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京城的游戏——欻羊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味儿风情
105
文·图◎ 李 石
回忆京城的游戏——欻羊拐
京味儿风情
每个人在童年的时候都拥有自己喜欢的玩具。
我们很多的童年回忆都是伴随这些玩具一起度过的。
对于五六十岁的人来说,或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来说,尤其可贵的是,因为那时的玩具几乎都是自己亲手手工制作,每一件玩具上都留有许多当年的故事,都倾注了那时的情感、理想在里头。
不知道这些玩具您还有珍藏吗?如果有,您拿出来,一定会勾起您许许多多难忘的往事!
我们这些“50后”“60后”,还记得那时男孩差不多都玩推铁环、扇四角、拍画片儿、弹玻璃球、滑冰车、放屁帘儿(风筝中最平民化的一种)等游戏,而女孩就玩跳皮筋儿、欻羊拐、抓(欻)子儿、拽包儿、翻绳儿等游戏。
欻这个字您认识吗?
,这个字念[c huā],欻羊拐的“欻”字。
欻羊拐是在那一代人(特指的女孩子们)小时候最常玩儿、最爱玩儿的一种游戏。
[c h uā]本是象声词,但在欻羊拐这个游戏中,我觉得它变成了动词。
既是结果也是过程。
这“欻”字反映了那时的女孩子们极快地把羊拐撒开的声音和动作,而且非常准确。
因为,玩欻羊拐这种游戏,就是要一次次“欻”地把其撒开,才能玩成。
所以,这个“欻”是极妙地描绘出这四个羊拐是用怎样的动作来玩的了。
在东北这个游戏叫欻嘎拉哈。
嘎拉哈是满语(g a l a h a),汉语译过来是“膑骨”,也就是膝盖骨的意思。
欻嘎拉哈实际上就是羊后腿膝关节上的膝盖骨。
当年老北京欻羊拐的玩法,一副羊拐要四个羊拐骨头仔儿。
为什么不用其他牲口或猪的后腿膝盖骨呢?因为羊拐小巧,个头大小适宜,您别小看了这几块羊骨头仔儿,在过去那年月要淘换到这样的四块羊骨头仔儿也不是容易的事。
四条羊后腿才有可能凑齐四个羊拐。
但游戏使用的羊拐也有方向性,是俩俩成对的。
老实说,当年凑足四个一副的羊拐的确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我专门考证当年玩儿欻羊拐游戏的年龄,一般在初中以下,在那个年龄段,欻羊拐是女孩儿们的专利。
那时班里哪个女同学有一副羊拐,即使哪怕两个,不足一对也因此会备受追捧。
记得那时上学,每到课间休息的时候,班里三三
两两的女同学便会聚到一张张的课桌旁,
随
当年的欻羊拐今已成公园里的塑像
北京纪事
106手拿出四个羊拐,再加上一个用布缝好的小包(后来发展到用乒乓球代替),几个人便兴高采烈地玩了起来。
我们那时上学不像如今的学生负担这么重,每天只上半天学,当时叫“二部制”,所以在课余时间里,除了按学习小组写完老师布置的并不多的作业后,绝大部分时间便都是自由玩耍的时间了。
话说当年在老北京的四合院里,常常是一群孩子校外学习小组活动的地方。
那时的小学是半日课,每天下午,小炕桌在院中一支,先做完课外作业。
作业完毕,一帮子女同学就聚在桌前一起欻羊拐,玩儿时只见沙包上下翻飞,大家的眼睛也随着上下转动,羊拐被一只只稚嫩的小手摆弄着一会儿躺着、一会儿站立着,不断与桌面碰撞发出欢快的声响。
还有流行的欻子儿实际就是歘杏核儿,为什么叫欻子儿呢?实际就是从歘羊拐过渡过来的,只不过就是歘的对象发生了变化,欻的不是羊拐了,而是代替羊拐的杏核儿(也有用李子核、甚至石子之类的小玩意儿)。
四大名著《红楼梦》第六十四回写道:“宝玉遂一手拉了晴雯,一手携了芳官,进来看时,只见西边炕上麝月、碧痕、紫娟等正在那抓子儿赢瓜子呢。
”这里讲的“子儿”,就是代替羊拐的杏核儿(也有用李子核、甚至
石子之类的小玩意儿)。
可见这个游戏历史悠久。
当时,北京这儿还把吃剩下的冰棍棍儿,积攒起来一头涂色,20多根一把,攥在手里一撒,让其散落,再看谁能不碰动其他就可全部挪动到手里。
这就是歘棍儿。
从现在的低碳与环保来看,那时候孩子们自制的玩具多是低碳、环保,体现的是自娱自乐、无污染!而现在的女孩儿们已经没有人会玩儿跳皮筋儿,欻羊拐的拐都因岁月流失而遗失了,欻子儿的子儿也不见了,问青年人都说没见过。
拽包儿、翻绳儿也成了历史,进入了“史书”和老照片。
(编辑·
宋冰华)
ice7051@
当年的欻棍的棍儿
四个羊拐与布包
还原当年的杏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