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内容分析(以七年级上册为例)
教材内容分析(以七年级上册为例)
4、教材的形式结构
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 (激发兴趣、了解方法) 思路分析
走进地理
身边地理
怎样学地理
地理之迷
生产建设
风土人情
日常生活
地 图
信 息
思 考
旅 行
本章的目的
本章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引导学生热爱并亲近地理学科,同时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地理知识,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
第四节 海陆变迁
内容广,理论性强,学生难理解,建议本节的教学内容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让学生讨论大地是运动的还是稳定不变的 用活动的形式拼合大西洋两岸大陆(南美洲和非洲),看是否吻合,提出它们原来是否是同一块大陆
第四节 海陆变迁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获取信息、拓展视野) 思路分析
世界居民
人口
数量
02
03
04
01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
标准: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的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说出海陆所占的比例,并结合地球仪了解海陆分布的特点,而并不要求了解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数据。 海陆分布的特点: 海陆所占比例: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全球的海洋彼此相连,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块; 陆地北半球比南半球多,海洋南半球比北半球多; 无论怎样划分出的半球,都是海洋多于陆地。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安排也是向学生展示了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即发现问题-----思考假设-----找证据论证。
对板块构造学说只要求作基本的了解,即板块划分(六大板块)和地壳的活跃地带(板块的交界地带)。
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是板块运动的例证。用这个例证来证明此假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第四节 海陆变迁
标准: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动动和变化之中;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内容较难,但标准要求较为简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第四节 海陆变迁
安排板块构造学说是对海陆分布和地表形态变化的理性认识,说明科学家对于海陆变化与地表形态变化原因的探索。
讲述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假说故事是说明板块构造学说的一种探索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01.
海底地形
01.
地表形态变化
01.
漂移说
01.
板块说
01.
火山地震
01.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突出活动、培养能力) 思路分析
第一节 认识地球 教材的内容安排: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地球的大小尺寸→地球仪→经纬网 标准与教材的解析: 地球与地球仪(对应教材中的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第二节 我们怎样学习地理
1.学习读地图 学习读地图的重要性 地图的三要素 地图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但是学习和了解地图的要素,不能把它作为一知识点让学生死记硬背。 不要涉及到一些枯燥的有关地图知识,如地图的分类等,如教材中就没有涉及到。 要从联系实际出发,紧扣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的理念,通过教学生如何在野外确定方向,以及让学生绘制学校平面图等,来了解地图的制作过程以及地图的性质和要素。
地球仪(对应教材中的地球仪和经纬线内容)
标准: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本标准要求利用地球仪这个工具,从地球仪上了解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至于经纬线、经纬度的划分标准虽然不是标准要求掌握的重点,但至少要让学生了解东西半球及南北半球的划分。
同时要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在地球上事实并不存在这些经纬线,它是人们人为地在地球仪划出来的。划分经纬线只是为了研究和描述的方便 世界的聚落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01
02
03
04
标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图片展示和举例时要中外兼顾,让学生感受历史文化的辉煌灿烂。
通过学习以使学生能意识到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世界文化遗产是多方面的,在此可将教学的内容缩小到聚落方面的文化遗产。
03
04
05
06
01
02
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
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
教材在这部分内容上的处理特点: 采用读图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各大洲的位置及相对关系;
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
通过简单的地理统计图,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出七大洲的轮廓、面积大小及其顺序。
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
通过几组图和景观图片清楚地展示了几大洲的地理分界。
以初中湘教版为例进行教材内容分析
1.教材的内容结构 ·全书分五章,以介绍世界地理为主。
教材内容结构
让我们走进地理
地球的面貌
世界的发展差异
世界的气候
世界的居民
教材内容分析(以七年级上册为例)
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打破了以往教材先“地图知识”,再“自然”,最后“人文”的传统编写方式,强调自然与人文的融合。这种编排方式,突出了人地关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社会责任感、环境意识、全球意识。
教材在此部分内容呈现上的特色::
教材在地形图(教材29-31页)这一部分内容的描述上,正文很少,但行文十分有趣,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是教材编写上的一个亮点。
地形图的内容主要是以图片和活动的形式的呈现的。
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
本节的目的:
通过学习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来说明地球表面海陆正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对学生进行科学观点教育。
03
标准:运用地图、资料,说明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02
这里着眼的角度是全世界,至于各大洲和地区的情况,在以后分区地理中才学习。
04
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
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
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
让学生读图3—2,说明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并启发学生思考并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如教材41页的活动就涉及到这方面的训练。(教师可以就当地某一地区的人口多少、人口的密度与地理环境关系入手启发学生思考)
要正确对待不同的宗教信仰,树立无神论观点。
建议教师在上这一节内容时,多收集一些有关各个宗教的著名建筑图片、讲各个宗教的一些重要活动以及各个宗教的由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以及增长他们的见识。
第三节 世界的语言与宗教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标准与教材解析: 标准: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读图,让学生自己来描述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图3-20的集镇可以看作是乡村和城市两种聚落形态的一种过渡形态,也可以把集镇当成乡村聚落中的一种,是乡村聚落的一种高级形式。 第二,学生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不强求描述的一致性。而且这种描述是较为宏观的,而不是微观上的差别。(教师应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如从人口规模,经济活动,住房情况,景观特色) 第三,只描述“景观”的差别,不宜扩展到其他方面。
分布
问题
语言宗教
人种
聚落
语言
宗教
聚落形态
文化遗产
本章着重于学生价值观与情感观的培养,目的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1
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影响,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2
了解世界文化和语言的差异,理解和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习俗。
3
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4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教材与标准的解析:
01
对标准和教材内容的说明:
标准:提出证据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标准有两个要求: 一是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二是学生能自己提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古代人提出“天圆地方”,即天是一口倒扣的锅,而地是平的。 天文学家提出了“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现代的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不过是一个略显不规则的球体。 注:此标准的重点并没有放在认识地球的形状上,目的是在于让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的教育。 提出证据证明地球是圆的证据 让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找出地球是圆的证据,目的培养学生研究科学的方法和能力。
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1、教学目的: 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让他们了解他们无时无刻都处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知识就在他们的身边,而且他们无论做什么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需要运用地理知识或地理技能;学习地理知识,能增强他们的生活和生存的能力。 2、本节教材解析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解开地理之谜 以提有趣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地理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举例说明) 地理与日常生活 ①服饰与地理 ②饮食与地理 ③住房与地理 ④出行与地理 地理与生产建设 地理与风土人情
建议老师在此内容上的处理方式:
03
介绍五种基本地形类型
04
读图2-31,让学生理解海拔,并学会估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05
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
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
读景观图片,让学生比较高原与平原;山地与丘陵的区别与共同之处。
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
读图2-38 地形鸟瞰图和图2-41,让学生分析归纳五种地形的主要特征及它们的共同点。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 (注重思辩、展开探究) 思路分析
世界气候
天气和气候
天气
气候
气温分布
气温和降水
气温
降水分布
降水
因素
类型
地球形状
地球运动
海陆分布
地形地势
人类活动
亚热带
温带
寒带高山
热带
预报、符号
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
第二节 我们怎样学习地理
地理学习方法的介绍 提出地理问题---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分析地理问题---归纳总结----解决问题 学习地理的途径 在野外旅游中学习地理
地球面貌
01.
地球
01.
形状
01.
大小
01.
地球仪
01.
地形
01.
海陆
01.
变迁
01.
七大洲
01.
四大洋
01.
海与陆
01.
陆地地形
地轴、极点、高低纬度、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可以结合地球仪顺带观察和讲解。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标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利用经纬网来定位是学习地理应达到的基本技能之一,教师应对学生加强这一技能的训练。训练的方法:
给出地名,让学生在地球仪上读出各地的经纬度
也可以给出一些经纬度,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对应的地名。
读图、总结归纳填表的形式更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大洲界线的认识。
以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空间观念(教材26页的活动)
1
2
3
6
5
4
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
教材在此部分内容上的呈现顺序:
01
地形的概念→陆地的五种基本地形→海拔与相对高度→五种基本地形的景观图片→活动→海底地形
02
03
第三节 世界的语言与宗教
第三节 世界的语言与宗教
标准与教材解析 世界上的语言约有几千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标准”中只选择这6种语言 各语言的主要分布可以让学生通过读图3—9归纳。
要求能通过读世界宗教分布图,说出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区。
教师要结合一些具体的实例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而且要认识到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和不同人们,在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上也存在差异。
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
建议: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出一些统计资料或要求学生收集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多年人口资料来进行绘制统计图表的能力训练。
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
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
44页的图片
第二节 世界的人种
第二节 世界的人种
读图3-8世界人种分布图了解三大人种的分布,并可以讨论人种分布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的联系。(这个讨论有点难,现在的人种分布与人口迁移还有一定的联系
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
读图2-40等高线地形图,分别比较山地与盆地、高原与平原、山地与丘陵的等高线分布特点。
标准:识别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对标准和教材的解析:
标准要求学生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
识别山峰、山脊、山谷三种是必需的。
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
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
山峰是比较容易识别的,而山脊和山谷的区分则较难一些。它们的识别可读图2-43和2-44,并结合教材31页的活动来进行(做山峰、山脊、山谷等地形)。
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对于黑色人种在非洲以外的分布,教师可以结合历史使学生了解欧洲殖民者贩卖黑奴的罪恶行径。 通过学习,让学生树立科学的种族观。
标准:2、语言和宗教
01
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02
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举例说明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