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练习题-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1.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为北宋王朝的建立者提供了反面教材。
有鉴于此,北宋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 )
A.抑制兼并,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B.进一步完善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
C.加强对整个官僚集团的分权与监督
D.加强对边疆地区的防守
2.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朝兴起。
与此同时,周边民族先后建立的辽、西夏、金等政权,与宋朝并立。
下列发生于这一时期的事件先后顺序是( )
①赵匡胤建立宋朝②阿保机称帝③岳飞郾城大捷④澶渊之盟⑤宋金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界限
A.⑤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⑤
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④⑤③
3.北宋立国之初,建立了中书、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宋太宗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并成为定制。
这一演变反映了宋朝( )
A.相权分割,专制皇权加强
B.政出多门,中央集权削弱
C.官员增多,行政效能提升
D.多相设置,皇权遭遇威胁
4.宋太祖去世前立遗嘱说:你们子孙相传,绝对不能杀一个读书人。
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 )
A.宋代吸取前朝教训,重文轻武
B.宋太祖重视教育
C.文人受理学熏陶,忠君思想浓厚
D.宋太祖是文人出身
5.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由此可知,宋太祖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A.削减藩镇节度使实权
B.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C.派文臣担任各州长官
D.设转运司综理财政
6.“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
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 )
A.分散宰相权力
B.加强皇权
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
7.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
1007年,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
宋真宗这样做是为了( )
A.改变地方割据局面B.削弱相权以加强君权
C.强化集体议事制度D.分化事权以相互牵制
8.“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
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派)之弊。
”这段话反映( )
A.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B.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
C.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D.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9.宋太宗曾说:“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他所说的“内患”主要指( )
A.宦官专权 B.武将跋扈
C.农民起义 D.外戚干政
10.《宋会要辑稿职官》卷47载:“通判,州各一人,与长史均理州府之政,无不统治。
藩府或置两员,广南小州有试秩充通判兼知州者。
”又云:“知州,掌郡国之政令,通判为之二。
”这种政治制度革新中通判设立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封建君主专制B.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C.革除郡县制的弊端D.开始建立官僚政治体制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宋初,朝廷对百官实行月俸制。
自咸平年间(998—1003年)开始,官吏队伍日渐庞大,而且物价上涨,官俸未增,于是出现了“俸禄不继,士人家鲜不穷窘”的状况。
在这种情况下,官吏或“不守名节”“冒法受赃”,或“不耻贾贩,与民争利”,进而致使“吏有奸赃而不敢发,民有豪滑而不敢制,奸吏豪民得以侵暴”,“贫弱百姓理不得直,冤不得诉,徭役不均,刑罚不正,比屋受弊,无可奈何”。
真宗时便在月俸之
外恢复了前代的职田制度。
范仲淹认为,职田是在国家财用匮乏、无力增加官俸的情况下实行的一项制度,其目的是养廉,以“督其善政”,不应废除,而应“不均者均之”,“未给者给之”,至于有些官吏虽有职田仍然“侵民”“枉法”,那不是职田制度本身的问题。
——项怀诚主编《中国财政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宋代吏治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危害。
(2)根据材料,概括并简评范仲淹的主张。
1.答案:C 北宋为了解决地方割据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例如,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地方财政大部分上缴朝廷,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设置通判监察地方等,从而加强了对整个官僚集团的分权与监督,故C项符合题意。
2.答案:B 依据所学可知,北宋建立于960年,故①发生在960年;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故②发生在916年;岳飞郾城大捷发生在南宋时期的1140年,故③发生在1140年;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④发生在1005年;岳飞班师后,1141年南宋与金最终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故⑤发生在1141年;故按先后顺序是
②①④③⑤,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3.答案:A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在宋朝相权不断被分割,专制皇权不断加强,故A项正确;宋朝二府三司制使得中央集权加强,故B项错误;官员增多的必然后果之一就是行政效能降低而非提升,故C项错误;多相设置,完整的相权被分割,有利于皇权的加强,故D项错误。
4.答案: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末至五代,藩镇割据,国家分裂。
北宋建立后,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削弱从中央到地方武将的权力和地位,用以维护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
5.答案:C 抓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可知,宋太祖采取的重要措施是派文臣做各州长官,故选C。
6.答案:D 由“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可以分析出王安石初期的变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收入,故本题选D。
7.答案:D 依据材料中“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转运使权力过重,通过分化事权以相互牵制,故D正确。
8.答案:C 从材料中的“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派)之弊”来看,反映出变法过程中地方官为追求政绩,强制农民借贷,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故答案为C项。
9.答案:B 结合北宋初年的史实,可知宋太宗认为“深可惧”的“奸邪无状”的“内患”,指的是唐朝中后期以来的“武将跋扈”。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割据的局面,其最深刻的经验教训是武将权重,所以正确答案为B项。
10.答案:B 北宋时期设立通判主要目的是监督地方官员,通判的职权仅次于知州,说明该措施主要是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B正确。
材料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A错误。
北宋并没有革除郡县制,C错误。
官僚政治体制在秦朝已经实施,D错误。
11.答案:(1)问题:官吏队伍庞大,官员俸禄未随物价上涨而增加。
危害: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导致部分官员贪赃枉法。
(2)主张:推行职田制度。
评价:通过给予职田增加官俸,促使官吏廉洁从政,有一定积极意义。
但是,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这种办法难以根除官吏贪赃枉法的弊
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