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诗赏月》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享受节日文化传承节日文化
长中国人的根聚中国人的心铸中国人的魂
品诗赏月
——“月亮”意象鉴赏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积累月亮诗词,认识月亮的意象特征(重点)
能力方面:通过探究及展示,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方面:感悟传统的月亮情结,(难点)陶冶情操,丰富情感体验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想】:
1、课前播放歌曲《月满西楼》营造气氛,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显示与“月”有关的诗歌。

2、教师介绍与“月”有关的诗歌,让学生从自己接触过的诗句中体会情感,引导学生认识月亮的意象特征。

3、感悟月亮情结时,教师引导比较东西方民族的性格特点,比较月亮和太阳的特点,启发学生质疑,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圆满的明月,曾是萦绕在多少人心头美好的梦。

数千年来,每当皎洁的明月悬挂于中秋的碧空,不知有多少情感在此时波澜起伏,无论在地球上多么偏远的角落,只要听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吟唱,你就能感受到我们民族悠久的文化记忆,体会到每个中华儿女内心深处迸发的情感音符。

二、回顾旧知:
神秘而美丽的月亮,是中国诗人们创作灵感的源泉。

古往今来,吟咏月亮的诗词浩如烟海。

《望月怀远》、《春江花月夜》、《山居秋暝》、《出塞》、《静夜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峨眉山月歌》、《月下独酌》、《夜泊牛渚怀古》、《月夜》、《月夜忆舍弟》、《旅夜书怀》、《琵琶行》、《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江楼感旧》、《关山月》、《泊秦淮》、《锦瑟》、《泊船瓜洲》、《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一
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扬州慢》(淮左名都)……
在共望明月却不能相知相闻的残酷现实面前,人们只好依托这可以跨越千山万水的明月遥寄这份相思之情,派遣相思之苦,著名的诗句还有:“长夜不得眠,明月何灼灼”(南北朝民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三、月亮的意象特征:
1、感悟月亮意象特征
刚才同学们的吟诵让我们感悟到诗词的魅力,诗词的魅力来源于情感,情感的表达往往借助意象。

经过几千年的吟咏,许多意象已蕴含有特定的思想情感,中国人在月亮身上寄托了自己的许多思想性格和心理诉求。

请依据这些诗句归纳月亮的意象特征。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白居易《长恨歌》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这些诗句里都有月亮这一意象,它们表达的情感有没有相同之处?
思念
2、分析原因
月亮意象的意象特征是思念,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月亮为什么容易勾起人们的思念之情?可以互相讨论一下。

第一、形触情:月圆人不圆,所以期盼团圆,分居两地的人不能团圆,但可以共享月光,因此托月亮传达思念之情。

第二、景生情:月光皎洁清冷,让人略生寒意,此时没有了白天的忙碌和喧嚣,内心比较沉静,心灵深处的思绪与感情(如思念故乡,思念亲人)就油然而生。

明月之夜,没有了白天的忙忙碌碌,没有了白天的喧嚣纷扰,这时,在外漂泊的游子,戍守边关的征夫,深闺里的痴情少女、孤单思妇,会觉得格外孤寂。

那皎洁的月光,更容易引起他们的遐想,勾起他们别离的相思,团圆的期盼。


们会不自觉的把圆圆的明月和自己的处境联系起来,由明月的阴晴圆缺想到人的聚散离合,由一轮孤月想到自己处境的凄凉,由明月的千里共照,想到异地的亲人、遥远的故乡。

3、月亮容易勾起人们的思念之情,但月亮意象所表达的情感是不是都是思念呢?
不是
请看下面诗句中的月亮有什么象征意义?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李白在月下独酌时把月亮当成知己,“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中的月亮则象征宇宙永恒。

四、月亮情结:
月亮,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的上空,历代诗人便有着解不开的月亮情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不仅仅是光照人寰的一个普通星体,而且是通脱淡泊的一种文化象征。

“月亮”意象负载着民族深刻的文化内蕴,流转在诗人广阔的心灵空间。

自然界中的月亮有悲欢离合,诗词中的月亮也是多情的。

1、松间明月:王摩诘令明月蒙上淡淡禅意
《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皓月当空,清冽的月光轻柔洒落于松林的幽径;泉水淙淙,清澈的溪水静静流淌过山溪的卧石。

月、松、泉、石四个意象组合成空明幽妙的意境,而“明月”则是其中的主体意象——因月之“明”,方可见泉之“清”。

这是多么幽深明净的超脱境界:又是多么令人神往的隐居所在!王维笃信佛教,中年以后即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这一“诗中有画”之境带有淡淡的禅意,映照出诗人恬静闲适的心境。

2、鉴湖皎月:李太白引皎月作为人生知己
在古代诗人中,李白以难以计数的咏月诗句构筑了自己独特的月光世界。

他时而上天揽月——“欲上青天揽明月”;
时而寄愁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
时而邀月同饮——“月光常照金樽里”;
时而赊借月色——“暂就东山赊月色”“且就洞庭赊月色”……
最常见的,是李白的泛月、乘月诗:“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把酒问月》),“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东门泛舟》)。

月为诗人如影随形一知己。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梦游天姥吟留别》)多情的月亮,陪伴着孤独的诗人。

清高的诗人,邀来了同样清高的月亮结伴东游。

在李白的情感体验中,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冰清玉洁的一轮皎月,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知己。

“明月直入,无心可猜”(《独漉篇》),月本皎沽,我亦皎洁;月本无心,我亦无心。

诗人在月影中孤芳自赏:同样孤独,同样透明,同样清高。

人格化的月亮意象,与诗人的心灵世界契合为一体。

3、秦淮旧月:刘梦得请旧月见证悲凉历史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石头城》)诗人描摹的是“故国”“寂寞”的现实,返视的却是南朝近三百年的历史。

六朝国祚短促,骤兴骤亡,刘禹锡请出月亮见证了这一段悲凉的历史。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旧时月”实亦“今时月”。

但是在敏感的诗人笔下,月亮却有着强烈的时间意识。

《石头城》无一句写到六朝繁华的过去,但读者无一例外会从拍击“空城”的潮声中触摸到历史的沧桑巨变。

诗人巧妙地以“旧时月”作为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成功地组接了历史时态和现实时态,传达的是诗人深沉的历史悲凉感。

4、江心秋月:白乐天邀秋月聆听人间仙乐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是《琵琶行》中以环境描写烘托琵琶女高超演奏技艺的名句。

急管繁弦戛然而止,听众心折无声,江月分外澄澈。

这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巨大空间。

一方面,连江心秋月也在聆听琵琶女的“仙乐”,琵琶女的演奏技艺的确达到出神入化之境。

另一方面,琵琶声“似诉平生不得意”,读者已从中领略到琵琶女那种凄楚之情漂泊之意,而敏感的诗人,也从对久已不闻的“京都声”的陶醉中复归现实,触发出一种迁谪沦落的感伤之情。

秋江月冷,月照离人,“别时茫茫江浸月”,江心秋月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情感交融提供了最适宜的时空背景。

5、沧海皓月:李义山托皓月感伤凄凉身世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明月高悬,蚌得月光,光莹明澈,这是一个美丽的传闻。

月是天际明珠,珠是水中明月,一轮皓月笼罩于沧海之上,颗颗明珠闪烁于烟波之中,这是何等美妙的境界!这是诗句的表层意蕴。

其深层意蕴则具有多解性。

这里,不妨将《锦瑟》视为感伤身世之作。

诗人将伤悼身世的“遗珠”“不遇”之叹,寄寓于“沧海月明珠有泪”这种朦胧缥缈的境界之中,给读者带来的审美趣味是无限的。

6、小楼凄月:李重光用凄月演绎生命绝唱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秋月”像一面镜子,观照过词人纵情逸乐的欢颜,也映照出词人阶下罪囚的愁容。

“正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望江南》),“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玉楼春》),“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望江南》),“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后庭花》),这里描写的故国之“月”,亦即今时“不堪回首”之月。

“秋月”,积淀着词人敏锐的时间意识和绵绵无穷的怅恨。

过去令作者心旌摇荡神采飞扬的月光,而今变得冷艳刺目惨不忍睹,其中包含着多少物是人非沧桑巨变的哀痛!“故国”明月,寄寓着词人李煜的生命体验。

7、柳岸残月:柳耆卿借残月渲染离别情怀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夹岸杨柳,参差拂动于凄凉晨风之中;天涯孤客,黯然独守于天际残月之下。

柳永在舒缓而又哀恻的言辞中,传递出一种抑郁伤感的情调。

昨晚别离,还在“都门帐饮”,还在“执手相看”,今朝酒醒,“晓风”驱散了精神的麻木,惟有清凉的一钩“残月”斜挂天际,陪伴着孤独的词人。

烟水迷离的凄美中,透出的是百般的思念和百般的无奈。

此句向被称作“千古俊句”。

以“杨柳岸”、“晓风”、“残月”三种意象的复合写离愁别绪,词家无出其右者。

“杨柳”是寄寓离别特定内涵的意象,习习晓风、熹微残月,映衬出漂泊无依的行客绵绵不尽的愁思。

宦游的士子、迁谪的官员、羁旅的商人,
去国思乡,愁肠百结,都可能遭际此句设置的生活情境,引发恋家思乡的情感。

从此句中,可以观照由“月亮”这一意象引发的怀人思乡这种共鸣效应。

8、赤壁江月:苏东坡酹江月感悟人生哲理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赤壁祭奠江月,既有伤悼“千古风流人物”的吊古之情,更有感喟“早生华发”一事无成的个人忧伤。

但是,苏轼的过人之处正在于实现了精神的自我完善。

在这一点上,苏轼笔下的月又充满了探索思辨的哲理意味。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旷达情怀,令苏子在一贬再贬的苦难人生中不断实行着精神的自我调节。

《赤壁赋》里清风明月,主客“共适”,高贵卑贱,莫能变其规律,贩夫走卒,共享人生之趣,正是在“一霎那间留下了永恒”。

月亮月半盈满,月初空损,是为变,然风月无边,你我共适,是为不变。

人生百年,何其短促,是为变,然千万年来,人类繁衍,绵绵不绝,物我同一,化作永恒,是为不变。

人从自然而生,复归自然而灭,自然生生不息,人即生死同一。

自此而后,咏月诗又增加了其哲理内蕴。

9、西楼满月:李易安向满月倾诉闺阁忧怨
这是一个月满西楼的静寂之夜。

夜不成眠的女词人伫立西楼,推窗望月,想像着大雁飞回时,丈夫赵明诚或许会托雁传书,带来平安的信息。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想像夫君的“锦书”,实写自己的思念。

其时,李清照结婚未久,赵明诚负笈远游,夫妇天各一方,“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词人的闺阁之思也是人间一种美好的情感。

月亏还盈,花好月圆是人们的美好愿望,“月满”而人不“圆”.反衬出词人内心的一种忧怨。

清澈的月光、飘浮的云影、轻飞的大雁,组合成一种朦胧的境界。

李清照用她独有的女性视角和人生体验感知月象,情感显得特别的细腻和婉约。

10、淮扬冷月:姜白石以冷月烘托劫后荒凉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唐代扬州,何其繁华阜盛。

而今,淮扬名桥静卧水上,但已不见了昔日的欢声笑语玉人笙歌。

只有一轮“冷月”悄无声息投影清波随波荡漾。

这是“胡马窥江去后”出现的残破景象。

月,本无所谓冷热。

月之“冷”是客观物象作用于词人心灵的感觉,似乎月也懂得人间的苦难。

残桥、冷月、清音、凄情,构成了一种清远空灵的境界,词人以灵动之笔写出了扬州城昔盛今衰的黍离之悲。

从诗词可以看出,古人有很深的月亮情结,特别是一些诗人词客,他们为何对月亮情有独钟呢?
一是月的阴晴圆缺对应人的悲欢离合,月亮有规律的形状变化能引发人的的生命意识。

二是月亮有一种和谐之美,给人以光明却不耀眼。

月亮的清、幽、淡、雅的特点符合中华民族含蓄内敛的性格特点,更符合文人自然闲适、淡泊宁静的审美感知世界。

三是古代文人常常为了功名或生计,背井离乡,心中向往“圆”的事物,于是以月寄情,抒发感想。

月的团圆而唤起的亲人的团圆。

数千年来,每当皎洁的明月悬挂于中秋的碧空,不知有多少情感在此时波澜起伏,不知有多少思绪翻涌翩跹,如果你无论在地球上多么偏远的角落,只要你发现有人在此时吟唱唐代名相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你就能从他那凝重的脸上,看到那烙有中华民族印记的血脉团圆和最原始的思念之情,感受到蕴含着民族情感的宁静与淡淡的感伤。

五、表达交流:
通过前面的内容,我们认识了月亮的意象特征,感悟到传统的月亮情结。

的确,这轮明月,照古亦照今。

假如你现在面对明月,你会有何感想?最想说的是什么?请诉说自己的月亮情结。

有一种忧伤,叫做月亮。

曾经的我们,最好的朋友,也曾在这中秋之夜,伴着皎洁的月光,坐在屋顶,互相诉说着自己的理想,我们也曾对着月亮,进行着童年最纯真的幻想,我们都喜欢月亮,它带给人们光明希望,如今看到月,想起你,我最好的朋友,心里就涌起万千愁绪,曾经我们看到“那些说好在一起永远不分开的人,如今早已各奔东西”时觉得很凄凉,而今我独自一人,才知道那更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思念,明月在此,遥寄相思。

此刻,一轮清澈明月,倾泻在我身上,沐浴在月光中,我怀念,我留恋,当初在我身边的人,不知此时身在何方,不知她们是否知道,当初一起嬉笑玩闹的我们,如今各奔东西,而我,正以当年的方式,面对皓月,诉说我的思念,让明月遥寄远方。

又是月圆夜,我在思念,亦在忧伤。

——孔玉娇
六、小结:
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上空的月亮是多情的。

她是一种道具、一种背景、一种气氛,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情感媒介、一种审美意趣。

她清、幽、淡、雅的品性,暗示、象征等效用,令无数诗人倾倒。

于是,月亮意象无处不在地渗入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铸就作品的血脉和灵魂。

七、作业:
课下从“菊花、梅花、松、柳”等意象中自选一个鉴赏。

步骤:1、收集诗词;2、分析意象特征;3、感悟文化内涵。

板书:
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要求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
赏》30首诗词中就有12首出现月亮这一意象,鲁教版《唐诗诗词》中有月亮意象的诗词更多。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课程开发与利用的实际,整合了本节课的内容。

有这样三点体会:
1、整合课程内容,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形成系统性认识,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2、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丰富情感体验。

3、学习效果突出,能切实理解古代优秀诗篇的内涵,达到文化传承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