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平阳诗歌中的乡愁

合集下载

雷平阳诗歌的乡土情怀和生态意象

雷平阳诗歌的乡土情怀和生态意象

昭通作家作品研究雷平阳诗歌的乡土情怀和生态意象曹然霞(苏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23)摘要:诗人雷平阳以云南风物为母体,创作了大量敬畏生命、感怀乡野、回归自然、思索时光流逝的作品,抒写了现代工业文明进程中诗意的凋敝和善良人性的丧失.在他的诗歌中,故乡、亲人、生命、河流、时光等成为他诗歌的主角,仔细审视可以发现他的诗歌中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情怀和丰富的生态意象.关键词:云南风物; 乡土情怀; 生态意象; 雷平阳; 诗歌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 9322(2008)04 0010 03收稿日期:2008 03 17作者简介:曹然霞(1982 ),女,山东沂水人,研究生,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1966年出生的雷平阳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云南诗人,至今他已经有了二十多年的诗歌创作生涯.他被认为是继晓雪、米思及于坚以后云南诗坛上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在网上广为流传,诗评家们对他的作品普遍给予了高度评价.但对于雷平阳本人来说,低调做人、认真写诗是其本色.在他的诗歌中总是怀有浓郁的乡愁和清新的泥土气息,故而被称为!有根的诗人".就诗歌创作的追求而言,雷平阳曾说:!我希望能看见一种以乡愁为核心的诗歌,它具有秋风和月亮的品质.为了能自由地靠近这种指向尽可能简单的∀艺术#,我很乐意成为一个茧人,缩身于乡愁."正如他所说,从他诗歌创作的整体来看,大部分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亲人、乡野、河流、山川、动植物、时光等的感怀.这些人情自然的景象构成了雷平阳诗歌的主体意象.在这些主体意象的表达中,深深地镌刻着他对流逝的美好精神状态和自然景象的眷恋,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也就是说,雷平阳给予诗歌一种天地自然的博大境界,而!任何艺术作品所给予的恰恰就是一种模型的情境.它所要突出和阐明的是那些使特定题材的一般意义得以象征化的特征"[1](P.291).这种所谓的情境在诗歌中唯有借助于那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材料,辅以感情的渗透,才能体现出诗歌本体的魅力.解读雷平阳的诗歌意象,可以很鲜明地发现在他诗歌的精神家园中原初的故乡是天、地、神、人的一体化.天空是自由翱翔之所,是心灵无限延伸的地方;大地养育人的身体,哺育万物;神灵的指引唤起人对天地的敬畏和遥远而又坚实的故乡情结.人类的生命和精神就在天、地、神敞开的空间之中.诗人在这样的空间中开启了他的诗歌世界,具体说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敬畏生命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对大自然中一切生命的尊重.海德格尔曾这样说过:!作品在自身中突现着、开启着一个世界,并且在运作中永远守持这个世界."[2](P.30)雷平阳开启了云南边地的轮回变化和隐秘灵性的世界.通过他的诗歌,呈现给我们的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其精神的内核是对人性的悲悯,这种悲悯坚硬而真实,粗糙却又可以反复地琢磨.雷平阳扎根于儿时艰辛而贫苦的生活,钟情于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写蚂蚁、蜘蛛、羊、飞鸟、草原,写杀害一条狗的过程,写一只鹦鹉和一个放映员的故事,写被砍伐的白杨树 史怀泽在 敬畏生命 中说到:当悲悯之心能够不针对人类,而能扩大涵盖一切万物生命时,才能达到最恢∃10∃第30卷 第4期Vol.30No.4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 ou rnal of Zhaoton g T each er s College 2008年8月Au g.2008宏深邃的人性光辉.在雷平阳!自然敬畏"的系列作品中,对生命的同情和敬畏更体现了向下扎根的生命姿态.就像是 在会泽迤车看风景这首诗:在云南省会泽县一个叫迤车的小地方我看见大路两旁的大树一种叫做白杨的树,全都很粗在冬天,大雪已经落了几次这些成长了多年的树在这个到处是荒山野岭缺少更多树木的地方,在一个个贫穷的村落旁边,在大路旁边全被齐腰砍伐!像被大火烧毁的古代建筑群这些被齐腰砍伐的树是一根根寂寞的石柱子,横切面全都敷着高原上最普通的红土也许来年这些树都会长出新的树叶但在今年冬天,我看见它们就像看见了古代的刑场,看见了那些被砍掉了头颅依然狂奔几步才倒下的罪人.它们令我感到恐怖诗歌采取白描的手法,语言与形式都朴实无华, !荒山野岭",!贫穷的村庄",诗歌主体被设置在这样一个背景上,但是背景被淡化了,作为诗歌主体的!全被齐腰砍伐"的白杨,像!被大火烧毁的古代建筑群",像!一根根寂寞的石柱子",!古代的刑场"得到强化.这些白杨树接受的是现代的屠杀,让人感到恐怖的不是!那些被砍掉了头颅依然狂奔几步/才倒下的罪人",这真正的罪人应该是砍伐树木的人,如果自然环境破坏致使他们无家可归、流离失所的时候,那才是自然对人类报复下的真正的恐怖.正如诗人在另一首诗中所说,树的!古老的法则是/让它们自己老去,臭在寂静 而和谐的山谷".在 疑问这首诗歌中,!多少根青草才能长成一根羊毛/多少亩红土才能约等于一张羊皮/多少个春天,多少条河流/才能换取羊肝、羊肺和羊心/迟缓的羊眼、羊角和羊蹄/它们该耗尽多少光阴才能把/满肚子的羊奶送抵生的反面",这种种的疑问中流溢出了对动物生命的珍视和对时光造物的反思.或许人类高高在上已经习以为常,喝羊奶吃羊肉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放下人类的优越感,回想一下这些疑问,或许对青草、土地、春天、河流、羊羔甚至对人类自身这一生命链条上的一切会有更悉心的人性关照和感情酝集.那些自然中的生灵都是诗人所钟爱的意象,同时又不是简单的写物,更是借物写情.心体天体,人心天心,只有一颗真正感动和始终跳跃于自然生命中的心灵才能真切地体察.这种心与他物相通是雷平阳的财富,也是他的诗歌能打动读者的财富.当代诗歌创作的道路渐行渐远,曾经的盛世不在,今日倍受奚落,一度走入死胡同,市场经济的作用是一个方面,同时不可否认的是诗人创作的偏狭,愈要狂欢作秀便愈加逃离不了大众审视的眼睛.唯有脚踏实地,有所根基才能拔地而茁壮,从这一点来看,雷平阳作为一个!有根的诗人"无疑是明智和幸运的.二、感怀乡野诗人的作品表现出对贫苦农民的真挚关怀,对日益凋敝的农村的关注.如果一个人对自然有爱,同样也应该怀有一颗爱人之心.在个体的生态精神中精神生态同样至关重要,这种精神的生态还包含着对人类生命的真切关怀.生态不是宗教,但是却拥有更为宽广和博大的胸怀,因为它吐纳的是宇宙天地的境界,坚守的是人类原初自然健康的生存状态,寻求的是日渐被人忽视的人类之根.雷平阳作为一个诗人,在他的诗歌中完成了诗意的生态追求.他在海南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更多的时候,我像一个木楔子,楔入信奉鬼神的底层劳作者中间,像他们一样,以最卑贱的方式存活并恪守生的尊严,以乐致哀,把生命的礼赞推向毁灭的峰巅."在他的作品中有对生活于社会底层的人们的深切同情.战栗这首诗,以叙事的形式,直指现实.农民工进城耗尽他们的心血,却常常领不到工资,诗中那乡下的穷亲戚在拿到微薄工资后,因激动而战栗,!嘘,好心人啊,请别惊动她/让她好好战栗,最好能让/安静的世界,只剩下她,在战栗".新世纪以来,各种文体的作品很多都关注那些生活在∃11∃曹然霞雷平阳诗歌的乡土情怀和生态意象第4期社会底层的人们,出现了所谓的!苦难叙事"、!底层写作"等,特别是在小说中.而这首诗不仅仅是讲述苦难,更是包含着那种劳动之后收获的喜悦,那种简单的满足感,一个!战栗"尽囊括.海德格尔曾说:!时代之所以贫困,乃是由于它缺乏痛苦、死亡和爱情之本质的无蔽."[2](P.288)雷平阳以他自己的方式,诗意地经历并且承受了那种形而上的无蔽状态.诗歌 我的家乡已经面目全非,写了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村令人无奈和痛苦的变化, 贫困记是一首组诗,写天才诗人死于贫困,一位丈夫因为妻子丢了两角钱而截掉了她的两根手指,带着淋病和梅毒回家的打工仔,学校教育对农村儿童的片面教育,一味鼓励他们远离乡野走向城市,无疑也是对他们精神的一种戕害除了关注生命,在雷平阳的诗歌中,山河海也是诗人钟情的对象.尽管现代文明已经侵袭了云南边地的山水景物、风土人情,但是诗人雷平阳坚守着敦厚纯朴的文学品性,在现代人不断向外寻找的道路上,返回故乡山河,向内寻找,回复自我生命的内在自然.奥尔多!利奥波德曾说过:!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3](P.124)雷平阳的诗歌凝视荒野,关注奔腾于大地上的河流,写了 有几条河流在赛跑、 澜沧江在云南兰坪县境内的三十三条支流、 河流等诗歌.在诗人看来,正是这些奔腾的河流才给了大地以蓬勃的精神,给人以诗意的遐想.同时诗人对春夏秋冬季节轮回的感慨,渗透着时间的意识,满怀着乡愁.康德说过,在宇宙自然的崇高表象中内心会感到激动,而对大自然的审美的判断是出自内心的静观深思.诗人意静心清,潜心体察周遭的风物,觉察到大地、自然、故乡才具有永恒的魅力.体现出一种大地的伦理精神.在诗歌 听汤世杰先生讲中有这样一句:!以前,大地才是中心/村庄和城市一直都是/山河的郊外",面对现代的城市中心,诗人的这句话或许能给现代人以精神的启示.参考文献:[1]鲁道夫!阿恩海姆.走向艺术心理学[M].丁宁,等,译.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90.[2]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3]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The Localism and Ecological Image in Lei Pingyang s PoemsCA O Ran xia(School of L iter ature,So ocho w U niversit y,Suzho u215123,China)Abstract:T aking t he Y unnan local scenery as a par ental subject,L ei Ping yang has cr eated lo ts of po ems to ex press the wit her ing o f po etry and the loss o f humane qualities in the modern industrialized civ ilizat ion.H is wo rks mainly center on the aw e of life,t he r eco llect ion of country side,the return to nature,and the tho ug ht of past t ime.In his po etry,the ho metow n,the fam ily member s,the life,the r iver s,the time etc.beco mes the pro tago nist.T o get an insig ht into his wo rks,one may discov er that his po etry is full of localism mo od and plentiful ecolog ical images.Key words:Yunnan s scener y;localism;ecolog ical image;Lei Ping yang;po em∃12∃第30卷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总第119期)。

雷平阳诗歌笔下的云南山川

雷平阳诗歌笔下的云南山川

雷平阳诗歌笔下的云南山川云南的山川壮美秀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自然而然地对这里的山水情有独钟。

雷平阳是一位善于用诗歌表达内心情感的诗人,他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云南山川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云南的山川以雄奇、秀美、多彩而著称。

雷平阳的诗歌中,也赞美了这些山川的美丽和神秘。

例如他在《浴佛音》中写道:“巍峨的大觉山湖水舒展着如同五指稻田在泥土里盛开万物羸弱却又不并仿佛那天堂的童女正在欣赏为我们地球挑来的永恒的雅乐布鸟栖。

”他用“巍峨”来形容大觉山的高大和威武;用“湖水舒展着如同五指”来描绘如皋田般的美景;用“万物羸弱却又不并”来表达云南地势崎岖,植被茂盛的情状;用“童女”来象征云南的美丽和纯洁。

这些描写构成了一幅美好的云南山水画卷,也展现了雷平阳对家乡的喜爱之心。

雷平阳对云南山川的热爱并不仅限于被广泛知晓的名山大川,他也热爱那些不起眼的山川,这一点体现在《回家路上》这首诗中:“虾蟆多得让人看花了眼稻田里的红叶已经经霜人家小一点些的孩子不会称呼小溪叫做能量她们只会用温柔的手指摸着明媚的颜色说是彩虹却不知你是一道天空的伤心我爱你,乡愁在这清晨我匆匆涉水过去让岸边的梧桐带着我的思念回来。

”这首诗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溪、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梧桐入手,展现了雷平阳内心深处对故乡的依恋和热爱。

他留恋的不仅是远山碧空、清泉瀑布这样的自然景观,更是乡愁所代表的亲情温暖、乡间田园的淳朴风情。

云南的山川既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也有千姿百态的奇异风光。

以昆明为例,这座城市一方面汇聚了当地的人文历史和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如滇池、石林等。

雷平阳对滇池这一自然景观也作过描写。

他在《滇池春雨》中写道:“长长的春雨自滇池面上展开那些芦苇争先恐后地摇摆仿佛向大地来展示很多很多的感激那是什么呢或者什么也不是单单是小小的一滴水在我们的心中敲响了最深沉的钟声。

”这里,雷平阳用“大地”、“芦苇”等表现手法,将雨滴、滇池、自然元素融为一体,表现出其自然神秘的魅力。

雷平阳诗歌50首

雷平阳诗歌50首

雷平阳诗歌50首雷平阳,著名作家,1966年生于云南昭通。

现居昆明,任职于云南省文联。

2004年5月获第二届华文青年诗歌奖、2005年11月获第三届"茅台杯"人民文学诗歌奖、2006年获中国青年作家批评家论坛2006年年度青年作家奖、2010年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2007—2009)。

杀狗的过程这应该是杀狗的惟一方式。

今天早上10点25分在金鼎山农贸市场3单元靠南的最后一个铺面前的空地上一条狗依偎在主人的脚边,它抬着头望着繁忙的交易区,偶尔,伸出长长的舌头,舔一下主人的裤管主人也用手抚摸着它的头仿佛在为远行的孩子理顺衣领可是,这温暖的场景并没有持续多久主人将它的头揽进怀里一张长长的刀叶就送进了它的脖子。

它叫着,脖子上像系上了一条红领巾,迅速地窜到了店铺旁的柴堆里……主人向它招了招手,它又爬了回来继续依偎在主人的脚边,身体有些抖。

主人又摸了摸它的头仿佛为受伤的孩子,清洗疤痕但是,这也是一瞬而逝的温情主人的刀,再一次戳进了它的脖子力道和位置,与前次毫无区别它叫着,脖子上像插上了一杆红颜色的小旗子,力不从心地窜到了店铺旁的柴堆里主人向他招了招手,它又爬了回来——如此重复了5次,它才死在爬向主人的路上。

它的血迹让它体味到了消亡的魔力11点20分,主人开始叫卖因为等待,许多围观的人还在谈论着它一次比一次减少的抖,和它那痉挛的脊背说它像一个回家奔丧的游子亲人我只爱我寄宿的云南,因为其它省我都不爱;我只爱云南的昭通市因为其它市我都不爱;我只爱昭通市的土城乡因为其它乡我都不爱……我的爱狭隘、偏执,像针尖上的蜂蜜假如有一天我再不能继续下去我会只爱我的亲人--这逐渐缩小的过程耗尽了我的青春和悲悯澜沧江在云南兰坪县境内的三十七条支流澜沧江由维西县向南流入兰坪县北甸乡向南流1公里,东纳通甸河又南流6公里,西纳德庆河又南流4公里,东纳克卓河又南流3公里,东纳中排河南流3公里,西纳木瓜邑河又南流2公里,西纳三角河又南流8公里,西纳拉竹河又南流4公里,东纳大竹菁河又南流3公里,西纳老王河又南流1公里,西纳黄柏河又南流9公里,西纳罗松场河又南流2公里,西纳布维河又南流1公里,西纳弥罗岭河又南流5公里,东纳玉龙河又南流2公里,西纳铺肚河又南流2公里,东纳连城河又南流2公里,东纳清河又南流1公里,西纳宝塔河又南流2公里,西纳金满河又南流2公里,东纳松柏河又南流2公里,西纳拉古甸河又南流3公里,西纳黄龙场河又南流半公里,东纳南香炉河,西纳花坪河又南流1公里,东纳木瓜河又南流7公里,西纳干别河又南流6公里,东纳腊铺河,西纳丰甸河又南流3公里,西纳白寨子河又南流1公里,西纳兔娥河又南流4公里,西纳松澄河又南流3公里,西纳瓦窑河,东纳核桃坪河又南流48公里,澜沧江这条一意向南的流水,流至火烧关完成了在兰坪县境内130公里的流淌向南流入了大理州云龙县底线我一生也不会歌唱的东西主要有以下这些:高大的拦河坝把天空变黑的烟囱;说两句汉语就要夹上一句外语的人三个月就出栏、肝脏里充满激素的猪乌鸦和杀人狂;铜块中紧锁的自由毒品和毒药;喝文学之血的败类蔑视大地和记忆的城邦至亲至爱者的死亡;姐姐痛不欲生的爱情……我想,这是诗人的底线,我不会突破它三个灵魂第一个将被埋葬,厚厚的红土层中紧贴着大地之心,静静地安息第二个将继续留在家中和儿孙们生活在一起端坐于供桌上面的神龛,接受他们奠祭和敬畏;第三个,将怀着不死的乡愁,在祭司的指引下带上鸡羊、美酒和大米独自返回祖先居住的遥远的北方故里高速公路我想找一个地方,建一座房子东边最好有山,南边最好有水北边,应该有可以耕种的几亩地至于西边,必须有一条高速公路我哪儿都不想去了就想住在那儿,读几本书诗经,论语,聊斋;种几棵菜南瓜,白菜,豆荚;听几声鸟叫斑鸠,麻雀,画眉……如果真的闲下来,无所事事就让我坐在屋檐下,在寂静的水声中看路上飞速穿梭的车辆替我复述我一生高速奔波的苦楚雷声一声声闷响,它们来自空处云朵敲击大鼓,风暴举着石头往下丢闪电引爆了炸药库……很显然这不是人可以弄出来的声音。

论雷平阳作品中的乡愁

论雷平阳作品中的乡愁

论雷平阳作品中的乡愁摘要:乡愁是雷平阳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张,作品中的乡愁既写自己对云南、对昭通的热爱和眷恋,也写在为了生活在城市里打拼的人们的乡愁,。

在雷平阳的散文中,写过太多有关云南许多地方的文章,这既是对云南山水的赞美,也是对家乡满满的思念和爱。

关键字:雷平阳;作品;乡愁没有诗人不怀乡,从《诗经》开始,民间的吟唱者便感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后来诗仙感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有诗佛王维诗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摆脱不了对于故乡的思念。

在雷平阳的作品中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都弥漫着浓浓的乡愁。

一、雷平阳诗歌中的乡愁(一)自己对乡村家乡的愁雷平阳在《雷平阳诗选》的扉页上写到:“我希望能看见一种以乡愁为核心的诗歌,它具有秋风与月连的品质。

为了能自由地靠近这种指向尽可能简单的艺术,我很乐意成为一个茧人,缩身于乡愁。

”这段话表明了雷平阳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维度,即“以乡愁为核心”。

同时,这也是他诗歌创作的出发点。

最能坦露雷平阳强烈怀乡情怀的莫过于《亲人》这一作品:我只爱我寄宿的云南,因为其它省我都不爱;我只爱云南的昭通市,因为其它市我都不爱;我只爱昭通市的土城乡,因为其它乡我都不爱……我的爱狭隘、偏执,像针尖上的蜂蜜假如有一天我再不能继续下去我会只爱我的亲人--这逐渐缩小的过程耗尽了我的青春和悲悯第一次读雷平阳的《亲人》,我对作者这种“狭隘、偏执的爱”是不理解的,我甚至觉得有些地方性的色彩,特别是他在用字方面,他不是说“我爱我寄宿的云南”而是说“我只爱我寄宿的云南,接下来还说了其他省、市、乡都不爱。

现在不是说要博爱吗?对于作者对亲人的这种“狭隘爱、偏执的爱”我是很不理解的。

后来查看了一些对《亲人》这首诗的解读之后,才慢慢有所明白。

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乡,那个故乡是他生长熟悉的地方;那个故乡是他情感的发源地;那个故乡是他离不开的回忆。

相反,那个故乡也需要他的关注和回报。

读《浮华》有感

读《浮华》有感

2013.08胡佩琼昭通作家群代表人物雷平阳,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情感,现已生活在昆明的他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而《浮华》则是其乡愁诗的代表作。

一.《浮华》的语言风格对于诗歌文本的特征,我们可以从外形式和内形式两个层面来加以把握。

[1]诗的意象、意境、象征等内形式的传达,需要外形式的语言作为媒介、窗口。

诗情、诗味的体悟也是从诗语开始的。

而情感的微妙、独特、朦胧相应形成了诗歌外形式的语言的审美性、独特性、多义性。

因此,我将从本诗的语言风格入手,谈谈对作者借由诗歌所传达情感的理解。

一方面具有口语化、散文化的特色,乍读起来通俗、易懂。

另一方面,语言形式采用的是独特的叙事性、多层次的叙述视角,有陌生化的果效。

简朴而深刻、平实而穿透、通俗而复杂。

首先,作者用口语化的语言给我们交代了时间、地点、景物、缘由。

在登高看雪的那天,大理苍山靠近玉局峰的山谷悬崖边,乔木杜鹃花开一片、散发着浓烈的脂粉香,旁边还有一泓溪水,埋伏着一群清冽的哑巴。

悬崖里外杜鹃花渗红是每年春天花粉的给予。

类似于“梨花体”、具有散文风格,意思简明、浅显。

写的是作者家乡云南的一处风景。

身为昭通作家群代表的雷平阳深爱着养育他的那片热土,在《怀念德宏州》中写到“爱一个地方爱到/如此痴狂的地步,我甘愿承受/整个云南所有的相思与孤独/”。

但他对事物采取的是客观呈现的方式、不是一味地抒情、感怀。

[2]而是作为旁观者,冷静地描写事物、采取以“叙事”为特征的表达方式,留有“空白”,给人细品、联想。

《浮华》的叙事层次可以分为两层:一是所见景物,有苍山、悬崖、雪、杜鹃花、溪水,绿的、白的、红的、清的,色彩明亮、多样又“山野”。

交代了大理的地域状貌,一幅云南苍山美景呼之欲出,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此处的与众不同,激发前去观赏的动机。

加深了读者对叙述对象的印象。

一是所想之事。

作者自我参与了,“我路过那里,怎么也不习惯”将叙事的主角推至前台,一方面增加了诗歌的亲和力,另一方面对描写风景的句子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引起读者读《浮华》有感内容摘要:作为昭通作家群代表人物的雷平阳,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情感,现已生活在昆明的他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原本山川极命草木——雷平阳长诗《祭父帖》的互文性解读

原本山川极命草木——雷平阳长诗《祭父帖》的互文性解读

原本山川极命草木——雷平阳长诗《祭父帖》的互文性解读摘要:雷平阳是中国当代诗坛一位不可或缺的诗人,行走在云南的大地上,书写着故乡的山川万物,乡愁和亲人成为其诗歌创作中独特的文化符号,其中有关父亲形象的书写更是独具匠心。

长诗《祭父帖》是乡村孝子送父安葬的一首泣血之作,描写了从逝世到入葬的整个过程,回忆了父亲卑微苦难的一生。

互文性又被称为文本间性,任何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像是宏大编织网中的一个“结”,与其他文本相互影响,彼此依赖。

从这一角度对《祭父帖》进行分析可以增强文本间的相互阐释,更有助于对诗歌内涵的把握。

诗人书写饱受时代沧桑的独特父亲形象,其笔下的亲情有一种彻入骨髓的感伤与悲愤,透出历史和时代之丧的力量感。

关键词:《祭父帖》;互文性诗歌;父亲形象《祭父帖》是雷平阳创作的叙事长诗,2009年发表于《边疆文学》,后被《人民文学》转载,荣获华语传媒年度文学大奖。

全诗三百余行,情感真挚热烈,一个最底层的普通农民,历经极“左”年代社会动荡苟且偷生的疾首之痛、包产到户后憧憬未来的梦呓狂欢、晚年生涯中的老年痴呆、最终归宿于黄土,时代造成了父亲的贫穷和卑贱,然而时间却无法泯灭其所承受过的苦难,正如诗歌题记所言:“原本山川,极命草木”。

使用互文性理论深入研究发现,《祭父帖》这一文本不仅与社会历史存在互文,而且还与诗人创作的其他文本存在动态沟通,如《奔丧途中》《与父亲书》《运往天国的石头》《少年筑墙记》《父亲的老虎》《清明节,在废墟》、《昆明的阳光》等作品。

通过对文本进行互文性分析,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作品所传达的主题以及更好地把握诗人蕴藏其中的情感,使我们能够在《祭父帖》与其他文本的相互关系中来解析该文本的功能,以及整个文本的意义和价值。

上世纪60年代末,法国著名符号学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首次提出互文性概念,她在《符号学》一书中指出:“任何作品的文本都是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故乡鼓舞者的长歌——读雷平阳系列长诗

故乡鼓舞者的长歌——读雷平阳系列长诗

近, 他的《 祭父帖》 《 、木头记》 《 、春风咒》 《 、 昭鲁大河记》 等
系列长诗 , 加入 了被讨 论 的行列 , 为新 的“ 又 成 诗歌 事件 ” 。 如何 解 读 他最 近 集 中发 表 的 系列长 诗 , 人雷 平 阳隐 诗 秘 而更加 真 实 的身份 —— “ 乡鼓 舞者 ” 角色 , 能 是一 故 的 可
故 乡 鼓 舞 者 的 长 歌
故 乡 鼓 舞 者 的 长 歌
读 雷 平 阳 系 列 长 诗
雷 杰 龙

要 : 有 浓重 乡愁 的诗 人 雷平 阳, 加 隐秘而 真 实 的身份 是 一位 “ 乡鼓舞 者 ” 在 许 多 时候 , 具 更 故 ;
他把 自 己的写作 “ 为送 葬” 视 。而“ 乡鼓 舞者 ” 故 的角 色和 把 自己的写 作 “ 为 送 葬” 书写 方 式 , 是 视 的 正 解读 诗人 雷平 阳最近创 作 的系列 长诗 的精神 情感 密码 的钥匙 。 关键 词 : t故 乡鼓 舞者 ; 雷平 E ; 挽歌 式书 写
许多诗 歌都不 断被 讨 论 , 为一 个 又~ 个 “ 成 诗歌 事件 ” 。最
内心深处已把 自己等同于一位为“ 死者” 包括死去的亲人 ( 和事物以及行将死去的人和事物) 服务的鼓舞者, 所有的动 作和歌哭只为了一个个送行仪式的庄重。为了一个个送行
仪 式 的庄重进 行 , 不 至于 使 仪 式 沦 为徒 有 其 表 的轻 浮 表 而
把 自己的写 作 “ 为 送 葬 ” 视 的写 作 无疑 是 沉 重 无 比 的
写作 。这样 的写作 虽然 立 足 于 当下 , 灵魂 在 未 来 的时 光 但 在近 年 的中 国诗坛上 , 管诗 人雷 平 阳是否 乐 意 , 的 不 他

雷平阳诗歌笔下的云南山川

雷平阳诗歌笔下的云南山川

雷平阳诗歌笔下的云南山川雷平阳是一位著名的现代诗人,他的诗作以写实主义风格著称,尤其擅长描述云南山川的壮丽景色。

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雷平阳诗歌笔下的云南山川的文章,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雷平阳的诗中,云南山川是他最为热爱和倾注情感的主题之一。

他以生动的文字、独特的观点和饱含深情的笔调,描绘了云南的壮丽山川景色。

雷平阳用睿智的眼光观察云南的山川,他将山川比喻为巨龙、雄鹰和雄狮,展现了其庄严和威武的一面。

他的诗中常常出现“巍巍”、“嶙峋”、“屹立”等形容词,突出了山川的高大和不可动摇的力量。

他的诗中还充满了丰富的色彩,他用“碧蓝”、“金黄”、“翠绿”等形容山川的颜色,烘托出山川的美丽和宏伟。

雷平阳的诗歌中还融入了对山川的深情厚意。

他将云南的山川与儿时的记忆和故乡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他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例如他的诗中常常出现“故乡”、“乡愁”、“家的呼唤”等词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对故乡山川的深情厚意。

他的诗中还融入了对自然界的崇拜和景观的赞美,他用“天地之峻美”来形容山川的壮丽和宏大,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雷平阳的诗歌中还蕴含着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他通过对云南山川的描写,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生命的意义。

他的诗中常常出现“自然”、“人与自然”、“真实的生活”等主题词,使读者能够进一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生的意义。

他的诗歌让我们明白,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珍惜自然资源,感受到自然界的美丽和力量。

雷平阳诗歌笔下的云南山川无论是从艺术上还是从诗意上,都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和享受。

他将云南山川描绘得栩栩如生,既有磅礴的气势又有细腻的感触,令人为之动容。

通过他的诗歌,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云南山川的壮丽景色,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他的诗歌也给我们带来了对自然界和人生的思考,使我们更加珍惜自然资源,感悟生命的意义。

雷平阳诗歌中的怀乡情结

雷平阳诗歌中的怀乡情结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8 — 9 6 4 0 . 2 0 1 5 . 0 4 . 0 0 7
雷 平 阳诗 歌 中的怀 乡情 结
农为平 高正蓓
( 云南 师 范大学 商 学 院 , 云南 昆 明 6 5 0 1 0 6 )
摘 要: 雷平 阳擅长描摹故 乡的山水 自然、 人物风情 , 其诗歌具有浓郁的 乡土气息 , 诗 句中往往蕴含一种深 厚的怀 乡情结。这既是 雷平 阳诗歌的一个重要精神 维度 , 又是其诗歌创作的情感指向。这种怀 乡情结 , 一方
品味到个 体与土地 、 亲人 间那种 与生俱来 的亲密情感 。
这里, 生活 中温情 脉 脉 的面 纱被 贫 穷残 酷 地撕 于是 , 人们在雷平 阳的诗歌里 , 感受到了在滇西北农村看
收稿 日期 :2 0 1 5 — 0 4 — 0 6
作者 简 介 : 农为 平 ( 1 9 7 2 一) , 女, 壮族, 云南 文 山人 , 云南 师范 大学商 学 院副教 授 。研 究方 向 : 中 国现当代 文学 。高 正蓓 ( 1 9 7 5 ~) ,
争 吵 和大打 出手 。他 们互不 相让 , 类 似于仇人 , 现在 回
多年 以后 , 当步人诗坛 的雷平 阳回望 旧时家园 , 他 的
想, 都是因为贫穷 。谁 多吃了一碗饭 , 谁 的吃相不雅 , 谁 目光显然越过 了现实 的苦难 和内心 的痛苦 , 从琐碎 的生 多花 了一 角钱 , 谁 不慎弄破 了裤子 , 谁 失手打烂 了一 只 活场景 中看 到 了蕴含其 中的坚韧 与温情 , 更 多 的是从 中 碗… …这些 , 都是闹架的理 由。”
神的双重匮乏 中艰难挣扎 , 对那块 土地 的贫瘠与生活 的 文 明生活方 式和核心价值观 的揭示与批判 。这是一种基 艰 辛有 细微 而深刻 的体验 。这些体 验深深 刻在 了诗人 本 的精神姿态 , 与乡土有极强的内在关联 。其 中, 有对现

雷平阳诗歌中的怀乡情结

雷平阳诗歌中的怀乡情结

雷平阳诗歌中的怀乡情结
在雷平阳的许多诗歌作品中,怀乡情结是主要的母题,表达的是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他的怀乡情结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情感上的激情。

雷平阳把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思恋抒发出来,总是把家乡描绘得朴实、优美、充满情感,令人心旷神怡,感受强烈。

二是追求家乡之美。

他把家乡的乡间小路、春色、稻谷、河流、田园等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有声有色,表达出自己对家乡的喜爱和推崇。

三是惆怅的情怀。

雷平阳把家乡深深的印记深植于心,多少辛酸的无奈、难舍的思念,都令他芸芸众生中的思乡者心有戚戚焉。

四是表达爱国主义情怀。

雷平阳在怀乡诗歌中,也把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抒发出来,他让人们学会珍爱家乡,在乡土上种下发展的种子,以爱国爱乡的歌声回响,情深意切。

二十世纪中国诗人批判之二十六:雷平阳

二十世纪中国诗人批判之二十六:雷平阳

二十世纪中国诗人批判之二十六:雷平阳记得多年前在海口的时候,李少君兄就推荐过雷平阳的诗。

那首引发争议的“澜沧江在云南兰坪县境内的三十三条支流”让我对雷平阳大感兴趣。

他的诗注重细节,注重地理,带有明显的云南乡土气息。

然而又不仅仅为地理位置所局限,雷平阳诗里所呈现的“神奇的、凝重的、深邃的诗的天空”,其精神超越了地域限制,而具有普遍人性的价值。

“我见证了母亲一生的苍老。

在我/尚未出生之前,她就用姥姥的身躯/担水,耕作,劈柴,顺应/古老尘埃的循环。

”母亲的一生,又何尝不是这个时代的一种隐喻。

雷平阳说过:“我希望能看见一种以乡愁为核心的诗歌,它具有秋风与月连的品质。

为了能自由地靠近这种指向尽可能简单的'艺术’,我很乐意成为一个茧人,缩身于乡愁。

”雷平阳身居边陲之地,满怀乡愁,其诗却大气横溢,直抵人心的深处——“很多人的灵魂,也因此/终身得不到自由,得不到安宁。

”从早期的《亲人》、《父亲的老虎》到《澜沧江在云南兰坪县境内的三十三条支流》再到《秋风辞》、《祭父帖》,我们看到雷平阳诗歌叙事技艺的进步,但更重要的乃是心里有大爱,有悲悯,有人世的沧桑冷暖。

“我只爱我寄宿的云南,因为其他省/我都不爱;我只爱云南的昭通市/因为其他市我都不爱;我只爱昭通市的土城乡/因为其他乡我都不爱……/我的爱狭隘、偏执,像针尖上的蜂蜜/假如有一天我再也不能继续下去/我会只爱我的亲人———这逐渐缩小的过程/耗尽了我的青春和悲悯。

”这首“亲人”写的朴实内敛,充满细节的光泽。

正是这种如针刺般的细节,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些熟视无睹的词语,重新感受早已淡漠的情怀。

后期的《云南记》,突破了地域诗歌的狭隘,“终于想清楚了:我的心/是土做的。

我的骨血和肺腑,也是土。

”这种写作的道德伦理,让雷平阳的诗区别于风花雪月的酬唱,根基扎实,沉稳有力。

“我的故乡。

仿佛山下的江水,状如骨灰。

”我走过云南的大地,看过云南的河流与天空。

读雷平阳的诗,云南的大地、河流、天空依然没变,但我知道,一切已经改变。

炙烤自己忧伤的灵魂——论雷平阳诗歌中的乡愁

炙烤自己忧伤的灵魂——论雷平阳诗歌中的乡愁
版 , 2 0—27 页 。 第 2 2
( 作者单位 : 边疆文学》 《 杂志社 )
责任 编辑 陈林
④⑤⑦ 雷平 阳: 祭父帖》 《 《 , 边疆文学) 0 9年第 2期 , 5页, 20 第 第
新 锐 方 阵 ・雷 平 阳 专 辑 ・当 代 文 坛 ・ 09. 20 6
又是那 样的茫远 与忧 伤 :
⑧⑨⑩⑩⑥⑩雷平 阳: 木头记》, 大家} 0 9年第 4期 , 4页, 《 《 20 第
第 5页。
这在“ 灵魂叙事” 谢有顺语) ( 严重缺席, 书写主体情感个性
灵魂普 遍迷 失的 当下 中 国文 学 书 写 中 , 当具 有别 样 的 启 应 示意 义 。
注释 :
①②③⑥ 雷平 阳: 土城 乡鼓 舞—— 兼及 我 的创作》, 《 《当代 作 家 评论)0 7年第 7期, 8 20 第 9页, 9 第 2页。
达 的贫乏萎 缩 了文学 中应 有 的鲜 活 和 生动 , 失 了 安 身立 丧
在雷 平 阳的诗歌 里 , 年的故 乡是 那 么的真 切 和温 暖 , 童
过程 中 , 他的个 人 灵魂 、 人情 性 一 直 鲜 活在 场 , 有 迷 失 个 没
8页 . 1 第 4页 。
在各 种 “ 时代 ” “ 、文化 ” “ 念 ” “ 、观 、 智性 ” 陷 阱和 漩 涡里 。 的
这是一颗多么赤诚的心诗人以无比坚显然在雷平阳的诗歌中蚂蚁蜘蛛抑或其他密贞的姿态保持着对灵魂故乡的恒久仰望此仰望穿越向集的意象群其意义已不是单纯地指向物象本身它们是个上直抵天空海德格尔语并试图在这种仰望中让自体乡民们乃至人类存在的一个巨大隐喻
炙 烤 自 己 忧 伤 的 灵 魂
炙 烤 自 己 忧 伤 的 灵 魂

雷平阳诗歌笔下的云南山川

雷平阳诗歌笔下的云南山川

雷平阳诗歌笔下的云南山川
云南,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是一个充满着神奇与魅力的地方。

她拥有壮丽的山川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让人心驰神往,欲罢不能。

雷平阳先生以他独特的诗歌笔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云南山川景色。

云南的山川,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雷平阳先生在他的诗歌中写道:“昆仑山脉云南境,雪山森林生灵繁。

”昆仑山峻峭挺拔,云雾缭绕,有如一幅巨大的画卷,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而云南的森林更是生机勃勃,各种珍稀植物在这里争奇斗艳,花香鸟语,令人心旷神怡。

雷平阳先生的诗歌将我们带入了这片山脉森林,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除了山脉和森林,云南还有许多美丽的湖泊和河流。

雷平阳先生的诗歌中写到:“滇池湖广风云聚,香江滔滔长不息。

”滇池湖光水色,美不胜收。

湖面波光粼粼,似一面明镜,映照着蓝天白云和远山近水,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而香江更是一条宽广壮丽的河流,奔腾不息,滋润着这片美丽的土地。

雷平阳先生的诗歌仿佛将我们带入了这片水域之中,让我们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安详与神秘。

云南除了山川湖泊之外,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

雷平阳先生的诗歌中写到:“彝乡苗寨多藏魂,热烈豪放不拘束。

”云南的彝族和苗族生活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他们保留着古老的风俗和传统,继承着祖先的智慧和勤劳。

他们的服饰多姿多彩,歌舞热烈豪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雷平阳先生的诗歌将我们带入了这片少数民族聚集地,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热情与豪放,感受到了他们的坚韧与勤劳。

雷平阳诗歌中的乡愁主张

雷平阳诗歌中的乡愁主张

昭通作家作品研究雷平阳诗歌中的乡愁主张刘玉霞(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23)摘要:乡愁是雷平阳诗歌的一个重要主张,诗人的乡愁既饱含着对云南、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又有着城市化进程带给诗人的乡愁。

带有功利色彩的乡愁主张成为雷平阳诗歌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乡愁主张; 家乡; 城市; 标志; 雷平阳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 9322(2008)01 0049 04收稿日期:2007 10 12作者简介:刘玉霞(1973 ),女,河北景县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

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写乡愁的作家、诗人都不少,雷平阳也写乡愁。

他的许多诗都蕴含着或多或少、或浓或淡、挥之不去的乡愁。

他写云南,写云南的昭通,写昭通的土城乡,他笔下的乡愁有着浓烈的地域色彩,成为他的诗歌一个有力而坚实的依托。

雷平阳的乡愁主张是这样的,!我希望能看见一种以乡愁为核心的诗歌,它具有秋风与月亮的品质。

为了能自由地靠近这种指向尽可能简单的∀艺术#,我很乐意成为一个茧人,缩身于乡愁。

∃([1]封底)中国素有诗言志的主张,!%尚书&尧典∋:∀诗言志。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诗以言志。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闻一多认为:志有三个意义:一记忆,二记录,三怀抱。

∃[2]不难看出,渗透在雷平阳诗歌中的乡愁主张,正是诗人所要言的一种志,它既是诗人对家乡的记忆,又是对家乡变迁的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容纳、安抚诗人灵魂的温暖怀抱。

总体来说,诗人的乡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云南、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二是城市化进程带给诗人的乡愁。

三是带有功利色彩的乡愁,诗人借助它作为自己诗歌的标志。

一、诗人的乡愁中饱含着热爱和眷恋在诗人心中和笔下,他的家乡是一个充满阳光和风,一草一木都充满着灵性的人间天堂。

诗人通过他的诗将种种美好的意象定格,以便永久拥有。

在捕捉、呈现这些意象的过程中,诗人不仅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怀乡之旅,而且在频繁的回归之旅中,也由一个天真幻想的男孩变成了一个心怀悲悯的成年男子。

雷平阳:除了云南,了无牵挂

雷平阳:除了云南,了无牵挂

雷平阳:除了云南,了无牵挂作者:赵淑敏来源:《牡丹》2017年第02期雷平阳的诗,在经验、语言、形式,以及三者互动的角度方面都是独树一帜的。

经验方面:他像一个缩身于乡愁的“茧人”,舔着故乡“针尖上的蜂蜜”,努力化蝶蜕变;语言方面:他有着接滇气的客观对应物,并能在简单的语言中满载神的训谕;形式方面:他纯自然的强大力量势如破竹,让读者读之酣畅淋漓。

经验、语言、形式三者相互作用形成了雷平阳独特的诗韵。

一、经验:缩身于乡愁的“茧人”(一)针尖上的蜂蜜一个作家写作的底层纹路始终有一个底色,那里是用文学与爱供养着的魂归之处。

雷平阳在《亲人》一诗中写道:“我只爱我寄宿的云南,因为其他省/我都不爱;我只爱云南的昭通市/因为其他市我都不爱;我只爱昭通市的土城乡/因为其他乡我都不爱……/我的爱狭隘、偏执,像针尖上的蜂蜜”。

雷平阳的诗大多“缩身”于乡愁,表现对家乡的热爱和依恋,甚至在诗中表明自己的爱狭隘、偏执,这种经验是甜腻的但也是刺痛的。

诗人表示:“我希望能看见一种以乡愁为核心的诗歌,我很乐意成为一个茧人,缩身于乡愁。

”在《篆塘码头》中诗人表示:“生活在底层,我们一样的贫困。

”张桃洲赞扬“雷平阳是当代文学中最为精细地捕捉了云南的地域精神内涵,并传神展现了云南地域风貌的诗人。

”对底层的、细小的、卑微的关注,于细微之处洞察大千世界的写作态度和手法,以及原生态的呈现是雷平阳写作经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和语言、形式融会贯通的桥梁。

(二)茧人化蝶蜕变雷平阳虽然是一个饱含泪水的行吟诗人,但他绝不是愚昧地爱着自己的土地。

故土经过“时间的凝敛或历练,已经不是你的什么红颜知己,而是你的老祖母,靠近它,当是一种古老的返乡。

”带着敬畏和深爱,所以“茧人”有了自己对家乡的隐忧,努力地挣扎着自己微不足道的蜕变。

“他站在故乡经验的针尖上,怀想世界天真的童年,也领会个人生命的灿烂与悲情。

他以诚恳的地方性视角,有力地抗拒了世界主义的喧嚣,正如他的目光在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间移动,同样能够发现令人骇异的人生面貌。

“在寺庙边上写作”——论雷平阳的“旷野书写”

“在寺庙边上写作”——论雷平阳的“旷野书写”

雷平阳曾将自己的写作命名为“旷野书写”,并明确指出其反抗的意图,一是以进步为旨归的现代工业文明,二是将诗歌作为某种工具的功利主义观念。

雷平阳的“旷野书写”不是在寺庙里面写作,而是“在寺庙边上写作”。

在行走滇南向形而上领域拓展时,雷平阳始终坚持现实之于写作的意义,在自我与旷野之间,雷平阳的书写中有丰富的现实、历史、道德等内容。

一、残山剩水时代的纸上旷野面对农耕世界的消逝,雷平阳并没有呼唤那个虚幻的的家园。

我们其实还未准备去好接受这场所谓进步的现代性风暴,进步意味着故乡的失去,背井离乡带来的是剧烈的阵痛。

诗人既受到新事物新观念的刺激,又依恋着曾经生活其间的故乡,他在绝望中呼唤曾经与人类共生的野草和荆棘重新回到人的生活空间,而不是被当成可以被清理掉的垃圾或废物。

雷平阳并没有美化他的故乡,他看到了属于前现代的非人性、非理性的成分,“吃人”的是贫穷与无知。

不同于鲁迅,雷平阳并没有采用启蒙或批判的视角,重要的不是谴责,而是必须面对非理性情境下人的生存真相。

人在他的诗中是一种尘埃式的存在,人不是完全因为机械唯物观而变得渺小的,而是一开始就像尘埃般漂浮在空气中,无处不在却又无人在意。

在两首分别书写母亲、父亲的诗中,雷平阳不经意间使用了两个相似的词汇,“循环”与“轮回”。

“古老尘埃的循环”是指一种不断重复的生命形态,生命既没有进也没有退,在时间的洪流里只能遵从、顺应某种命定的轨迹,被安排着生与死。

在《尘土》一诗中,雷平阳说自己也是“古老尘埃的循环”的产物,始终“戴着一个廉价的小小的人形护身符”。

这些感性表达,其实都是雷平阳对人之本质的再思考。

在乡村逐渐失去自身历史版图的当下,对循环时间的诗性书写很容易就被定性为对失落世界的现代怀旧。

但从情感归属来看,雷平阳的乡愁并没有得到解决,在许多作品中,其自我都处于无所皈依的状态。

二、现代文明社会的危机自我“旷野书写”另一个反抗的对象是现代病态文明,雷平阳的书写不仅表现了人与病态的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而且还认识到冲突表象背后的思想基础,即以进步为目标、无视个人价值与尊严的历史意识。

把心遗落在大山的诗人

把心遗落在大山的诗人

把心遗落在大山的诗人摘要: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草根”作家,昭通作家雷平阳在中国文坛上的影响是巨大的:他没有丰富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经济基础,没有灯红酒绿的世界,他出身于大山中,成长于大山中,甚至是他的作品我们都能闻到泥土的气息。

这样一位从大山中走出去却把心遗落在大山的作家,我们只能从他的作品中感受、体味他们对大山的深厚情谊,了解这一位以大山为灵魂而创作的作家。

他作品的源泉是生养他的贫瘠土地,大山便是他歌不尽咏不完主题。

关键词:雷平阳;大山;主题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010-01在中国,云南代表着偏远落后,同样,在云南,昭通也代表着偏远落后。

素有“乌蒙高原”之称的昭通在过去漫长的历史中是流放犯人之地直至今天这里仍是一片落后之地。

这里环境恶劣,交通不便,消息闭塞,人们思想落后,但却有一群人在这里扎根、繁衍、壮大。

他们用一亩三分地耕耘出了一片文学天地,他们以山为题把这片贫瘠之地带到人们眼前。

按常理来说,这样一个闭塞的地方是不可能孕育出一群出色的作家来的,但就是这样一群以泥土、大山作伴的人在这里开辟了一片文学沃土,在这片不毛之地上他们进行文学创作并取得了非凡成就,一批优秀作家在此崛起,昭通作家群在中国文坛上占有一个不可或缺的位置。

在昭通作家的心中,大山成了他们创作的源泉。

其中,雷平阳便是他们中的代表。

社会向文学提供素材,文学向社会提供规范(郭沫若)。

在雷平阳的诗中这句话被完整的诠释。

在雷平阳的诗中他所成长的昭通,他所经过的每一座城市,所看到的景物都是他乡愁的缩影,是他心里一份长长的牵挂,剪不断,理不完。

他的作品大多都是他生活的纪实,当然,这就离不开昭通这片土地,昭通这地方的山和特有的生活习俗。

昭通是一个有着特殊地理环境和历史的地区。

它地处云南的东北部,是云贵川三省的交接地带,是连接云南和中、东部地区的重要桥梁,是云南走出封闭的重要通道。

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成长着热情而淳朴的劳动人民;这里养育了勤学而恋家的学子。

炙烤自己忧伤的灵魂——论雷平阳诗歌中的乡愁

炙烤自己忧伤的灵魂——论雷平阳诗歌中的乡愁

作者: 黄凤玲
作者机构: 云南省昭通师专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当代文坛
页码: 37-40页
主题词: 雷平阳诗歌;乡愁;身份撕裂
摘要:雷平阳是一个有根的诗人,从这个精神根据地出发而有的“乡愁”,不仅是雷平阳诗歌里一含坚硬的存在,也同样内化为诗人心中不朽的信念。

但是,对“乡愁”的呈现却并非诗人直接和唯一的目的,如何穿越乡愁,如何安妥那颗被“乡愁”日夜撕咬着的灵魂才是诗歌意义的最终指向。

诗人将这种源于苦难的乡愁生发到一个无穷广阔的天地之下,由对具象的个体生存的关注和追问扩展到形而上的整个人类乃至整个宇宙的凝望和思考。

这是一种最根本的存在之思,也是更宏大意义上的现代“乡愁”。

“以乡愁为核心”论雷平阳的诗

“以乡愁为核心”论雷平阳的诗

“以乡愁为核心”论雷平阳的诗
黄平
【期刊名称】《当代作家评论》
【年(卷),期】2007()6
【总页数】5页(P76-80)
【关键词】诗人;平阳;乡愁;《诗刊》;自觉;诗歌;诗学
【作者】黄平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雷平阳:乡愁是诗歌永远的来路 [J], 牛殿庆;
2.与平阳谈诗——雷平阳访谈录 [J], ;
3.群山的鼓舞者——浅析雷平阳《铁匠》中的乡愁和神秘色彩 [J], 瞿子栋
4.群山的鼓舞者——浅析雷平阳《铁匠》中的乡愁和神秘色彩 [J], 瞿子栋
5.炙烤自己忧伤的灵魂——论雷平阳诗歌中的乡愁 [J], 黄凤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到雷平阳的这首诗,很为诗中浓烈的情感所震撼。每 个人都有一个故乡,那个故乡是他生长熟悉的地方;那个故 乡是他情感的发源地;那个故乡是他离不开的回忆。相反, 那个故乡也需要他的关注和回报。像针尖上的蜂蜜,是多么 浓烈的情感。虽然我相对于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历史,很 渺小,但我的爱象针尖一样尖锐敏感,我对故乡的爱要比我 大得多得多。诗用层层递进的情感语言,由大到小,从我只 爱我寄宿的云南,因为其他省,我都不爱,到假如有一天我 再不能继续下去,我会只爱我的亲人。这逐渐缩小的过程, 耗尽了我的青春和悲悯。诗人对故乡的情感达到了极致。读 完整首诗,顿觉那情感弥漫开来,无限地扩大。
雷平阳对自己的描述
石头的模样,泥巴的心肠,庄稼的品质。 笑起来,厚厚的嘴唇像石头开裂;不笑的时 候,嘴巴荒芜,鼻梁落满白霜,小眼大雾茫 茫。我从来不用额头思考问题,但皱纹一层 叠一层,头发悄悄变黄。我知道我皮肤的漆 黑,像有一片不变的夜色把我与世界隔开, 所以我怕太强的光,所以我一直身体向内收 缩,像个患了自闭症的诗人,默默地生活在 故乡。
我的困惑
第一次读雷平阳的《亲人》,我对作者这 种“狭隘、偏执的爱”是不理解的,我甚至 觉得有些地方性的色彩,特别是他在用字方 面,他不是说“我爱我寄宿的云南”而是说 “我只爱我寄宿的云南,接下来还说了其他 省、市、乡都不爱。 现在不是说要博爱吗?对于作者对亲人 的这种爱我是很不理解的。
网络资料为我解疑惑
雷平阳自说“乡愁”
生死有艰险,乡愁无穷尽。这些我身边的 生活画卷足够我写作一生。为此,我深知, 作为云南这片土地上,像一棵树一样的生长 者,我的写作,永远没有高高在上的时候。 如果诗歌真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像一座殿堂, 它应该修在山水的旁边,村庄的大树下,人 们触手可及的地方。我想,我一直在这么做, 也不想在今后有什么改变。
亲人
我只爱我寄宿的云南,因为其它省我都 不爱; 我只爱云南的昭通市, 因为其它市我都 不爱; 我只爱昭通市的土城乡,因为其它乡我 都不爱…… 我的爱狭隘、偏执,像针尖上的蜂蜜 假如有一天我再不能继续下去 我会只爱我的亲人--这逐渐缩小的过程 耗尽了我的青春和悲悯
细节如针刺,虽尖细,却刺人最痛, 也最能刺入是人的本质里。雷平阳从细 节入手,开掘出我们惊异的内容。从云 南省道昭通市再到土城乡,这样越来越 深入最细小处的写法,将他对这片土地 以及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亲人的爱表现的 淋漓尽致。
虽然我身在昆明,可我每天都在眺望着 乡村。比如昆明一旦持续干旱,我就会焦虑; 北站一带屡屡变成泽国,我就会坐卧不安。 这些城市里的季候,或许只会使人民的生活 短时间内变得不安,但在乡下,在我母亲耕 种的土地上,他们是生死攸关的问题。我的 灵魂在我母亲那儿,昆明城没有我的魂魄。 母亲在三百八十公里之外,尽管她那儿的气 候与昆明千差万别。 ——《关于母亲的札记》
诗人的目光并没有因为驻足乡村的悲苦 而变得凝滞与狭隘。他同样也将视线投向了 那些在都市进化中,生存轨迹和精神处境都 发生了深刻位移的昔日乡民。试图在一个更 宏阔的空间里,书写出故乡人民的遭遇的新 困境、哀苦和不幸。 在诗人的笔下,如果说闭塞的乡村不是 乐土的所在,那么喧嚣的都市也同样绝非梦 想的天堂。逃离了故乡的乡民们,只不过是 将贫困和苦难重新移植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多不多的悲哀才成为他们用生动负累。
《昭通旅馆》中的细节描写
我站了一下,一个扛着花椒箱的老人爬了上来, 空气中弥漫着又麻又香的气味。接着,是一个理发 匠,背着一面肮脏的镜子,他向上攀登的一瞬,我 看见他把我带走了,包括一个17岁少年的青春…… 旅客很少木匠来自四川,人口贩子出自威宁。惟一 的例外是,有一个身份不明的人每天都坐在二楼的 长椅上,往窗口往外看窗下是条小街,有几个老头 在那儿以代人写信为生。 作者以一个年轻人的视角,写他眼中的旅馆: 扛着花椒箱的老人、理发匠、木匠、带人写信 者……短短及汉子就将旅馆里面的场面描绘出来。
满满的都是乡愁
1、什么时候回去,永远不走了?我不知道,但我知 道,我会回去,昆明是天堂,天堂不是家。 ——《关于母亲的札记》
2、父亲的鼾声很清晰,一如这课银杏的叶子,夜风 里飘荡,母亲睡得并不踏实,翻一次身,觅食的老 鼠就会被吓得用身体把砸我碰响。兄弟自力,姐妹 远嫁,十年前的鸟巢,几根枯枝拖着天堂 ——《返乡》
战栗
那个躲在玻璃后面数钱的人,她是我乡下的穷亲 戚。她在工地苦干了一年,月经提前中断。 返乡的 日子一推再推为了领取不多的薪水,她哭过多少次, 哭着哭着,下垂的乳房就变成了秋风中的玉米棒子; 哭着哭着,就把城市泡在了泪水里;哭着哭着,就 想死在包工头的怀中;哭着哭着啊,干起活计来, 就更加卖力,忘了自己也有生命。你看,她现在的 模样多么幸福,手有些战栗,心有些战栗。还以为 这是恩赐,还以为别人,看不见她在数钱,她在战 栗。 嘘,好心人啊,请别惊动她,让她好好战栗, 最好能让, 安静的世界,只剩下她,在战栗。
雷平阳
第三小组 教育学院 小学教育
雷平阳
雷平阳,别名欧阳 默,男,诗人,1966 年秋生于云南昭通土 城乡欧家营,1985年 毕业于昭通师专中文 系,现居昆明,供职 于云南省文联。一级 作家,享受国务院特 殊津贴专家,全国 “四个一批”人才, 云南有突出贡献专家、 云南师范大学特聘教 授。
Hale Waihona Puke 雷平阳著有《风中的群山》、《天上攸 乐》、《普洱茶记》、《云南黄昏的秩序》、 《我的云南血统》、《雷平阳诗选》、《云 南记》、《雷平阳散文选集》等作品集十余 部。曾获昆明市“茶花奖”金奖,云南省政 府奖一等奖、云南文化精品工程奖、《诗刊》 华文青年诗人奖、人民文学诗歌奖、十月诗 歌奖、华语文学大奖诗歌奖、鲁迅文学奖等 奖项
• • • • • • • •
昆明市“茶花奖”金奖; 云南省政府奖一等奖; 云南文化精品工程奖; 《诗刊》华文青年诗人奖; 人民文学诗歌奖; 十月诗歌奖; 华语文学大奖诗歌奖; 《云南记》获2010年鲁迅文学奖。获奖评语这样 写道:诗人怀着一颗大爱之心,在云南的大地上 穿行,在父老乡亲的生命历程中感悟,在现实的 土地和历史的星空中往返,打造出了一片神奇的、 凝重的、深邃的诗的天空,流贯其中的精神则超 越了地域限制,而具有普遍人性的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