与行法](https://img.taocdn.com/s3/m/4029a79c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3e.png)
佛法解脱的原理与行法
佛法解脱的原理与行法源自佛陀的教导和教诲。
佛陀认为,众生在生命中所经历的苦难与痛苦,根源于无明、贪欲和瞋恨等烦恼心理的存在。
要实现解脱,就必须通过修行摆脱这些烦恼心理的束缚。
佛法解脱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因缘果报:佛法认为,众生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因果循环所致。
因此,要从苦难中解脱,就必须根据自己过去的行为来修正和改善现在的行为,以便创造积极的因缘。
2. 无我观:佛法教导众生要认识到一切事物的无常、无我和痛苦的本质。
这种观念的转变能够帮助众生从执著和執著中解脱出来,实现超越个体存在的状态。
3. 中道:佛法主张遵循中道,避免极端的思维和行为。
佛陀教导众生要远离贪欲和瞋恨,而寻求平衡和和谐的生活方式。
佛法解脱的行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 三学:佛法教导众生要修习戒、定、慧三学。
戒指是约束自己的行为,尽量避免造下恶业;定指的是修习冥想等提升集中力和内心平静的方法;慧则是指开发智慧观照事物真相的能力。
2. 功德布施:佛法鼓励众生通过布施来积累功德,以便得到福报和因缘的改善。
布施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捐赠,也可以是精神
上的帮助和关爱。
3. 冥想与正念:佛陀教导众生通过冥想和正念来觉察和观察自己的身心状态。
冥想可以帮助众生培养平静和集中的内心状态,正念则可以帮助众生警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总之,佛法解脱的原理与行法在于通过修行和培养内心的善念和正念,摧毁烦恼和执著的根源,逐渐达到超脱生老病死的境界,实现心灵的解脱与安宁。
十方消灾法
![十方消灾法](https://img.taocdn.com/s3/m/c793c55d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a6.png)
十方消灾法1、业障的根本,是烦恼习气。
烦恼习气是什么?总不外乎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嗔痴慢、五欲六尘,行为跟这些相应,麻烦就来了,这是佛在经论上常常讲的“造恶业”。
2、有占有、支配与控制的念头,这就造业。
别人造业,我们也不必说。
说了,与人结冤仇,他也不会接受;要紧的是,自己决定不可造恶业。
3、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就是消业障。
心一天比一天清净,就是业障消除的现象;心一天比一天烦恼,就是业障增加。
4、学佛之人,无论受任何委屈、冤枉,都不怨天尤人,欢欢喜喜地接受他人之侮辱、毁谤,可为自己消灾。
对怨恨我们的人,永远地爱护、关怀与帮助,冤结自然化解。
5、无条件地帮助别人,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就不会有障碍。
古人常讲,吃亏是福,吃亏的人真正有福!肯吃亏,确实能逆来顺受,业障就消了。
6、佛教我们每天念佛、听经,都将功德回向给冤亲债主,希望他们明了,我们成就了,就是报恩、还债;这样,就可以减少冤亲债主的障碍。
7、你起心动念打妄想就是业障,你一天到晚讲废话是业障。
天天念佛,是天天消除业障。
念佛,你不打妄想了,也不说废话了,你的业障就消除了。
8、要善护口业,不议论别人。
别人的不善,与我不相干,放在口上,是造口业;放在心里,胡思乱想,是造轮回业。
9、不得罪人,魔障就少;得罪的人多,魔障就多。
冤业病,可以用调解、劝导来化解;业障病,可以用真心忏悔来化解。
性情不好、常常生病、心不慈悲,都是业障。
业障现前,要懂得消业障,把自己的过失改正过来,后不再造。
10、学佛,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与多生多劫前的业障有关。
我们功夫不得力的时候,修学没有魔障;功夫稍微得力,魔障就很多,所以我们要懂得忏除业障。
11、忏悔业障,后不再造,感应不可思议。
忏除业障从哪里落实?经上讲得很清楚:善护三业。
佛门中有求不应,是因为求的人有业障。
业障消不了,是由于缺乏真心真信;。
成观法师--八识规矩颂义贯
![成观法师--八识规矩颂义贯](https://img.taocdn.com/s3/m/1e5625fd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ad.png)
成观法师--八识规矩颂义贯成观法师--八识规矩颂义贯.txt21春暖花会开!如果你曾经历过冬天,那么你就会有春色!如果你有着信念,那么春天一定会遥远;如果你正在付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拥有花开满圆。
八识规矩颂义贯六离合释法式义贯目次﹁相宗系列总序──何谓唯识学一、相宗的根本经典与传承二、﹁相宗系列﹂撰注缘起三、何谓唯识学?、从﹁唯识﹂二字看、从五位百法看1.从﹁有为法﹂及﹁无为法﹂看2.从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及心不相应行法来看3.从心所有法看①从行心所看②从别境心所看③从善心所、烦恼心所、及随烦恼心所看④从色法及心不相应行法看…⑤从无为法看…八识规矩颂义贯目次﹁八识规矩颂义贯﹂引言︵修习唯识学的研读次第︶八识规矩颂︵原文︶八识规矩颂义贯第一章释颂题…第二章释颂文…第一节前五识颂1.颂凡情︵共八句︶2.颂圣果︵共四句︶第二节第六识颂1.颂凡情︵共八句︶2.颂无漏︵共四句︶第三节第七识颂…1.颂凡情︵共八句︶2.颂圣果︵共四句︶第四节第八识颂1.颂凡情︵共八句︶2.颂圣果︵共四句︶六离合释法式义贯目次六离合释法式︵原文︶六离合释法式义贯甲?释论题…乙?释论文一?总论二?别论1.依主释2.持业释3.有财释4.相违释5.带数释6.邻近释三?结论附一佛教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心理学之比较甲?弗洛伊德心理学概说一、﹁意识﹂与﹁潜意识﹂二、梦的解析三、﹁意识流﹂与﹁自由联想﹂四、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历史背景乙?佛教心理学概说…一、﹁心﹂与﹁识﹂二、八识与根、尘A?前五识…B?第六识C?阿赖耶识︵第八识︶…D?末那识三、如来藏与八识之生起丙?唯识学与弗洛伊德心理学之比较一、七识二、﹁睡眠﹂与﹁梦﹂A?睡眠B?梦三、结论丁?随机对话录…1.真如本性2.唯识学之应用3.性善、性恶、致良知、与末那识4.﹁良知﹂与﹁如来藏﹂5.﹁遗传﹂与﹁业力﹂6.﹁理论﹂与﹁实际﹂7.﹁名利﹂与﹁进步﹂8.业力与杀生9.禅与禅的受用附二唯识学在世界学术上的辉煌成就…一、相宗的根本经典与传承要了解相宗(即法相宗、又称瑜伽宗,或唯识宗),也必须稍微了解一下中观学派;因为正如唐代义净三藏在其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中所言:「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
十方法界一切众生
![十方法界一切众生](https://img.taocdn.com/s3/m/8fd6e691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4f.png)
十方法界一切众生在佛教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十方法界”。
这是指十种不同的方法,可以帮助众生摆脱痛苦,实现解脱。
这十种方法分别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愿力、依止、力量和神通。
下面,我们将逐一介绍这十种方法,并探讨它们如何帮助众生实现解脱。
首先是布施。
布施是指慷慨地给予,不计较回报。
通过布施,我们可以培养出无私的心,减少贪念和执著,从而摆脱贪婪之苦。
其次是持戒。
持戒是指遵守戒律,远离恶行。
通过持戒,我们可以净化心灵,避免造恶业,从而避免堕入恶趣之苦。
接下来是忍辱。
忍辱是指忍受苦难,不以恶报恶。
通过忍辱,我们可以培养出宽容的心,减少愤怒和怨恨,从而摆脱愤怒之苦。
然后是精进。
精进是指努力不懈,不懈怠。
通过精进,我们可以培养出坚毅的心,克服懒惰和消极,从而摆脱懒惰之苦。
紧接着是禅定。
禅定是指专注心念,达到内心平静。
通过禅定,我们可以培养出专注的心,减少分心和浮躁,从而摆脱烦恼之苦。
接着是智慧。
智慧是指洞察真相,超越迷惑。
通过智慧,我们可以培养出清晰的心,减少愚痴和迷惑,从而摆脱无明之苦。
然后是愿力。
愿力是指坚定的决心,不动摇。
通过愿力,我们可以培养出坚定的心,克服动摇和犹豫,从而摆脱犹豫之苦。
接下来是依止。
依止是指信仰依靠佛法僧三宝。
通过依止,我们可以培养出信心和依靠,减少迷失和彷徨,从而摆脱迷失之苦。
然后是力量。
力量是指坚强的意志,不屈不挠。
通过力量,我们可以培养出坚强的心,克服软弱和动摇,从而摆脱软弱之苦。
最后是神通。
神通是指超越世俗的智慧和能力。
通过神通,我们可以超越世俗的束缚,达到解脱之境。
总的来说,十方法界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教义,它包含了十种方法,可以帮助众生摆脱痛苦,实现解脱。
通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愿力、依止、力量和神通这十种方法的修行,我们可以逐渐净化心灵,摆脱痛苦,最终实现解脱。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修行这些方法,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解脱的境界。
对治世间8法的方便
![对治世间8法的方便](https://img.taocdn.com/s3/m/4ea3c22d2af90242a895e5ab.png)
的一切。因此士夫们!我们必须用枪戳穿攀缘现世的观念,如果不戳穿它,
那么,一切习教,持律,说法和参禅,都不能关闭三恶趣的门,都不能回
避三恶趣的苦,而这样的法师,律师和禅师有什么用处呢?以及格西奔为
了施主的情面,希望施主赞叹庄严而作供品的故事。嘉色仁波切说:“亲
至尊米拉在道歌中唱到:“现世如欺岂不知?受用如幻岂不知?快乐
如梦岂不知?毁誉如响岂不知”?“亲友施主徒众三,我瑜伽师无所需,
汝世俗辈乃需之。财物资具喧闹三,我瑜伽师无所需,求虚名者乃需之”。
以及“为摧世间八法故,世尊人王说诸法,如今自诩智者众,谁不热衷于
八法?为舍世间诸业故,佛说守护戒律法,如今持戒尊者众,谁不身陷俗
妒诸有德,破坏圆满事”。
第三:如是令我退失誉称及利敬者,是于恶趣救护于我,斩除贪缚,
遮趣苦门,如佛加被。
如是思已,应由至心灭憎生喜。如云:“故若有现前,坏我誉等者,
彼岂非于我,救护堕恶趣?”“我为求解脱,无须利敬缚,若有解我缚,
我何反憎彼?我欲趣众苦,如佛所加被,闭门而不放,我何反憎彼?”其
他,毗钵舍那与止观双运三摩地等,这些虽然是由烦恼与世间八法作的,
但不是罪恶而是善。这些善在诸大教典中称之为“福德同品善”同样属上
界的一切烦恼及其所集业亦非不善。“救怖与正愿戒”及“正愿施”等并
非是不善,所以虽是世间八法与贪等烦恼所造集,而非罪与不善者有很多
谄诳等上界之一切烦恼,因奢摩他坚固及众多善法摄持故不成不善,此为
无有异,应自呵责而不贪著。如云“赞称及承事,非福非长寿,非力非无
病,非令身安乐,我若识自利,彼利自者何”?又云“若沙屋倾塌,儿童
佛教教理之四谛
![佛教教理之四谛](https://img.taocdn.com/s3/m/96f21fd226fff705cc170ad6.png)
三苦:苦苦、坏苦、行苦。 三苦:苦苦、坏苦、行苦。 苦苦是心身受苦时所生的苦; 苦苦是心身受苦时所生的苦; 坏苦是偶现之乐境失去时所感受的苦; 坏苦是偶现之乐境失去时所感受的苦; 行苦是诸行无常迁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 行苦是诸行无常迁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 欲界三苦俱全,色界只有坏行二苦,无色界则只有行苦。 欲界三苦俱全,色界只有坏行二苦,无色界则只有行苦。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 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 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 狱皆属之;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 狱皆属之;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 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 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 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 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 界为目的。 界为目的。
涅槃:又作泥曰,泥洹,泥畔,涅槃那等。旧译诸师, 涅槃:又作泥曰,泥洹,泥畔,涅槃那等。旧译诸师, 译为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 译为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圆 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 ),当智 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当智 慧和修行都达到究竟圆满之领域, 慧和修行都达到究竟圆满之领域,生死和烦恼都超 杜绝了,就是“涅槃” 越 、杜绝了,就是“涅槃” 。这也是圣者所证得的 不生不灭、超越时空、了脱生死、 不生不灭、超越时空、了脱生死、跳出三界轮回的真 如境界。 如境界。
解脱:离缚而得自在之义。解惑业之系缚,脱三界之苦果。 解脱:离缚而得自在之义。解惑业之系缚,脱三界之苦果。 解除妄想烦恼的束缚,脱离生死轮回的痛苦,获得自在, 解除妄想烦恼的束缚,脱离生死轮回的痛苦,获得自在,谓 解脱” 离缚而得自在之义。解惑业之系缚, 之“解脱”。离缚而得自在之义。解惑业之系缚,脱三界之 苦果也。 苦果也。 注维摩经一曰: 肇曰:纵任无碍,尘累不能拘,解脱也。 注维摩经一曰:“肇曰:纵任无碍,尘累不能拘,解脱也。” 唯识述记一本曰: 解谓离缚,脱谓自在。 华严大疏五曰: 唯识述记一本曰:“解谓离缚,脱谓自在。”华严大疏五曰: 言解脱者,谓作用自在。 涅槃之别称。 “言解脱者,谓作用自在。”【又】涅槃之别称。以涅槃之 离一切之系缚故也。唯识述记一本曰: 言解脱者, 体,离一切之系缚故也。唯识述记一本曰:“言解脱者,体 即圆寂。由烦恼障缚诸有情恒处生死,证圆寂已能离彼缚, 即圆寂。由烦恼障缚诸有情恒处生死,证圆寂已能离彼缚, 立解脱名。 立解脱名。”
解除烦恼的100种方法
![解除烦恼的100种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b098e57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08.png)
解除烦恼的100种方法烦恼是我们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一种情绪,它会让我们感到疲惫、焦虑和不安。
然而,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解除烦恼,让自己重新恢复平静和快乐。
下面是100种解除烦恼的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 深呼吸,放松身心。
2. 做一些喜欢的运动,如跑步、瑜伽或游泳。
3. 和朋友聊天,分享自己的烦恼。
4. 听音乐,放松心情。
5. 看一部喜剧电影,让自己开心起来。
6. 做一些手工艺品,让自己专注于创作。
7. 阅读一本好书,让自己沉浸其中。
8. 写下自己的烦恼,释放内心的压力。
9. 喝一杯热茶,让自己放松。
10. 做一些冥想,让自己平静下来。
11. 去大自然中散步,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12. 做一些家务,让自己忙碌起来。
13. 做一些瑜伽冥想,让自己放松身心。
14. 去看一场电影,让自己暂时忘记烦恼。
15. 做一些有趣的游戏,让自己开心起来。
16. 去旅行,换个环境,让自己放松心情。
17. 和家人一起吃饭,享受温馨的时光。
18. 做一些美食,让自己享受美食的乐趣。
19. 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让自己感到满足。
20. 去参加一些社交活动,结交新朋友。
21. 学习一门新的技能,让自己充实起来。
22. 做一些有挑战性的事情,让自己感到兴奋。
23. 去健身房锻炼身体,让自己变得更健康。
24. 做一些放松的瑜伽动作,让自己放松身心。
25. 去听一场音乐会,享受音乐的美妙。
26. 做一些有趣的手工艺品,让自己放松心情。
27. 去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帮助他人。
28. 做一些美容护肤,让自己变得更美丽。
29. 去购物,买一些喜欢的东西。
30. 做一些有趣的实验,让自己充满好奇心。
31. 去参加一些兴趣小组,结交有共同爱好的人。
32. 做一些有挑战性的游戏,让自己感到兴奋。
33. 去参加一些培训课程,提升自己的能力。
34. 做一些有趣的游戏,让自己放松心情。
35. 去参加一些文化活动,了解不同的文化。
36. 做一些有趣的实验,让自己充满好奇心。
《百法》之根本烦恼
![《百法》之根本烦恼](https://img.taocdn.com/s3/m/fc70cfa9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94.png)
《百法》之根本烦恼佛说:“烦恼即菩提。
”烦恼与菩提是相对法,没有烦恼,也就没有菩提。
领悟烦恼缘起性空不可得的当下即是菩提。
凡夫众⽣都有烦恼,但并不真正的了解烦恼是什么?烦是扰义,恼是乱义,能烦扰恼乱我们有情凡夫众⽣的⾝⼼,使有情恒处⽣死、不得解脱,名为烦恼⼼所,烦恼是⼀种不善法,此类⼼所更能体现出凡夫之所以为凡夫的众⽣⼼理现象。
不善法也分为四类:第⼀,⾃性不善,就是⾃⼰本⾝是恶,不是受他法影响⽽成恶,在⼆⼗六个烦恼⼼中,唯嗔、忿、恨、恼、嫉、悭、害、覆、⽆惭、⽆愧这⼗法才是真正的不善法。
此类⾃性不善的烦恼⼼所,能引发恶业。
第⼆,相应不善,本⾝虽是染法,即可以着⾊,但⾃⾝却不是定性的不善法,它之所以有不善性,那是受⽆惭等⼗个⾃性不善烦恼⼼所影响所致。
除⽆惭等⼗个⾃性不善烦恼⼼所之外,其余的烦恼⼼所属相应不善。
第三,等起不善,就是由⾃性不善和相应不善烦恼⼼所影响⽽成的不善的⾊法及不相应⾏法都是,并且亦包括种⼦。
为何不说⾊法等是相应不善?因为⼼所法与⾊等法之间不存在相应义,⾊法等不能充当能缘。
第四,胜义不善,就是指的⽣死法(种种顺于流转⽣死的有漏法)。
此处所讲的烦恼⼼所只涉及⾃性不善和相应不善两类。
烦恼有两⼤类:⼀是本惑,⼆是随惑。
先明【根本烦恼】,共有六种:贪、嗔、痴、慢、疑、不正见。
何谓根本?就是说此贪等六烦恼⼼所,不随于其余的烦恼⼼所法⽣起,独⾃有体,并且可以在此本惑上差别假⽴其它的烦恼⼼所,所以,此六烦恼⼼所就叫根本烦恼。
就伦理价值来讲,唯嗔烦恼⼼所是⾃性不善,其余的贪等烦恼,若在⾊、⽆⾊⼆界,则唯是⽆记性的,若在欲界,就分别起的贪等烦恼⽽⾔,乃是相应不善。
若就俱⽣起⽽⾔,能发恶⾏的贪等烦恼是相应不善,否则,即是⽆记。
所以,嗔唯在欲界,其余的贪等烦恼则通于三界。
贪:就是贪爱,对于顺境、处于适意的对象境才能使我们凡夫产⽣贪爱。
这是⼀种过分的追求,甚⾄会变成⾮义的获取。
如果更具体地讲,贪就是贪求、渴求,表⽰内⼼⾥⾯缺了点什么,⽽向外追求,来满⾜这种渴望,如没有名求名,没有利求利。
“我执”与“法执”
![“我执”与“法执”](https://img.taocdn.com/s3/m/d9603201a6c30c2259019e7b.png)
所以,我执、人执,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眷属关系。
提到“法执”,是“我执”的对称,又作法我执、法我见。由于不明诸法因缘所生,缘生无性,如幻如化,而执著诸法为实有的妄见。
最后,简单的概括下:执有常一自我的实体,叫做我执。执诸法皆有实体,叫做法执。若法执破尽,我执可灭;我执破尽,法执可断。
“我执”与“法执”
“我执”是佛教用语,又名“我见”。所谓“我执”,是指人们对“虚幻不实、五蕴和合的身心”,固执的认为存在一个“能自在主宰的实我”;由于本来无我,却妄生执着,处处以我为中心,便产生了种种烦恼。用更简单的话来说:“我执”就是把“我”当真了,认为有一个真实的“我”,心里安立了一个独立的“我”、单一的“我”、恒常不变自在的“我”,由此引起烦恼障。《唯识述记》云:“烦恼障品类众多,我执为根,生诸烦恼,若不执我,无烦恼故。”
看
名词解释:什么是 我执、空执、法执?
什么是 我执、空执、法执?
我执是指执着意根,认定处处作主的意根真实,不想让“意根我”消失掉,是故有生死轮回。
破我执者是声闻与缘觉二乘人,断尽一念无明,而落于空执。
空执是说阿罗汉辟支佛亲证五蕴空,断尽一念无明,而执着此五蕴空,害怕再受生死,而趣入涅盘。空执是断尽一念无明而起。空执之阿罗汉辟支佛不知有真如佛性,不信有真如佛性;执着生空的缘故,不能回小而大、不修菩萨法。阿罗汉辟支佛必须舍弃空执,才能回小向大,求觅真如佛性。
一是法执,认为所有一切诸法也是真实存在。不知道一切诸法也是当体即空,于是就变成‘所知障’。“所知”是你应该知道的,本来知道的,现在被障碍住,就不知道了。
这叫“所知障”。众生因此两种执着就变现出六道轮回的幻象。‘惑、业、苦’是轮回的因果现象。两种障是迷惑;迷惑就造业;造业就有果报。“苦”是果报,六道轮回就是惑业的果报。受报时又迷惑;迷惑再造业;造业再受报,这就是轮回的现象。从这个现象观察,我们来生会不会比这一生更好呢?事相则是愈迷愈深,造业愈造愈重,所以后来的果报必然是愈来愈苦。六道,住不得,太苦了!一世不如一世,这是事实。觉悟的人,明白的人,要下定决心,在这一生中决定要超越六道轮回。
根除烦恼的秘诀
![根除烦恼的秘诀](https://img.taocdn.com/s3/m/26cb0f4c2e3f5727a5e962f8.png)
根除烦恼的秘诀
驱除烦恼改变命运
三闭养生法
闭目可以养神
闭耳可以除烦
闭口可以免祸
1、今后有好吃的先敬老人,老人是树根,财富儿女是枝叶花朵,有水一定往树根浇,树根无水,树会死的。
只有孝敬老人,根壮叶茂,才能让财富儿女畅顺,家族昌盛。
2、不管教育孩子哪一项,都要以孝敬为第一。
孝敬老人的家庭,孩子往往不会用家长操心,学习、工作等等方面均很顺利。
3、古德曰:“父慈子孝”各有本份。
“子不问父之过”“子不念父仇”,父母亲再有过错,你只管尽“孝”的本份,得福、消灾的是自己。
反之,拿过错当借口,不孝养、尽本分,招灾折福的也是自己,老了也没人管,善恶都是自作自受!这是不是真理。
人生在世,谁能无过?
4、《吕祖劝善文》说:“世上的人,善莫大于孝;不善,莫大于不孝。
我能孝,自无逆子;字能孝自无逆孙。
”
5、当我们欣赏父母的时候,当我们赞美父母亲的时候,孩子们在旁边学到了很多。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https://img.taocdn.com/s3/m/030bac56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80.png)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这首偈子出自《福德与智慧》:“愿消三障诸烦恼”的烦恼有很多种,主要是三毒(贪嗔痴)。
烦恼有粗分细分,细分烦恼从愚痴无明产生,认为诸法从它那方面产生的执著,无明是轮回和烦恼的根本,因此希望从内心消除一切烦恼,不是从外境。
“愿得智慧真明了”。
认识烦恼的过患,烦恼无始以来与我们一起,唯有去除烦恼的根本无明,了解诸法不是从它那方面产生的时候,实有的执著就会离开。
因此以空性智慧去除三障诸烦恼。
智慧有:名言智慧、世俗智慧、胜义空性智慧。
此处智慧指了解空性的智慧,而且是正对治细微无明的智慧。
为了得到最究竟的智慧,首先我们必须听闻空性的道理,听闻之后产生闻所生的智慧;接著要去思惟,慢慢串习就会产生思所生的智慧;然后使内心安住于何谓空性的那一点,如此串习才会产生修所生的智慧。
必须有次第的慢慢往上修,并非马上可成就,而是长时间串习。
在修习智慧当中我们会有许多障碍:内障碍、外障碍、秘密无形障碍,因此“普愿罪障悉消除”,希望修习智慧时一切障碍都能消除。
以金刚屑因破四边生,抉择诸法离戏,能够强有力地破除虚妄
![以金刚屑因破四边生,抉择诸法离戏,能够强有力地破除虚妄](https://img.taocdn.com/s3/m/016758c8dd36a32d727581c7.png)
以金刚屑因破四边生,抉择诸法离戏,能够强有力地破除虚妄分别。
而且能够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说话、办事,是非苦乐、得失成败等的任何一个细节上。
尤其当今时代,环境恶浊,无论修哪种法门,想要顺利趋入,获得成就,通达“诸法无生”都显得非常重要。
是每个人都需要着重用功的地方。
下面具体讲讲这个问题:“计妄为真”是苦患的开端我们从懂事起就认为,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的法在不断地生。
自己的身心是一个法,自身之外还有无数法,这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差别和意义。
而且,自己作为一个评判者、观察员,需要对这个世界有所了知,并且要考虑:我的人生该怎么度过。
这样就会进一步在这万法当中,建立起各种善恶、美丑、是非等的观念,由此决定各种行为取向。
像这样,建立起一整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后来皈依三宝,修行佛法,又会了解很多新鲜的佛教概念:像是小乘、大乘、轮回、涅槃,微尘、刹那、八识、真如等等。
并且进一步会分析:什么是染、净,什么是迷、悟,什么是众生、佛等等。
还会观察:什么是苦集灭道,十二缘起怎样流转,又该怎样还灭?进一步还会对于六度、四摄,菩萨修道的次第、果位等等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判别。
对于这些法,心里如果起了实执,就会形成一个庞大的“万法系统”。
之后,你的心就会被捆缚住,进而不断地在这些法上分别、执著。
换句话说,基于一念“计妄为真”的心,也就是认为万法实有,之后就会缘着千差万别,无量无边的幻相,层出不穷地现起各式各样的分别、求取等的妄动,并且接连不断地增上。
从中不断地现起烦恼,造作各种有漏业,一次又一次地卷入苦轮当中。
而且,心思越是精细、复杂,陷入得就越深。
像现在一般的知识分子,由于他的心过分精密,非常在意这些现相,对万法的实执也会相对更重一些。
结果导致在人格上有很多缺失,面对各种人、事等的问题时很难解决。
常常把自己陷在迷茫、困惑当中,作茧自缚,以至于钻得越来越深,难以自拔。
放纵虚妄分别的后果由于最初的一念之差,在根本的方向上错了,导致无量劫来沉迷在轮回的幻梦里,虚妄分别不断地繁衍、增长。
七种断烦恼的方法
![七种断烦恼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b1f49ed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d9.png)
七种断烦恼的方法七种断烦恼的方法摘自 | 《莲花智慧》1有漏从见断由于正知正见的缘故才能断烦恼。
遇到善友善知识,听闻正法,思惟如何实践正法,如实的知苦、苦之因、苦之灭、苦灭的方法。
断除我见、疑(对佛法僧三宝)和对戒律与道法的戒禁取三结。
并且断除常见与断见,消除对三世的疑虑。
2有漏从护断由于防护、收摄自己的六根来断除烦恼。
当我们的六个根门与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相对生起六境时,能对心加以防护,修持不净观来断除对六境所生的欲贪。
3有漏从离断远离险恶的环境来对付烦恼。
远离恶象、恶马、恶牛、恶狗、毒蛇等;远离恶道、深坑、沟涧、深泉、山岩等;这些是比喻远离恶知识、恶友、恶外道、恶邻居、恶居住处。
若与恶伴党相处,不坏也学坏,对圣道不疑也会生疑。
4有漏从用断远离奢侈,保持正思维来对治烦恼。
当穿用衣服时,应当思惟我不是为了得到特别利益、不为此而自生骄傲之心、不是为了妆扮身体,只是为了防止蚊虫、风雨、寒热的缘故,及为了遮羞。
当受用饮食时,应当思惟我不是为了得到特别利益、不为此而自生骄傲之心、不是为了使身体肥壮,只为身体能够长期健康,去除烦恼忧愁,旧病痊愈,新病不生,修习清净梵行。
当使用房舍、床褥、卧具时,应当思惟我不是为了得到特别利益、不为此而自生骄傲之心、不是为了装饰身体,只是为了身体疲倦时,得以用它休息及静坐。
当服用汤药时,应当思惟我不是为了得到特别利益、不为此而自生骄傲、不是为了使身体肥壮,只为去除病恼,而能保住命根。
5有漏从忍断由于忍受苦楚来断除烦恼。
常想精进修习断除恶法,修习善法。
遇到有恶境磨练时,如饥渴、寒热、蚊蝇、蚤虱、风日所逼,恶人的恶声、捶杖、拳头所辱,乃至身遇诸病,极为苦痛,乃至命欲断绝时,种种极苦不乐之事皆能忍受。
若不能忍受,烦恼忧愁就会生起,若能忍受苦恼,烦恼不会生起。
6有漏从除断由除去、断除、舍离来断烦恼。
当烦恼生起时,思惟该如何舍离或除去这烦恼,观察它生起的原因和缘,断除烦恼之因与缘,就不会再受烦恼来困扰我们的心了。
如何调伏烦恼_当生起烦恼时该怎样去调伏
![如何调伏烦恼_当生起烦恼时该怎样去调伏](https://img.taocdn.com/s3/m/5785208be009581b6ad9eb21.png)
如何调伏烦恼_当生起烦恼时该怎样去调伏
当我们生起烦恼时,应怎样去调伏呢?
不管你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来到寺院应该明白佛陀所说的一切皆空。
你的烦恼就是从「有相」而来,例如别人对不起你或加害你,或因家眷亲友出现问题,你认为真有其事,执着不放,烦恼就生起了,你们有否认真去观察一切皆空的道理?
父母是没有,儿女也没有,亲戚朋友也是不真实存在,宇宙万有全是都是空的。
佛说一切是空,你有没有真的去研究呢?我们现在要吃饭、要睡觉,怎能空呢!你若能下功夫去观察研究,便不难真正了解一切皆空的道理。
执着有我、有人、有事,烦恼便随之生起。
文章出处:龙泉寺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
安乐,无诸病苦。
欲行恶法,皆悉不成。
所修善业,皆速成就。
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
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
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
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读海龙王经感想
![读海龙王经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dcc56012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a6.png)
读海龙王经感想
读《海龙王经》,我感受颇深。
一天,佛陀在海龙王宫与几千个出家师父和各种菩萨在一起。
龙王问佛陀,我能不能受持很少的佛法,而得到很多很多的福德。
佛陀告诉龙王,有四种殊胜的法,你可以很少量的用功,但可以获得很大的福德,跟你读诵所有的佛经福德是一样。
那么是哪四种呢?那就是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龙王,你要常常念诵这四个法。
当佛陀说完之后,所有的出家师父和各种菩萨都非常欢喜能够听闻这四句法。
这四句法也就是佛法中最著名的四法印。
我们今天只聊一句,那就是诸行无常。
因为另外三句,难度非常大。
我认为能够透彻理解第一句就已经是个非常好的开端了。
诸行无常,也就是一切和合事物皆是无常。
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组合的现象都是无常的。
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一种物质或者精神上的东西都不会有一个恒常的状态。
如果你现在高兴,那么,你要知道这种高兴不会持久。
如果你现在在痛苦,那么,你也要知道这种痛苦也不会永远持续。
贫穷或者富贵都是一种暂时的和合状态,当某些因素组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会出现某种状态,而当这些东西开始流动变化的时候,我们又是另一种状态了。
我们的所有痛苦来自于把暂时存在的东西当做了恒常存在。
比如你今天创业失败了,那只是暂时存在的事情。
但我们会认为那好像永远不会变化,我们会认为那是恒常存在的。
以致于你痛苦万分。
如果在我们的生活中,能够常常思维诸行无常这句法,那么佛陀已经在经中说过了,那是非常有福德的一件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
软
人 生 幽
正
颠
坐
一
的烦恼 , 口密度 大 , 人 空间小 , 岗 下
的 、 前 退 休 的 、 业 后 失 业 的 , 家 有 啃 提 毕 或
个 正 常 人 对 付 烦 恼 最 积 极 有 效 的 占便 宜只 半 。 ” 至 在 西 方 也流 行 着 类似 甚 的段 子 : 撒 大 帝 曾威 震 欧 亚 非 大 陆 , 恺 临
平安是幸 , 知足是福 , 心是禄 , 清 寡欲
现代 人似乎烦恼 无处 不在 、 无 时不有。一女 子在超市行窃 被抓 , 竟 然 也 有 烦 恼 : 一 进 超 市 手 就 痒 “ 痒 , 在 是 身 不 由 己啊 !” 白领 丽 实 一 人 有着 令 人 羡 慕 的 工 作 , 也 在 抱 却
怨 : 白领 就 是 白 白 把 领 到 的 钱 拿 “
7
老 族 分子 的。 恼 有夫 妻 问 的 , 有 父 子 、 办 法 , 是 正 视 烦 恼 。 时 彻 底 感 受 烦 恼 , 烦 也 就 有 母 子 或祖 孙 间 的。
用 心体 味烦恼 , 反而 能有所感 悟 , 能排 除 终 时 却 嘱 咐侍 者 :把 我 的 双 手 都 放 在 棺 “
时候 。
现代 人烦恼 多 ,解决烦恼 的办 法也
在 家里 边 看边 流 泪 ,随着 电影 或 小说 的情 多 。 如 果 你 觉 得 别 人 的办 法 不适 合 自 己 ,
其 四 , 自社 会 上 的烦 恼 : 资 太低 , 节 进 展 , 来 工 大哭 上 两 个 小 时 后 , 睡 得很 香 。 就 创 造 一 套 适 用 于 1 的 办 法 , 会 9己 即所 谓 一 物 价 老涨 , 价 还 价 容 易 吵 架 , 不 小 心 以往 的失 眠症 状 消 失 了 ,情 感 或工 作 上 的 把 钥 匙 开 一 把 锁— — 只 要 有锁 , 总 能 找 讨 一 就 就会上 当: 自行 车 被 盗 , 居 的 狗 老 叫 , 邻 小 烦恼也得到缓解 , 甚至能彻底地排 除。 这似 到 可 打 开 它 的 钥 匙 。 区里 老 拆 , 街 上 常 堵 。 现 代 社 会 物 质 过 乎 已经成 了一种 时 尚。 大
恋 的 、 恋 的 、 出麻 烦 来 的人 就 多 。 刚 是 一 笔 精 神 上 的财 富 。 乱 恋 血 中学 的孩 子 成 了 “ 场 老 手 ” 老爹 老娘 情 , 的 感 情 却 出 了 危 机 … … 甚 至 连 “ 场 得 情 时 下 民间 常 用 来 排 解 烦 恼 的 方 法 还
话 , 能 沟通 , 边不 给 好脸 , 处小 鞋 , 不 上 处 领 果 真值 得 那 么烦 恼 吗? 何 况聪 明而 又爱 惜 前 额 去撞 , 的 力量 越 大 , 球 反 弹 回来 的 撞 皮 导 越来 越 像 主子 , 己越 来越 像 奴 才 ; 途 自 己的现 代人 , 已经发 明 许 多排 除烦 恼 的 力 量就 越 大 … …让 人 从作 用 力和 反作 用 力 自 前 暗淡 , 升 无 望 , 的 时候 想 要 休 息 , 假 办 法 。: . 晋 忙 放 It 对待 感 情上 的烦 恼 , 上正 在 相 等 的原 理 中 受到启 发 ,以期 达 到平 复 烦 LB 社会 的时候 又 想 上班 : 的 时候 想 多赚 钱 , 点 悄悄流行一种简便易行的 “ 末哭号法” 恼 情绪 的 目的。 穷 有 周 。 钱 了又担 心 长不 了… …总 之 是没 有好 受的 每 到 周末 , 催人 泪 下 的 电影D D或书 籍 , 买 V
其 二来 自感情方面 的烦恼 。当代社 烦恼 。烦恼 的滋味是苦 的, 或是极苦 涩 材 外面 , 甚 好让 世人 看看 , 大如 恺撒 者 , 伟 会流行煽 情 、 滥情、 闪情 , 于是 失恋 的、 多 的 , 能成 为灵魂 的培 养液 , 却 转化 得好则 死 后 也 是 两 手 空 空 !”
烦恼是有主观性和时间性的。有些在 有“ 旅游法”“ 、购物法”“ 、读书法” 等等 。最
自己看来 非常烦 恼 的事 , 乎 是 过 不去 了 , 简 单 可 行 的是 “ 几 运动 排 除 法 ”花 大 力气 , , 出
意 ” 人 也 多 有 怨 言 :美女 对 眼 睛来 说 是 在 别 人看 来 却很 简 单 。过 一段 时 间 你 自己 身 臭 汗 , 烦 恼毒 素 排 出体 外 , 刻会 痛 快 的 “ 将 立 天 堂 , 心 灵 来 说 是 地 狱 , 腰 包 来 说 就 回头 一看 ,也 觉得 当初 为 此那 么烦 恼真 是 许 多 。还 有 “ 对 对 精神 排 除 法 ”具 体 做 法 有 几 , 是炼狱。 ” 不值 得 。 个 人都 不会 烦恼 一 生 , 不会 欢 种 , 将手 指 脚趾 都 深插 进 沙 子里 撩 拨 , 每 也 或 沙
进 行 议 Fra bibliotek着 而
生
去按揭 。 ” 一位显然 是母亲 的人哭 天喊地 :上帝创造 了老公和 老婆 , “
为什 么又 创 造 了第 三者 ? ” 现 代 人 的烦 恼 可 分 为 四 类 : 首 先 是来 自家庭 的烦 恼 。 “ ” 空 有 空 的烦 恼 ,或 子 女 不 在 身 边 , 老 而 无 助 , 若 再 赶 上 生 病 , 愈 发 倘 就 孤 独难 耐 。但 家 庭 太 “ ” 实 的也 有 实
其三 , 找不到工作就别说 了, 即便有份 乐一 生。生活 充满 烦恼 , 生活 从 不会停 止 子细软柔滑 , 但 可散 可聚 , 无孔不入 , 能过滤
工 作 , 也 少 不 了。被 上 司 误解 , 烦恼 无法 对 前 进 , 以每 个烦 恼 中人 都 有理 由 问一 句 : 所
人的烦恼情绪: 或在门框上挂一只皮球 ,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