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三明十二中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三明十二中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新华网北京12月13日电(记者吴植、魏梦佳)】当来自汉江的一库清水从渠首倾泻而出,蜿蜒北上,泽被北方时,有一个需要我们铭记的群体——移民。

为成就中国半个世纪的调水梦想,湖北、河南34万库区移民告别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水土,放弃了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的生计,服从了迁徙再迁徙、改变再改变的命运,这是继三峡工程之后,我国规模最大的水库移民“大迁徙”,其强度之大、速度之快,在世界水利史上几无前例。

没有这群人巨大的付出与牺牲,南水北调这项世纪工程不可能成功。

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生态调水工程,旨在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其中线工程于12月正式通水,主要向京津冀豫地区送水。

为实现中线工程调水目标,湖北省十堰市5个县市区18万多人口,以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16万多人口必须搬迁。

鄂东黄冈市团风镇黄湖移民新村,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近200个外迁移民安置点之一。

4年前,鄂西北郧县安阳镇有874户3721人跨越千里,把新家安在这里。

可当初,没有人乐意迁往他乡。

按照移民政策,时任安阳镇余嘴村党支书的赵久富本可在老家安置,但为了用实际行动说服和带领大家,他主动选择外迁,舍下80多岁的父母。

赵久富的父亲心中不舍,嘴上却说,你是干部,要是你不带头走,南水北调就办不成了。

刚到黄冈,移民们都不适应,许多人情绪波动。

为了能让乡亲们稳住并发展起来,作为新任移民新村社区党支部副书记的赵久富做了大量工作,如今,移民们都找到了比过去在偏远山区更多元的致富出路。

但今年59岁的老赵心里一直觉得愧对父母。

去年,他的父亲在老家去世了,母亲的腿脚也越来越不便。

今年中秋,老赵赶回老家与母亲团聚,临走时,他来到汉江边,装了点家乡的水和土。

他说:“把老家的水土带到新家去,要世世代代水土相连,”
材料二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2013年主体工程完工,2014年汛后通水,是最早通水的工程项目,届时“长江水”将补给京津地区。

如果说东线工程的主要压力在于治污,那么中线工程的主要难题在于移民。

为保证丹江口水库具备足够的容量和高度,顺利流入京城,降低因落差不够引起的技术难题,中线工程的重要内容就是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由原来的162米加高到176.6米,水位要从157米提高到170米。

为此,丹江口水库上游地区需要淹没面积144平方公里,移民34.5万人。

移民作为世界性难题,难度不言而喻。

日本一位官员曾经在参观中国南水北调移民工程时称,他们修建一个水利项目,为搬迁260户前后用了11年。

而按照2008年10月31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建委会确定的工期,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必须集中在2010、2011年完成,其中2011年要完成近19万人的搬迁安置,这在世界水利移民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为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为落实“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南阳取缔非法选矿,整治排污等企业,关闭取缔企业135家,淘汰小冶炼炉32台,丹江口水库周边1000米以内禁止建设任何污染项目,不能有居住人群,3000米之内仅有部分旅游项目可以开发。

丹江口水库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和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毗邻处,域跨鄂豫两省,南阳市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财力有限。

南阳市南水北调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南水北调和治理丹江水,当地投入大量资金,同时关停企业,财政损失数以亿计。

他们特别希望在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与北京开展对口协作,以加快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据透露,湖北、河南等输水地区已经联名向中央提出,实施受水城市对输水城市的对口帮扶计划。

他们希望尽快制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对口帮扶(或协作)工作方案》,设立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基金,用于对水源区生态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水污染防治等工作的扶持,确保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

(《京华时报》)材料三
在丹江口库区,保护一库清水是人们的共识。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这需要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

61岁的丹江口市茅腊坪村农民辛喜玉曾两次移民。

十多年前,他和家人在丹江口水库边承包了一片荒山,经过艰辛劳动,漫山遍野已都是郁郁葱葱的核桃树。

辛喜玉还带领村民们喂起了牛、羊、鸡,收入大大提高。

但辛喜玉意识到,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会对水体造成污染。

2009年,他决定带头摸索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在他的示范和政府的扶持下,库区移民在荒山上建起了生态种养基地。

大家把自家的玉米、麸皮和豆粕制成饲料喂给家禽和牲畜,再将它们的粪便收集起来放进沼气池,产生的沼液能代替农药打在果树上,沼渣能代替化肥洒在地里,影响库区水质安全的污染得到有效遏制。

(新华网)
1.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对南水北调工程中的移民一事做了报道,主要突出了移民的觉悟和巨大牺牲。

材料二也有相同的内容。

B. 材料一、材料二都表示,南水北调工程中,中线移民规模之大、速度之快,是世界水利移民史上绝无仅
有的。

C. 材料一突出了赵久富对移民群体巨大付出和牺牲,材料二以南阳市为例突出了政府的努力。

D. 材料二通过和日本对比突出我国完成移民工程速度快、用时短,并提到了对移民的对口帮扶问题。

2. 下列对材料二、材料三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二第1自然段列举的前四个数字具体而客观地说明了坝高与水位的变化,后两个数字表现了移民的经济投入巨大。

B. 材料二第1自然段列举六个具体数字,体现移民难度大,强调移民付出之多。

数字的列举,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符合新闻的要求。

C. 材料三报道的角度是,在丹江口库区,为确保清水永续北送,当地政府采取了很多具体措施。

D. 设立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基金,用于移民家园建设,扶持库区移民改变生活生产方式,建立生态种养基地,这些措施也为确保清水永续北送发挥了重要作用。

3. 阅读材料二与材料三,在丹江口库区,为确保清水永续北送,政府应采取哪些措施?请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最早的史前氏族文化阶段,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只能通过共同劳作来求得生存。

劳动生产的成果并不丰富,生产生活资料实行严格的平均分配制度,可谓是“天下为一家,而无私织私耕,共寒其寒,共饥其饥”。

等到商周时期,中国人开始席地而坐,凭俎案而食,人各一份,分食制成为非常厚重的一种饮食传统。

此后,这种饮食方式一直延续到唐中期。

普通民众恐怕也是如此,《后汉书》中记录的孟光与梁鸿夫妻俩“举案齐眉”的典故,可谓是对平民日常生活饮食方式的一个侧面写照。

魏晋南北朝,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文化逐渐融合,也带来了饮食风俗的变化。

高桌大椅的出现,促使大家开始围桌而坐,有了“共食”的那种气氛。

到了唐末宋初食材的多元化、烹饪样式的多变极大地丰富了宋代餐桌的菜色,教坊酒楼、勾栏瓦舍等公共饮食空间的出现,促使饮食文化走向商业化,美食开始从豪门贵族走向街头百姓。

而且,不管是何种饮食情境,但凡是有客人上门,“好客”的中国人常会以丰盛的菜肴来款待客人,席间主人还会“劝菜”,既是主人害怕客人因为过于谦逊而吃不到美食的缘故,也是主人表达视乎远客为自己人,并不见外的一种情感流露。

总体上而言,无论是日常的家庭饮膳还是社交性的公共宴饮,中国普通民众的饮食方式逐渐由分食制变成了共食制,并且由此产生了一些与之相匹配的饮食习俗。

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由于有着一层传统文化的人情底色,共食制恐怕仍然符合多数普通民众的饮食就餐观念。

由此观之,在现代化公共生活中,特别是宴会场合,共食之余提倡“公筷”,情感与卫生并重,仍然不失为一种两全其美的折中方案。

(摘编自林海聪《分餐与共食——关于中国近代以来的汉族饮食风俗变革考论》)材料二:
材料三:
餐饮企业发觉分餐不简单,要留住菜的温度,还得把菜分得好看。

在浦东香格里拉大酒店后厨,一大盘蛋炒饭被分成了6小垛整齐码在盘子里。

一条鲈鱼沿鱼骨被片成两半后,切段、重新按照鱼形摆盘。

对于行政总厨高晓生来说,分餐首先要解决“温度”的问题。

温度是菜的灵魂。

“有温度了,香味就有了。

菜凉了看上去就没有了生机。

”但一份菜被分成若干小份后,必然凉得更快。

为了保温,后厨盛菜前碗碟会预热到120℃,这样即使分餐时折腾了一会儿菜端上桌的时候仍然是热的;分菜的时候手要快;上莱的间隔和时机要更好把握。

“我们通常设计一份菜量够3至5人食用。

比如一份大虾球通常是6件现在一桌有7位客人,怎么办?配菜区的厨师会把虾一改四,这样就有了24小块虾肉。

每份标准3块虾肉、个别分四块。

这事都得跟客人讲明白。


“再比如,一份黑椒牛肉一般有20块肉,分七份,每份平均只有3块。

量太少了摆盘效果不好也吃不饱。

我们也得跟客人商量,是否需要加量?”
高晓生也坦言,分餐后带来一些服务压力,需要更多人手。

“过去一份汤锅,一个人就能端上桌:现在传菜需要的人数是过去的三倍。

桌上的餐盘多了需要及时撤换,无疑也会增大服务压力。


(摘编自杜康、陈杰林《大厨谈“分餐制指南”》)
4. 下列对中国历史上进食规制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前人类共同劳作,共同进食,属于共食制。

B. 商周人席地而坐,人各一份,显然是分食制。

C. 魏晋南北朝时,虽然围桌而坐,仍然是分食制。

D. 唐末宋初,分食制才开始逐渐向共食制转变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举案齐眉”中的“案”是装满食物的托盘,“举案”就是说孟光端饭给梁鸿,此例可佐证当时人们是各自进食的。

B.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能带来饮食习俗的变化,比如中国人的进食方式由分餐变成共餐就是这种变化的结果。

C. 据数据调查可知,对于以盘装菜为主的中餐而言,公勺公筷相对于分餐制更容易为人接受,其认可度也更高。

D. 分餐制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它的推行需要相关条件的配合与保障,需要观念、物质条件、技术的整体配合。

6. 请结合材料,分析现今阻碍分餐制普遍施行的原因。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海外受访者对中国的整体印象为6.2分(10分制),延续了近年来小幅稳定上升的趋势。

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领域中,科技、经济、文化是海外受访者最为认可的三个领域。

与2017年调查相比,海外受访者对中国未来参与全球治理各领域的期待均有所提升。

同时,海外受访者普遍看好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接近半数的受访民众认为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65%的海外受访者认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全球影响力将会持续提升。

历史悠久、充满魅力的东方大国和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仍是中国最突出的国家形象,中餐、中医药、武术被认为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

此外,海外发展中国家受访者对中国形象的评价更为正面。

值得一提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个人、国家、全球治理的积极意义获关注,总体来看,六成左右的海外受访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个人、国家、全球治理具有积极意义;“一带一路”的海外认知度不断提升,排名前五的国家分别为印度、日本、意大利、俄罗斯和韩国,海外发展中国家受访者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对个人、国家、地区和全球经济的积极意义更认可。

(摘编自《“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出炉:中国整体形象保持稳定》)材料二: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新的重大贡献,我们要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工作,向世界多方面展现更加丰富多彩的中国形象。

目前世界经济复苏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并不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南北发展差距依然巨大,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的民众生活在困境之中。

【甲】中国提出并实践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对外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事实证明,中国同一大批国家的联动发展,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

中国改革开放持续推进,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引领着全球发展。

当下,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有必要对全球治理体制机制进行相应的调整、改革。

对此,中国没有选择独善其身,而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乙】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和举措,顺应了时代潮流,符合各国利益。

长期以来,中国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无偿援助、优惠贷款,提供了大量技术支持、人员支持、
智力支持,建成了大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项目。

2013年至2016年,我国对世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0%,居世界第一位。

[丙]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共产党人也具有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

【丁】中国人爱好和平的历史基因,曾经遭受的苦难境遇和渴望发展的现实愿望,以及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历史潮流都决定了中国的发展不能也不会走西方列强霸权主义的老路。

目前,中国累计派出3.6万余人次维和人员,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主要出兵国和出资国,彰显了我们维护国际和平的决心和能力。

(摘编自孙敬鑫《塑造新时代中国形象》)材料三:
国家形象是通过大众传媒呈现的,其形式有作为传播主体的自我形象塑造和作为传播客体的他者形象塑造。

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自信坦诚地向世界讲述延安故事,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则通过《红星照耀中国》向世界揭开了红色中国的神秘面纱。

今天翻阅这段历史,足以让人思量中国国家形象何以自塑与他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力度,取得重要成果,但在世界上有时仍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路径,也是中国国家形象自塑与他塑的关键所在。

我们知道,话语的背后是思想。

我们要把“道”融通于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之中,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用外国人能听得懂、喜欢听的语言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人认可认同并自觉践行,不断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同时,面对困境,我们要冷静、客观分析。

古语云:“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

虚无谲诡,此乱道之根也。

”国家形象的真实性容不得半点虚假,否则,最真实的部分也会让人觉得不真实。

我们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讲述故事。

近些年来,在重大突发事件、重大国际关切和重大热点问题上,我国主流媒体主动发声,主动出击,快速发声,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第一时间传播事实,表达观点已成为常态。

但也要看到,在目标国家的落地率仍然没有达到预期,外国公众依然主要通过本国媒体了解和认识中国。

从这个实情出发,善于借助目标国家主流媒体推进中国国家形象自塑与他塑仍然是必要的。

(摘编自《国家形象何以自塑与他塑》)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世界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虽然有较大提升,但仅限于中国科技、经济、文化,而对中国其他方面不太了解。

B.只要中国践行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与各国联动发展,就可彻底解决世界发展不平
衡等诸多问题。

C.中国出兵和出资进行联合国维和行动,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的重大实践。

D.我国虽然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但是也要正视其中存在的困境,并需要通过自塑和他塑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8.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中国的整体形象稳定上升,中国最突出的国家形象是历史悠久、充满魅力的东方大国和全球发展的贡献者。

B.海外受访者认为“一带一路”的倡议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更能给个人、国家、全球治理带来积极意义。

C.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自塑和他塑方式让世界了解了红色中国,虽然时代不同,但对于目前中国形象的展示仍有借鉴意义。

D.因为外国公众依然主要通过本国媒体了解和认识中国,所以我们要善于借助目标国家主流媒体推进中国国家形象自塑与他塑。

9.根据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为证明“中国是一个有能力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的国家”,下面一句话放回材料二中,最恰当的位置是
正如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所说,如今中国拥有强大的声音,中国完全有能力承担起引领性的角色。

A.【甲】
B.【乙】
C.【丙】
D.【丁】
10.目前中国在具体实践中是如何展现丰富多彩自我形象的?请结合材料二加以说明。

11.新冠肺类炎疫情发生之后,西方有些国家对中国有不实报道,请结合材料,试分析在此种情况下中国该怎样具体应对,树立好中国形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耳者,大梁人也。

其少时,及魏公子无忌为客。

张耳尝亡命游外黄。

外黄富人女甚美,嫁庸奴,亡其夫,去抵父客。

父客素知张耳,乃谓女曰:“必欲求贤夫,从张耳。

”女听、乃卒为请决。

嫁之张耳。

女家厚奉给张耳,张耳以故致千里客。

乃宦魏为外黄令,名由此益贤。

陈馀者,亦大梁人也。

馀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之交。

秦之灭大梁也,张耳家外黄。

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

秦灭魏数岁,已闻此两人魏之名士也,购求有得张耳千金,陈馀五百金。

张耳、陈馀乃变名姓,俱之陈,为里监门以自食。

里吏尝有过笞陈馀,陈馀欲起,张耳蹑之,使受笞。

吏去,张耳乃引陈馀之桑下而数之曰:“始吾与公言何如?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平?”陈馀然之。

秦诏书购求两人,两人亦反用门者以令里中。

陈涉起
蕲,至入陈。

张耳、陈馀上谒陈涉。

涉及左右生平数闻张耳、陈馀贤,未尝见,见即大喜。

陈中豪杰父老乃说陈涉曰:“愿将军立为楚王也陈涉遂立为王,以张耳、陈馀为左右校尉,予卒三千人,北略赵地。

武臣等从白马渡河。

(武臣)立为赵王。

以陈馀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

使人报陈王,陈王大怒,欲尽族武臣等家,而发兵击赵。

陈王相国废君谏曰秦未亡而诛武臣等家此又生一泰也不如因而贺之使急引兵西击秦陈王然之,从其计,徙系武臣等家宫中,封张耳子敖为成都君。

陈王使使者贺赵,令趣发兵西入关。

张耳说武臣曰:“王王赵,非楚意,特以计贺王。

楚已灭泰,必加兵于赵。

愿王毋西兵,北徇燕,南收河内以自广。

赵南据大河,北有燕,楚虽胜秦,必不敢制赵。

”赵王以为然,因不西兵。

(选自《史记·列传第二十九》)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陈王相国房君谏曰/秦未亡而诛/武臣等家此又生一秦/也不如因而贺之/使急引兵西击秦/
B. 陈王相国房君谏曰/秦未亡而诛/武臣等家此又生一秦也/不如因而贺之/使急引兵西击秦/
C. 陈王相国房君谏曰/秦未亡而诛武臣等家/此又生一秦也/不如因而贺之/使急引兵西击秦/
D. 陈王相国房君谏曰/秦未亡而诛武臣等家/此又生一秦/也不如因而贺之/使急引兵西击秦/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客,我国古代贵族为了巩固其地位专门豢养且为其服务的人,又称“门客”。

B. 高祖,古代帝王谥号,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帝王,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

C. 布衣,麻布衣服。

古代平民不能穿锦绣衣服,只能穿麻布衣服,故用此称平民百姓。

D. 丞相,官职名。

古代辅佐君主的最高行政官员,多由一人担任,历代时设时废。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耳素有声名。

外黄县一富家女逃婚,在她父亲旧时宾客的劝说下改嫁张耳,嫁妆很丰厚。

由此张耳广招宾客,并做了外黄县令,名声变得更大。

B. 张耳十分好客。

汉高祖曾跟张耳交好,一连好几个月居住在张耳家。

后来竟然因为这件事使张耳招来了杀身之祸,但他一点也不后悔。

C. 张耳遇事冷静。

陈馀曾犯了小过失,遭到小吏鞭打,陈馀准备反抗;而张耳很冷静,用脚踩住陈馀,示意他接受鞭打,承受屈辱。

D. 张耳洞察形势。

陈王派人向赵王祝贺,并催促他攻占关中,张耳审时度势,洞察陈王计策,建议赵王不要上当,赵王听从了张耳的劝告。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诏书购求两人,两人亦反用门者以令里中。

(2)楚已灭秦,必加兵于赵。

愿王毋西兵,北徇燕,南收河内以自广。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①指江南农村。

16.对这首宋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

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

B.子规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这里化用“子规啼血”典故,与李白“杨花落尽子规暗”有异曲同工之妙。

C.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出了出来。

D.这首诗笔调清新明快,语言朴实生动,风格平易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17.请简要分析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成了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鲜明的对比。

(2)孟子早就有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示,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中与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庭坚《登快阁》中表明作者想摆脱纷乱现实的束缚,追求酒脱自在、精神自由的人生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描写女主人公精巧的女红却编织出寂寞和调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 《红楼梦》中,“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描写出了薛家的豪富奢侈之气。

《阿房宫赋》中与之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下面是一封推荐信,其中有5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推荐信
××大学招生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