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理论基础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考编名词解释学前卫生
1.生理性远视
2.屈光不正
3.第二信号系统
4.常规遮盖法
5.“青枝骨折”
6.弱视
7.脊柱侧弯
8.退缩行为
9.遗尿症
10.夜惊
□.生长发育
12.动力定型
13.条件反射
14.蛋白质互补作用
学前教育学
1.幼儿园
2.学前班
3.质的研究
4.行为研究法
5.家长接待日
6.整合性原则
7.幼儿体冇
8.幼儿智育
9.幼儿徳育
10.幼儿美育
11.活动区
12.道徳认知
13.逍徳意志
14.道徳行为
15.教育机智
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
17.接受学习
18.师幼关系
19.游戏
20.动作技能游戏
21.智力游戏
22.联合游戏
23.语言游戏
24•物质环境的创设
25.内部干预
2&环境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27.开放性原则
28.扫描观察法
29.追踪观察法
30.音乐游戏
31.社区学前教冇
32.家园合作
33.托儿所
34.实验法
35.调查法
36•复演说
37.智冇
38•道徳
39.外部干预
40.自发游戏
41.教学游戏
42.交往游戏
43.幼儿园的物质环境
44.发展适宜性原则
45.观察法
46•个案研究法
47.保教合一的原则
48.道徳情感
49.教疗效能感
50.结构性游戏
51•幼儿园的精神环境
52.家长开放日
53.有效衔接班
54.分离焦虑
55.幼儿园全而发展教弃5&幼儿园师幼互动
57.广义的幼儿园环境
58.幼儿参与性原则
59.经济性原则
学前心理学
1.无有规律
2.口头言语
3.自我中心言语
4.书而言语
5.连贯性言语
6.虚拟现场
7.感觉
8.注意的分配
9.有意注意
10.听觉感受性
11.无意注意
12.模仿能力
13.注意的集中性
14.幼儿健忘
15.视敏度
16.无意想象
17.情绪记忆
18.明适应
19.性别角色
20.记忆广度
21.工作记忆
22.语词记忆
23.遗忘
24.记忆保持时间
25.机械记忆26•意义记忆
27.形状知觉
28.视觉复述策略
29.再造想象
30.创造想象
31.具体形象思维
32.创造能力
33.暗适应
34.行违反思法
35.保持
36.创造性
37.激情
38.性别认同
39.受欢迎型儿童
40.敌意性攻击
41•角色扮演
42.同伴关系
43.社会性行为
44•提取策略
45.个性的独特性
46.个性的调控系统
47.能力
48•气质“掩蔽现象”
49.信号学习
50.学习
51.连锁学习
52.认知策略
53.正强化
54.惩罚
55.竖向迁移
56.程序教学
57.正迁移
5&大小规律
59.情境性言语
60•练习律
61.nl忆恢复(回涨)想象
62.注意的转移
63.适应现象
64.具体迁移
65.抽象逻辑思维
66.偶发记忆
67.直观行动思维
68.社会性发展
69.性别稳定性
70.性别恒常性
71.黏液质
72.特殊能力
学前卫生
1.生理性远视
幼儿的眼球前后距离较短,物体往往成像于视网膜的后面,称为生理性远视。

2.屈光不正
眼睛要看清东西,外界物体的平行光线经过眼球折光系统的作用,物像必须恰好聚焦在视网膜上,如果物像落在视网膜之前或之后,视物就模糊,视力就不好,这就叫作屈光不正。

3.第二信号系统
人类除对具体信号刺激发生反应外,还可以对语言文字发生反应,人类对语言文字
发生反应的皮质功能系统叫作第二信号系统。

4.常规遮盖法
常规遮盖法即平日遮盖健眼,以提高弱视眼的视力,配合一些需精细U力的作业
(如穿小珠子、剪纸等),定期复查,以决定遮盖的时间长短。

5.“青枝骨折”
幼儿骨骼含有机物比成人多,无机盐比成人少,故骨骼弹性大,可塑性强,容易变
形。

一旦发生骨折,常会出现折而不断的现象,称为“青枝骨折”。

6.弱视
弱视是指视力低下但乂检查不出眼睛有器质性病变的眼疾。

7.脊柱侧弯
脊柱侧弯是指从后面看,脊柱某一段偏离中线,向左或向右弯曲。

7.退缩行为
退缩行为是指孩子表现胆小、害怕、孤独、退缩,而无精神异常的一种行为障碍。

9.遗尿症
幼儿在5岁或5岁以上,仍不能控制排尿,经常夜间尿床,白天尿裤,称“遗尿
症”。

所谓“经常”,是指5岁,每月至少有2次遗尿,6岁,每月至少有1次遗
尿。

10.夜惊
夜惊指睡眠中突然岀现的短暂性惊扰症状。

常见于4〜7岁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通常青春期开始后消失。

11.生长发育
生长是指身体各个器官、系统以及全身的大小、长短和重量的增加与变化,是机
体量的改变。

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功能的不断成熟与完善,属于质的变化。

12.动力定型
若一系列的刺激总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先后出现,重复多次后(强化),这种时间和顺序就在大脑皮质上“固定”下来(神经联系的牢固建立),每到一定时间大脑就自然地重现这一系列的活动,并提前做好准备,这种大脑皮质活动的特性就叫动力定型。

13.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在生活过程中通过一定条件形成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射弧是不固定的、临时的,是一种高级神经活动。

14.蛋口质互补作用
为了提高食物蛋口质的营养价值,人们将儿种营养价值较低的蛋口质混合食用,使必需氨基酸得以相互补充,其模式更接近人体需要,这种食物搭配的效果叫作
“蛋白质互补作用”。

学前教育学
1.幼儿园
幼儿园是对3〜6周岁的儿童进行教育的专门机构,主要III教育部门负责
2.学前班
学前班多半建于城镇、农村,附设在小学作息制度仿照小学进行。

或招收学前一年的儿童,按年龄分班,或招收学前儿年的儿童,混龄编班;每班约40名儿童, III 1位教师负责教授各门学科的内容。

2.质的研究
质的研究也称为“实地研究法”或“参与观察法”,它是基于经验和直觉之上的研究方法,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凭借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在与研究对象的互动中理解和解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的研究方法。

4.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的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研究方法,它是研究者为科学地解决教育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在对问题诊断分析的基础上来拟定和实施行动计划的一种循环研究的程序性方法。

5.家长接待日
家长接待日是幼儿园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山主管领导接待家长的来访,解答家长对园所及班级保育教育、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疑问,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或设意见箱收集家长的意见,从而更好地改进和完善园所工作,拉近家园之间的距离。

6.整合性原则
整合性原则是指将学前教育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保证学前儿童身心整体健全和谐的发展,综合化地整合课程的各要素实施教育。

7.幼儿体育
幼儿体育是指幼儿园进行的,遵循幼儿身体主长发育的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以增强幼儿的体质,保证幼儿健康为目的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8.幼儿智育
幼儿智育是有LI的、有计划地让幼儿获得粗浅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增进对周
围事物的求知兴趣、学习"如何学习”,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过程。

9.幼儿德育
幼儿德育是道德教育的起始阶段,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幼
儿实施的品德教育。

10.幼儿美育
幼儿美育是美育的一部分,它是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利用美的事物和丰富的审美活动来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的教育。

活动区就是利用活动室、睡眠室、走廊、门厅及
11.活动区
室外场地,提供、投放相应的设施和材料,为儿童创设的分区活动的场所。

道德认知,即人们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
13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即人们在实现道德LI的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
14.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人们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行动
13.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对儿童活动的敬感性以及根据学生新的、特别的意外情况,快速做出反应,及时采取恰当措施的能力。

16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
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是幼儿教育工作者对幼儿教师提出的专业化的要求,是幼儿教师开展幼儿教育丄作必须具备的素质,主要包括职业道德、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17.接受学习
接受学习是指学习者主要通过教师的言语讲授获得知识、技能、概念等的学习方式。

18.师幼关系
师幼关系是指幼儿教师与幼儿在保教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人际关系。

19.游戏
游戏是一种主动、自愿、愉快、假想的社会性活动,是学前儿童获得知识的最有效手段。

20.动作技能游戏
动作技能游戏指通过手脚和身体其他部位的运动而获得快乐的游戏活动,既可以是一种户外进行的身体大幅度的运动,如相互追逐、荡秋千、滑滑梯、骑三轮车、攀登等,也可以是在室内桌面上进行的串珠、夹弹子、弹弹子、挑游戏棒、拍纸牌等相对精细的活动。

21.智力游戏
智力游戏是指以生动、新颖、有趣的游戏形式,使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增进知识、发展智力的游戏。

22.联合游戏
的联合游戏是和其他儿童在一起玩,谈论共同的活动,但相互之间没有明确分工与合作,也没有圉绕LI标进行组织,每个儿童都是根据自己的愿望来游戏的。

23.语言游戏
语言游戏指儿童时期运用语音、语调、词语、字形而开展的游戏,如合着语音、节奏的变化而展开的拍手游戏、绕口令、接龙等。

24.物质环境的创设
物质环境的创设主要指幼儿园空间的设讣和利3用、儿童使用的设备、活动区活动材料的数量种类及其选择与搭配等方面的创设。

25.内部干预
内部干预是指成人以游戏中的角色身份参与幼儿的游戏,以游戏情节需要的角色动作和语言3来引导幼儿的游戏行为。

26.环境与教育U标的一致性原则
环境与教育LI标的一致性原则是指环境的创设要体现环境的教育性。

即环境设计
的目标要符3合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相一致。

27.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时应把大、小3环境有机结合,形成开放的幼儿教育系统。

28.扫描观察法
扫描观察法是指观察者在相等的时间段里对观察对象依次轮流进行观察。

29.追踪观察法
追踪观察法是指观察者根据需要确定1〜2个学前儿童作为观察对象,观察他们在游戏活动中的各种情况,固定人而不固定地点。

30.音乐游戏
4音乐游戏是指在歌曲或乐曲伴奏下进行的游戏。

31.社区学前教育
社区学前教育是指以学前儿童及其家庭为对象开展的各种形式的优生、优育、优
教活动,LI的在于尽可能使社区内所有学前儿童获得良好的教育与发展。

32.家园合作
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含社区)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和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33.托儿所
托儿所是指用于专门照顾和培养婴幼儿生活能力的地方,也指公共场所中因父母不在而山受过训练的服务人员临时照顾孩子们的房间或地方。

34.实验法
实验法是研究者以一定的理论假设为指导,根据研究的LI的,有计划地操纵某些条件,控制某些条件,并观测特定的教育现象随之发生的变化,以探索不同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揭示教育活动规律的研究方法。

35.调查法
调查法是教师圉绕某一教育现象,采用问卷、谈话、座谈等多种形式收集资料,并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指出所存在的问题,提岀教育建议的一种研究方法。

36.复演说
霍尔的“复演说”,认为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幼儿身上的重演,不同年龄的幼儿以不同形式重演祖先的本能特征。

37.智育
智育是指有LI的、有计划地使受教育者掌握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
进受教育者智力发展的教育过程。

38.道德
道德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的总和,也是评价人们行为的标准。

39•外部干预
外部干预是指成人并不直接参与游戏,而是以一个外在的角色,引导、说明、建议、鼓励游戏中幼儿的行为。

40.自发游戏
自发游戏是儿童自己发起的、自愿参加的、自主支配的游戏。

它一方面反映了儿童的认知特点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儿童的兴趣爱好。

41.教学游戏
教学游戏就是根据幼儿园教育大纲和课程的要求,有U的、有计划地进行设计和开展的游戏。

42.交往游戏
交往游戏指两个以上的儿童以遵守某些共同规则为前提而开展的社会性游戏。

43.幼儿园的物质环境
幼儿园的物质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物化形态的教育条件,如园舍建筑、设施设备、活动场地、教学器材、活动材料、环境布置、空间布局及绿化等有形的东西,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最基本保障。

44.发展适宜性原则
发展适宜性原则是指幼儿园环境创设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45.观察法
观察法是研究者运用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对处于自然状态中的客观事物进行有LI的、有计•划的考察和探究,从而获取科学事实、探索科学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46.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教师利用观察法、调查法、作品分析法等方法对班级个别儿童进行
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揭示儿童发展普遍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47.保教合一的原则
保教合一的原则,也称保教结合或保教并重,指对幼儿保育和教育要给予同等的重视,并使两者相互配合。

48.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即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

49.教学效能感
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幼儿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50.结构性游戏
结构性游戏乂称建构游戏或造型游戏,是指儿童运用积木、积塑、金属材料、泥、沙等各种材料进行建构或构造,从而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

51.幼儿园的精神环境
幼儿园的精神环境主要是指幼儿交往、活动所需要的软质环境,即幼儿生活于其中的幼儿园的心理氛围。

52.家长开放日
家长开放日指幼儿园定期或不定期的向家长开放,届时邀请家长来园观摩和参观幼儿园的活动。

53.幼小衔接期
幼小衔接期是指由幼儿园大班进入到小学一年级,此时期恰好是结束幼儿园生活,开始接受正规小学教育的初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

54.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孩子与其之依恋对象分离时产生的种消极的情绪体验
55.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
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

56.幼儿园师幼互动
幼儿园师幼互动是指发生在幼儿园的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和过程的综合。

57.广义的幼儿园环境
广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幼儿园内
部的小环境,乂包括园外的家庭、社会、自然、文化等大环境。

38.幼儿参与性原则
幼儿参与性原则是指环境的创设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合作、共同参与的过程。

59.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应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园所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勤俭办园。

学前心理学
1.无有规律
学前儿童的动作最初是从无意动作向有意动作发展,以后则是从以无意动作为主向以有意动作为主的方向发展,即服从“无有规律”
2.口头言语
口头言语是通过人的发音器官所发出的语言声音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言语。

3.自我中心言语
自我中心言语是指儿童在讲话时不考虑自己在同谁讲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在听自己讲话,他或是自言自语,或是山于和一个偶然在身边的人共同活动感到愉快而说话。

4.书面言语
书面言语是人们借助于文字而表达思想感情,传授知识经验。

也就是写出的文字、看到的文字,它的形式主要有三种:写作、朗读、默读。

5.连贯性言语
连贯性言语则指句子完整、前后连贯,能反映完整而详细的思想内容,使听者从语言本身就能理解所讲述的意思的言语。

6.虚拟现场
虚拟现场是指创设一种相对较为真实的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职前教师或是扮演教师,或是扮演学生,或是作为观看教学活动并要发表想法的观众,共同模拟课堂教学活动。

7.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8.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儿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

9.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LI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0.听觉感受性
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则指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的能力。

11.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就是事先没有预定LI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2.模仿能力
模仿能力指仿效他人的举止行为而引起的与之相类似活动的能力
13.注意的集中性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在指向某一事物的同时,就会对这个事物全神贯注,把精神都集中到这一事物上,使人的活动得以进行下去并使活动得以完成
14.幼儿健忘
幼儿健忘是指3岁前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

15.视敬度
视敬度即视觉敬锐度,是指人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通常所称的视力。

16.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LI的和意图,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不山自主地进行的想象。

17.情绪记忆
情绪记忆是对体验过的情绪情感的记忆。

18.明适应
从暗处来到亮光处,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不能看清物体,只有稍待片刻才能恢复视觉,这称为明适应。

19.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20.记忆广度
记忆广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数量。

21.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是指在短时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的记忆。

22.语词记忆
语词记忆是以语言材料为内容的记忆。

23.遗忘
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再现,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再现。

24.记忆保持时间
记忆保持时间是指从识记材料开始到能对材料再认或回忆之间的间隔时间,也称为记忆的潜伏期。

25.机械记忆
机械记忆指对所记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不理解,采用简单、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记
26.意义记忆
意义记忆是指根据对所记材料的内容、意义及其逻辑关系的理解进行的记忆,也称为理解记忆或逻辑记忆。

27.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是对物体形状的知觉。

它依靠运动觉和视觉的协同活动。

28.视觉复述策略
儿童在记忆过程中使用的一个最为简单的策略,就是将自己的注意力有选择地集中在所要记住的事物上,如不断地注视目标刺激,以加强记忆,这可以视为一种
“视觉复述”
29.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30.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的U的和任务,不依赖现存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31.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儿童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进行的思维,即依靠具体事物的表象以及对具体形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

32.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33.暗适应
人从亮处进入暗室时,最初看不清楚任何东西,经过一定时间,视敬感度才逐渐增高,恢复了在暗处的视力,这称为暗适应。

34.行为反思法
行为反思法是让孩子想一想自己的情绪表现是否合适。

35.保持
保持是过去识记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巩固的过程。

36.创造性
创造性是指幼儿根据一定的LI的或意愿,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用新颖、独
特的方法产生具有个人价值的产品的心理品质。

37.激情
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猛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例如,狂喜、暴怒、恐惧、绝望等都是激情的表现。

38.性别认同
性别认同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的正确认识。

39.受欢迎型儿童
受欢迎型儿童,喜欢与人交往,主动积极并表现较好,被大多数同伴所接纳,喜欢;他们在同伴中的交往地位高,影响力大
40.敌意性攻击
敌意性攻击是以人为指向口标,其H的在于打击、伤害他人,如嘲笑、讽刺、殴打等。

41.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心理学技术。

42.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指儿童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43.社会性行为
社会性行为指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

44.提取策略
个体在回忆过程中,将贮存于长期记忆中的特定信息回收到意识水平上的方法和手段称为提取策略。

45.个性的独特性
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个性,人的个性千差万别。

46.个性的调控系统
个性的调控系统包含两方面,即个性的调节系统和个性倾向性。

个性的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

47.能力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48.气质“掩蔽现象”
所谓气质“掩蔽现象”就是指一个人气质类型没有改变,但是形成了一种新的行为模式,表现出一种不同于原来类型的气质外貌。

49.信号学习
信号学习是指学习者对某种信号刺激做出一般性和弥散性的反应。

50.学习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