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农民的儿子”——记通化县三棵榆树镇增胜村党支部书记王培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是农民的儿子”——记通化县三棵榆树镇增胜村党支部书记王培胜
作者:徐晓峰
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4年第5期
徐晓峰
走进层峦叠翠的通化县三棵榆树镇增胜村,映入眼帘的是炊烟袅袅的农家田园风景,扑面
而来的酒香味牵着我们的脚步迈向王培胜的家。
现任三棵榆树镇增胜村党支部书记的王培胜靠
着灵活的头脑和做事认真、肯吃苦的精神,经过多年的打拼,不仅实现了自己的致富梦,更带
领乡亲们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波三折终圆梦
王培胜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后代。
1994 年中学毕业后,他就跟着父亲在家里种地,重复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却只能维持温饱。
一想到自己也要像父辈
们这样守着几亩地受穷一辈子,年轻气盛的王培胜就觉得心里堵得慌。
那段时间,他有事没事就往集市上跑,心已不在这个小山沟了。
经过反复斟酌,王培胜下
定决心外出打工。
在随后的几年里,他先后做过小商贩、推销员,当过农民经纪人、货车司机。
不管是干什么行业,他都保持着农民的那股朴实勤奋劲儿,不怕吃苦受累,凡事尽心尽力,诚
实守信。
这几年的经历让他开拓了视野,积累了大量社会经验。
然而,王培胜不甘心做一辈子
打工仔,他一边寻找商机,一边为回乡创业作打算。
说来也巧,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培胜从朋友那里得到收购粮食的信息,经过一番市场调查,他感觉机会来了——一则在家乡本地就能收购到很多优质粮食;二则粮食销售不成问题;三则
可以帮助乡亲们解决卖粮难问题,开辟粮食销售渠道;四则可以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说干就干,2000 年,他开始收购玉米,配货运往辽宁淀粉厂销售,忙活着干了一年多,效益非常可观。
后来由于配货车不好找,经常耽误生意,2002 年,他又买了一台货车送粮。
可好景不长,淀粉厂效益不好,玉米销售受到极大影响,这给准备大干一场的王培胜当头一棒。
于是,他费尽周折,联系上辽宁中部的几个小酒厂,为其供应玉米。
交易时间长了,酒厂开始压货款,以酒抵账,经常是卸下玉米,折算后装上酒拉回来,王培胜拿不到现金。
从此后,王培胜就多了项
“生意”——卖酒。
好在这些酒都是纯粮酒,周边的乡亲还算认可,比较好卖。
年底一拢账,
王培胜大吃一惊:效益比运货找差价还要高。
他的思维起了变化,一个大胆的想法跳了出来:“那些酒厂本来就赚钱,我每天来回送玉米、卖酒能赚两份钱,如果自己建酒厂利润岂不更大?”2003 年,他筹集资金20 万元建起了宝隆泉酒厂,还专门到辽中学习酿酒技术和管理经验。
王培胜的酒厂采用的是固体发酵、纯粮酿造、酒海贮藏工艺,酿出的白酒口味纯正,深受
当地村民欢迎,他暗自庆幸找准了一条创业的好路子。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问题又出现了,
副产品酒糟越来越多,堆积如山,卖不出去,不仅影响到酒厂的经济效益,还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怎么办?偶然间,王培胜看到一则养殖育肥牛的新闻,他眼前一亮:建个黄牛育肥场,不
仅能够就地消化酒糟,降低养殖成本,获得的资金还能补充到酒厂,实现相互促进,使企业稳
步发展。
他把自己的想法向村和镇的领导汇报后,得到了村和镇领导的大力支持,2005 年,占地面积约1000 平方米的养殖场正式建成,养殖规模很快发展到150 头育肥牛,高峰时达到
200 多头,每年能收入20 余万元。
2007 年,为了提高酒产品质量和档次,王培胜又投资8 万元引进流水线灌装机和打包机
等设备,成功注册了“宝隆泉”商标;投资40 余万元,研制了大、中、小三个型号的高档盛
酒容器木制酒海,并申请了专利。
2011 年,酒厂更名为“通化宝隆泉酒业木制酒海生产基地”,企业逐步走上了正轨。
如今,宝隆泉酒厂越做越强,厂房由原来的土木建筑全部更换为钢梁、彩钢瓦结构,规模
由原来的小作坊发展到标准化的生产线、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产品也由原来的“散白”发展
到高、中、低档三个系列十几个品种,销售渠道由原来的周边乡村小卖店发展到各大酒店、超市。
反哺家乡增兴盛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王培胜深知带动更多的人共同致富是自己应尽
的责任和义务。
在酒厂和养殖场的用工方面,他总是优先录用那些家庭困难、收入少的乡亲;他还尽量安
排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到自己的企业工作。
每当有乡亲遇到急事需要钱时,他都主动提前支
付工资;他还将酒厂的酒糟以较便宜的价格供应给村里的养牛、养羊户,带动了村里养殖业的
发展。
村民王俊山等人想要养殖育肥牛,但又拿不定主意,王培胜就给他们介绍养牛业发展的
前景,并在养殖技术及资金上给予帮助。
养殖户杜志刚缺少资金,无力购买饲料,王培胜就赊
给他2万余元酒糟,还担保贷款为他购买了其它饲料。
经过王培胜的扶持,杜志刚的育肥牛存
栏已达到近50 头,价值30 余万元。
在发展育肥牛中,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摸索出的养殖经验传授给本村养殖户,对于外村来学习养牛经验的农民,他也是悉心指导,在销售育肥牛时,他
总是帮助养殖户与自家育肥牛一同销售,无偿服务。
在他的带动下,先后有30 余户村民发展
养牛、养羊项目,既有本村的,也有周边村屯的,还有新宾、江甸子等外地的。
村民平时维修农用机械时,经常到他的酒厂借用设备和工具,他都热情接待,毫不吝惜。
2010 年发生洪灾,村内道路被冲坏,他立即将酒厂的铲车派出去抢修道路;村民房屋因受灾需重建,他也义务出车帮忙。
在收购酿酒所需玉米时,他坚持做到不压价、不克扣,保护了村民
的利益。
有人对王培胜说:“你现在是个老板了,该享享福了。
”听到这样的话,他总会付之一笑,但心里却不苟同。
他曾在县创业带富先进事迹演讲大会上说:“如果有了钱,自己富裕了,就
满足了,那我何必折腾这么多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别
人也应该能,只是谁先迈出第一步而已。
现在我迈出了第一步,实现了‘共产党员先富’,但
我还有责任和义务带领身边的乡亲都走上富裕之路,‘共同富裕’才是我今生努力奋斗的最高
目标。
”
2013 年4 月,王培胜参加了增胜村的换届选举,被党员和村民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
会主任。
王培胜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向村民们表示,绝不辜负村民的信任和期望,有信心当
个好村干部,让增胜村的父老乡亲尽快实现富裕梦。
责任编辑/赵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