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研究
[摘要]高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的形成初期,这个群体的人际交往有其特殊的心理需求。
文章从高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视角分析,以图引导高职大学生群体形成正确的认知、良好的情绪与和谐的个性,促进高职大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升、以及综合素质的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
一、高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1.交往的动机增强,追求开放式交往。
交往范围扩大,通过各种活动结识更多不同班级、年级、系别的人,同时还参与许多社会活动,结交社会上的人。
交往频率提高,大学生活中,由于课业负担减轻,所以大学生会经常组织各种聚会、老乡会、野游等活动,这样使大学生结交朋友的机会增多,与朋友相处的时间也就增多,使交往的频率越来越高。
交往手段增多,大学生通过手机、上网交流已成为相当普遍的现象,网络营造的虚拟空间让更多人有机会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
2.交往的内容多种多样。
当代大学生由于了解的知识广泛,也更关注社会问题,所以他们之间有多种交往的途径,可以天南海北,也可以专攻一面。
3.重视横向交往,忽视纵向交往。
大学生大部分都远离家乡,这样一来,与父母、亲朋好友的关系就相对疏远,但与同学、朋友之间交往日益频繁,大部分大学生有心事都喜欢和同学、朋友倾诉,进而就忽视了与家人的纵向交往。
4.交往以校园和网络为主。
大学生虽然主动追求开放式的人际交往,但由于时间、经历、经济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交往的主要场所仍然在校园内,中心是寝室和网络。
在网络的虚拟空间,没有人知道你是谁、你的真实身份、你的背景,网络生活正在成为高职大学生群体正常生活的一个部分。
思想动态调查的结果表明,几乎所有的高职大学生都有网络生活的经历。
二、高职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
1.开放式交往带来的人际理想失落。
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拥有了许多自由的空间,他们带着强烈的交往欲望,希望通过结识更多的朋友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并更快地适应环境,他们都带着对友谊的美好憧憬来结交朋友,对朋友的要求近乎于完美。
但现实中,人无完人,相处时间长了,他们就会发现朋友身上的一些缺点、毛病。
有的人会用自己的方式改造他人,但结果通常是失败,有的人会因此远离朋友,有的就会把友谊停留在表面。
有些人经历了几次这样的打击,就容易引起强烈的失落感,导致大学生的交往恐惧,拒绝与他人沟通,自我封闭,从而远离整个集体,对社会产生不信任感。
2.过度交往引起的情感障碍。
随着交往范围的扩大,交往的频率自然也会提高,再加上现在网络高度发达,大学生们用于交际的时间就日渐增多,交往的方式、手段也就多种多样。
如果过度交往,不仅影响学习,还有可能损害身心健康。
网络世界内容丰富,长时间上网会削弱大学生同他人面对面交往的能力。
人际交往技能的缺乏,容易导致自我封闭造成人际关系异常,更有甚者会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朋友冷淡,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极易形成极端自私、不负责任的交际态度。
3.广泛交往造成的泛泛之交。
当今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即使不是独生子女也是家中较小的一个,在家庭教育中,他们形成了较强的自我意识,喜欢独立思考、处事,却很少考虑他人的感受。
他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许会有很多朋友,但仍常常感到孤独、郁闷,其原因就是他们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很少与朋友交心,不愿把自己的缺点、心事暴露出来,这样一来,他们与周围所谓的朋友交往也只能是表面之交。
这种学生很容易产生双重性格,外表坚强、快乐,其实内心孤独、寂寞。
4.功利性交往害人害己。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物质的重要性不断被强化,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侵染了大学校园。
因此,使得大学生在交往对象的选择上更注重物质条件,很多人以拥有有钱有势的朋友为荣,常常会因为某种功利性目的与某些人成为朋友,一但目的达到,友谊也就无需再维持。
这种带有功利性的交往很容易忽视弱势群体。
5.寝室关系带来的交往障碍。
现在的大学生,虽然交际圈子广了,手段也多了,但他们主要交往的对象,或者说比较要好的朋友还是同寝室友或同班同学。
寝室中平时都以兄弟姐妹相称,相处基本都比较融洽,但时间长了也难免会产生一些小的摩擦,这是大学中特有的现象。
如果寝室关系处理不好,对于一些人来说就会产生很大的人际交往障碍。
三、高职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受影响的心理因素
1.认知的影响。
人生活在社会中,会产生对自我、对他人及各种关系的认知。
如果没有正确的认知,就会影响人际间的正常交往。
高职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自我认知偏差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过高评价自己,孤芳自赏;二是自我评价过低,
自轻自贱。
孤芳自赏者正是过高评价自己,过分相信自己的聪明而导致对不如己者不屑一顾,以己之聪明衬人之笨拙,以己之长量人之短。
有的同学看不到自我价值,自轻自贱,与人交往畏畏缩缩,认为自己这也不好,那也不行,想与人交谈,又怕别人笑话,总觉得自己矮人一截,这其实是自卑心理作祟。
2.情绪的影响。
不良的心境会产生不满、否定、消极的情绪,感到凡事枯燥无味,与人交往容易被激怒。
对于高职高职大学生人来说,其情绪特征还突出表现在:稳定性与波动性并存、外显性与内隐性并存、冲动性与理智性并存、层次性与复杂性并存等。
这是因为他们在生理发育趋向成熟的同时,心理上也经历着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可能不反映在他们的情绪上。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对高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个性的影响。
人际交往常常受到个性品质的影响。
我们发现在高职大学生交往中,那些颇受好评,很得人缘的人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乐观、聪明、有个性、独立性强、坦诚、有幽默感、能为他人着想、充满活力等。
而那些在人际交往中不受欢迎的人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自私、心眼小、斤斤计较、孤傲、依赖性、自我中心、虚伪、自卑等。
可见良好的个性品质易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不良的个性品质则会影响正常交往。
四、解决高职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对策
1.组织丰富的校园活动。
要有人际间的良好关系,必然有人与人间的接触,这种接触可以是个人间的交往,也可以是组织内、组织间的交往。
这就需要教师、同学们共同努力,组织寓教于乐的活动,建立一些社团、组织,多让大家生活在群体、组织内,多接触同学,接触老师,接触社会,在广泛的人与人交往实践中锻炼自己,设身处地去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2.加强校园内的群体建设,培养个体交往能力。
人际关系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是在群体中体现的,在人际关系方面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
要加强宿舍、班级等正式群体的建设, 促进群体成员间的交往和影响, 帮助个体在所属群体中获得友谊、归属、尊重和承认等心理需求, 从而形成团结向上的人际关系。
3.引导高职大学生充分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国的教育普遍轻视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大多数学校没有开设这方面的课程,高职大学生主观上对人际交往知识的忽视与客观上我国教育界的轻视,共同造成了高职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诸如欠缺语言表达力,不善与人打交道,不会推销自己,不懂风俗、礼仪等方面的问题和误区。
4.帮助高职大学生树立健康良好的人际交往观。
正确的人际交往可以促进双
方不断完善自我,增进双方的真挚友情。
对人真挚友善、尊重信任、互助互利、宽容理解是高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我们应鼓励高职大学生参与各种有益的交往活动,投身外面的精彩世界,广泛地、全方位地发展自己同他人的正常的交往关系。
5.提醒高职大学生注意交往的对象、广度和深度。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高职大学生交往时对交往对象要有所选择,其原则是: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弃之。
不要一味只凭兴趣和印象去交往,否则,易上当受骗甚至误入歧途。
6.加强网络管理,注重心理沟通。
我们常看到一些高职大学生因为沉溺于互联网而损害身体、荒废学业。
只有在网上宣传正确的上网心态和进行网上的心理服务才能减少网络对高职大学生心理的负面效应。
治网需要的是疏通而不是封堵,网上的人际交往应当是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的一种补充,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而不是更加疏远。
参考文献
[1]孙焰,项巍.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08(7)
[2]俞海侠.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10(4):95 -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