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重大、真实事件和基础日常的学科德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重大、真实事件和基础日常的学科德育1●刘可钦*
摘 要:中关村第三小学贯彻“真实的学习”的价值理念,从重大、真实事件和基础日常切入,通过问题驱动、讨论辨析和行为提升,进行学科德育渗透;通过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以学科协同的方式实现学科德育目标的落实。
关键词:学科德育 重大、真实事件 日常教学 真实问题
中关村第三小学(以下简称“中关村三小”)在教学中追求“真实的学习”的价值理念,强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学会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在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过程中养成积极的行为习惯,习得知识、获得能力、丰富交往、形成品格。
因此,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经历的每一个重大事件和每天学习生活中的基础日常都是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的关键要素和重要基础。
一、育德于重大、真实事件和基础日常之中
在学校,教育发生的最普遍的路径就是各个学科的教学。
学科本身蕴含着独特的育人价值,情感态度价值观、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认知,如共处、规则、友善、创新精神、良好
1本文系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2.0课题“面向未来的学校教育组织生态和空间变革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0CFS057)的成果。
*刘可钦,北京市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数学特级教师。
关 注
学习习惯等,这些都需要教师通过教学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多数教师很容易就能挖掘出各个学科体系本身蕴含的独特的德育价值,但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将其传递给学生是一个难点。
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生实际获得的体验和认知也是不同的。
一方面,日常教与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会遵守规则、相互合作、友善待人、实践创新的过程;另一方面,正在经历的重大、真实事件,也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深刻影响。
学校应抓住契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教学的过程之中。
二、基于重大、真实事件的学科德育实施路径
重大、真实的事件是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好的时机。
例如,新冠肺炎疫情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正在经历的重大、真实事件,学校该如何捕捉这次教育契机,教师又该如何善加引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身边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理解我们国家在疫情中的担当,感悟白衣战士与逆行者感人肺腑的精神呢?
疫情不仅是学生身边发生的大事,也是教师可以从社会、生活中挖掘出的教育素材。
为此,我们设计了紧贴生活、基于重大、真实事件学习的“人生大课”系列课程,它们成为联结学生与社会的重要课程。
“人生大课”,“大”在哪里呢?第一个“大”,是指一同学习的人数比较庞大,师生共上“人生大课”;第二个“大”,是探讨的话题比较宏大,学习时间比较长,我们也将其称为“长作业”;第三个“大”,是挑战性大,学习内容紧贴生活,学习任务更加综合,具有挑战性。
这类课程往往采用问题驱动、讨论辨析、行为提升相结合的模式展开学习。
(一)问题驱动
1.利用场景、角色驱动学习
教学设计之初,教师需要思考“如何驱动学习”这一问题。
以“疫情下的中国表现”一课为例,教师设计了以下问题和任务,希望通过场景和角色带给学生学习的意义感。
•模拟一个场景——你想对谁来讲述这段时间的故事?
•选择一个角色——请通过角色展开更生动的表达。
•用5-8分钟的小视频或音频,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完成你的讲述。
这样设置场景、代入角色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的分析,让学生学习和理解什么是“四个自信”,理解为什么中国的疫情防控体现了中国制度的优越性等,提升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师在任务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学习问题链、技术支持、学习单、任务单等支架,引导学生顺利回答问题、完成学习任务。
2.利用经验重组体验学习
教学中,教师需要思考这么几个问题:“用什么样的方式告诉学生发生了什么?”“用怎样的内容帮助学生认识世界?”“用怎样的学习体验传递正确的价值观,而不是简单地告知和空洞地讲解?”师生一同学习、一同创造的学习过程,是思维、情绪和感受等一系列经验重组的过程,更是积极的学习体验过程。
在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关键节点上,我们都会通过经验重组的方式持续研发、设计新的学习主题和内容。
例如,“我家·邻家: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学生返校后的第一堂课,设计的整个教学过程都致力于让学生体会什么叫“同舟共济”“责任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一课的教学把当下世界上的疫情、战争、灾害、饥饿等问题,放在人类和平的整体视角下分析,通过经验重组,用“我家”与“邻家”这组学生日常生活中可以理解的关系指代家与国、国与世界、人类与自然等学生日常中较难接触到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这几组关系,引导学生将对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植入心中。
(二)讨论辨析
引导学生讨论和辨析也是进行学科德育渗透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例如,在“敬惜一粒米——敬天惜物 养德修为”的“人生大课”中,教师为学生呈现了一张“世界饥饿地图”,学生看到后非常惊讶,他们通过观察图表发现,对比其他国家,饥饿问题在中国基本得到了解决。
在比较中,学生对中国的国情有了更直观的认知,对“脱贫攻坚”的历史意义、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共产党人的使命等有了更为鲜活的直观感受,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理念也就这样悄然进入学生的头脑中。
(三)行为提升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小学毕业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如何在增强仪式感的基础上展开一场触及心灵的学习,是教师需要深思熟虑的。
在为毕业年级设计的“人生大课”中,高远志向、艰苦奋斗、锐意创新和家国情怀等都是很好的教育内容。
基于此,教师设计了“把你心中的榜样告诉我”这一教学活动。
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心中的榜样大多数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楷模、民族英雄等。
当然,令人感动的是,也有不少学生希望成为“像我爸爸那样”“像老师那样”坚守在平凡岗位上,做着不平凡贡献的人。
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内心真实的需求,教师最终确定了“人生大课”的新主题:“榜样的力量——长大后我要成为你”。
教师利用媒体设备,通过在线直播的方式,将学生心目中的榜样一一呈现。
视频的画面里,有守卫边疆的军人,有捍卫生命、与病毒抗争的白衣天使,有在文化、体育、艺术领域为国家取得世界荣誉的冠军与作家,还有为青少年成长倾注心血
关 注
的教师和家长。
他们在视频中送上祝福,一句句励志的话语,让每一个学生热泪盈眶、深受鼓舞。
目前,“人生大课”系列课程的主题从“我家·邻家:人类命运共同体”“榜样的力量——长大后我要成为你”,到“敬惜一粒米——敬天惜物 养德修为”“过年:亲亲之情”等,聚焦国际、国内发生的大事和学生成长中的大事,引导他们用宏大的心胸去丈量世界,用高远的视野去看待社会发展中取得的成绩与出现的问题。
我们期待将来的他们能够用创新思维和家国情怀去解决人类目前面临的问题以及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
“人生大课”系列课程实现了协同育人,授课的不仅有本校的教师,还有学校邀请的专业学者。
在课程筹备过程中,学校的“围墙”始终是打开的,教师保持开放、走出去的姿态,校外的学者、专家、社会关联方、家长可以走进来、融进去。
“人生大课”系列课程通过问题驱动、讨论辨析和行为提升,让学生体会生命教育、劳动教育、健康教育,以教育共同体推动德育目标的实现。
三、基于基础日常的学科德育实施路径
在学校的基础日常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以学科协同的方式共担立德树人的大任。
这里的“基础日常”不仅包括日常教学,还包括共同的课堂学习氛围营造和行为引导等内容。
学校的学科教学每年大约有1200个学时,它们不仅连接着学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更是构成学生人生底色的重要时光。
学生的成长并不仅仅是通过完成学时获取知识,还包括在与同伴相处的过程中、在行为习惯的习得中,获取更高质量的学习体验。
不同的学习方式会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学习体
验,相同的学习内容也可以引起学生不一样
的思考,我们要做的就是将知识、能力、体验、思维、情感、思想方法等的培养有机贯穿在学习过程中,让整个学习过程变得厚重且有力量。
教学组织方式的变革,即促进由教师讲、学生听,一问一答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开放的、可深度对话的、真实建构的学习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习得知识、提升能力、形成价值观,获得超越学科知识之外的关键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其成人的过程。
比如,学生合作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需要通过练习来获得的。
在合作过程中,学生也许会因某些事发生争执,为谁先在小组中发言、谁先拿到学具等问题争论,为“我的观点是否被大家认可”而烦恼,这些恰恰都是他们学着去建构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尊重他人和收获尊重的过程。
这样的真实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习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也是他们获得情感和认知方式重组与建构的过程。
(一)构建引导标准,保障开放性学习开放性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的学习成为充满“意外”的旅行。
为了保障开放性学习的顺利进行,学校编写了“引导性课堂学习标准”和“学生行为养成引导性标准”。
“引导性课堂学习标准”从教学目标、真实任务、学习支持、有问题有互动、学习评价和学习行为等六个方面,列出教师的行为导向,为学科教师实施学科德育提供方向性的引导。
比如,标准中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接纳学生的“奇思妙想”,耐心听完不打断,并给予适当的建议等。
通过标准的引导,课堂教学形成开放的学习氛围,师生将遵守规则、悦纳自己、尊重他人、独立思考、明辨是非、接受挑战等品质有机结合在学习过程之中,久而久之,有利于形成不同学科教师共同育德的聚合效应。
“学生行为养成引导性标准”则侧重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从倾听他人、独立思考、分享表达、交流互动、团队协作、反思评价等六个维度在低、中、高三个学段分别列举良好的行为样例,为师生在教学中提供具体的学习支架,助力良好品质的学习的发生。
(二)设计驱动性问题,满足学生表达需求
为确保日常学习过程的真实构建,学科教师需要设计“大任务驱动性的问题”以展开学习,将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共同推动德育目标实现的过程。
例如,一节教学“方向和位置”的数学课上,教师设计学习任务“想办法告诉救援船灯塔的位置”。
由于这个任务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形成了良好的问题驱动。
这样的展现满足了每一个学生表达的需求,其结果呈现思维的多样性,并为生生互动带来了机会和可能。
生生之间观点的交锋,又为数学学科本身
关 注
“通理通法”的学习带来正影响,简约概括了精准的数学之美。
教师必须非常重视和强调学生在课堂上要“讲真话”,这远比答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更有意义。
(三)建设课堂文化,构建良好学习秩序学校教育中的基础日常还包括共同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行为引导,这些内容看似微小,但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为此,我们提倡“有问题、有互动”的课堂文化,通过语言支架,帮助学生思考“我的观点是什么”“我和别的同学的观点差异在哪里”等问题。
集体学习中必要的学习秩序,需要教师合力建构。
为此,我们提倡“心自由、行有规、行同矩”,在一到六年级所有学科教师的课堂上,师生都要遵守学校的“大雁积极行为”,包括:课堂里的讨论要用一级音量,在室内常用二级音量,在操场上用四级音量唱国歌等。
这些学习生活中的小细节对于学生来说也许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但是,当他们开始学习管理自己音量的时候,就会学会考虑身边人的感受,在这些日常的小事中完成从只围绕着“我”到顾及“他人”的心理成长过程。
学习评价也是开展德育的非常重要的部分。
我们希望教师不仅能关注到学生的个体,更关注到学生的同伴和他的群体,用多元维度进行评价,让他们学会认知自我,在与人共处、感知社会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经验的重组和升华。
(四)创新学习组织,形成育人目标共同体
“班组群”是中关村三小教师创设的一个新型的学习组织,它突破原来以单一“班级”为单位的组织形式,发展成不同年级灵活组合的多元、柔性的组织形式。
“班组群”一般是由三个连续年级(通常是一、二、三年级组合,四、五、六年级组合)的三个班级的学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
这些年龄不同的学生在三间相连又互通的教室以及一定大小的公共空间(又称“三室一厅”)里共同学习。
“班组群”有独特的组织结构和学习关系,有助于引导教师从单一学科的“洞穴”中走出来,形成具有一致育人目标的共同体。
在一所学校中,各个学科的教师只有合力互助、共同成长,才能让学科德育焕发蓬勃生机,更好地回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个好老师就是一门好课程,一所好学校就是一座充满成长机会的博物馆。
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只有抓住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大事件,并基于日常的学科教学,教育与教学、学科与学科、家庭、学校与社会形成合力,才能培养出心中有坚定理想信念的一代新人。
(责任编辑 刘沁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